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

2010-04-07周琼花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发展

周琼花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

周琼花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科学发展观既是中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根本指导方针。文章立足于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背景,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路径:树立由传统的重知识传授向重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观念;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塑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既是中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为研究基础,探讨人与自然的演变动态,人与环境的发展规律,以及通过人与人之间道德规范的介入,最终怎样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之间的高度协调和人与人之间的高度和谐。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理论界学术界探讨的最多的是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固然,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的体现,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也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的另一解读,两者殊途同归,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笔者认为,全面协调发展强调的是一种现有关系与现有状态,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一种潜在能力与未来态势。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强调全面协调发展,这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重视人之为“人”这个类本质特征的反映,但是,从实践的角度讲,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可持续的全面协调发展。人的一生是伴随着周围世界不断运动变化的一生,囿于个人精力的有限以及未来世界发展的无限性,我们不可能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获得我们未来生活所面临的每个问题的答案与应对技巧。因此,短短三年或四年的大学教育,获得长长的一生所需的生存知识与生存能力,实现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是教育的追求,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这三个特点强调的是一种纵向关系,在这里体现的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发展态势。系统地讲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要在不影响后代人需求与发展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最大需求的发展途径。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超越学生智力,体力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大学生完整个性和独立人格形成的前提下,寻求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身体素质等全面提高的途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 提倡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时代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教育法中关于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一个国家知识分子的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先进性。中外历史上每一次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都充满知识分子的身影,很多时候甚至是知识分子在起中梁砥柱的作用。大学生是承载知识的载体,今天的大学生将是明日走上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是未来发展的潜在人才资源,大学生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程度将一定程度决定着他们在未来工作中面对责任与挑战的态度,因为他们是解决今天与明天社会出现的各种发展问题的主体。

尽管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改革攻坚中也面临了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处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1]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民族事业是一个持续的事业,需要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民群众来完成。要接受住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见识与果敢深刻的决断能力。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合一,脚踏实地的人。”[2]这样才可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可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持续发挥其创新精神,为振兴中华、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实践需要

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不断冲击,当今的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新事物层出不穷。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为人类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了新的经验与知识,另一方面为适应实践的需要,新的需要和新的研究课题推动了社会生生不息地发展。就如恩格斯所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732)第二、创新人才与创新思维地位飙升。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本的要素来从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与工业社会比较最重要的特征是科技创新,不断创新成了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人才最基本的标志,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成了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人才的核心特征。由此可见,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一场科技实力之间的竞争。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完成建设成现代化的国家的宏伟目标。一个真正的现代化的国家,关键是人才的现代化。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风起云涌之际,现代化的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全球意识。现代化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能应对与驾驭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的人才,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为我们培养现代化的人才指出了一条道路:“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4]

(三)实现当代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目标之最终需要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讲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294)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只有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人的各种需要和各方面能力才能得以不断提升和发展。离开组成社会的这些基本因素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和一个虚幻的口号。第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不是单个的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社会关系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人本身也会发生变化。

上面所阐释的两点说明,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即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不是一句漂亮的口号,而是有其丰富内涵的。要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而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作为实践主体的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其实践活动、社会关系、需求、能力、潜能、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永恒的渐进过程。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必然是一个与社会生产、经济文化、自然生态相互协调和逐步深化的历史进程,人、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由传统的重知识传授向重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观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的教学我们重视知识的传递,这种类似于“输血”的模式也出现在教育以外的其他很多领域,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模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广度与深度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认识具有无限性,所以单纯侧重于现有知识传授的教育是一种失败的教育。今天我们要实现由片面强调传授知识向注重知识的重构与运用以及怎样实现知识的再生性转变,也就是要重视向“造血”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因此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数量的知识,而应当把重点放在培养和开发他们的智能、启迪他们科学的思维上。

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自我学习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时代在变迁,新事物在涌现,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一种自我学习的姿态,要不就有可能被时代所远远地抛在后面;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需要我们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否则我们的知识无法改变世界;人与社会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需具备自我调适行为规范,适应社会伦理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良好适应能力;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人生最基本也相当重要的行为,生理上要能承受工作与生活的挑战所带来的体力上的负荷,心理上要能自我调节情绪,平衡心理,内心保持一种平和健康的状态。

大学生要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第一,因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首先需要大学生改变观念,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能将眼前的发展以生理、心理以及人脉资源的透支为代价。第二,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多运用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性教学法,通过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结合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坚持笔试和“多样化”的考试的统一,变“单一化”的知识再现的笔试为笔试、口试、答辩、撰写论文、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多样化”考试。第四,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要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氛围,注重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大力宣传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成果的时代典型,从各个方面努力构建一个创新型社会。

(二)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一次性”教育理念已经过时,终身学习已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必然是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掌握终身学习方法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因此,大学生应树立“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观念,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选择自己发展方向的能力,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是两个永无止境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一个人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行动上才会不断学习,自身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现实,事业成功才具备了可靠的基石。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一种集家庭,学校,社会于一体的社会协作体。它强调人的发展中的人文关怀,淡化教育的工具色彩,最终指向的是主体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是一种对教育本真的回归。终生学习是对传统的短视的学习理念的一种颠覆,是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与体现。它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协调与持续进步,而非个别部门或某个阶段的发展。它呼吁打破社会各协助部门条块分割的关系,按照市场经济的“供求法则”实现教育资源的流通,并通过资源的合理流动、自主配置,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此外,终身学习理念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关怀,希望通过一套持续而完善的教育机制的建立,促进个体和整个社会持续发展,最终达到自由这一最高境界。

要构建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大学生制定终生学习的计划,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第二,掌握信息技术这门终生学习的技能。信息技术改变了工作的性质和就业结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就像美国一样,我们国家未来教育也将出现电视大学、卫星传播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的运用与普及。第三,政府要制定多种形式的教育计划,满足大学生未来生活的各种需要。随着学习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必须制定出更为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与计划,才能满足各类群体的需求,逐步形成并进一步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结构健全的终身学习计划。

(三)塑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7](359)人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个方面的教育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一个人智力有问题,我们说他是“次品”,一个人灵魂有问题,我们说他是“危险品”,一个人身体不行,我们说他是“废品”,说明的就是作为一人完整的人,这四个方面都是缺一不可的,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这四个方面要处于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体育是是为了满足人的正常生活需要,对如何保持人的身体健康和进行体育锻炼的活动。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塑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对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读书与做人、职业与道德、学业与就业,顺利完成从“校园人”到“社会人”、从学生生涯到职业生涯的转变都有着重要意义。

塑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人才,需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知识虽然等同于智力和能力,却是人们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基础。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他能否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一项创新的获得,都是人们对所获取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性劳动为前提的,掌握的知识越丰富,结构越合理,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创造。其次,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能力的发展。一个能力强的人较容易获得某种知识,反之,一个能力弱的人要获得同样的知识一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再次,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双重作用下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素质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能力,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由此可见,知识是形成能力和素质的基础;素质的提高,又将促进知识的更快掌握、扩展,促进能力的更好发挥与发展。当代大学生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自身的素质教育,融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各类专门人才。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十七大报告,2007-10-15.

[2]江泽民.在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4-3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5-0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Z].2002-11-0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校:燕廉奚)

book=115,ebook=344

G648

A

1673-2219(2010)01-0115-03

2009-11-01

周琼花(1982-),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发展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大学生之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