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海南岛社会变迁及其特征分析

2010-04-07陈思莲范士陈

关键词:变迁海南政治

陈思莲,范士陈

(1.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现代海南岛社会变迁及其特征分析

陈思莲1,范士陈2

(1.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社会变迁是在不断创新、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发生演变的,而且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现代海南的社会人口、经济和政治三大方面,研究了海南社会各个时期的演变过程,同时对海南社会变迁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

社会变迁;特征;海南岛

从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任何一个社会和地区都处在不断创新、继承与发展的变迁过程。社会学者认为,促使一个地区发生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地区内部各方面的变化因素引起,二是由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引起。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当地区的成员以新的方式开展活动时,其社会便开始了演变。几千年来,海南岛的社会变迁经历了很多阶段,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社会格局。尤其是从1950海南解放后,到1988年建省办特区这个阶段,是海南社会和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在这种形势下,进一步地研究海南社会变迁的规律与特征,不仅有助于海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一个长远的、科学的社会发展规划,而且还可以减少在实际工作中的盲目性。近年来,虽然有一些关于我国社会以及区域变迁方面的研究,但对现代海南岛社会变迁及其特征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因此,笔者就这一论题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一步加快海南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海南岛基本概况

海南岛是一个历史悠久、美丽富饶的热带海岛。其地形为中间高,四周低,呈穹隆状,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主要特征,占全岛总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的中部偏南地区,山地中散布着丘陵和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海南省现辖2个地级市(海口、三亚),6个县级市,10个县(含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以及属海南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的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和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省会设在海口市。2008年全省户籍人口864.73万人,其中,汉族7 139 531人,黎、苗、回等少数民族1 507 721人[1]55。1950—1978年间,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等客观原因,海南岛长期被作为国防前线和热带作物生产基地,国家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对海南进行应有的开发建设,使海南社会尤其是经济上的变化并不明显;改革开放后,海南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安家乐业;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后,中央开始把加快开发海南岛的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并赋予了海南更大的自主权和优惠政策,使海南的社会变迁揭开了新的一页。

二、社会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其发展机制

(一)人口变迁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制度,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基础[2]。从其定义来看,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人口过少,则人力资源不足,难以从事经济开发;人口过剩,则人多地少,影响生活质量,亦无余力从事社会建设。可见,只有适度的人口数量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1.人口的增长对海南社会变迁的影响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属热带亚热带地区,自然环境优越,热带资源十分丰富,但人口资源尤其是高素质的人口资源很缺乏。1928年,全岛总人口数仅为2 195 645人[3]87,到1950年,全岛总人口数也仅为228万人[1]51,22年增长了9万人左右。这段时期,海南正处于战乱时期,不仅人口增长缓慢,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海南社会的发展。1950年海南解放后,党中央对海南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的发展非常重视,掀起了抓革命、促生产、自力更生与奋发图强的热潮,海南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到1978年,全岛的人口总数达到了528.45万人[1]51,比1950年增长了300.45万人。这一时期,海南的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其原因是由于国家刚解放,人口较少,不利于国家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因而国家提倡了国人多生育的政策所致。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人口已达到平衡状态,这时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但没有实行强制性措施。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一方面给海南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但另一方面也给海南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未能跟上人口增长的需求。从整体上看,海南社会虽然有所发展,但与内地其他比较发达的地区相比仍显得滞后,其原因是,海南的地理位置在当时是属于国防前哨,国家对海南的基本建设投入相对较少,因而无形中也影响了海南的快速发展。1978年,我国实行全面的改革开放,国家在很多方面都做了较大的调整,尤其是经济建设和人口生育方面。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大力提倡了一个家庭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国策,并逐步地实行了强制性管理措施,进而使海南人口的出生率得到了有效地控制。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海南总人口数为651.23万人[1]5,比1978年增长了122.78万人。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海南人口变迁中出现了稳步增长的好势头。2008年,全岛户籍人口总数已达8 647 252人[1]52,比1990年的总人口数增长了2 069 770人,18年增长了31.47%,年均增长1.75%。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外来人口迁入海南,特别是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后,中央给予海南的优惠政策,也吸引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到海南投资建设,他们不仅带来了技术和资金,而且也为海南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2.人口的迁移,促进了海南社会的演变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变迁,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你来我往,迁徙自由,其目的是为了发展自我,谋求未来的美好生活。解放前,海南岛的人民在西方列强和日寇的压迫下,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由于生活所迫而远渡重洋,漂泊他乡,过着居无定所的艰苦生活。1950年海南岛解放后,党中央为了加快海南的建设,分期分批地派遣了大量的退伍和转业军人支援海南的社会建设,同时也有一大批华侨重归故里参加家乡建设,他们大都被安置在全岛各个国营和华侨农场,从事开发种植橡胶和农作物的工作,他们为国防建设和海南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大知识青年和学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上山下乡”,又有一大批知识青年和学生从全国各地迁入海南,参加海南的社会建设。据统计,这一时期迁入海南的人口数已越过70万人[3]88。这些知识青年学生不仅有文化、有知识,而且朝气蓬勃,是建设海南的新生力量。由于他们的加盟,使相对落后的海南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海南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1976年,国家拨乱反正,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招生、招工、招干等制度,这一时期,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学生相继回城工作、入学读书,仅1981年就有305079人迁出海南[3]89,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坚守在海南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继续为海南的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毕生力量。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进入海南的大陆移民有上百万人,占全岛人口总数的1/6左右,平均每年约3万人迁入[4]65。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业技术人员迁移海南,他们多数来自全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高级知识分子,仅1988年3月,来海南工作的各类人才已超过15万人[4]66。这些人才的迁入,不仅对提高海南人口素质和全面开发建设海南贡献了力量,而且对海南社会的演变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人口素质的提高,加快了海南社会的发展

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解放前,我国人口素质整体上较为低下,尤其是海南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的原因,海南人民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甚少,加上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海南人民长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即使有学堂和学校,也因他们贫穷而无法进入校门接受教育。由于缺少良好的文化教育,绝大多数的人口素质较低,从而使海南社会长期处于边缘落后的状态,甚至被人们戏称“海南是文化沙漠”。解放后,党和国家加大了对海南教育的投入,建设了各类学校,不断地选派了一批批的优秀教师支援海南的教育事业,使海南的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1952年全岛在校学生达17万人,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比为10.75%[1]457。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后,海南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优先发展教育战略,不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努力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海南的人口素质。目前,海南的教育事业已形成了多阶段、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基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据统计,海南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从1952年的219人增加到2008年的12.64万人,年均增长11.6%;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从760人增加到8.23万人,年均增长8.4%;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从1.22万人增加到61.86万人,年均增长7.0%;小学在校学生从16.35万人增加到90.64万人,年均增长3.0%;2008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1]45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海南解放至今受各类教育的人口数量是相当大的,人口的素质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他们对海南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文化人和科学技术人才从全国各地迁移来海南,他们分布在海南各行各业,参加海南的社会建设。这些高素质的人才,也为海南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经济变迁

1.经济产值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1950年海南刚解放,由于特殊政治军事形势和特定的历史条件,加上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和地理上的僻远、闭塞,限制了海南的经济发展,形成了“闭关锁岛”的状态。在这种体制下,海南的经济一直是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海南人民生活水平也很低下,属于比较困难的时期。经过两年的开发建设,1952年海南的工业总产值有所增长,达0.42亿元,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1.33亿元,是1952年的3.2倍,年平均增长25.9%[4]73,这一时期,海南的经济发展比较稳定,人民生活基本上得到了保障。1958年,海南和全国一样,经历了“大跃进”与国民经济第一次全面调整,盲目地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高效益,使资源配置严重脱离了经济法则,从而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衡,加上1960年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使海南的经济停滞于1957年的水平上。1963—1965年,海南和全国一样,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压缩了基本建设规模,大力发展轻工业,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地恢复和发展。1965年全岛工业总产值达2.51亿元,比1962年增长将近一倍[5]。1966年“文化大革命”,属于徘徊阶段,基本上没有发展。1978年国家改革开放,海南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全省生产总值达25.17亿元[1]33;1980年工业总产值为7.05亿元,比1965年增长1.8倍。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海南又迎来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一年,海南的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了10亿元;到1990年工业总产值已达到44.32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5.3倍。2008年海南的农业总产值达664.98亿元,是1987年的16倍[6]。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达1 646.6亿元,比1978年增长25.2倍,年均增长11.1%[1]33。一切生产的目的,一切财富的创造,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解放后到1978年,海南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较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南城镇居民的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迅速提高。1988年建省办特区后,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7年的986元增加到2009年的13 751元,增长12.9倍[1]11。在农村,随着党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热带高效农业以及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持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502元增加到2008年的4 390元,增加了8.7倍[7]。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海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解放前,海南经济主要是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层次较低,经济发展的地区性差异不明显。从海南解放到1978年,我国的经济建设主要是指令性计划经济,城乡差别不太大,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南的经济突飞猛进,城乡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但区域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沿海地区与山区,汉族地区与民族地区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1989年,海南的国民生产总值为91.32亿元,比1987年(57.28亿元)增长了59.4%;工农业产值为54.32亿元,比1987年(36.36亿元)增长49.4%;海南的人均国民收入,从1987年的925元增加到1989年的1 420元,两年增加了53.5%[1]33。这样的发展势头为海南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1994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又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结合我省的实际,学习全国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及时地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即以旅游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工业,以港口为依托的加工运输业和高效热带农业,加大对现代农业开发的引资、筹资和融资的支持力度,采取更开放的政策,大力引进大客商和大财团参与海南的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使全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建省前的1986年的52.44∶22.50∶25.60演变为2008年的34.99∶24.77∶40.23[1]35,其产业结构也由1987年的“一、三、二”演变为2008年的“三、一、二”的发展模式。1998年海南的国民总产值为442.13亿元,比1989年增长了38.4%;2008年为1 459.23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230%;1998年的工农业产值为247.46亿元,比1989年增长了356%;2008年为872.01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252%;海南的人均国民收入,从1998年的5 912元增加到2008年的17 175元,10年增加了190%[1]33。可见,海南省委省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后,其经济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但从区域经济发展看,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海口和三亚两座城市,因为海口市为省会城市,是海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三亚市则是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其资源非常丰富,自然环境优美,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而造化了这两座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其他市县的发展则相对要滞后些。根据海南岛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的发展态势,笔者将其划分为两大片区进行比较分析,即:以海口市为经济发展中心向文昌、琼海、定安、临高、屯昌、澄迈、儋州7个市县辐射;以三亚市为经济发展中心向乐东、保亭、陵水、东方、五指山、万宁、琼中、白沙、昌江9个市县辐射。这两个片区(中心)的特点是:以海口市为经济发展中心的市县为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而以三亚市为经济发展中心的市县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建省初期,两个片区的经济发展差异不明显,1988年,以海口市为经济发展中心的8个市县人均GDP为1 461.6元,以三亚市为经济发展中心的10个市县人均GDP为1 173.1元,差异不太明显;到了1998年,两个片区(中心)的人均GDP分别为7 098元和4 040.7元,差异较明显;2008年两个片区的人均GDP差异逐渐缩小,分别为14 263元和12 513元[1]33。如果按各市县的GDP排名,前五名的市县依序为海口、三亚、儋州、文昌、琼海;后五名的市县为五指山、保亭、白沙、琼中、昌江[1]41。前五名除三亚市外,其余市县均为非少数民族地区。从区域角度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因此应该说,海南的经济具有空间极化特征,与我国的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何协调海南各地区的均衡发展,也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政治变迁

政治变迁包括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两个概念。政治发展意味着政治社会的进步,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及进步性的动态政治过程。而政治现代化仅指政治系统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

1.政治变迁的时代性演进

政治变迁的时代性演进。不是单纯靠人为的有意识设计而完成的,而是随着历史的自然演化和国家的力量共同完成的。海南的政治变迁,就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国家时代的演进而变迁的,并按照国家的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演变为市场经济,从而推动了海南社会的发展。比如1991年海南股份制的改革就不是一种人为强制进行的制度安排,而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时代演进的结果。但实质上,海南的政治时代演进过程是在不同政治力量的纵向递进与横向的交错中进行的。即国家权力、宗族势力和村民自治三种最普遍的政治力量,推动着海南政治的变迁,这也是时代演进的必然,他们在不同时代所起的作用也有不同,1950年海南解放,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国家把海南作为“国防基地”来建设,对政治与军事方面非常重视,在这种背景下,一种亦城亦乡、亦农亦工、亦政亦企的特殊政治经济体制在海南岛得到了体现——海南农垦开始创建。这在政治经济体制由上而下一盘棋的背景下是不多见的。这样特殊体制,只有国家力量才能得以实现。在海南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宗族势力的影响,使民族地区的政治体制建立较为缓慢,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国家政权的巩固,宗族势力也逐渐削弱。解放后,国家通过土地改革、建立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将经济组织与政治组织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控制了海南农村的政治、经济局面,海南社会开始沿着健康的政治轨道向前发展。1966年全国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大搞阶级斗争,铲除官僚主义和修正主义运动,各政府机关都实行了“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体制,形成了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准军事一元化原则,使政府机构更加庞大,人员更多更复杂,工作效率低,开支过大等弊端,整个政治体制都处于混乱的状态。1978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指出:“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民主化。”从而扭转了国家的政治局面,使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中国政府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全国各地农村先后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包产到户”,因此,我国农村的“社政合一”的“人民公社”被取消,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海南的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的关系也进入到以村民自治为特色的“乡政村治”阶段,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政治变迁的创新性

改革开放前,海南的政治体制一直沿袭着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没有明显的改变。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同年5月经中央批准,海南省在全国率先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并要求海南的各级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确定要符合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原则,因此,海南率先实行了精简机构、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扩大经济实体,统一建制,减少层次等政治体制的改革,同时改革了干部制度,进行公务员试点,强化干部培训,提高干部素质等,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从而提高了海南政府的职能。与此同时,海南又率先实施省管县的地方管理体制;率先以立法形式对省市县属国有企业厂长实行聘任制度和对企业国有资产授权管理,率先实行“税利分开”的改革,为进一步推行“政资分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有利条件;率先制定海南城镇从业人员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条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了《海南经济特区机动车辆燃油附加费征收管理办法》,取消了公路上的一切关卡,实现了“一脚油门踩到底”的目标。借鉴国际惯例制定的《海南省旅游条例》,率先实行了“国民待遇”与“落地签证”等措施。在横向和纵向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立法方面,为全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众所周知,中国的政治变迁采取了由下而上、由点及面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转变路径,对变革方案进行不断地尝试与修改,所以,政治变迁进程缓慢。但海南的政治变迁则按照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在制度建设与地方立法方面,按照先立法后实施,先立规矩后行动,由上而下的推进路线的原则,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也体现了海南的特色,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海南经济特区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三、社会变迁的主要特征分析

(一)时空性特征

社会变迁的时空性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在不同时期的空间的演变过程,主要包括人口、经济、政治等要素在时间序列上的演进和空间结构上的表征。

1.人口变迁的时空性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尤其是高素质人才。海南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其人口的增长和流动有其局限性,但也有其时空性,两者相互依存,即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跨时空的迁徙,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前者是海南人口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年代自然地增长,其增长速度与历史演进息息相关。解放初期,海南人口的增长比较缓慢,主要是由于战争年代人口伤亡惨重所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增长较快,其原因是由于国家人口太少,不利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而推行了多生育的政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后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流动逐渐增加,其特点是省内迁移、省际迁移和国际迁移。省内迁移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这种迁移的范围和数量不大;省际迁移主要是由内地迁徙到海南的人口,这种迁徙主要是国家为支援海南的社会建设,有计划地派遣相关的人员,另一种是自愿迁徙,其目的是为了寻求发展,主要为专业技术人员;国际迁移主要为华侨重归故里,参加家乡的建设的爱国华侨。由于大量人口在不同年代的迁入,使海南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上这些迁移方式,不仅具有时间上的特征,而且也具有空间上的特征。

2.经济变迁的时空性

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前提和基础。回顾海南经济发展的历程,其变迁的足迹无不令现代人所赞叹。从时间跨度上分析,海南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解放前,海南的经济比较落后,这是历史原因所造成;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给予海南的大力支持,经济逐步地回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海南的经济处于徘徊状态;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建省办特区,海南充分地运用了党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经济实体,尤其是发展热带农业和第三产业,使海南的经济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这是海南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根据杜能经济理论知识分析,海南的经济是典型的双核结构模式。双核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8]。海南北部的海口市和南部的三亚市均为沿海城市,不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港口优势,同时也形成了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想依靠的双核结构体系,并以“先富”带动“后富”为逻辑基础的区域递推发展模式,以区域发展战略为重心,从北向南、沿东西两翼延伸,进而形成了从沿海向内陆纵深地区推进的空间格局。

3.政治变迁的时空性

“任何一种政治的发展都不是完全自发的,它都需要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的诱发和推动。”[9]因此,只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海南解放60年来,其政治变迁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初期,海南岛由于地处祖国的南大门,是政治和军事要地,国家非常重视,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政治体制基本不变;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0年,海南与全国一样,都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上渡过;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和建省办特区以后,海南的政治体制由原来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演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使海南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变。这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可称之为时间纬度的演变过程。而政治空间的纬度则体现于国家力量的作用,由量向质的转变,也是内部与外部双重力量作用的结果。比如,解放初期,国家通过土地改革、合作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政治运动,改变了海南农村传统的血缘关系和宗族传统观念,以行政村落取代了建立在血缘、宗族基础之上的自然村落体制,通过各种社会化手段将社会成员塑造为与社会基本制度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人”,以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形式推动了海南社会政治体制的突变。另外,在政治体制变革的同时,又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的思想认识和观念,使其跟上政治时代的要求。“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政治格局也体现了国家力量的作用,从而使人民内部的矛盾逐步地演变为“阶级斗争”的政治格局。建省办特区后,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海南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小政府、大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它不仅表现“物极必反”,而且也是历史的转折与反弹的必然。

(二)差异性特征

差异分为外在差异和内在差异。外在差异是事物彼此间的不同点;内在差异是事物内部具有的对立因素和对立趋势,即事物自身尚未激化的矛盾。

1.人口变迁的差异性

海南人口增长过程中的差异性有以下几种特点。第一,城镇人口差异。城镇人口主要集中于海口市与三亚市,这两大城市约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2008年人口统计表明,人口城镇率最高的是海口市,最低的是陵水县。此外,无论是城镇人口还是人口城镇率都集中在海南的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这种差异主要与历史基础、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等因素有关。第二,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异。海南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长期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有利于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民族地区的人口增长比汉族快。第三,产业人口分布差异。海南就业人口比例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少,这是由于海南的农业人口数量较多所致。第四,受教育程度的性别与地区差异。在海南特别是农村的风俗习惯影响着重男轻女观念,除在生男孩欲望方面外,在对子女教育方面也存在性别差异,即女性受教育程度比男性受教育程度低。另外,这种现象少数民族地区比汉族地区的文化教育程度相对要低些,但小学阶段差别不大,主要是初中以上受教育的比例差异较大,这种情况主要是与地区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城市人口受教育的程度也比乡村的高。

2.经济变迁的差异性

随着海南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海南的经济总量也不断地攀升,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程度等方面因素所致。首先,经济变迁的年代性差异。海南经济发展的年代性特征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海南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主要是指令性计划经济的限制;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至建省办特区前,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较快,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5.1亿元增加到1987年的51.28亿元,增加了127.6%;第三阶段是建省以后,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建省仅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竟达到91.32亿元,20年后的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 459.23亿元。由此说明,国家的发展策略对海南经济的发展是决定性因素,是外力的作用。其次,大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明显。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南北部的海口、南部的三亚与西部的儋州是经济发展总量最高的地区,而中部的五指山市是经济发展总量最低的地区。从经济密度来看,海南东部单位土地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西部和中部地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格局没有改变,而且其空间差异与区域的差距也逐渐拉大。第三,市县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海南的经济不仅在东部、西部、中部三大区域存在明显的区际间差异,而且各区域内的市县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人均产值与农民纯收入方面的差异。除中部地区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外,东部的三亚与相邻的陵水和西部地区的东方与乐东等市县也存在类似的差异。第四,产业结构发展差异。改革开放前,海南的产业结构主要是第一产业,发展势头较迅猛。建省后,省委省政府调整了产业结构,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第二产业的发展相对慢些。这是因为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快,由此也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3.政治变迁的差异性

海南的政治变迁是随着国家的政治体制而演进的,而国家的政治体制又是根据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大背景的变化进行改革的。因此,政治变迁的时代性较为明显,尤其是海南的政治变迁,除了具有时代性差异外,也有行使权力的差异。如国家权力、宗族势力和村民自治的权力等,这种差异主要体现于解放前海南的政治体制。解放后,海南人民当家作主,旧社会的政治体制已废除,人民政治生活在不断改变,由旧社会人民百姓没有政治生活可言到现在的政治民主、政治平等和政治和谐的演变格局。但是由于广大民众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不同,人们在思想政治和思想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党和国家政策的实施和执行,比如,在政策的理解上有偏差,政策的执行上不够得力等差异也时有发生。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给予海南很多的优惠政策,而且在其他省份是没有的,如“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等,其差异在于将原来的政府功能作了较大的调整,即精简机构,缩小政府的体制职能,扩大社会的自治职能,实行自主管理体制等,从而进一步地推动了海南社会的大发展。

[1]海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海南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3]朱向东.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海南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司徒尚纪.海南开发[M].广州:地图出版社,1992.

[5]符国瑄.历史巨变光辉历程[M/OL].海南统计局,(2009-09-23)[2010-04-16].http:∥www.hi.stats.gov.cn/tabid.

[6]杨先文.试论开发海南工业经济的主力[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15-18.

[7]张春柏.农业:满园春意生机盎然[M/OL].海南统计局,(2009-09-27)[2010-04-16].http:∥www.hi.stats.gov.cn/tabid.

[8]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制[J].地理学报,2002,57(1):82-90.

[9]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82.

On the Social Change and its Features of Modern Hainan Island

CHEN Si-lian1,FAN Shi-chen2

(1.Politic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Hainan University;2.College of Tourism,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Social changes,which come down with all aspects of the society,happen continuously and gradually in the course of innovation,succession,and progress.This paper,focusing on the three major aspects,i.e.,population,economy and governmental administration,studies the changing course of Hainan society at each historical stage,and analyzes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change.

social change;feature;Hainan Island

C 911

A

1004-1710(2010)06-0001-07

2010-05-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61005)

陈思莲(1973-),女,贵州侗族人,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

范士陈(1976-),男,安徽怀远人,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变迁与区域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林漫宙]

猜你喜欢

变迁海南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