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翻译教学取向:规定性或描述性

2010-04-0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规定性语料库理论

鲁 硕

(东莞理工学院 外语系,广东 东莞 523808)

英语翻译教学取向:规定性或描述性

鲁 硕

(东莞理工学院 外语系,广东 东莞 523808)

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的指导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学者的认可,然而只限于规定性翻译理论而漠视描写性翻译研究对翻译实践指导,则脱离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把描写性翻译研究的成果应用到翻译教学既可以肯定规定性的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又可以从宏观角度指导翻译实践,达到出于理论而又作用于实践的目的。

规定性;描写性;翻译教学

一 引 言

近几年来,对于高校翻译教学的研究不管是在翻译教材的选择、翻译课程的设置还是在翻译教学法方面都越来越重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从翻译教学无理论到重视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的指导的过程,可以说是翻译教学的一个重大突破,如今国内一些翻译教材的编写大都包含“理论篇”和“实践骗”。但这些翻译理论及标准大都是规定性的,强调对原文的公式性机械分析,缺乏过程的讲解,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这些翻译理论不感兴趣,或了解一二但又缺乏系统宏观的认识,在翻译实践中又受到这些规定性的翻译理论技巧的约束或批判而不知所从,这样翻译理论教学就变成了一种灌输式教学,这与专家学者理论指导实践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实际上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是科学的辨证统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给予了翻译实践和教学新的启示。把描写翻译研究理论引入翻译教学,使学生在翻译语境中,在一些翻译作品真实语料中把握微观的规定性翻译理论,最终又在宏观中语境中得到微观理论的印证。本文侧重的是以翻译为教学目标的翻译教学,而不是把翻译看成是一种教学工具,即教学翻译,同时,教学的对象既包括了专业英语学生也包括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二 规定性翻译理论规范和英语翻译教学的困惑

英语翻译教学的最大困惑莫过于处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这二者的关系。翻译教学就是将学生置于翻译活动中去理解将一种语言中的内容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思维过程,并运用这些规律、理论、方法和技巧去指导翻译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可见要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离不开翻译理论的指导性。尤其是近几年来专家学者要求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对翻译理论重视的呼声越来越高:“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有各自的目的和任务从事两种研究者“人各有志”,不必强求他们样样精通,或者说从事某一种活动之前必须具备另一种活动的专家资格,更不必要求所有的理论一定要能够直接指导实践,翻译理论的作用并不仅是能够“立竿见影”地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能力。我们不能仅仅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忽视甚至贬低理论的认识作用以及其他各种作用。”(穆雷,2004:25)过去那种把翻译教学单纯看作是翻译实践的观点已越来越少了,翻译教学不在是经验加练习的组合,而是系统地一传播翻译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

对于目前国内的翻译理论教学绝大部分是规定性的。规定性翻译理论是成功的翻译经验的总结,翻译作为不同文化间的文本转换过程总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由于规定性理论经过集体经验和广泛实践验证被证明有效之后,就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可以径直使用。规定性的优点是可预见性、确定性与可重复性。从理论层面上来看,翻译研究,一开始是由翻译学家们从实践中总结“规范标准”,传给后人,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传统的经验归纳式翻译研究往往用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来衡量一切理论的价值,要求理论和实践发生直接的联系,以收到立竿见影之功效。对实用性的追求必然导致理论研究中的规定主义。因此,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规定性翻译研究。林克难指出,规定性翻译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是“定出一个规范(norm),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timeless),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林克难,2001:43)。但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翻译时间能力,过分强调一些规定性的翻译理论、技巧的作用未免又有形而上学之嫌,难免显露出其弊端,另师生感到困惑。

首先,规定性翻译研究是利用语言规则来考察翻译,并试图制定一个统一的规定性翻译标准来衡量翻译的结果,确定翻译的目标。“信、达、雅”、“直译和意译”、“形式对等和内容对等”等等这方面的阐述一直以来都是译界的焦点,这些标准毋庸置疑地可以提高译者对翻译的深刻认识,大都是一种演绎式的研究。在翻译教学实践中,老师一般先对这些理论进行历史综述,然后对这些理论采用一些断章取义的例子进行讲解,有时甚至到了一种牵强附会的程度。

同时,规定性的翻译标注总是把自己局限在语言这个狭小的范围内,把翻译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艺术,而不考虑文化的大环境,即使涉及到文化,也摆脱不了对翻译技巧的探讨。但是,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因此翻译过程中无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两套语言和文化系统。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经就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忽视文化教育,尤其是英汉文化差异的翻译教学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

其次,规定性翻译理论理论大都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着眼于语言内部规律的探索,所以最终目标还是拘囿在对翻译技巧方面的论述。在翻译教学的实践中,学生如果违背了一些翻译标准,或未采用老师所预设的规定性技巧,就会得到单一的错对评判,以致下次再不敢越雷池一步。张美芳对当代译论流派翻译教材进行了分析,认为当代译论流派翻译教材是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引进了当代翻译理论,但在翻译教学实践中对译文的分析又摆脱不了一些规定性的词法、句法的束缚。(张美芳,2001:118)

综上所述,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主要是一种演绎式的方法,片面强调某一翻译标准、原则和规律,忽视翻译的文化语境,缺乏对翻译现象及素材的分析,极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从而造成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能力的脱节。

三 描写翻译学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其实理论不管是规定性还是描写性的,都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只不过规定性的翻译理论如上所述,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是一种演绎式的过程,不能对所有的翻译现象作出客观公正的解释。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描写翻译理论正是对规定性的翻译研究所进行的矫正和补充,并不是彻底的推翻,尤其是在90年代,该理论不在把眼光仅仅放在语言内部,而是把翻译放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研究。在此背景下,对于翻译理论的解释又有了新的论述,“科学的翻译理论都只能是指导实践的功能法则,这些法则的基本特点是它们的实用性、描写性,而不是规定性。”(刘宓庆,1999:268)

Gideon Toury在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一书中,对描写翻译学的地位、目标以及基本描写方法进行了探讨。他强调描写翻译学侧重实现了的对等(actualized equivalence)而不是理想过程中的对等(equivalence in the idealized process),其采用的是回顾视角(retrospective stance),而不是前瞻视角(prospective stance)。作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者,我们是要通过描写或解释翻译过程中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来提出理论,并不是要告诉翻译者如何去译,或者他们能采用什么样的适当的方法去译,虽然并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一些翻译者会从这些描写或解释中得出一些与他们翻译实践有关的结论,并且希望据此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职业技能,不过这已属于翻译学的应用延伸部分了。(Toury,1995:17-18)

对于翻译的文化语境,Toury认为翻译在接受文化里的地位是翻译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翻译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为填补某个空白而出现的,其结果是译者在某个文化中起到了首当其冲地为该文化利益而服务的作用,所以文本可以为目的语文化赋予新的功能。(Toury,1995:12)所以描写翻译学注重的是意义和功能,而不是单纯的语言形式。

描写翻译学对于翻译教学与实践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描写翻译学承认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差异,任何事物都有局限性,翻译也是如此,在翻译标准问题上,没有绝对的标准,这样就给译者更大的空间,更强的主体地位,翻译行为则更具实用性。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这是翻译教师达成的共识,应该用描写性而不是规定性的方法来教授翻译理论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师如果把一些标准强加给学生,往往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学生往往情愿模仿一些权威的译文来接受某一标准或原则。与其用某一标准规定学生怎样去翻译,还不如让学生沉浸于对原文和译文文本和文化的学习和对比当中,让他们不仅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去学习翻译,而且还在整个大的文化背景下了解翻译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翻译理论的理解,培养自己的翻译创造力。所以,就有关翻译教学和实践,Toury指出,学生所真正需要的是从一些与他们翻译实践相关的实例中总结出自己的原则和规律,而这些实例形式越多越好,翻译课的关键是要学生去经历、探索和发现,这其中不乏很多尝试和错误;翻译课程最大局限性可能就是学生发现自己所接触的参考范文太有限,而这些范文最好是不那么有专业性,尽可能地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这样才能反映出其中的翻译标准;翻译教学中,老师最好不执着于某一标准或原则,要学会适应,要鼓励学生公正地评价、分析同学的翻译练习;要使学生意识到翻译的过程要受到各种因素的操控,使他们学会作出相应决定,因为这关系到传递到目的语文化文本中各种因素的得失。(Toury,1995:255-258)

四 对翻译教学的建议

注重翻译的文化语境。描写翻译理论根本不关心直译意译,他们关心的是把译语境化(to contextualize translation),也就是从宏观的角研究翻译。是什么因素促使译者选中了这篇著作翻译成另种语言?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是描写学者经常自问自答的两个最常见的问题。(林克难,2001:44)其实描写翻译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也正是处于翻译的文化转向阶段。翻译是一种技能,又是一门科学,不是英语学到一定水平就可以自然掌握的。在翻译教学中终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只要通过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提高了,英译汉就自然解决了;只要通过阅读,有了足够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汉译英表达就不成问题。一句话,只要抓住阅读,输入足够的语言知识,翻译自然会。但学生翻译中反映的问题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情况并不是如此。(蔡基刚,2003:64)缺乏文化的蕴涵,把翻译看成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堆砌,势必会产生错译或误译。

建立翻译平行语料库,语料库海量存储语言文本的描写性、真实性特点是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途径。描写翻译研究是一个以目标文本为取向的学科,它包括“对于定义清晰的语料库(亦即问题组合)的精心研究”,具体涉及翻译的抉择过程、翻译的规范、第三语码与翻译普遍特征之类的问题。描写和理论翻译研究之间互为作用,描写翻译研究“在翻译研究理论指导下进行,以最佳方式证明或驳斥,尤其是修改和修正了这一理论”(Toury,1995:1)。平行语料库(Parallel Corpus)能对源语文本及其译语文本进行检索并对照显示,有着独特优势,已广泛运用于翻译研究、双语对比、双语词典编纂、机器翻译等,尤其是在翻译教学方面。将多种译本收集到对应语料库或翻译语料库里,就会大大方便翻译的研究者和教师。孤立地看一个译本,往往不能看出什么,多个译本综合到一起看,就可能有新的发现,或对翻译对比教学有帮助。(王克非,2004:210)对于翻译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英汉平行语料库最直接的用途便是查询疑难的对等词;平行语料库另一优势便是语言实例多且语境丰富。随着网络资源和技术的发展,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会越来越凸显。

培养学生在翻译中的创造力。描写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中心地位,认为翻译是译者对原文不同程度的操纵。所以在如此宽松的视角下,要指导学生多检索对比翻译文本,尽可能多地了解原文和译文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翻译,即使翻译的作品在传统翻译标准中是不可容忍的。

总而言之,把描写译学理论引入翻译教学,可以做到对传统翻译教学的批判与继承,达到以下的翻译教学模式:翻译理论(描写性/宏观)指导学生在翻译实践中获得翻译理论(规定性/微观)。

五 结 论

强调翻译教学中理论的重要性的同时,把握好翻译理论规定性和描写性取向问题能更好地指导翻译教学。纽马克认为,翻译理论是关于翻译方法的知识体系,包括语篇、句法结构、隐喻、新词、专有名词、社会文化用语等在考虑语境和读者接受的前提下的翻译方法。而描写翻译学解构了传统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及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当然,规范性的翻译标准并不是一无是处,它为译者指出了翻译应该达到的目标,对翻译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微观地探讨。但这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只有结合宏观的描写性研究,翻译教学才能给学生揭示整个的翻译过程,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Newmark,Peter.About Translation[C].Multilingual Matters Lted,1991;Reprinted b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2]Toury,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C].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Reprinted by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63-66.

[4]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穆雷.翻译教学发展的路径[J].中国翻译,2004,(5):25-26.

[6]林克难.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J].中国翻译,(6),2001: 43-45.

[7]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8]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9]王克非.双语对应语料库研制与应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0]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校:燕廉奚)

H059

A

1673-2219(2010)09-0210-03

2010-07-01

本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大学翻译教学:理念与实践”(项目编号05BYY015)子课题“翻译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的研究报告。

鲁硕(1975-),男,湖南益阳人,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

猜你喜欢

规定性语料库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
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价值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我的最美学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及其把握——基于“中国模式”之争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