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书·艺文志》《易》类著述篇章流变考

2010-04-07王敏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孟氏艺文志章句

王敏娟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汉书·艺文志》《易》类著述篇章流变考

王敏娟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古代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目录书,是研究古代图书状况和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其《易》类著述流传至今,大部分书在后来的目录书中已很难看到,多数人认为已经亡佚,该文详细考证《汉书·艺文志》中《易》类著述篇章的流传情况,从而明确《汉书·艺文志》中的《易》类著述的存亡情况。

《汉书·艺文志》;《易》类著述;亡佚;《周易》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志目录,是我们了解汉代及其以前古籍著述情况的较可靠的文献资料,具有“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等方面不可估量的文献学价值。而《汉书·艺文志》的《易》类著述排在《六艺略》之首,足以表明《易》的地位。所以,对《汉书·艺文志》《易》类著述流变情况作细细考察,是有深远意义的。

一 《汉志》《易》类著述在其它史志目录中的流传情况概述

《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中所列《易》类著述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十八种。班固在《易》类著述中讲到: “《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易传》周氏二篇,字王孙也。服氏二篇。杨氏二篇,名何,字叔元,菑川人。蔡公二篇,卫人,事周王孙。韩氏两篇名婴。王氏二篇,名同。丁氏八篇。名宽,字子襄,梁人也。古五子十八篇,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唯费氏经与古文同。”[1](P1703—1704)

《汉志》中所列的《易》类目录在后来的史志目录中大多无记载,《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中仅存“《周易》十卷汉魏郡太守京房章句,《周易》八卷汉曲台长孟喜章句,残缺,梁十卷,又有汉单父费直注《周易》四卷亡”[2](p909),《旧唐书·经籍志》中存“又十卷孟喜章句,又十卷京房章句,又四卷费直章句”[3](p1966,)《新唐书·艺文志》曰:“孟喜章句十卷,京房章句十卷,费直章句十卷”[4](p1423),《宋

史·艺文志》中存“《周易》古经一卷”并未说作者何人,后来《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中均不存《汉志》中的《易》类目录,清代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搜集到《汉志》所载的部份《易》类书,由此可知,《汉志》《易》类著述大部份并未亡佚,陈国庆先生在《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中的提法值得商榷。

二 《汉志》所载《易》类十八种书目存亡情况

晋荀勖的《中经新簿》是继《汉志》之后很重要的史志目录,将目录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其书已佚,据阮孝绪记载,共著录图书16卷,1885部,20935卷,梁阮孝绪《七略》原书已不存,虽其序目完整地保存在《广弘明集》卷三中,但《易》类著述具体篇目无法查证,《广弘明集》中有“《七录》目录经典录内篇一《易》部本四种九十六帙五百九十卷”的记述,至于《汉志》中所载《易》类书目存于《七录》者有哪些,实难考证。《隋志》中《汉志》所列《易》类书目仅存“《周易》十卷汉魏郡太守京房章句,《周易》八卷汉曲台长孟喜章句,残缺,梁十卷,又有汉单父费直注《周易》四卷亡”三家[2](p909)。《汉志》中所记诸家著述以篇或卷为单位,而《隋志》则以卷数计算,篇与卷之间有何关系,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清人叶德辉认为“帛之为书,便于舒卷。故一书谓之继卷。凡古书,以一篇作一卷”,即篇与卷并无太大区别,近人顾实、余嘉锡先生也认同这种观点,本文采用此观点①。汉代有两个京房,其一为《汉书·儒林传·梁丘贺传》中的京房,《儒林传》讲到“贺从太中大夫京房授《易》,房者,菑川杨何弟子也。房出为齐郡太守,贺更事田王孙。宣帝时,闻京房为《易》明,求其门人,得贺。”《汉志》中讲到的“孟氏京房十一篇”很可能就是指此京房,学界称之为“前京房”,顾实先生持此观点[5](p15)。《汉志》关于“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与《隋志》中“《周易》十卷汉魏郡太守京房章句”中的京房乃是同一个人,并非师从杨何之京房,而是师从焦延寿学《易》的京房,称之为“后京房”。以此来论,孟氏京房亡五十六卷,存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所记亦十卷,《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无记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房所著有《易传》三卷,《周易章句》十卷,《周易错挂》七卷,《周易妖占》十二卷,《周易占事》十二卷,《周易守林》三卷,《周易飞候》九卷,又六卷,《周易飞候六日七分》八卷,《周易四时候》四卷,《周易混沌》四卷,《周易委化》四卷,《周易逆刺占灾异》十二卷,《周易积算法杂占条列》一卷,今《易传》存。”[6](p1436)大概此处所论及的京房《易》搜集了京氏《易》的一部份,应该就是《汉志》中所讲的“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并非如《四库总目提要》中所讲的大部份亡佚,即使原书亡佚,但其篇章著述思想还存于其它书中,晁补之曰:“汉《艺文志》《易京氏》凡二种八十九篇,今其章句亡矣,乃略见于僧一行及李鼎祚之书。”僧一行的《大衍历议》和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收有京房《易》章节,后人研究京氏《易》多从此两种书入手。

《汉志》中“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隋志》中著录孟喜章句八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着录“孟氏《易》”十卷,至于十卷与《汉志》所录二篇之关系,颇值得考察,可以肯定,十卷之著述参进了伪书成份。关于施孟梁丘三家《易》,《经典释文》也有记载,“施雠传《易》授张禹及琅玡鲁伯,禹授淮阳彭宣及沛戴崇,伯授太山毛莫如及郎邪邢丹。后汉刘昆受施氏《易》于沛人,戴賔,其子轶。”孟喜从田王孙受《易》,“喜为《易》章句授同郡白光及沛翟牧。后汉洼丹、觟阳鸿、任安皆传孟氏《易》。”“梁丘贺本从太中大夫京房受《易》,后更事田王孙,传子临,临传五鹿充宗及郎邪王骏,充宗授平陵士孙张及沛邓彭祖、齐衡咸。后汉苑升传梁丘《易》,以授京兆杨政,又颍川张兴传梁丘《易》,弟子着录且万人,子鲂传其业。”[7](p5)《玉函山方辑佚书》辑“《周易》施氏章句一卷,汉施雠撰,《周易》孟氏章句二卷,汉孟喜撰。《周易》梁丘氏章句一卷,汉梁丘贺撰”[8](p522—542)。可见,施、孟、梁三家《易》并未亡佚。

《汉志》中对于费氏《易》并未详细记述其篇章书目,《隋志》中有“汉单父费直注《周易》四卷亡”[2](p909),《旧唐书·经籍志》“又四卷费直章句”,《新唐书·艺文志》“费直章句十卷”,今存费氏经,王弼注[5](p18),《玉函山方辑佚书》辑《周易费氏注》一卷,《费氏以林》,《周易分野》一卷,后人可据此研究费氏《易》。

《汉志》中的“《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并非如陈国庆先生所说的亡佚,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上下经及“十翼”就是从施、孟、梁三家所传下来的。“《易》传周氏二篇,字王孙也。服氏二篇。杨氏二篇,名何,字叔元,菑川人。王氏二篇,名同。”此四种一类著述《隋志》不载,大概不存已久,但其著述思想在其它书中可见足迹,如:王同传《易》于杨何,杨何传于司马谈,从司马迁著述中可见王同注《易》思想,几经辗转,王同注《易》思想在司马迁著述中可见一斑;服氏《易》、周氏《易》由于后继无人,故亡佚;“韩氏两篇名婴。”《隋志》后之史志目录不录,并不能说明亡佚,《韩诗外传》尚存,其中引有关于《易》的论述,即韩氏《易》之存留,马国翰《玉函山方辑佚书》辑录两卷;“蔡公二篇,卫人,事周王孙。”《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蔡氏《易》一卷;“丁氏八篇。名宽,字子襄,梁人也。”《经典序录》曰“子夏《易》传三卷”,《七略》曰“汉韩婴传”,《中经薄录》曰丁宽所作[5](p13),《玉函山方辑佚书》辑录两卷;“古五子十八篇,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马国翰根据《淮南鸿烈》等书辑录《周易淮南九师道训》一卷,清王谟辑《九家易解》一卷,清孙堂《九家周易集解》一卷,清张惠言辑《周易荀氏九家》三卷,清黄奭辑《九家易集注》一卷[9](p5-6);“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只《汉志》有此记载,后来不见载录,无从考证,大概亡佚已久。

三 对于《汉志》中《易》类著述残缺、亡佚原因的分析

《汉志》、《隋志》等六类史志目录,惟《隋志》对典籍存亡状况做了统计,而《汉志》中所列《易》类书目,《隋志》提之甚少,究其原因,概政局动荡、战争频频之故,《隋志》所记“其中原则战争相寻,干戈是务”,主要有三:

一曰自班固《汉志》以来,“董卓之乱,献帝西迁……。两京大乱,扫地皆尽”[2](p906)。汉末宦官和外戚专权,天下大乱,董卓兵驻洛阳,烧杀抢掠,民不聊生。后来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逃往长安之前,掠夺、焚烧洛阳城内财物,文物古籍,造成洛阳周围“二百里内无复孑遗”的惨烈景象,许多古书毁于此次战火,班固《汉志》中所列《易》类著述部分书籍就毁于此。

二曰“惠、怀之乱,京华荡覆,靡有孑遗”[2](p906)。西晋惠帝时,诸王争权夺利,导致“八王之乱”,后怀帝继位,西晋王朝已是内忧外患,怀帝无力扭转政局,此时匈奴入侵中原,掠走怀帝,史称“永嘉之乱”,这两次战乱持续时间较长,造成的破坏很大,古籍遗失情况极为严重。

三曰“周师入郢,咸自焚之。陈天嘉中,又更鸠集,考其篇目,遗缺尚多”[2](p907)。西晋末期连年征战,古籍流失情况,东晋元帝司马睿搜集古籍文献七万余卷,并考其篇目。但南北朝时期,北周入侵陈,古书又一次遭焚烧,遗缺情况更为严重。后来的《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中所录《易》类目录同于《汉志》者,也就仅限于《隋志》所录几家,到《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已经全部亡佚。

最后,《易》学传承问题也是古籍不存的重要原因,对于后来较为通行的著述,即使亡佚了,也可以从后世著述考证其思想渊源;而对于没有继承者的《易》类著述,势必为时间冲刷而自然淘汰。所以,战乱与学术是否有承继者,是古籍亡佚的重要原因。

《汉志》中《易》类著述并非如陈国庆先生所说的大部分亡佚,对其存亡情况应作细细考察。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推知:真正亡佚的只是一小部分。即使原著不存的,因其著述思想保留于后世其它《易》类著述,我们可以借助《汉志》《易》类著述从源溯流,把握其发展脉络。至于非人为因素造成的亡佚著述,或许就到此为止吧。

注 释:

①:清朝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认为古书中的篇与卷等同。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余嘉锡《目录学发微》赞同叶德辉的说法。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唐]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整理本),1997.

[7][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

[9]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1982.

[11][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2][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张善文.历代易家与易学要籍[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

[14]傅荣贤.《汉书艺文志》研究源流考[M].合肥:黄山书社, 2007.

[15]叶岗.《汉书·艺文志》中的“篇”“卷”问题[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11).

(责任编校:王晚霞)

Hanshu: Art and Literature’s w ritings of Yi -class Chapter in the Rheological Test

WANG M in-juan
(literature colleg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China)

Hanshu: Art and Literature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s a complete directory of existing ancient book, is to study the situation of ancient books and academ ic thinking important works. Its easy to spread so far in w riting classes, most of the book at a later book, the w riting of Y-class chapter has been difficult to see, most people considered to have lost, this paper tried to textual detail, Hanshu: Art and Literature , in class w riting chapter easy to spread, and hence a clear and quot. Hanshu: Art and Literature , in the w ritings of the survival of vulnerable categories.

Hanshu; Art and Literature; w riting of Zhou Yi; Lose

book=11,ebook=20

B221

A

1673-2219(2010)05-0011-03

2010-03-19

王敏娟(1983-),女,陕西户县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

猜你喜欢

孟氏艺文志章句
刘玥辰
施氏和孟氏
Data-Based Optimal Tracking of Autonomous Nonlinear Switching Systems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工夫、历史与政教:“学庸章句序”中的道统说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湘乡文化发展的历史与概况——《湘乡县志·艺文志》与《湖南省志·艺文志》之比较分析
孟氏蒜茸枝:一根麻花的逆袭
孟皇后“靖康之难”的唯二幸存者
孟氏骨折新分型及其指导临床治疗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