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育接轨的思考
2010-04-07洁张信杰
徐 洁张信杰
(1.白城师范学院 历史系,吉林 白城 137000;2.白城师范学院 政法系,吉林 白城 137000)
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育接轨的思考
徐 洁1张信杰2
(1.白城师范学院 历史系,吉林 白城 137000;2.白城师范学院 政法系,吉林 白城 137000)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高等教育中的师范专业首要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因此,结合现阶段中学教育体系中的新课程改革,积极实行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迫切。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教育接轨势在必行。
新课程改革;高师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育
在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下,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促进每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众所周知,我国师范教育及教师专业化水平落后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等教育师范专业的首要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历史专业也是如此,尤其作为培养中学教师平台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更加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基地。因此,优化高师历史课程体系,实现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体系接轨尤为重要,只要这样,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增加师范生实用性的知识储备,使他们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一 高师历史教学适应中学历史教育的迫切性
(一)高师历史传统教学模式与中学历史教育脱节
作为师范院校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笔者切实感受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迫切性。尤其毕业生在实习之后,常常把在中学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回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目前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教育联系较小,甚至很多内容完全脱离中学的需要。
虽然普通高师院校的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教学目标是为中学培养优秀历史教师,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毕业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到中学能够用上的很少。真正踏上讲台,一片茫然,自己大学里花费大量精力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现行中学教材内容极度丰富的现实中,显得深度有余而广度不足。因为中学历史课中除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外,还涵盖了军事、人文、人口、科技、地理等其他门类的知识,而历史师范生在校期间基本没有机会接触如此有应用价值的课程,毕业生从教之后在繁忙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补课。
(二)高师历史教师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家提出“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指导下,开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这对高师院校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迫切要求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将教育理念从传统的“教书”转变为新时代的“育人”。
现阶段在高等师范院校从事教学的教师,从教之前接受的多是传统模式下的教育,这使得他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教师教育既包括职前教育(师范教育),又包括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在教师的职前教育中,教育科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中少有互动,学习者缺乏参与性、自主性、实践性和选择性,不利于学习者在职前教育中及早进入教师角色,形成教学能力[1]。
(三)历史专业师范生厌学情况比较普遍
历史学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冷僻的专业,师范生厌学情况比较严重,这使教学改革的任务更加严峻。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大体有二:一是一些学生本不喜欢历史,高考中通过调剂到历史专业,他们对这样的未来职业丝毫没有兴趣。如果在教学中既不能及时引导,又不能令其学到实用性的知识,必将使之彻底丧失学习热情。在毕业时被推到人才市场,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其命运可想而知;另一种是本来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但到大学阶段,老师“一言堂”的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使他们兴味索然,以致于原有的学习兴趣最终被磨蚀殆尽。这样的学生即使毕业后能够从教,也会面临很多困难,他们不仅知识储备匮乏,而且缺乏从教基本技能,其直接后果就是误人子弟,严重贻害自己的教育对象,更毋宁说“以身垂范”。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教学目的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素质和从教技能。而对初为人师的师范毕业生来说,他们的教学能力主要得益于读书期间所接受的教育。传统的高师历史课堂教学多注重知识的深度和系统性,这些教师在自己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学习期间较少接触中学课程体系的具体要求,在教学中自然不能把课堂教学与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以致于历届毕业生到中学工作后,常常痛感自己所受的教育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落差。因此,要缩短这种差距,就要求高师历史教师必须在教书育人环节中,把对未来师资的培养同基层教育的需求联系起来,使两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二 实现两者接轨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接轨”环节的关键
要实现高师历史教学为中学服务,教师的素质必须提高。高师历史教学法对于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历史教学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才培养的素质水平[2]。教师作为社会改革者,应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努力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应该与学生一样成为终身学习者。现代是信息时代,高度发达的传媒技术和手段,可以使学生较快地了解到新的学科知识,教师如果要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在这些方面的知识量上保持应有的高位[3]。而现在一些师范院校的教师,在知识更新方面往往出现迟滞现象。就史学而言,他们常常对学术界争鸣已久的热点问题一无所知,还只是抱着几年前的老教材照本宣科;还有的教师即使有自己的学术专长,但由于视域过于狭窄,也无法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形势。
研究者强调,一线教师应时刻明晓自己的“无知”,这样,才能真正地平等地对待学生,并终身学习进取。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能够直接感染到学生,“身教”重于“言传”。美国国家教育研究所指明:“一个人第一学年的教学情况如何,对他所能到达的教学技能水平有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持续数年。”[4]因此,师范院校的教师要积极投入教学改革,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深入研究中学历史教改要求,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宗旨当中,不仅实现教师个体的生命意义和作为教师职业人的生存价值[5],而且培养一批批热爱教育事业、教学技能过硬的优秀毕业生,使他们能够在基础教育第一线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传承美德。
(二)将学生职前和职后教育对接是实现“接轨”的重要环节
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师范生通过师范教育获得合格的学历,就基本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加之,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以学历教育为宗旨,强调职前教育的终结性,将学生这些“未来的教师”作为既定课程标准的传递者这一固定角色来塑造[6]。他们读书期间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僵化的模式势必导致多数毕业生缺乏必要的从教技能。由于接受教育的局限,使他们不能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看成一个连续的环节,而是错误地认为大学毕业即不必再学习。岂不知在毕业后进入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浪潮中,会立刻感到无所适从,这种期望与现实的重大落差会使其形成严重的挫败感,有的甚至开始自暴自弃,有的虽然几经波折走入教师队伍,也难以成为一个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因此,实现师范生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自然而成功的对接与转换,就成为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才能从传统的隔离与矛盾,走向衔接与互动,实现共生发展局面。
(三)实现高师历史教改与中学接轨的具体对策
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师应该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学历史教师作为自己从教生涯的终极追求,将日常学习与备课、授课、课后辅导、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坚持不懈地优化课堂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正确理解和贯彻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教学宗旨。目前,一些面向基础教育的非研究性师范院校,其教学目的是为中学培养合格的师资。要求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明确学院办学理念,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实质,更新陈旧观念,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其深入中学历史课堂,现场听课、调研,对个案进行汇总、分析,在实践中明确学习目标,增加学习动力。教师要克服以往过于强调知识深度、广度的偏差,在紧扣大纲的基础上,兼顾中学教学体系的现实需要,培养新形势下具有创新精神的素质型人才。
2.加强备课投入,在教学中融入一定的中学教改内容。教师要殚精竭虑地准备好每一节课,这是对学生人格和求知欲的尊重,也是使学生学有所成的第一步。只有教学内容和环节设计合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既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又能使他们熟悉中学课程体系。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备课方法,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同时启发学生设计出自己拟讲中学课程的方案,并由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师生集思广益,教案完善之后,鼓励学生课后多讲多练,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驾驭中学历史教学的本领。
3.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教师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预先进入未来的角色。首先,培养学生分析中学历史教材的能力。中学教材中的内容多是大学课程的浓缩,对学生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使其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汲取营养,为将来从教打好专业基础。其二,鼓励学生自发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如课余时间参加乡梓人物研究,撰写小论文;举办课件制作比赛;自编、自演历史剧;举行故事会等,以增强他们将来活跃中学历史课堂的能力。其三,建立相应的师生考核机制,以增强教学改革的效果。对教师的改革成效实行同行评定和学生反馈的双重评价体系;针对学生,要将他们参与教学实践的收效纳入成绩考核体系,得分计入期末总成绩,以此激励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4加强学生的人格培养。人民教师是非常神圣的职业,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无私奉献精神必须及早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历史内容归纳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以便他们将来从教时能够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他们懂得“要成才,先成人”。因此,在教学中践行“育人为主,教书辅之”的原则非常重要。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典型的历史素材,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增强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使他们坚定献身民族教育的信念,并最终成为师德高尚的中学教师。
总之,教学改革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征程漫漫,求索永无止境。高师历史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开展开放式课堂教学,认真总结教改经验。教师只有以培养优秀师资为己任,做到教学相长,才能有效缩短毕业生的成长周期,引导历史专业师范生顺利向高素质的中学历史教师转变,实现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教育体系的成功接轨,形成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局面,并最终构建适合我国教育发展的高师历史教学运行机制。
[1]翟慕华.新课改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学方法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9,(7).
[2]许芳.略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历史教学法面临的困境与改革[J].社会纵横,2008,(9).
[3]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4]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6]阮成武.走向共生: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关系的重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3).
(责任编校:王晚霞)
History Teaching in Normal Colleges was Compared with the Middle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Former Context
XU Jie1, ZHANG Xin-jie2
(1.History Dept.,Baicheng Normal College,Baicheng 137000 China;2.Politics and law Dept., Baicheng Normal College,Baicheng 137000,China)
Summar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for the purpose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to focus on the new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fully implement the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ability for lifelong learning.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qualified teachers is higher in the normal professional priority, therefore, actively pursue teaching reform of teacher education is particularly urgent, such reform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stag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tegrate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is imperative to achieve the Higher Normal School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Reform;History Teaching in Higher Normal School;Middle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G642
A
1673-2219(2010)09-0075-03
2010-06-03
徐洁(1969-),女,吉林白城人,副教授,历史学硕士,吉林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教学论、东北史。张信杰(1964-),男,吉林白城人,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逻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