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国际化人才培养
——大学英语改革的第三次浪潮
2010-04-07赖铮
赖 铮
(厦门理工学院 外语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服务于国际化人才培养
——大学英语改革的第三次浪潮
赖 铮
(厦门理工学院 外语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改革开放30来,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经历了两次重大改革,大学英语经历了从“自由发展”要“规范统一”再到“分类型和分层次”的转变。目前应该掀起大学英语改革的第三次浪潮,即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服务于各个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这个新目标的提出要求公共英语教学部能够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的外语课程,各个院系在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积极主动和公共英语教学部合作。为此,大学英语教师也必须面对新的挑战—-课程开发与实践训练。
国际化人才培养;大学英语;第三次浪潮
前 言
21世纪是科技领航的世纪,以高端工程技术研发与高端服务产业领航的非外语专业的教师与学生必将在与外语有关的各个领域参与竞争。查建中(2008)援引战略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数据表明,跨国公司未来三年在中国需要7.5万名能在国际环境下工作的高级经理人员,而我国目前只能提供3000-4000人,在中国现有的160万工程师中,大约只有16万适合做外企工作,我国工科大学毕业生只有10%可以到跨国公司工作。因此,如何把非外语类学生培养成为国际化人才,大学英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新使命,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前两次浪潮
(一)从无序逐渐走向大一统的历程(1985—2003)
1980年,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等几所高校联合制定了第一份公共英语教学大纲,当时就提出了快慢分班、加强听说和专业阅读的要求(蔡基刚,2006:108-109)。随后,教育部分别于1985年和1986年批准了理工科和文理科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年,新的教学大纲出台:不再分文理科,不再针对重点大学,强调阅读为第一层次要求,一定的听、说、写、译为第二层次要求;把四级定为各类高校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四年不断线,把专业阅读改为专业英语(蔡基刚,2006:110-111)。
统一的教学大纲在某些方面确实规范了教学,特别是四、六级考试提升了大学英语这门公共基础课在各个高校中的地位。遗憾的是,一直在西方自由民主思想里浸泡的外语工作者却制定了一个包含统一教学目的、统一教学安排、统一学业考试的教学大纲,其中所带来的缺陷是先天注定的,无数的批评指责经常见诸报端,在此不再论述总结。
(二)从《教学大纲》到《课程要求》(2003—2007)
从字面上理解,《课程要求》仅仅是指宏观的教学目标、语言标准和教学评估等,而大纲则指具体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蔡基刚,2006:121)。针对 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弊端,2003年,教育部决定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年正式实施。但是,大学英语隐藏的致命弱点没有得到克服。
(1)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还是在关于听、说、读、写、译究竟哪个更重要的争论中纠缠,人为地割裂语言的整体性。
(2)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无法引起对大学充满期望的大学新生的好奇和满足,和专业有关的双语教学还没有系统出现在教材建设中。
(3)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主观题的分量没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最能反映学生真实外语水平的口语和翻译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延续了20多年的作文题型从字数(120字)到文体也几乎没有变化。
(4)统一的教学课件极大的迎合了教师一般要求(减少备课中查阅课外资料的时间),但却极大地压抑了教师的创造性。很多教师自认为无法制作出与之媲美的PPT,几乎都按照统一的进度、统一的例句、统一的习题、统一的测试进行教学。长期以往,广大教师的教学模式逐渐雷同僵化,这对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是极端有害的。
(5)大学英语一直是教育部、高校教务处和公共外语教学部一厢情愿的热情,没有考虑高校内部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各自需求,非外语类出身但外语能力也很强的教师很少参与。
二 服务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掀起大学英语改革的第三次浪潮
1986年的教学大纲认为,大学英语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1999年的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的目的是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2007年的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目的是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可以看到,在以上三个文件中,尤其是第三个文件中,大学英语为各个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的精神和要求已经跃然纸上。
(一)国际化人才的内涵
一般认为,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7种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外语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组织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外语信息的能力;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自己的人格和国格。
国际化人才所需要具备的七种素质要求加强外语课程和各个院系专业课程的深度整合,要求公共外语教学部的定位从传统的“贯彻完成任务”转向“主动提供服务”。
(二)服务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涵
(1)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服务”的重要内涵就是强调“以民为本”。非外语专业类学生涵盖的学科(专业)众多,进入大学时候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就读期间和就业以后对外语的需要也是众口难调。大学英语应该为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2)激励院系参与。外语教育管理部门和外语教师本身的职能和权力也非常有限的,不能替代各个院系的人才培养。这就要求各个学科(专业)积极主动地提出对外语的需求类型和层次,对于基础英语课程、高阶英语、专业英语和双语课程要有系统的规划,做到时间和经费上的保障。
(3)重视广义的服务质量。关于服务质量,采峰(转引唐晓芬,2003)认为,真正科学地评价服务质量,仅仅立足于顾客感知的角度是不够的,还要根据服务的本质特性和客观指标加以综合考虑。
广义的服务质量认为,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和外语工作者要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管理规定,尊重受教育者和社会用人单位感知满意度,考虑学生的短期需求以及期末对教师进行的教学效果评价,另一方面,外语教师本身必须遵循外语教育的本质规律,重视外语教师本身在外语教育质量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引领作用。
三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课程开发与实践训练
1990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 Boyer)针对美国大学中存在的本科生教学质量下降和教师工作的评价越来越狭窄的情况提出一个崭新的观点:教授的工作应该包括四个不同又相互重叠的功能,即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学术。大学教学也是学术,博耶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扭转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学教学观的歧视。1998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李·舒尔曼(Lee Shulman)成立卡内基教与学学术学会,将博耶所提出的“教学学术”发展为“教与学学术”,即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学习法也是学术,从更开放的视野确定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学学习观的歧视。博耶的观点为一直无法在传统语言学和文学领域做出显著成果的大学外语教师开拓了新的视野——课程开发(教学的学术)和实践训练(学习的学术)。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七种素质可以通过课程开发和实践训练两个途径完成。
(一)课程开发——强化输入
就教学的学术而言,秉承尊重学生个人智力和兴趣差异的理念,应该开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外语课程,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课程教学的数量和质量来体现和评价教师的价值。
(1)开设系列西方文化讲座课程,拓宽国际化视野,了解国际惯例。举办系列讲座,让学生体验世界各个国家的不同文化感受。在管理制度上,根据有些高校的做法,学生听取六次学术报告并提交综述或心得的,可计为一学分。讲座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在聘请外籍教师的合同上明确要求每位外籍教师每学期为学生举办一次讲座,讲述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感受和看法。
第二,利用一切中外专家或者具有国际工作经验人士的来访机会,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了解专业或相关领域的最新国际发展动态。这是在校学生了解行业国际惯例的有效途径。
第三,组织学校里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老师举办专题讲座,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讲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节日礼仪、传统习惯和宗教文化等。
第四,邀请到国外进行短期学习或者游学的学生,从学生的视角讲解西方文化的特点。
第五,开设中西方文化比较课程,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强调把学术焦点放在中西文化的表里差异中,以期在更大的语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地道的英语,而且有益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
(2)开设双语课程,掌握国际化专业知识。双语教学侧重于专业外语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和培养,并非专业知识本身的教学,因此,双语教学对任课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双语教学任课教师只需要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有较浓厚的兴趣,乐于钻研涉及专业语言教学的专业基础理论就可以胜任工作,这对于熟悉外语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是非常有利的。
(3)开设外语高阶课程,鼓励学习第二外语,加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张杰(2005)认为,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是指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可以借鉴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成为国际化人才,可以以选修课的方式学习以下课程:高级听力——BBC、VOA、CNN、CCTV-9和西方电影欣赏;高级口语——公共演讲、商务演讲、学术演讲、演说与辩论;高级阅读——西方文学欣赏、西方报刊阅读等;高级写作——应用文写作、论文写作、创意写作;高级翻译——科技(专业)英语翻译和同声口译;中西方文化比较——中华文化之英语表达、西方文化和跨文化交际。
另外一方面,大语种渐冷,小语种升温。如果公外的学生能够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基础上,掌握第二外语的入门知识和简单的交流能力,将具有更宽阔的国际视野,在人才市场上也更具有竞争力。
(4)学习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做一个有国格的中国人。如果说早期外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那么,当中国地位在世界不断崛起的今天,外语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交流和沟通。如果中国学生不能用外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本土文化,世界的文明对话可能成为单向和霸道的。如果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听不到来自中国的声音,中国学生就会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失去中国的文化身份。
(二)实践训练——激发输出
就学习的学术而言,语言学习对实践训练提出很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在接近真实的实践训练中提高外语水平,也只有在实践训练中才能感受西方文化的内涵与美好。清华大学校长谢维和在关于“实践教育教学理念”的专题报告会上(2005)认为,影响大学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学术性因素而是实践性因素,实践教育有三大功能:增强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社会性能力和责任感,增强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
(1)参与课堂活动,开设演讲辩论课程,提高在公众场合的表达能力。厦门大学的纪玉华教授长期从事英语演讲和辩论研究,他认为(2007),演讲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工具,帮助人们避免许多矛盾,演讲通过身体、语言、声音、思想等方式来构想、传送和表达思想,对听众和演讲者本身产生刺激,并对随后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产生影响。不同于可以事先准备的演讲话题,辩论中面对的问题往往无法预设,对辩论者的临时反映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2)组织校内、校际和国际性的活动,培养独立的国际活动组织能力。活动可以在校内和校际之间进行,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够大面积参与,比如晨读角、英语角、英语广播电台、英语电视新闻、英文期刊、英语专项比赛(词汇、听力、报刊阅读、写作等)、CCTV演讲比赛、大学生英语竞赛、莎士比亚戏剧比赛、模拟联合国比赛等。
活动还可以跨越国界,让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共同组织夏令营,在系列特色运动中体验中国文化特点,提高学习和国际交往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从单向的外国文化的引进、吸收逐步转为中外文化双向的交流和融合的机会。
不仅如此,为学生提供在本地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实习的机会,参与实际工作,熟悉工作特征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能大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开设计算机应用系列课程,撰写课程论文,提高运用和处理外语信息的能力。在台湾私立铭传大学的应用英语系,在校定的必修课程中,就计算机应用就开设了办公室应用、资料处理、多媒体应用和网络应用四门课,共8个学分,占24个学分的三分之一。不仅如此,在系定的必修课程中,开设动态网页设计以及数字内容写作,共4个学分。
在目前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都有要求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为了增强学术研究意识,提高论文写作水平,有必要从大一和大二开始,在传统口试和笔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学期课程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查询、阅读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最后达到运用和处理外语信息的能力。
结 语
在大学英语改革第三次浪潮的引导下,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和教师的地位将发生质的变化:大学英语不再是一门普通的公共基础课,它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服务于各个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大学英语不再是学校教务处和公共英语教学部的单向责任,鼓励各个院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国际化的元素;大学英语教师不仅仅完成基础性教学任务,还可以主动参与各个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各个院系来看,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国际化的视野和知识必须融合到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必须融合到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学业考核中。从外语教育管理部门来看,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是大学英语的初级目标或者目标之一,掌握外语的各种技能,并能在跨文化的环境中有效而快乐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才是大学英语学习的高级目标。
[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3]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国际化人才的定义[J/OL].http://wiki.mbalib.com,2008-05-25.
[5]采峰.广义服务的基本内涵评价思路探析[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5).
[6]王凤明.试析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其构建路径[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7]张杰.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
[8]王伟廉.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J].大学教育科学,2008,(2).
[9]李锁清.英语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1,(4).
[10]李林荣,袁红艳.外语教育应以课外活动为载体提示学生综合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7,(23).
[11]史洁.论课外活动中外语学科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4,(1).
[12]纪玉华,陈军向.英语演讲与辩论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H310
A
1673-2219(2010)12-0153-03
2010-09-30
赖铮(1966-),男,福建明溪人,博士,厦门理工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教师发展。
(责任编校:张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