APP下载

英汉语物质性极性的表达及转化

2010-04-07郑国锋

关键词:物质性量词极性

郑国锋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7)

语言研究

英汉语物质性极性的表达及转化

郑国锋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7)

基于Talmy对极性的定义,极性可分为两大类,四小类:物质性极性,(1)物质性单一极性,(2)物质性多重极性;动作性极性,(3)动作性单一极性,(4)动作性多重极性。本文讨论第一类,即物质性极性。对比分析表明:英语通过形态手段与表量结构标识物质性单一极性与多重极性,汉语绝大部分利用表量结构,只有极少数用例借助形态方法。在转化途径上,英语主要通过单复数形式、限定词结构和类属词及上下义词关系,汉语则主要借助于复数词尾“们”、数量结构和上下义词关系。

物质性极性 单一极性 多重极性

一、极性的定义及分类

极性(plexity)是Talmy①Talmy,Len:The Relation of Grammar to Cognition.In Brygida Rudzka-Ostyn(ed.)Topic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88.②Talmy,Len: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I: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Cambridge,MA:MIT Press,2000.③Talmy,Len:Grammatical Construal:the Relation of Grammar to Cognition.In Dirk Geeraerts(ed.)Cognitive Linguistics:Basic Readings.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6.提出的概念,其定义是:可以表述为相等组成部分的某一量的特征。根据Talmy的论述,极性有两类:单一极性和多重极性。极性又可以分为物质性极性和动作性极性,前者用来描述名词类词汇或结构式,后者用来描述动词类词汇或结构式。本文主要讨论物质性极性。比如:英语中bird为物质性单一极性量,从形式上看,只有一个组成部分,表示一只鸟,而birds为物质性多重极性量:birds表示不只一只鸟。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两种分类:物质性多重极性,物质性单一极性。极性的提出有助于从认知上界定物质性的量,探索对于单一与多重的认知规律,这也引起了包括Slobin①Slobin,Dan I:Mind,code,and text.In J.Bybee,J. Haiman,&S.A.Thompson,(ed.) Essays on Language Function and Language Type: Dedicated to T.Givón.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7.②Slobin,Dan I:Form function relations:how do children find out what they are? In M.Bowerman,&Levinson,S.C.(e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onceptual Developmen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③Slobin,Dan I:Language and thought online: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In D.Gentner& S. Goldin-Meadow (ed.)Language in Mind:Advanc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Language and Thought.Cambridge,MA:MIT Press,2003.在内的诸多关注。物质性极性实现主体在英语和汉语中均为名词,我们的讨论主要分析这两类词汇。本文尝试性地将极性概念引入汉语,对比英汉语在极性的表达、极性的转化等方面的异同。

二、英汉语物质性极性的分类方法及界定标准

1.英语物质性极性及表达

根据Talmy④Talmy,Len:The represent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spoken and signed language.In Karen Emmorey(ed.)Perspectives on Classifier Constructions in Sign Language.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2003.⑤Talmy,Len: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in language.In Michael Tomasello(ed.)The New Psychology of Language:Cognitive and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Structure,volume 2.Mahwah,NJ:Lawrence Erlbaum,2003.、Slobin⑥Talmy,Len: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I: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Cambridge,MA:MIT Press,2000.,英语中物质性单一极性与多重极性和名词的单复数概念有重叠的情形,比如student——students分别对应单一极性和多重极性。不过,这仅限于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的极性及其表示方法不尽相同,该类名词本身具有多重极性,具有不可再分性,或难以计数,比如water,rice等。在表示该类名词的单一极性时,需要借用词汇手段,即表量结构(partitive)⑦Quirk,Randolph,et al: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New York:Longman,1972,P.131.⑧赵世开:《汉英对比语法论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予以表示。以furniture为例,由于属于不可数名词,不存在屈折变化,无法从词形上判断其极性,即既可以是单一极性,也可以是多重极性。比如:

(1)

a.Furniture overturned in the earthquake.

b.A piece of furniture overturned in the earthquake.

(1a)中furniture词形为单数形式,但鉴于其为不可数名词,我们不能推定量有多少,只能笼统地认为其表示“所有的”furniture,或至少是一件以上的furniture,或一种类别以上的furniture,因此属多重极性;(1b)明确了 furniture的量,a piece(一件),即该量仅有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其极性为单一极性。相似的例子还有 rice——a piece of rice, bread——a slice of bread,grass——a blade of grass等,都是通过词汇手段标识单一极性。

另外一类不可数名词以water为代表。同属不可数名词,但water与furniture为代表的不可数名词有着一个明确的区别:作为多重极性的形式,furniture标识了不止一件或一种家俱,形体独立,容易区分,具有较大的离散性;water在种类的标识功能上与其相似,但在计量或区分上没有那么容易,表现出较多的粘合性。此类名词在标识单一极性的时候,更多地寻求drop,body一类表示体积等概念词汇,比如:a drop of water,a tank of oil。

就名词而言,极性概念的提出使我们有可能从另外一种视角观察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不同类型的不可数名词,如上所言,展示出离散性与粘合性的差异。这种认知上的迥异,使我们在表示不同名词的量时,有了依据:比如,由于furniture是离散性的,因此在量的表达上倾向于piece, item等同样具有离散意义的量词,而water是粘合性的,我们更多地选用body,tank等量词。

从以上所举例子中可以看出,名词极性的标记方法主要是:可数名词的单一极性以名词单数标识,其多重极性由其复数形式标识。从这种意义上说,可数名词的单一与多重极性形式与其单复数形式对应。不可数名词的单一极性以限定词+名词形式(QN)标识①Francis,Elaine J.& Yuasa,Etsuyo,“A multi-modular approach to gradual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Journal of Linguistics,Vol.44,2008,PP.45-86.,其多重极性一般由其原形标识。与不可数名词相似的是,可数名词有时也有可能以原形的方式标识其多重极性,例如:

(2)

a.You should find that with regular watering and feeding until the foliage dies down naturally the situation will improve next year.②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Essex:Longman,2003.

b.The skiing can be excellent,the scenery is beautiful and the whole experience unforgettable.(ibid.)

c.That’s one reason among many why the United States has suggested that such sophisticated weaponry has no place in an area in which we are actively working to limit tension.③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London: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2006.

Foliage是所有leaf的总称,scenery包括所有的scene,而weaponry涵盖每一件weapon,因此当它们以原形(它们本身皆为不可数名词)出现时,多重极性也得以表述。

小结:英语名词中可数名词一般为单一极性,不可数名词为多重极性。大部分可数名词可通过复数形式表示多重极性,一部分可通过相应的集体名词表示多重极性;不可数名词有两类:离散型和粘合型,前者通过离散型的量词(如piece,item)表示单一极性,而后者则通过容器型的量词(如body,tank)表示单一极性。

2.汉语物质性极性及表达

英语名词(我们这里不讨论专有名词)可以明确地归类为可数与不可数两类。汉语名词及名词性结构大部分需要接受数量结构的修饰(78%)④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11页。,比如“一本书”,“一滴墨水”,“一群师生”,“一箱书报”,“一线希望”,“一阵暴雨”等;少数可以直接用在数词的后面,接受其修饰,比如“三千干部”,“三兄弟”,“这一问题”,“十大新闻”,“前面来了一老太太”,“国有资产管理局等三部门”,“三食堂”等,这些与英语的可数名词形式上最接近,实则不同:它们要么是口语中省略了表量结构(如“三千干部”实为“三千名干部”),要么是序数词的省略用法(如“三食堂”实为“第三食堂”)。相比较英语,汉语属分析型语言,形态系统不发达,名词单复数、以及可数与不可数名词的差异在形态上没有反映,因此从形态上判断汉语名词可数还是不可数走不通。汉语在标记以上这些概念的时候,多用词汇手段。⑤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⑥刘宓庆:《汉英对比与翻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⑦许余龙:《对比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⑧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依照英语语法,如果从名词与表量结构的搭配能力判断,大部分汉语名词及名词性结构式应属于不可数的范畴,因此也有学者主张汉语名词无分可数与不可数。我们同意这种提法,理由是所谓的汉语可数名词,其实是其表量结构可数,如上文的“滴,群,箱,阵”等。极性是一个认知概念,是我们在概念化的过程中对所关注对象的切分,不能切分者或切分后原有属性遭到损害的,享有单一极性,比如book与“书”(理论上也可以切分,只不过成了书页或碎片,原有属性损失);可以做一次以上切分的享有多重极性,比如water与“水”,可以做无数次切分,但其属性仍然为water与“水”。

与量词搭配是汉语名词的一大特征,大量研究①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②王惠、朱学锋:《现代汉语名词的子类划分及定量研究》,载《1998国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③赵世开:《汉英对比语法论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④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分析了汉语名词与量词的关系,综合这些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基于与量词搭配基础上的名词分类,来分析汉语名词的极性:

(1)有量名词

a个体名词

这类名词的特点是有自己专用的个体量词,并且可以与几乎所有的量词类型搭配。如“一头牛、一本书、两扇窗户”等。此类名词不可切分,比如“牛”,切分后作为牛的属性荡然无存,为单一极性。

b物质名词

表示一种物质。该类名词只能用度量词或容器量词来度量,如“一吨水泥、三桶水”等,或与集体量词、种类量词、成形量词、不定量词等搭配,如“这一批豆油、有几种布、一滴墨水、一点儿红糖”。此类名词可以切分,且属性可以保留,为多重极性。

c集合名词

c1可分集合名词

表示集合,描述成群成组的事物,该类名词可以与容器量词、种类量词、集体量词、不定量词搭配,如“一箱衣物、几种钟表、一群师生”。此类名词切分度虽然有限,比如“兄妹”,但的确可以切分为“兄”和“妹”,且属性可以保留,为多重极性。

c2不可分集合名词

表示集合,描述成群成组的事物,但该事物不可以个体化,不能与个体量词搭配,也不能与度量词、成形量词、动量词、时量词搭配。除了可用集体量词修饰之外,有些还可以受容器量词、种类量词或不定量词修饰,如“一对夫妻、一箱书报、一些车辆”。此类名词切分度及极性类别同c1。

d抽象名词

这类名词的特点是与量词的结合能力较弱,只受种类量词修饰,如“一种精神、一种本能”,少数能受成形量词或不定量词修饰,如“一线希望、一点儿勇气”。从意义特征上看,这类名词所指称的概念往往比较抽象、空泛,只能进行模糊而约略的计量。因其抽象,形式上此类名词难以切分;概念上它们表示一种连续统,可以切分,为多重极性。

e过程名词

这类名词的特点是只受动量词或时量词修饰,如“一场友谊赛、一阵暴雨、一顿晚餐、十年内战”等。从意义上看,主要指自然现象(如“雷阵雨、旱灾、风暴”)和人类的某些活动、行为(如“初赛、阅兵式、夜餐”)。它们所指称的概念往往蕴涵这一个事件的过程,人们是将整个过程从开始到终结视为一个整体。此类名词一般无法切分,为单一极性。

(2)无量名词

这类词的特点是不能受任何数量结构直接修饰,例如:“深浅、重量、心胸”等。主要有以下几类:

a含有数量的概念,用来对描写各种事物性状特征的量。如:“长度、纯度、高度、厚度、广度、程度、幅度、强度、产量、分量、重量、容积、流速、金额、体重、比率、比重、产值、价钱、个头、词频、辈分、巨资、四肢”等;

b由语义相对的两个语素对举而成,表示某个连续统的全体。如:“大小、轻重、深浅、宽窄、高低、高矮、长短、粗细、厚薄、贵贱、成败、本末、安危”等;

c指称全体。如:“全局、全程、全文、全貌、大局、大势、大众、民众、公众、众怒、众望、公愤、公家、红颜、江山、今人”等;

d指称某个唯一的事物,但又不是专有名词。如:“本文、本土、本意、本色、笔者、拙作、故国、故居、故里、家父、长孙、老天、苍天、大地、大自然”等。

以上四类无量名词情况大体分为两类:2a-c均表示整体或程度的概念,可以做大量切分(如“广度,粗细”),或有限切分(如“四肢,安危”),因而属多重极性;2d语义单一,无切分可能,因此为单一极性。

综上,汉语两大类、九小类名词中,有量名词的物质名词、抽象名词、集合名词等三类属多重极性,个体名词与过程名词为单一极性。无量名词中,2a-c属多重极性,2d为单一极性。鉴于汉语没有形态变化,不可能像英语名词那样通过复数形式来标识名词的多重极性,因而所有有量单一极性名词都需要通过自己的数量修饰结构来标识多重极性,比如:“两头牛”,“三场友谊赛”,或加复数人称词尾“们”,比如“教授们”。至于2d,一些由于数量唯一,很难有多重极性,如“老天、苍天”,另外一些需要复数概念限定词,如“名人们的故居/故里,各家的长孙”。多数汉语有量多重极性名词的单一极性需要借助于数量结构来表示,如“一吨水泥,一对夫妻,一种本能”等。实际上,这里是用单一的表量结构为多重极性名词界定了边缘(unit excerpting),在我们的概念化过程里,这些名词显性下降,表量结构凸显。汉语无量多重极性名词(2a-c)多数边缘难以界定,因此缺少单一极性。

小结:英汉语都存在物质性单一极性与多重极性,英语通过形态手段与表量结构标识,具体为:英语可数名词通过复数形式或派生手段(如scene-scenery)构成多重极性形式,不可数名词利用表量结构或派生(如weaponry—weapon)构成单一极性形式。汉语绝大部分利用表量结构,只有极少数用例(如复数人称词尾“们”)借助形态方法。英语名词都具有单一极性与多重极性的表达形式,汉语名词少数不具有单一极性,或多重极性,主要原因是前者在人们的认知中独立存在,数量唯一,亘古不变,边界明显,没有其它认知图式,后者则浩瀚无边,界定困难。无论是英语,抑或是汉语,极性都是概念化的结果,而单一极性到多重极性的转化也伴随着焦点的调整、视角的变换和显性等级的上升或下降(如1a、1b)。

三、单一物质性极性与多重物质性极性的转化

一般而言,极性之间基于不同的交际意图和语境,可以相互转化:单一极性向多重极性转化,多重极性向单一极性转化,或者物质极性与动作极性之间的转化。比如(1a)、(1b)是多重物质性极性向单一物质性极性的转化,(3a)、(3b)与(3a译)、(3b译)是单一动作性极性向多重动作性极性的转化。

英语单一物质性极性与多重物质性极性的转化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A.单复数:

(3)

a.A bird flew in.

b.Birds flew in.

B.通过限定词结构:

(4)

a.A sheep walked in.

b A herd of sheep walked in.

C.通过类属词 (generic) 或上下义词(hyponymy)关系:

scene——scenery;

weapon——weaponry;

table,desk,chair——furniture等

从以上三例不难看出,在单一极性向多重极性的转化过程中,转化的量由有限变成了无限,详细程度(specificity)①Langacker,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②Langacker,Ronald W,“Nouns and Verbs”,Language,Vol. 63,1987,PP.53-94.③齐振海、张辉:《认知语法基础导读》(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由高变为低;同时,我们的认知图式似乎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注意力似乎在单一极性到多重极性的转化过程中分散了,力量削弱了。

英语多重物质性极性向单一物质极性的转化基本也循以上几种路径,只不过顺序发生了颠倒,因而在概念化的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由分散变得集中,转化的量由无限变得有限,认知的详细程度由低变高。在相反的过程中这些特征呈现出相反的趋势。

汉语单一物质性极性与多重物质性极性的转化途径有三种:

A.“们”

与英语不同,汉语极少有可以利用的形式变化来改变极性,主要是复数人称词尾“们”①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25页。②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③Packard,Jerome: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比如:“学生们”、“老师们”。大量的汉语名词本身兼具单、复数概念:“学生”、“老师”也是如此,“们”的作用有二,第一标定复指概念,第二调节语音。

B.数量结构式

由于大量汉语名词兼具单、复数概念,其单一或多重极性的标定就需要借助于词汇手段,数量结构式是经常采用的手段。上文所述的有量名词都可以利用这一方法,有两种途径:第一,改变“数”,比如:“一/两滴墨水”、“一/三顿晚餐”、“一/两场友谊赛”等;第二,重复量词,比如:“朵朵白云”、“片片树叶”。量词重叠后一般不可以再受数词的修饰④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03页。,但“一”除外,如“一朵朵白云”、“一排排房子”等。无量名词中2a-c类为多重极性名词,没有单一极性形式;2d为单一极性名词,没有多重极性形式。

C.上下义词

此外,汉语与英语类似,也可以利用上下义词关系实现单一极性与多重极性的转换,比如:胳膊—四肢,眼—五官等。不过,由于汉语形态特征的原因,诸如scene-scenery的模式的转换汉语无法做到。

与英语类似,在汉语单一物质性向多重极性转换的过程中,量由有限变成了无限,认知图式的界限变得模糊,详细程度有一定下降,注意力的分布也有一定分散。这说明人类的认知在数的概念上存在共性,只不过表达形式有差别。

四、结语

本文应用极性理论,初步探讨了英汉语物质性极性的分类及其相关特征,单一极性与多重极性的相互转化。对比分析说明,英语通过形态手段与表量结构标识物质性单一极性与多重极性,汉语绝大部分利用表量结构,只有极少数用例借助形态方法。在转化途径上,英语主要通过单复数形式、限定词结构和类属词及上下义词关系,汉语则主要借助于复数词尾“们”、数量结构和上下义词关系。此外,极性不仅仅有物质属性,动作属性也是其一大特征。⑤详见郑国锋:《英语名词/动词极性及其相互间的转化》,《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即将出版)。

Matter Plexities and Their Transform a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ZHENG Guofeng

The author recategorizes plexity into four kinds according to Talmy,namely matter plexity:matter uniplexity,mattermultiplexity,and action plexity:action uniplexity,action multiplexity.We focus on matter plexity here.The English-Chinese contrastive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in English affixation and partitive constructions are employed to express matter plexity,whereas in Chinese it is predominantly partitive constructions expressing matter plexity.In terms of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matter uniplexity and matter multiplexity,plurality,partitive constructions and generic or hyponyms are employed in English,while in Chinese plural suffix“们”,quantifying constructions and hyponyms aremade use of.

matter plexity,uniplexity,multiplexity

郑国锋(1973-),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英汉语对比,认知语言学,叙事学。

H059

A

1008-7672(2010)06-0098-07

文通)

猜你喜欢

物质性量词极性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酒店非物质性激励与员工忠诚度的关系
量词大集合
跟踪导练(四)
地理诗学的批评实践:评《海明威的地理:亲密感、物质性与记忆》
利用国际政治资源保护我国物质性海外利益的路径探析
量词歌
表用无极性RS485应用技术探讨
一种新型的双极性脉冲电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