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变异修辞接受的个体性

2010-04-07文会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个体性接受者解码

文会平,贺 辉,2

(1.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 412008;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娄底 417001)

“修辞活动”是“对言语进行加工、修饰和调整,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的活动”。[1]修辞学的内容除语体、风格之外,还包括规范性修辞和艺术性修辞两大部分,而艺术性修辞又分为常规性修辞和变异性修辞两大内容。“变异性修辞”(deviated rhetoric),指的就是刻意用偏离常规的方式运用语言材料以强化言语交际效果的修辞现象[2]。修辞变异涉及语言各个层面,在《变异修辞学》中冯广艺把它们归纳为声响形态变异、简单符号变异、聚合单位变异、词语搭配变异、矛盾表达变异、同素连用变异、句子成分变异、超句单位变异以及变异与辞格等,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变异性修辞现象,揭示出它们的运用规律和修辞功能[3]12。但修辞活动的核心是修辞信息编码和解码双向交流的关系,正如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 Saussure谈到言语循环至少需要两个人参加,即表达者和接受者,否则这个言语交流将无法进行。他说:“循环的出发点是在对话者之一例如甲的脑子里,我们称为概念意识事实跟用来表达他们的语言符号的表象或音响模式联结在一起的。……然后把声波从甲的口里传送到乙的耳朵,……在 (乙的)脑子里,这形象和相应的概念在 (乙的)心理上产生联结。”[4]从他的表述中,不难发现表达者甲进行了编码的工作,而接受者乙则是进行了解码的工作。只有在这样的一个循环中,才能完成最基本的表达和实现表达效果的过程。任何言语修辞活动都是一个信息表达和信息接受的完整过程。表达者的言语行为只存在于编码活动中,它的修辞效应,实现于接受者的解码活动中。谭学纯指出:“接受不仅实现表达的价值,而且对表达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接受既是修辞活动的结果,也是它的前提。没有前提,修辞信息无需输出;没有结果,修辞信息等于没有输出。表达和接受构成了修辞的两极。”[5]4

国内外很多的学者都探讨了修辞的表达,这方面的著作数不胜数,在此不做详细的列举。赵毅在《中西修辞接受研究的传统回顾》中指出,无论西方还是中国的修辞学史上,都有接受研究的传统,但从接受的角度系统论述了修辞效果实现的,当数国内学者谭学纯的《接受修辞学》[6]。而关于变异修辞,只有冯广艺从表达层面系统详尽地归纳了其编码的规律,但冷落了变异修辞效果和功能实现的重要环节,即变异修辞信息解码的接受环节,这值得进一步探讨。

1 变异修辞的接受

修辞接受研究是指在修辞学领域开展的关于言语接受现象的研究,包括对接受者、接受活动和接受效果的研究[6]。谭学纯认为修辞接受活动是指接受者将表达者转化为定型的物质现实 (形式和意义都固定化的语符链)的不定型的心理现实,再度转化为自己的心理现实,使本来属于表达者的经验意识,在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图式的作用下,成为接受者自身的经验意识的信息运动过程[5]13-14。

从上文变异修辞的定义可以看出,变异修辞的接受者不能单纯从表达者刻意偏离常规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解码表达者的表达意图。变异修辞一定有它赖以存在的文内文外语境,否则这些语符只是一串乱码,不能传递任何信息。因此,变异修辞的接受是指接受者依靠自身的先在经验进入表达者的表达语境 (包括文内语境和文外语境),解读语符链(形式和意义),在最佳关联语境中接近表达者的心理,获得表达者的表达意图,再结合自身的接受语境和审美心理,构建接受者自身的经验意识,使修辞价值得以实现的活动过程。

一般说来,相对于语言规范和常规修辞而言,言语变异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独创性[7]。因变异修辞的灵活性、创造性和独创性,以及变异修辞接受语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使得变异修辞表达的信息在接受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减值、增值或改值的现象,从而使接受具有很明显的个体性。

2 接受主体的个体性

变异修辞接受主体的个体性是指在解读任何变异修辞过程中,不同的接受者会获得不同的接受效应。世上没有对同一事物有完全相同理解的两个人。按照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修辞活动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所谓认知,也就是外部信息在主体经验世界的取舍、转换、加工、存储和使用的综合过程。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单元都和其他组成部分相关相联。修辞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的人,他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经验世界,内化为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构造为主体的认知框架,当不同的个人把同一对象纳入自己的认知框架的时候,往往形成不同的知觉表象,形成不同的概念,并且给予不同的评价。主体经验方式既介入修辞表达,也介入修辞接受。对具有接受能力的变异修辞接受者来说,变异修辞的表达在何种意义上激活接受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者的自身条件,即接受者的感悟空间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打开。而接受者的语言文化素质,还有学养、观点、心情、目的、人品等因素都将影响接受者个体感悟能力以及感悟空间的打开程度。

译者的语言文化素质总体上说是比较高的,但面对相同的言语表达时,他们会充分发挥各自主体能动性,从不同的角度接近表达者的表达意图。这样使得他们的接受各异,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接受局面。例如在接受例 1中 business这个一词多义引发的变异修辞时,两个译者就彰显出各自的接受主体性。

例1 Jack:Well,that is no business of yours.

Algernon:If it was my business,Iwouldn’t talk about it.[Begins to eatmuffins.]It is very vulgar to talk about business.Only people like stockbrokers do that,and then merely at dinner parties.

译文1:

杰克:哼,这跟你毫无关系。

亚吉能:要是跟我有关系,我才不讲呢。(吃起松饼来)讲关系最俗气了。只有政客那种人才讲关系,而且只在饭桌上讲。[8]

译文2:

杰克:哼,这用不着你管闲事。

奥哲能:我就是爱管闲事,正事我才不谈呢。(开始吃奶油松饼)谈正事太市侩了嘛!只有股票经纪人之类的才谈正事,要谈也只在宴会上谈。[9]

Business有“事情”和“生意”两种意思,原文利用一词多义制造了双关的变异修辞效果。余光中把 stockbrokers译为政客,利用关系构建了新的双关。张南峰保留了正事与 stockbrokers之间的联系,将正事与闲事对立,形成人物脱口而出的即兴仿词。虽然二人都尽力营造了轻松幽默的氛围,这种氛围与原文所要传递的精神是一致的,但具体变通的方法不同,也显示出他们接受的个体性。张南峰要比余光中发挥了更大的创造性。

施莱尔马赫认为“理解者在理解过程中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理解就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10]。施莱尔马赫将接受者的能动性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把接受者视为一个主动的、灵活的个体。在接受的过程中接受者无可避免地将人生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语言,使接受变成了对原语言的再创造。

在例 2中,描写的是看到升起的满月时的感慨之情尽含在“TheMoon”这两个字符的特殊编码中。“The Moon”是表达者运用了典型的造型变异,通过扩展语符的形体来进行变异性的表达,使接受者从这些偏离常规的表达中产生想象、联想,从而体会其中的修辞效果。

例 2 Even a ten-year-old could see this wasn’t just the moon.Thiswas TheMoon.

译文:就连十岁的孩童也能看出,这不仅仅是个月亮,这是个大写的月亮。

孙先生认为把 TheMoon译成“大写的月亮”,就字面而言似乎无可非议,但显得很机械,而应灵活地译作“这不是一般的月亮,而是令人如痴如醉的月亮”,或者略带点“洋味”——“这不仅仅是月亮,这是月神”[11]。

孙致礼通过想象和联想,能动和创造性地接受“The Moon”传达的修辞意图,使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的接受有别于其他人,而凸显出其独特审美经验影响的接受的个体性。“大写的月亮”、“令人如痴如醉的月亮”以及“月神”都是译者作为接受者结合自身的先在经验,进入表达者语境,思考创造出众多的接受可能,译文体现的必定是译者认为最为合适的解码。在接受中接受主体各自显示出接受个体性,有的保持了表达的形似则牺牲了神似,有的则相反。

3 接受时间的个体性

不同时代的人,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拥有的先在经验不同,所以会使这些接受者解读相同变异修辞时会采用不同的解码方式和获得不同的修辞信息不同渠道。这些都会导致修辞接受的个体性的出现。

例如有这样一首诗:“一、刘 ……。二、刘 ……。三,刘……。”[3]46表达者通过“刘”(指刘少奇同志)字的倒置、斜倾和正排的造型变异,将刘少奇同志从受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到平反昭雪、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语义内容尽含在这些凝炼的修辞言语之中。汉语是“感悟型的和体验型的”[12]。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接受者,获得该修辞信息的渠道只能是借助文本的注释。在注释的帮助下他们能知道一个叫刘少奇的无产阶级老革命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迫害致死,“四人帮”被打倒后才被拨乱反正的历史事件等。他们能结合注释进入表达者的当时的文外社会语境,朝表达者的心理靠近,接受表达者的表达意图。但相对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那一代人来说,他们拥有的这方面的体验型经验是后代人无法拥有的。因此当他们看到这种艺术型的诗文小标题的变异表达时,不但能马上解读出其中的语义信息,还能结合自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亲身经历,在接受中再现诗歌反映事件的真实背景,甚至可能与表达者的心灵发生碰撞,产生共鸣:对老革命家的爱戴和对其不幸的心酸,以及对“四人帮”的痛恨,1970年代以后的接受者未经历过此段历史是难以生发出这样的心理感应的。因此出生不同年代的接受者对同一个变异修辞的接受都必定会呈现出个体性,这是时代不同构造了不同的先在经验所决定的。

对于不同时代的接受者在解码同一变异修辞的修辞效果会获得不同的修辞表达信息和感受,这是必然的。而同一个接受者对同一变异修辞的多次接受,其接受效果也是不会完全相同的,这是因为接受的反复而体悟有别。在每一次的重复解码后,接受者的接受信息不断丰富,修辞接受经验不断积累,因此在多次的接受中呈现了一个不断调整,不断补充的动态过程。每次接受发生在时间上都是有先后,因此每次获得的修辞信息从时间上看都呈个体性。

在《阿Q正传》文本中的语言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变异修辞的手法来达到表达的目的,顺手列举几处:“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语体变异);“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矛盾表达变异);“他飘飘然的飞了大半天,飘进土谷祠,照例应该躺下便打鼾”(词语搭配变异);“却不甚听得分明”(状语位置变化的句子成分变异)[13]。

如有一位接受者读《阿Q正传》10多遍,每一遍都获得了不同的信息:

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

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 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

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 Q还是阿 Q

第七遍:阿 Q向自己身上扑来……[14]

接受者在初次解读该文本中的言语时,只是停留在语言符号、形式和基本语义信息的层面上,因此能被这些偏离常规的表达逗笑。但随着重复解读的不断进行和时间的推移,接受者对文本中言语的解读能力逐步提升。该文本的文内和文外语境不断渗入到接受者,接收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停地挖掘接受信道,逐渐接近表达者的心境,就有了后面的“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和“阿 Q向自己身上扑来”等 10多种不同的深入感受。这说明接受者在反复接受同一个变异修辞时,他们接受到的修辞信息是不会完全一致的。

4 接受空间的个体性

接受空间的个体性是指接受者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其对同一变异修辞的感受呈现出个体性。接受者地域的差异主要体现于他们文化经验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接受者对同样的变异修辞常常会生成不同的语感。

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精炼含蓄的 27个字,包含着对敕勒族人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和民族性格的无尽歌咏。在辽阔的敕勒平川上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整个敕勒草原仿佛被巨大的“穹庐”笼罩着。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仰视长空,寥廓苍茫;环视旷野,浩浩瀚瀚。

但是,来自山区的接受者解读这首歌谣时借助文字或图像说明,可能会生成大致相同的视觉表象,但不一定具有与敕勒族同胞相同的语感。“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对于没有草原生活经验的山区的人来说是无法体会到那种天似穹庐,浩瀚苍茫的感觉的。这是因为每一个地域的成员对本地域属性的认识,对本地域价值的笃信、对本地域生存方式的认同、对本地域历史命运的理解等,合成每个地域主体的文化经验,当这种文化经验作用于变异修辞接受的主体时,大致相同的言语所唤起的大致相同的视觉表象,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感受,从而也就形成了地域间的变异修辞的接受个体性。

空间的影响使变异修辞的接受呈个体性,在跨文化的接受者之间表现得更为突出。虽然运用了相同变异修辞手法来表达相近的语义,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接受的信息含量是不会相同的。

例如,在表达不速之客的到来时,汉语和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什么风把你吹来了”;blewin。表达者觉得用“你来了 ”、“He came to visitme on hisway to Chicago”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够充分、不够准确,与客观事物不完全符合。因而从自己的经验和常识中提取另一个客观现实“风吹”、“The wind blows”,借此形象用作比喻,着重说明这位不速之客的不期而至,象风儿轻轻地、不知不觉地飘然而来,于是就有了:“什么风把你吹来了”、“Heblewin on hisway to Chicago”。但汉语接受者除了能解码出突然到来带给表达者惊奇的信息之外,还能感受到说话者很欢迎自己的到来。

变异修辞的编码采用超出常规的方法和手段,它自身就给接受者的解码活动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使接受者在对某些变异修辞进行解读时虽然努力地靠近表达者传递的信息,但或多或少的会与表达者的意图发生各样偏离。并且每个接受者个体拥有的言语能力、审美经验、文化经验不可能绝然相同,导致在接受相同的变异修辞时体会到的修辞效果和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不同时代的接受者体验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生活,他们感知和认知变异修辞效果的能力和程度是各异的。而每一个接受者随着自身先在经验的不断丰富,在反复接受同一变异修辞的过程中,接受到的修辞信息会更为深入,决不会停留在前一次的理解接受之中。影响变异修辞接受个体性的动态语境除了接受主体、接受时间及接受者所处的时代的不同,还有接受者成长的地域、民族的不同。其实不同地域或民族的接受者,他们拥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使他们的解读言语的方式方法和看待问题的角度都会不同。从论述中可知个体性是变异修辞接受的显著特征,不管接受者对变异修辞的解码是靠近表达者,还是与表达者的意图发生偏离,都是接受者结合自身的先在经验和现实需要创造性和能动地解读变异修辞。

[1]王德春.修辞学词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74.

[2]肖建安.变异修辞的认知透视 [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6):89-92.

[3]冯广艺.变异修辞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SAUSSURE,F.D.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1-12.

[5]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 [M].增订版.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6]赵毅.修辞学应当研究接受效果[J].修辞学习,1997(2):80-84.

[7]张寿康.变异修辞学·序[J].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

[8]王尔德.理想丈夫与不可儿戏:王尔德的两出喜剧[M].余光中,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57.

[9]申迎丽.理解与接受中意义的构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24.

[10]涂纪亮.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524.

[11]孙致礼.翻译与叛逆[J].中国翻译,2001(7):18-22.

[12]鲁枢元.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40.

[13]鲁迅.阿 Q正传 [M].梦远书城.现代文学.http://www.my285.com/xdwx/aqzz/.

[14]冶秋.《阿 Q正传 》读书随笔 [M]//路沙.论《阿 Q正传 》.桂林:草原书店,1941.

猜你喜欢

个体性接受者解码
论邓·司各脱个体性概念的形成
《解码万吨站》
解码eUCP2.0
NAD C368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Quad(国都)Vena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Flu Study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个体化时代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新定位
论个体化社会中社区教育服务居民个体性学习的策略和途径
奥克肖特代议民主制下大众论说的解读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