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奶业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对策研究

2010-04-07冉庆国

关键词:奶农奶源乳品

冉庆国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 150028)

奶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但我国奶源生产优势布局已经明朗,形成东北、华北、内蒙古和新疆四大区域。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地貌特征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 ”,地处北纬 43。~ 53。、东经 121。~ 135。之间 ,属于寒温带气候,正适宜奶牛生长,处在“世界奶牛带”范围内。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重点产区和畜牧业大省,拥有中国规模最大、技术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大型家畜繁殖指导中心,发展奶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依托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黑龙江省奶业保持持续发展,奶牛存栏、鲜奶产量、乳制品加工量三项指标增长迅速,均居全国前列。

黑龙江省奶业要保持持续健康发展,还要以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特色产业基地是指地理空间集中、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明显、创新能力较强,通过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或者产业群,成为对区域经济集约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基地,实质上是一个以新的方式和机制进行产业集聚的过程,即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构建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

一、黑龙江省奶业特色产业基地的产业联系现状

1.黑龙江省奶业发展的关系临近性

奶业产业链条长,延伸范围广,具有较强的关联度,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充分发挥产业溢出效应。奶业产业链大体上分为奶源生产、乳品加工、销售等环节,各环节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可以相互带动共同发展。尤其是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通过契约以保护价收购牛奶,还可以通过奶牛技术服务站和自身的技术人员向奶农提供服务等。如乳品加工企业意识到奶源基地建设是永葆企业活力的基础和关键,加大对奶源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他们在基地建设机械化挤奶站,或为奶农提供贮奶罐、发电机组等配套设施,为奶源基地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雀巢集团在双城市每年都有计划地修建一条通往奶源基地的农村公路;伊利集团考虑到奶户购牛资金不足,出台了基地奶牛可向公司贷款的优惠政策[1]。

黑龙江省奶业的中小企业偏多,生产规模偏小,效益较差,依托大企业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是黑龙江奶业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的有效选择。近年来,通过体制创新、机制转换和资产重组,加大名牌企业和名牌产业的培育与整合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向名牌企业靠拢,同大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联合与协作,实行联营联牌;扶持了一批特色突出、科技含量较高的名牌产品,提升了企业竞争力。黑龙江省乳制品多样化、品牌化得到了不断提升,不但培育出了完达山、红星、龙丹、金星等国内品牌,还引进了光明、雀巢、伊利、蒙牛等著名企业。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对基地牵动能力持续增强。

2.产业链环节优势

(1)原料奶供应环节。从饲草生产看,黑龙江草原资源丰富,全省草原面积为 433万 hm2,年产饲草 80亿公斤。而且,草地生产力水平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发展潜力,通过依托科技和实施草原改良建设工程,可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据预测和规划,到 2015年,天然草场平均亩产草量可由12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年产草量将达到260公斤。如果按1头成母牛每天消耗50公斤牧草计算,可饲养奶牛 5亿头。从饲料资源来看,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2009年粮食产量 435.3亿公斤,据估计,全省每年大约有150亿公斤的粮食可供转化增值,有300多亿公斤的农作物秸秆可以利用。黑龙江省也因此成为中国畜牧业主要的精饲料和植物蛋白及粗饲料的供应基地。饲料资源丰富带来奶牛饲料、牛奶和鲜奶收购的生产成本和收购价格低,成为很多国内外乳品企业到黑龙江省投资建厂,争夺奶源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

(2)乳品加工环节。全省乳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拉动奶业增长的主要动力。1978年,黑龙江省只有 34个乳制品加工厂,日加工鲜奶仅340吨。2009年第三季度,全省奶牛存栏 236.2万头,同比增长 16.1%;牛奶产量 15.9%;共新建和改扩建奶牛养殖场 201个,规模经营比重有所提高;奶牛合作组织377个,辐射带动 4余万养殖户。目前,全省共有规模以上乳品企业 87家,日处理鲜奶能力约2万吨,2009年4月,完达山乳业又新上年产 3万吨成品粉包装生产线和日产成品 800吨液态奶项目,飞鹤乳业在甘南和龙江新上了日处理鲜奶 700吨和 900吨的生产线。7月以来,随着国际市场奶粉价格上扬,国内乳品市场也逐步恢复,飞鹤、摇篮等大型乳品企业的销售量翻了近一番。快速发展的乳品加工业在黑龙江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增加,已成为黑龙江省食品加工业支柱行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成为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3)辅助机构。大学、科研机构等辅助机构为黑龙江奶业集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和技术支撑。例如,国家乳品检测中心、国家乳品标准化中心、国家乳品培训中心、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乳品联合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都设在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具有多家从事奶牛养殖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如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黑龙江乳业工业技术开发中心、黑龙江乳品设计研究院等,他们指导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繁育体系。在奶牛良种繁育方面,为了提高牛群质量,培育适合黑龙江省自然条件的奶牛品种,成立了奶牛育种委员会,经过 20多年的努力,育成了黑龙江荷斯坦奶牛新品种,拥有全国最大的荷斯坦奶牛群[2]。价格协调委员会、奶业合作组织、奶业管理委员会等中介机构,在密切企业与农户关系、协调奶价、提高农民话语权等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网络化程度低

黑龙江奶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还未形成一个相互协调、鼓励创新的良性运行机制,缺乏催生新兴企业的创业机制。奶业产业由牛奶生产基地、乳品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奶业服务体系、行业管理及监督部门等构成,产业链包括奶牛良种选育、饲料配备、饲养管理、疾病防治、质量检测、牛奶的收购、冷链的运输、乳制品开发和销售等方面,但各个环节没有完全紧密地联系起来,没有形成互惠共生的经济共同体。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连结机制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牛奶收购价格偏低、企业拖欠农户奶资、农户出售牛奶时掺杂使假等不利于奶牛业发展的不良现象,既损害了广大奶农的利益,也破坏了加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另外,企业和养殖户两个市场主体之间缺少对称的信息、一致的理念、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协调的互动关系,奶牛在整个产业链中难以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导致整个产业出现波动时难以平抑[2]。

二、加强黑龙江省奶业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的网络联系

网络建设关键在于加强基于产业链的网络联系。黑龙江奶业产业链的实质问题在产业链是割裂的,生产者、加工者和运销商隶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由于原料奶收购、加工和运销地区垄断性,加工者实际掌握着原料奶收购和商品奶销售的定价权,这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据推算,在整个奶业产业链即牛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中,三者的利润比通常为 1∶3.5∶5.5,可见广大奶农的利益最低,而且在原料奶的生产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最大,因此牛奶生产者与加工者、销售者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影响奶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基于产业链的健康的网络联系是促进奶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1.加强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产业联系

在奶源生产上,要扩大奶牛存栏量、改善品种结构和提高奶牛单产水平,重视原料奶的质量,增加牛奶的供给量,满足乳品加工企业通过对原料奶的加工,将其转化为适合消费的各种商品,实现产品的增值。在乳品市场上,要培育产品品牌,扩大乳品消费,满足市场需求。乳品加工企业是奶业发展的龙头,是奶源生产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奶源生产是乳品加工企业得以生存的基础保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有机联合,使产业链不断延伸,辐射面逐步扩大。

2.加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建设

奶牛养殖环节的投入约占整个产业链的75%,加工环节占 15%,流通环节约占 10%,而从利润分配来看,这三个环节的利润分配比是 1∶3.5∶5.5。因此,奶牛养殖环节的投入和产出比并不协调,从而造成乳品企业不愿在奶源建设方面投入过多。市场一出问题,首先受冲击的就是奶农,加工企业有多项选择,而奶农没有选择,只能倒奶、卖牛、杀牛,如果继续下去,没有了奶农,也就没有了加工企业,奶业是一个产业链条,只有同时抓市场和奶源,才能使奶业健康发展,不保护奶源基地,等于破坏了奶业的发展基础,加工企业和奶农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唇齿相依,共存亡的关系,因此,奶源基地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3]。通过加强综合服务和企业让利,让奶农多得实惠,变松散联合为紧密联合,乃大势所趋。(1)加大资金投入,千方百计保护奶牛生产能力。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继续执行全混日粮、青黄贮、防疫灭病和良种繁育等项目。按《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计划》要求。安排奶牛规模养殖场建设贷款贴息,推广奶牛保险,最大限度地缓解企业和奶牛户的压力,降低风险。(2)推进奶业发展,通过实行“最低保护价下的市场调节价格”收购奶农的牛奶,在奶价出现波动时,严格执行协议价格,保证奶农得到最高的经济回报,从源头上解决广大养牛户的后顾之忧,确保奶农不亏本并有微利,以保护奶农的切身利益。(3)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如奶牛玉米青贮饲喂、奶牛冻配繁育、奶牛全价日粮配合、疫病综合防治等,使畜牧业生产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3.利用成功模式加强产业联系

奶业特色产业基地化就是通过利益机制将“条块”分割的奶业产业进行有效的衔接,采用经过公证的契约、合同等形式,以利益为纽带发展各种联合,实现“产业链条”上各参与主体平均利润的最大化。其基本模式为:奶牛养殖小区 ——奶业合作社 ——乳品加工企业[4]。该种模式的产业内部的经济合作主要表现在:(1)组织合作化,即养牛者间的经济合作。养牛者在共同利益驱动下,自愿组成的奶业合作经济。两者之间,依照市场经济规则,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签订牛奶的购销合同,确立各自及共同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形成奶业产销一体化。(3)服务社会化,这是奶业生产要素配置的需要,包括产加销一体化、市场秩序与产品质量监督、科技推广以及奶牛防疫卫生、饲料供应等。

[1]王艳华.奶源基地建设及其实证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45-65.

[2]冉庆国.黑龙江奶业集群创新系统构建[J].哈尔滨商业大学的学报,2007,(6):38-109.

[3]李胜利,曹志军,牟海日.我国奶业发展热点问题分析[C].第三届中美奶业研讨会会议论文,2006:1-6.

[4]刘文奇,杨建尧.经济合作是奶业产业化的基础[J].中国奶牛,2001,(4):12-14.

猜你喜欢

奶农奶源乳品
《中国乳品工业》征订启事
《中国乳品工业》杂志
乳品包装设计
关于规范奶源市场秩序促进奶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抗议
中兽医药治疗奶山羊疾病对奶源安全的影响分析
真心话大冒险
奶农“倒奶”无关“姓社姓资”
乳酸菌成乳品市场新宠 年增速近40%
欧盟补助28.1亿元给英国奶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