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培养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2010-04-07杨雨旸武淑娟
谢 伟 杨雨旸 武淑娟 谢 靖
(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医学系 河北唐山 063000)
以人为本 培养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谢 伟 杨雨旸 武淑娟 谢 靖
(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医学系 河北唐山 063000)
以人为本 大学生 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而拥有大量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创新的前提。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群体,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创新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部分,其中创新思维是核心,这对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中也存在着不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素。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在长辈的呵护中成长,自理能力不强;在进入大学校门以前,他们接受的都是应试型教育,把“考试取得好成绩”、“升入满意的大学”作为学习的目的,压抑了自身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发展;以往“满堂灌”的授课方法使他们习惯了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知识,而懒于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而老师的某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也可能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进入大学后,没有了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很多青少年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存在误解,加之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容易沉迷于各种消遣娱乐方式中而玩物丧志。以上因素导致大学生(尤其是新生)的学习上存在着“学习目标的片面性、学习方式的单一、学习内容的窄化和学习功能的外在化、功利化”等特点,影响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李锐锋等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并不缺少创新意识,但缺少深究问题的创新热情和提出问题的创新勇气”。“大学生主观上具有崇尚独立思考、不盲从轻信的意识,但在客观现实环境中却又缺乏自信,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力求和他人保持一致”。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划分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上述特点,高校教育应该从发掘其创新潜力、启发创新意识和思维、锻炼创新技能入手,培养其创新能力。下面将从“课堂教育”、“课外活动”和“挫折教育”三方面进行分析。
1 课堂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1.1 把创新意识培养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中 虽然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中,创新思维是核心,但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对于刚刚从备战高考的题海书堆中走出的新生,他们对大学生活十分期待。而新生入学教育是引导新生了解大学生活、大学教育和大学生特点的启蒙教育,对此后的学习生活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应将创新意识的培养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中。首先要告诉新生,来到大学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创造,这些与拿到学分同等重要。然后,可向他们介绍学校内外重要的科研成果、知名专家以及优秀代表,尤其注重介绍有在校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同时介绍学校对科研创新活动的支持措施。通过以上措施,使新生在进入大学校门时就对科技创新活动产生兴趣,初步培养其创新意识。
1.2 改革考核方法,督促学生学好专业知识 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基本上都是依托其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进行,因此,学好专业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这里说的“学好”不仅指顺利通过考核,而是要真正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并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督促学生做到这一点,就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把基础知识测试与综合能力考查结合起来。平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查,将其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中也要有一定比例的发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做到将课本知识活学活用,才能更好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1.3 改良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当前很多大学生受中学灌输式教学的影响,已经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现成知识,懒于进行独立思考。要改变这种状态,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就得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提倡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
式。通过这种方式,启发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或给定的条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预期的结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动脑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动手能力,即创新技能。这方面除专业领域所要求的技能外,还包括信息的检索与利用,计算机软件工具的应用以及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技能等。同时还要适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上相关行业进行调查和见习,了解本专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2.1 激励学生参与校园科技活动 校园科技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这类活动主要包括:在校生参与科研项目。在校大学生在掌握了本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科研方法之后,学校可以安排其参与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为学校科研工作贡献一份力量。这种活动的优点是以实战的状态培养和检验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对其今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因其需要依托科研立项,成本高,参与人数少,不便于普及。比较常见的是“科技兴趣小组”,由学生组成,定期组织活动,在专家带领下进行学术交流。科技竞赛。不论是全国性的还是校园内的“科技论文大赛”、“科研设计大赛”等,都为参与者提供了展示科技创新能力的舞台,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培养科研素质,而且成本低廉,易于普及,被各高校广泛采用。在举办校园科技竞赛的过程中,不但要审阅选手的作品,还应组织选手进行“答辩会”,这样才能充分地锻炼选手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另外还有科技讲座。校园内的科技讲座可使广大学生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并提供经验传授和方法指导,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生的科技讲座与科研人员或研究生的讲座不同,它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的,需要照顾到在校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做到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前沿进展与基础理论相联系,科研理论与科研方法并重。总之,高校要激励学生参与校园科技活动的热情,建立奖励制度和支持措施,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2.2 重视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 这里主要谈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但就创新能力本身而言,并非只存在于科技活动中,而是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家开放思路,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培养创造力。之所以强调文艺活动,因为其深受大学生喜爱,学生参与的热情度高、积极性强,如能将培养创新能力融合其中,将会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 适时地进行“挫折教育”
科技创新所面对的是未知的领域,不管是绝对的“未知”还是相对的“未知”。即使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仍然有失败的可能性。我们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把自身能力的提高作为最终目的,不要过分计较竞赛的结果或论文的成败。古人云:失败乃成功之母;爱迪生曾说过:“我的成功是从一路失败中取得的”。不能正确面对失败将严重影响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把“挫折教育”纳入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1] 张 鹏,于 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
[2] 张 强.对“8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07,(11):21
[3] 乐伶俐.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因素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07,(5):32
[4] 李锐锋,杨 杰,汪 达,等.大学生创新精神状况的计量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1):70
[5] 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
[6] 胡田庚.高校文科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定位[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2
(2010-03-10 收稿)(陈 迁 编辑)
G 473.8
C
1008-6633(2010)04-5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