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现代德育理念的理论依据和确立原则

2010-04-07邓灿辉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则德育

邓灿辉

(湖南女子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 长沙 410004)

高校现代德育理念的理论依据和确立原则

邓灿辉

(湖南女子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 长沙 410004)

高校现代德育理念是现时代高校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它形成的理论依据包括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及现代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邓小平教育思想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理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高校现代德育理念应坚持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

高校;德育理念;理论依据

德育理念即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它是在特定德育实践中形成的对德育发展的指向性理性认识,是主体对未来德育发展或德育面貌的一种理想期望,是主体对德育“应然状态”的判定及认可。高校现代德育理念是对现时代高校德育的如下理性认识和期望:高校现代德育应面向全球化和社会、人格的现代化,坚持以大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以促进大学生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以促进大学生的德性发展为根本。

一 高校现代德育理念的理论依据

高校现代德育理念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及现代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一个丰富的体系,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人的本质论;二是人的全面发展论。

在探讨人的本质方面,“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人不是抽象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P11。“自由自觉的活动”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基于对“人”的独特理解,他认为人具有四性:一是需要性,从主体的角度可分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二是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始终相统一,主体性越强则个体性也越强,反之亦然;三是价值性,人的价值形式有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三种;四是发展性,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人的独特性发展和人的自主性发展两个方面。

在探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追求的目标和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一是人的发展社会化;二是人的发展个性化;三是人的发展互动化。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了新的提升: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二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三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相互协调发展;四是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

史过程〔2〕P177-180。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启示高校德育工作,要立足于人的现实性,德育必须从实际出发;要立足于人的实践性,提高德育实效性;要立足于人的需要性,加强德育针对性;要立足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发挥德育主体性;要立足于人的价值性,建设核心价值体系;要立足于人的社会性,实现德育社会化;要立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追求德育个性化。

从哲学角度审视高校德育,意味着必须从时代精神出发,运用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理论观点和思维方式去思考德育理论问题,指导德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现当代世界哲学发展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如本质论、本体论、主体性、交往活动论、过程论、平衡论、价值论、系统论、结构论、中介论、结合论、层次性等等理论的研究成果,都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要从经验型进一步升华为科学型的理论体系,就不能不运用现代哲学的这些成果对自己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哲学的沉思。”〔3〕P395-396如主体性问题是20世纪哲学的一大热点,当它渗透到教育领域时,便成了教育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当社会实践深化到一定阶段以主体性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时,主体性教育这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思想就应运而生显示出了重要价值。”〔4〕主体性教育哲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把研究的重点从客体转向主体,转向对人的关怀和尊重。把主体性教育哲学贯彻到德育实践中,就带来了德育的人本化、主体化理念。又如德育哲学的出现和兴起,对高校德育理念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张澍军教授指出:“德育哲学是关于德育观及其行为实践的哲学前提性问题的理论学说。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德育理论与哲学思维的有机契合,开展对于德育观及其实践运动的哲学研究,揭示人的德性修养的前提性根据和条件,揭示德育观形成、运演、发展的历史正当性和价值合理性,揭示德育运动规律的前提性根据和条件及其实现形式,等等。”〔5〕

(二)邓小平教育思想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邓小平教育思想,内容涉及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培养目标和教育改革等各个方面。他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指导方针,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提出的总体要求。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培育“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的目标。“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的战略思想,不仅是整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而且是学校德育的指导思想,它赋予了德育开放性、超前性、现代性和民族性的鲜明时代特征,是我们改革、发展高校德育的正确指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就其基本内容来说,就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化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四有”新人的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人的全面性、多样性发展;“两个素质”的提高,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了思想道德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着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方向。这些都是从我国公民素质和民族素质的现实水平出发,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并且着眼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目标,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成为我们在新时期开展德育的准绳。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理论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框架整合了现代世界文明的发展愿望,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传统形式向当代形式的转化。“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终极关怀贯彻到高校德育中,就是明确德育的终极目标和价值——不断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江泽民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6〕P20这实际上确立了德育在发展先进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德育主要通过在发展先进文化中的特有功能,作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建设,进而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整体构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德育体系,就必须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德育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使德育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7〕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6〕P20以德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贯彻实施,对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就是要“以德治教”;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来说,就是要“以德治校”;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就是要“以德育人”,这是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作为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一环和“以德治国”理论的具体体现,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20条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第23条进一步指出:“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由此可见,“以德治国”方略成为高校现代德育理念又一个新的理论支撑点和生长点。

(四)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当前,要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则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德育工作。科学发展观和高校现代德育理念紧密契合,它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正是高校现代德育理念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要求,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高校现代德育的支柱。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才能保证高校现代德育的正确走向。

二 确立高校现代德育理念的原则

通过对高校现代德育理念理论依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确立高校现代德育理念应遵循的几大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德育内容上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导向。德育意识形态性是德育的本质属性,它通过理论自身的逻辑力量和受教育者的情感定向、信息认同等中介,为受教育者所认同和内化并转变为自觉的意志和行为。在我国,现代德育内容仍然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导向,这是由我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遍及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渗透。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影响与同化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显著,思想文化阵地渗透与反渗透、同化与反同化、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日趋激烈。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尤其要注重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勇气,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心,增强大学生防变拒腐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二是德育方法论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我国高校德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的批判武器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表现在多方面。首先,高校现代德育理念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高校现代德育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规律;再次,高校现代德育作为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深刻的揭示了德育研究领域中各种现象的普遍本质及其规律;最后,科学性原则还表现在高校现代德育是一个批判、开放的体系,它既对高校传统德育进行批判继承,又在借鉴西方德育经验和长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依照科学性原则树立的德育理念,就应该是民主性的精华,不固步自封,处处体现出宽容、客观、全面和公正。

(三)创新性原则

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8〕P114可见,观念、理念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状况所制约,由此决定了观念、理念的变革性、社会性、历史性和发展性。高校德育目前正面临着新形势下前所未有的挑战,德育环境和条件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因此高校德育理念必须适应新形势不断地作出调整。此外,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处在一个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环境中,这就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高校德育理念也必须开放创新。只有不断地对高校德育的方方面面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化要求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德育理念的创新性还表现在德育内涵的不断丰富。德育内涵已跳出传统的狭隘圈子,向人本化、伦理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现代气息。

(四)现实性原则

现实性原则,即要求高校德育立足实际,这是确立高校现代德育理念的根本原则。德育不是抽象的存在,它必须和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面对高校德育内、外部条件的深刻变化和它的现状,更突出了现实性原则的重要性。高校德育的现实或实际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具体地说,它是由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即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和要求两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树立牢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觉、坚定和创造性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坚持和贯彻这一原则,特别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关系。应摒弃“左”的影响,克服脱离实际、理想化和形式主义倾向,应把德育的整体目标层级化并与实际有机结合,主次分明、有的放矢和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不断增强新时期高校德育的凝聚力和实效性。

(五)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也可以说是人性原则,即要求确立德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研究他们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人格,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单向说教、服从关系。强调主体性原则,是因为我们的德育对象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也因为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缺乏主体自由意志的服从,并不具有真正的品德意义;特别是由于时代的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新的人文环境熏陶下,大学生群体已经形成日益鲜明的民主、平等、自主和自强的主体意识,具有对自身生存与发展命运高度关切而产生的自主选择学习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因此,明确主体性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现代德育工作要适应这一变化,德育工作要人性化、以人为本。德育对象上,要深入研究德育对象的个体和群体特点,充分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德育方法上,要依据大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群体性,体现出多样化、层次化。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4]张建华.主体性教育的哲学思考[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5]张澍军.试论德育哲学建构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01,(7).

[6]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詹万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化研究,推广实验——“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J].中国德育,2002,(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责任编校:周 欣)

G410

A

1673-2219(2010)05-0102-03

2010-01-04

2009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资助课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研究”(编号项目A19)的部分研究成果。

邓灿辉(1971-),男,湖南湘阴人,湖南女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原则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