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举要

2010-04-07李黎明

关键词:文明人类生态

李黎明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当前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举要

李黎明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生态文明作为一个综合概念,具有丰富的内容。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四位一体、协调推进的文明发展道路。

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综述

进入 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提出政治文明并将其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基本价值指向,提出了“生态良好的文明”新概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新理念,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也使得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对2009年生态文明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一、从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解读其丰富内涵

生态文明是在继承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伟大成果 (生产力的革命)、批判工业文明的弊病(环境严重破坏)、分析信息文明的局限性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定义,学界的看法不太一致,主要有以下解读方法。

1.广狭二义方法。此说认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指人类与自然关系融洽、协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所有涉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保证生物多样化和维持生态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便是生态文明的具体表达。广义的生态文明还应当涵盖人类和资源、能源的生态关系 (物质文明);人与自身的适应性心理生态和人与人的伦理生态关系 (精神文明),人与社会的人文生态关系和人与政府、企业、家庭的生态和谐,乃至国际间的和平共处关系 (政治文明),也就是更加着重研究人类本身的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反馈作用或影响,以把握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观。此论强调,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可以有广义 (社会形态)与狭义(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之分,但广义的生态文明社会形态概念的确立显得更为迫切,且意义重大。广义生态文明概念的确立,有利于社会文明的全面转型,有利于新的文明形态的全面构建。[1,2]

2.系统整合方法。此说认为,生态文明是系统化的文明构成形态,体现人类多样机能的整合性,是复合性生态系统的人文呈现。生态文明既需要整合文明形成中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诸多文明形态,同时要通过情理构合而合成人类文明建构中人格主体所应具备的多重观念、意识及行为。与人类生成、演替、进化的脉络一致,生态文明不仅是自然进化、社会进步、人类优存,以至于可持续发展的结晶,并且还是促成朝向人类未来优化存在的标尺,是人类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而这种文明形态的呈现既是生态文明的存在基础,也是生态文明的行动指向。[3]

3.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看。生态文明是建筑在知识、教育和科技发达基础上的文明,是人类在环境问题的困扰中,为了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它以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强调了人类社会必须在生态基础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人类社会才能够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核心观念,其本质在于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生态文明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系统,而是一个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和谐发展的整体系统。[4,5]

概括起来说,生态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它不仅包括各种社会文明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而且包括人所引起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是整个社会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文明。

二、关于生态文明的特点

关于生态文明的特征和属性,学界也有不同的认识,目前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整合性。有论者认为,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由不同文明形态的历史性、韵律性及有序化的转换而表现出了整合性。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文明形态,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当下人们普遍论及的后工业文明等。生态文明依据人在自然生态关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态节律而表现出横向的、共时性的整合性。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生态互为工具和目的的关系中体现,是带有转换性特征的文明形态。[6,7]

2.自主性。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层次都受到物质文明的制约,而在生态文明阶段,自主、自由、自我、自觉的特点,却表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已经摆脱了物质文明的束缚。这说明,人类已经进入了不同于以往一切文明形态的新式文明形态。[6,7]

3.真理与价值二重性。生态文明观的立足点从以前对事物的单纯真理性认识,转移到真理价值与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力图从大自然的普遍和谐背景而不是单纯的人类利益角度来看待事物,从而保证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的价值观首先要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应突破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观念,强调人类的产生源于自然,人类的发展寓于自然,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又必须与自然相互依存,构成和谐的有机统一体。[8,9]

4.生态化。生态化的大意是,生态文明是从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所提出的一个文明概念,反映了社会文明发展在生产方式上的进步和要求。它要求对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形成生态化的生产方式。这是生态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生态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形式的本质特征。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 (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10]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模式和基本要求

生态文明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生态产业。所谓生态产业,就是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与生物发展的规律为依据,以“人类—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标,以生物为主要劳动对象,以自然资源为劳动资料,以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为劳动手段的经济部门。在此基础上,学者就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模式、基本要求和现实条件提出了建议和思路。

第一种思路认为,变革现存的生产方式,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就是以生态文明为目标,以生态产业为主导,以信息产业为脉络,把“生态业—信息业—工业—服务业”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与人口问题。生态化发展的任务是围绕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等方面开展下列建设工作:一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推进生态经济、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建立节约型社会;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的产业体系;三是大力改善环境质量,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化生产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强化环境监管,防止新的重大人为生态破坏,努力实现辖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四是大力推进生态人居建设,建设优美舒适、协调和谐的人居体系;五是大力倡导生态文化,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传播生态知识,普及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制度,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11,12]

第二种思路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和支持的事业,它不仅需要以“生态—发展”原则来制定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政策,以及建构相应的社会组织机构,而且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从伦理层面上加强人们对待自然的道德自律,确立正确的道德自律原则,以此来规范人们的实践行为,为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和谐提供必不可少的伦理支持。为此,我们有必要依据科学发展观来制定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规范,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以保证由“生态—发展”原则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法律、制度得以有效的实施,使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科学发展观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生态—发展”原则,而且为实现这一原则从伦理的层面上确立了三条基本的伦理规范,这就是“整体—利益”规范、“和谐—竞争”规范和“平衡—自利”规范。[13]

第三种思路认为,思考和建设生态文明,应当坚持把重心放在保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上。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是,必须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得以保障前提下,谋划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为此,必须牢固树立文明的可持续性、生态的系统整体性、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互补性、发展的知识性和实现目的的条件性等重要观念。此论强调,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明确这种民生的逻辑与资本的逻辑的对立,确立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统一的认识和理念。[14]

总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方面,它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口素质状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条件,建设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另一方面,要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其他远景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以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有机地整合起来,相互协调,整体推进。

[1]叶海涛.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发展轨迹与理论视域[J].云南社会科学,2009(5):18-21.

[2]刘俊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 [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6):35-38.

[3]林莎,金盛红.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9):13-15.

[4]伯项,胡文,孔祥宁.科学发展观研究的生态文明视角 [J].社会主义研究,2009(3):31-35.

[5]曹顺仙.论生态危机全球化 [J].生态经济,2009(9):182-185.

[6]魏风劲.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背景下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途径[J].生态经济,2009(4):148-151.

[7]盖光.生态文明的整合性魅力 [J].学术论坛,2009(3):11-14.

[8]白美云,李宏.对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若干思考[J].理论探讨,2009(4):1-3.

[9]刘小英.文明形态的演化与生态文明的前景[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8-11.

[10]赖章盛.关于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的哲学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35-38.

[11]岳友熙.论广义循环经济创新主体的建设 [J].生态经济,2009(2):84-87.

[12]马健芬.生态文明及其实现途径 [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5):15-18.

[13]徐春.社会形态与文明形态辨析——唯物史观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8-31.

[14]赵建军.生态文明的内涵与价值选择 [J].理论视野,2009(12):11-14.

O verv iew on Curren t Academ ic Research on Ecologica l C iv iliza tion

L IL i-m ing

(College of Econom y and Law,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 logy,Hanzhong 723000,China)

A s a comp rehensive concep 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rich content. A 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eco 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 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W e should p 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 ent of m aterial civilization,sp iritual civilization,po 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eco 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 ent outlook.

harmonious society;eco logical civilization;summ ary

B152

A

1672-3910(2010)04-0025-03

2010-03-15

李黎明 (1964-),男,陕西蒲城人,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发展理论和认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