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协调保障机制的构建

2010-04-07谢武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校园

谢武平

(湖南科技学院 武装保卫处,湖南 永州 425100)

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协调保障机制的构建

谢武平

(湖南科技学院 武装保卫处,湖南 永州 425100)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高校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分为三个群体: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各自需要尽到的责任。

和谐校园;以人为本;齐心协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当前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它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胡锦涛同志关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指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高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所以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所谓和谐校园,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以建设一种先进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应该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学校科研设备水平等等。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意义和价值在于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中,就是要坚持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由于文化构建的特殊性,还应突出领导者在高校校园文化构建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做到理念兴校、人才强校、特色立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妨将全校师生员工分成三个群体:学校管理人员(这里包括领导和职工)、学校教师、学生。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各尽所能,朝着同一方向共同奋斗,和谐校园的建成才能指日可待。

下面我们就三个群体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各应发挥的主要作用分别阐述:

一、高校领导者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1 高校的党政领导者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领导者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常常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的物质文化的创造、教育制度的形成以及学校精神的培育。所以领导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一频一笑都对学校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学校领导首先要在办学思想的形成上下功夫,加强自身修养,用自己的实力、活力及人格魅力去影响干部、影响师生,在价值观、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方面达成共识,用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理念建立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使学校早日迈上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学校领导班子要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实行科学民主管理,鼓励教职工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献言献策。要充分尊重民意,善于广集民智,使学校的政策更加科学合理,管理更加规范高效。例如:2010年开始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这是一个政策性很强而又很难把握分寸的新制度,稍有疏忽可能挫伤群众的积极性。还有如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职工住房分配问题等一些极为敏感的问题,高校里人才济济,领导需要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力挽狂澜的魄力,才能在处理任何事务中得心应手。

2学校领导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优良的环境对人的积极作用。校园环境可以艺术地塑造、传播和提升学校的形象。塑造标志性建设,集中体现校园形象的特征和个性,将校园文化精神、理念以一种鲜明的风格、独创性的设计、富有美感的语言文字展示出来。校园建筑文化是高校文化生存、交融、发展的重要物质文化基础,因此配套设施要展现出浓浓的校园特色和文化气氛, 鲜明地传达出校园精神理念,带给人无尽的思索和追求。优良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情感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兴趣爱好得到激发,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3 学校领导要为师生营造一种健康的校风造势。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还表现在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指各种影响人的教育因素的总和,主要由校园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及周边环境等组成。人是校园环境的主宰,是校园文化的主角,人和观念互为因素构成文化环境,环境的影响力附着于群体而又影响个体。当某种观念在师生群体中的附着面很大时,就成为“风”。如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进取的参与意识等,经过长时间积淀、整合,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观念系统和价值取向时,就成为校风。这种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对学生起到独特的、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同时具有鲜明的外在表现形

式,是可以主观感知的,这就是校园的环境。校园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和谐的校园文化,它能够创造一个无形的“场”,将其感染力和渗透力弥散于校园之内、学生之中,无时不在、无时不有,通过潜移默化的陶冶,促使大学生崇尚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在具有良好的、强烈的、高雅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师生所受的心理影响基本雷同,这种雷同的心理效应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向心力,从而形成公共价值趋向上的凝聚力。和谐校园文化可以孕育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道德准则和一种崇高的精神信条,使人们在无形或有形的约束和规范下学习、生活,一旦有人违反准则,就会受到内心的谴责和外界的抵制。

二、教师在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中所担负的责任

1 首先教师要拥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已,不仅在自已的专业知识范畴内游刃有余,还得广泛涉猎其它各个知识领域,吸收更先进更前卫的知识。因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是“言教”加“身教”。我们不妨先谈“言”教,这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授业。面对学生们数十双甚至数百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不能草率,不能儿戏,不能敷衍塞责,他得作好充分的准备,使出浑身解数,给学生们一个园满的答案。当教师看到学生们惊奇地瞪大着双眼,从内心发出满意的微笑的时候,他知道他成功了,他被学生认可,他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这时候学生和老师之间知识上得到了相互补充,感情上得到了交流,精神上得到了莫大的慰籍。双方能相互地包容,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在这个时候,老师的才干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对知识的的渴求才能得大最大的满足。所谓一美掩百丒,一切的矛盾和不满都将消散怠尽。

3 注意调整贫困学生和富裕学生之间的关系。大学所招收的学生一般来自不同的区域,他们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不同的生活经历,有些学生来自农村、偏远山区、中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这些贫困生中的一些人很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缺乏自信,形成了脆弱、敏感、抑郁、猜疑等不健康的性格。而有些经济较宽余的学生,不谙世事,喜好“显富”,他们的行为言语有意无意伤害了贫困大学生。最终导致同学关系紧张,造成同学之间的不和谐。为解决贫富差别而引起的不和谐,除通过各种形式对经济困难的同学进行减免等经济上的扶持外,主要是要从心理上消除贫困生的心理障碍,正确引导他们认识自己,解剖自己,敢于正确面对自己,并努力发掘其潜能,树立自信、自强、自尊的信念。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团,使这些贫困学生多参加社团的活动,在活动中施展才华,一旦他们得到学生们的认可,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得到提升。同时社团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为学生的思想交流和感情交流提供一个和谐的舞台。

4 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培养正确的爱情观。长期以来,大学生恋爱问题是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 要教育大学生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教育学生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唯一追求,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大学生摆正爱情在大学生活中的位置。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作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结果是可悲的。

5 此外教师还得不断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升造,不断升华自已的知识,撰写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争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论坛上占得一席之地。这不仅能提高自已的学术地位,更能赢得其他教师和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拓宽和谐的局面。同时学校有了一批举足轻重的学术骨干,让学校不断增强竞争实力,水平上获得整体的提升,更会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也会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无疑更为学校披上一片和谐的彩虹。

三、学生在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中所肩负的使命

1学生应当凭借高校的优越条件,把自已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之所以充满吸引力,是众多年轻人心中的象牙塔,是因为高校中有着浓郁的学术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学们就应当凭借这一优势,珍惜这一资源,以此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并注重自身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核心标志。高校必须始终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以此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根本。

2尊重教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之间的感情可以超越血缘,超越亲情。要时时、事事理解教师,尊重教师,服务于教师,让他们能多用一些时间,多集中一些精力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如果某些教师的工作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善意的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互相学习,一起研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 大学生应当适应学校的一些管理制度。学生应当理解,学校作为管理者,通过各种制度的实施来培育大学生,这些制度经过了数十年的考量,有一定的合理性。学生原则上应当切实遵守。如果有意见,需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向有关部门反应,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制定符合学生切身利益和适用的管理制度,达到学生与管理制度的和谐统一。高校一切决策都必须是科学民主的,建立民意畅达的渠道,可使学生的心声直接得到反馈,从而建立起一种自下而上的愉悦接受管理的和谐关系。

4 学生应当爱护学校的一切设施和校园环境。学校营造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可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设施和条件。优美整洁安静的校园环境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心情。高等院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将校园绿化、园林化、植物园化、艺术化。作为学生应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维护学校整洁的环境,不能随便乱丢纸屑,果皮、饮料瓶等垃圾,培养当今大学生的文明风范。

大学生应当营造良好的同边社会环境。随着国家对高校投资的不断加大,高校不断向外部扩张,致使许多学校围墙形成虚设,造成一种开放式的格局,这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诸多麻烦。学生应配合学校保卫部门,加大治安力度,构筑起高校治安防范网络,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确保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总之,全校师生员工必须齐心协力,殚精竭虑,共同构建一个现代社会的和谐校园。

[1]曾带丽,颜李.对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若干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7,(5).

[2]王明东,许翠玲.“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及其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9.

G47

A

1673-2219(2010)12-0121-03

2009-10-12

谢武平(1972-),男,汉族,江西安福人,湖南农业大学法学本科毕业,主要从事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研究。

(责任编校:何俊华)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校园
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 建设平安清朗校园环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