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人日”诗
2010-04-07李健中
李健中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起源于创世神话。《北史·列传·魏收传》记载:“魏帝宴百僚,问何名‘人日’,皆莫能知。收对曰:‘晋议朗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1]“人日 ”也称“人七日 ”“人胜节 ”“人辰 ”等 ,在唐代颇为盛行,当时“人日”节俗有宴会、登高、剪彩等。“人日”影响了唐代诗人的生活,进而影响了诗人的诗歌创作。据统计,唐代“人日”诗作约有 40余首,具有较大影响的作家有徐延寿、高适、司空图等。下面从“人日”习俗与诗歌创作、主题、意象三个角度对“人日”诗进行探讨分析。
闺妇剪成的花叶因为她的浓情而新绿,裁就的花朵因她的巧手而成春,她将“彩胜”贴到门上,非常自豪地展示给她的丈夫看,并问道哪个不像真的一样呢?又如张九龄《人日剪彩》诗云:
姹女矜容色,为花不让春。即争芳意早,谁待物华真。叶作参差发,枝从点缀新。自然无限春,长在艳阳时。
拘谨、矜持的深闺之妇,在“剪彩”方面可一点也不让色于春,其手下的“彩胜”枝叶并盛、参差错落,竟然可以与天然之花一争高下。
“人日”佳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纷纷走出家门,或登山寺高峰,或登楼阁高台,极目远眺[4]。登高之时,诗人的情感往往因眼前自然景色、人文景观而触发,或生相思之情,或生壮志难酬之悲,或生登高之乐。宋之问《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诗云:“幽效昨夜阴风断,顿觉朝来阳吹暖。泾水桥南柳欲黄,杜陵城北花应满。长安昨夜寄春衣,短翮登兹一望归。闻道凯旋乘骑入,看君走马见芳菲。”春意盎然之时,诗人登高临远,诗情顿发,激扬文字,盛赞景色之美,抒发自己听到房明府凯旋后的快感。又如韩愈的《人日城南登高》:
令征前事为,觞咏新诗送。扶杖凌圯址,刺船犯枯葑。恋池群鸭回,释峤孤云纵。人生本坦荡,谁使忘倥偬。直指桃李阑,幽寻宁止重。
诗人于“人日”城南登高,见群鸭依恋旧池,孤云纵意于山峰之上,回顾以前自己的倥偬生活,感叹生活应从容、坦荡。
宴会是“人日”一项重要的活动。要么朋友之间举行小型宴会,要么皇帝于宫中宴请群臣,并赐给群臣“彩缕人
1 唐代“人日”节俗与诗歌创作
“人日”活动丰富多彩。《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带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2]“人胜”、登高、宴会等节俗或为文学创作提供材料,成为诗人咏诗作诗的对象,或直激发文人创作的灵感,因而这些节俗与诗歌创作成为不可或缺的统一体。
“剪彩”是“人日”习俗之一。《艺文类聚》记载:“贾充《典戒》曰:‘人日造华胜相遗,瑞图金胜之形,又像西王母戴胜也’。刘臻妻陈氏《进见仪》曰:‘正月七日上人胜于人。’”[3]其中“华胜”就是“彩胜 ”,是用纸、金箔剪成的人形或花鸟的形状,人们把它贴到屏风、窗户、人的发髻上。唐代“人日”节俗中,剪彩是极受重视的一项。徐延寿《人日剪彩》诗曰:
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贴燕留妆户,黏鸡待响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胜”。筵席之上酬唱赋诗被视为风雅之举,因而“人日”集宴时,文人之间常有酬唱之事发生。如崔日用《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
新年宴乐坐东朝,钟鼓铿鍠在乐调。金屋瑶筐开宝胜,花笺彩笔颂春椒。曲池苔色冰前液,上苑梅香雪里娇。宸及此时飞圣藻,微臣窃汴预闻韶。
君臣坐在大殿中央聆听着技艺超群的乐师与歌女们为之演凑“钟鼓铿锽大乐调”,享受着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感。如此盛况怎能没有诗歌酬唱呢?雅好文艺的君臣们便作诗酬唱,对宴会盛况、太平盛世进行粉饰。又如刘宪的《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诗:
舆辇乘人日,登临上凤京。风寻歌曲飏,雪向舞行萦。千官随兴合,万福与时并。承恩长若此,微贱幸升平。
皇帝宴群臣于清晖阁,臣子笑容满面,兴致勃勃,歌伎的歌声飘荡于四周,久久不肯散去,她们的舞姿也非常优美。郡臣有感于自己幸逢圣时,春风得意,在筵席之上,对当时景况大加称赞。
2 唐代“人日”诗的主题
南北人。
诗作开头两句直接标明其对友人的关怀,紧接着通过“柳”、“梅”两个意象,创造意境,反衬其思人之情。身处蜀地,集百忧千虑于一身,世事变幻无常,今天,我跟你相隔异地而不得相见,只能是空相忆,谁又能说准我们明年的这个时候会在何处呢?友人啊,你如谢安东山一卧三十年,谁料到将会老于风尘之中呢?我在龙钟之年,还受个刺史之职,可你呢?全诗皆是肺腑之言,真挚而又伤感动人。
感叹身世主题。对于那些生逢乱世或胸怀大志、不甘于寂寞,但偏遭困境、志向不得伸展的文人来说,岁末年初的“人日”节,无疑是一种让其感叹身世的催化剂。晚唐诗人司空图《光启三年人日逢鹿》诗曰:“浮世仍逢乱,安排赖佛书。劳生中寿少,抱疾上升疏。”自己的人生像浮萍一样居无定所,祸不单行,自己偏又生在晚唐这个乱世,使得他“劳生中寿少”。又如他的《乙丑人日》诗云:“自怪扶持七十身,归来又见故乡春。今朝人日逢人喜,不料偷生作老人。”“人日”虽然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可一年接着一年,时光流逝,年华老去,诗人不由不发出“不料偷生做老人”的感慨。李群玉《人日梅花病中作》中的“已被儿童苦攀折,更遭风雨损馨香”,倾诉了自己屡遭打击的身世,凄凉与伤感之情充斥于诗中。
唐代“人日”诗有三大主题:歌春颂新,思人怀乡,感叹身世。这些主题虽意旨不同,情趣各异,但都是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同时也加强了其艺术价值和创作意义。
歌春颂新主题。“人日”佳节,春来物生,诗人触目兴怀,或写万象更新,或渲染盛世气象。如戴叔伦《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诗中的“年年日日春光好,今日春光好更新”,对美好春光进行了直接的歌颂。李峤的“凤城景色已含韶,人日风光倍觉饶。桂吐半轮迎此夜,蓂开七叶应今朝。鱼猜水冻行犹涩,莺喜春熙弄欲娇”(《人日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写“人日”时节,凤城景色美丽动人:弯弯的月亮高挂天空,洒落银白色的月光,蓂叶应时而开,鱼儿在水中嬉戏,莺儿在空中飞翔鸣唱。即便是多愁善感的文人,受到“人日”新气象的激发,心情也豁然开朗,如乔侃的“仆本多悲者,年来不悟春,登高一游目,始觉柳条新”(《人日登高 》)。
思人怀乡主题。“人日”这天,诗人对亲人朋友往往倍加思念。隋代诗人薛道衡奉命出使陈国,在陈国留了两年。在出席宴会时他曾作过著名的《人日思归》诗:“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这首诗语言对仗工整,情感真挚,特别是后两句,借“雁”、“花”意象,创造意境,表达了诗人思归怀乡的心绪。上元二年,高适写给杜甫的《人日寄杜二拾遗》颇受关注,其诗曰: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添二百石,愧尔东西
3 唐代“人日”诗的主要意象
诗歌创作离不开诗歌意象的塑造,而意象的甄别选取,关系到主题的阐发。唐代“人日”诗以冬去春来、具有季节性特征的意象为主,如梅花、柳、雪等,此外,“彩胜”作为“人日”节俗的产物在诗中也频频出现。
自古以来,柳多是用来表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在唐代“人日”诗中,柳主要是用来主要是表达新意,这跟“人日”处于新年正月初七,而柳条正值焕发新绿之时有关。赵彦昭《人日侍宴大明宫应制》诗云:
夹路浓花千树发,垂轩弱柳万条新。处处风光今日好,年年愿奉属车尘。
宫苑里小路两旁的各式鲜花争相绽放,柔弱的柳丝上透出新绿。“人日”风光处处美好,让诗人发出了“年年愿奉属车尘”的心愿。赵彦昭的“回看今日上林树,梅花柳絮一时新”(《苑中人日思雪应制》)及戴叔伦的“烟添柳色看犹浅,鸟踏梅花落已频”(《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则都表达了事物更新的意思。
梅在唐代“人日”诗中起着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觉始成人,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卢仝《人日立春》)诗人把自己改过后的人生与开放的梅花并列起来 ,用刚开放的梅花对新的人生进行形象的阐释。“曲池苔色冰前夜,上苑梅香雪里矫。”(崔日用《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宫赐彩缕人胜应制》)一个“矫”字尽展了梅花凌寒绽放的姿态,突出了梅的健壮。梅花除了其君子品格深受文人敬重外,其色香容貌也深受文人喜爱,如刘宪“柳色梅芳何处所,风前雪里觅芳菲”(《奉和立春日内出彩花树应制》),为了寻求梅香,诗人不顾风雪阻挡而苦苦寻觅。
一个事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梅的君子品格给人鼓励、新绽的梅花给人新意与希望时,梅花生存的恶劣环境也会给诗人带来不快。例如李群玉《人日梅花病中作》诗:“去年今日湘南寺,独把寒梅愁断肠。……已被儿童苦攀折,更遭风雨损馨香。”梅花生存的恶劣环境及其所遭受的折枝断臂,损容毁貌引起了诗人对其身世的感叹。罗隐“长途酒醒腊春寒,嫩蕊香英扑马鞍。不上寿阳公主面,怜君开得却无端”(《人日新安道中见梅花》),当年因为寇乱,诗人不能参加科考,返回途中,盛开的梅花,非但不能给诗人带来欢快之感,反而勾起了他的伤心之事 。
“人日”这一天,人们用纸、金属薄片剪成人、花朵等形状,称之为“人胜 ”“华胜 ”“幡胜 ”等。“彩胜 ”有时会被剪成花鸟的形状,这主要是为了表示喜迎新春;它有时也会被剪成人的形状,这是出于对人的重视和对人良好的祝愿,因而它具有迎春、怀人、祝愿、庆贺等多重含义。古时妇女将“彩胜”插在发髻上喜迎新春,并互相馈送,以示庆贺。《艺文类聚》中这样记载:“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屏风上,戴之,人入新年,形容改新。”[3]例如陆龟蒙的《人日代客子》,开头两句笼统抽象地讲述怀念之情之后,通过具体的“彩胜”意象来写诗人的思念。徐延寿的《人日剪彩》写男女主角在一起裁剪花叶时充满了对新春的期盼与喜爱。“人胜”多是皇帝赐给群臣以示庆贺的,在诗中主要是用来对良辰美景、太平盛世进行歌颂。如马怀素《奉和人日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日宇千门平旦开,天容万象列昭回。三阳候节金为胜,百福迎祥玉作杯。”
长久的雨雪天气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进而影响农民的生计,这一现象在诗中有过不少的体现。然而,在唐代的“人日”诗中,关于雪灾的情况则很少体现,唐代“人日”诗展现的大都是吉祥、欢庆的场面,其雪也是瑞雪。李乂的“睿作风云起,农祥雨雪霏”(《奉和人日清晖阁遇雪应制》),诗人是怀着一种“瑞雪兆丰年”的想法来看待年初降临人世之雪。李峤的“阶前蓂候月,楼上雪惊春”(《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雪在这儿表现祥瑞之气,蓂是一种祥瑞的草,春的悄悄来到更加强了喜悦气氛。苏颋“楼观空烟里,初年瑞雪过。苑花齐玉树,池水作银河”(《奉和圣制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新年瑞雪飞扬,树枝上堆起厚厚的一层,池水化作银河,汇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1]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1342.
[2]谭麟.荆楚岁时记译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25.
[3]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60.
[4]刘蓉.中国古代“人日”习俗考 [J].延安大学学报,2006(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