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筋急转弯的关联诠释

2010-04-07蒋冰清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脑筋意图言语

蒋冰清,刘 燕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娄底 417001;2.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湖南娄底 417000)

脑筋急转弯的关联诠释

蒋冰清1,刘 燕2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娄底 417001;2.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湖南娄底 417000)

脑筋急转弯是一种人为创作的以问答形式出现的极具娱乐性的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但从根本上来说,脑筋急转弯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是一种语言游戏。关联理论对脑筋急转弯的解读的过程就是脑筋急转弯的受众不断推翻已有的旧信息构建新信息的认知过程;脑筋急转弯的答案是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碰撞产生的结果,其娱乐性源于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之间的一种反差效应。

脑筋急转弯;认知语境;最大关联;最佳关联;反差效应

脑筋急转弯是一种人为创作的以问答形式出现的极具娱乐性的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以其幽默的表现方式,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因此,学界就纷纷从思维和语言的角度对它进行阐释并取得了一些相应的成果。如菲菲认为“急转弯”是在正常思维,即“顺思”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改变思维角度的急转弯[1]。肖翠云认为脑筋急转弯是利用人们的心理定势 (无论是认知定势还是情感定势)来巧设“谜面”,这个谜面像一个思维陷阱,具有很大的迷惑性[2]。张先华从逻辑的角度研究了脑筋急转弯的制作方法[3]。李继香根据脑筋急转弯答案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将其分类[4]。李晋霞根据产生机制的不同,从会话角度对其分类[5]。陆振勋、赵志方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学派代表人物韩礼德的一些观点,从脑筋急转弯语篇意义的分析,将其划分类型[6]。孟淑娟从语言学、传播学、逻辑学的角度分析其制题原则[7]。朱丹总结了智力题的语言陷阱的几种形式[8]。康家珑论及了脑筋急转弯语言的几点“狡黠技巧”[9]。周一农则对脑筋急转弯作了抽象化的诠释[10]。戴静认为大量的脑筋急转弯是以语言音义之间的巧妙关联为创作动因的,还有一些是以指向语言本身为途径来寻找答案的[11]。胡凌红从语义、语用两个方面阐释了脑筋急转弯的设置方式,并总结出脑筋急转弯的推理模式[12]。彭有明从认知语境原型效应及建构整合理论的角度提出脑筋急转弯有独特的建构整合过程[13]。刘悦明从认知语境角度探讨脑筋急转弯的交际效果并总结出了脑筋急转弯中的认知语境工作的机制[14]。所有这些成果为人们进一步研究脑筋急转弯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仍未能揭示脑筋急转弯作为一种语言游戏的内在本质。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游戏泛指我们用言语和动作所完成的交流活动。所以,脑筋急转弯也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15]。既然脑筋急转弯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那么它也就必须遵循言语交际的基本规则。关联理论作为一种基本的言语交际规则理论,因而对脑筋急转弯同样具有很强的阐释力。在用关联理论阐释脑筋急转弯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脑筋急转弯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的基本概貌。

一 脑筋急转弯概述

既然脑筋急转弯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那么它就必须符合言语交际的基本规律。孙维张把言语交际行为涉及的方面概括为:1)言语交际行为的主体——说话人和受众;2)言语交际行为的环境;3)言语交际行为的目的;4)言语交际行为的手段,即语言形式[16]。主体是言语交际行为的参与者;环境是言语交际行为发生的背景,任何言语交际行为都是特定环境中的行为,离开了环境就没有言语交际行为;目的是言语交际行为的启动因素和终极目标,没有无目的的言语交际行为;语言形式是目的的实现手段,是言语交际行为主体相互连接的外在手段。以上四个方面便是言语交际的构成要素。在这四个要素中,交际目的是言语交际行为的核心,目的实现了,言语交际行为就宣告完成。同理,笔者仿拟孙维张,把脑筋急转弯的构成要素分为:1)交际主体——制作者和受众;2)交际环境——脑筋急转弯发生的背景 (语境);3)交际目的——娱乐;4)语言形式——脑筋急转弯问题。言语交际的目的就是交际意图;言语交际的语言形式就是话语形式。交际目的的实现标志着言语交际行为的成功。

言语交际行为就是说话者将交际意图变成话语形式并发送出去经过传递送到受众那里,听话者接收话语形式并从话语形式中寻求到说话者的交际意图的一个过程。学者们对这一过程做出了种种描述,如 Peter B.Denes和 Elliot N.Pinson的言语链理论[17]。他们把言语交际的过程描述为:编码→发话→传递→接收→解码五个环节。其中编码和解码是心理过程,发话和接收主要是生理过程,传递是物理过程,这五个环节缺一不可。但相比之下,编码和解码更为重要一些,它们涉及言语交际行为的起点和终点。在人的言语交际行为中,所谓编码就是主体将特定的交际意图符号化为一定的话语形式即表达,解码就是主体从一定的话语形式中找到特定的交际意图即理解。如果我们忽略掉言语交际过程的其他环节,只考虑编码和解码,那么,言语交际行为就是从特定的交际意图开始,经过一定的话语形式,再到特定交际意图的过程。这是两个相互连接的过程:交际意图→话语形式→交际意图。对应脑筋急转弯,就是从娱乐意图开始,经过脑筋急转弯问题,再到娱乐意图的过程。这同样也是两个相互连接的过程:娱乐意图→脑筋急转弯问题→娱乐意图。在娱乐意图的实现过程中,从娱乐意图到脑筋急转弯问题是制作者的表达过程,从脑筋急转弯问题到娱乐意图是受众的理解过程。脑筋急转弯能够实现娱乐意图,它是一种成功的言语交际行为。娱乐意图实现,游戏过程中便会产生娱乐效果[18]。

二 关联理论和脑筋急转弯

关联理论 (Relevance Theory)是 Sperber和 W ilson共同提出的有关言语交际的认知语用学理论[19]8。根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是明示——推理交际,交际涉及说话人和受众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明示”是对说话人而言的,它要求说话人明白无误地向受众表示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以改变受众的认知环境。“推理”是对受众而言的,是建立在语境基础上的推理。在明示——推理交际中,人们总是遵循相关原则,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影响话语理解的语境要素包括:话语本身,物体场景,共有知识。但是,只有那些与语言交际密切相关的语境要素才可以构成语境。所以,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一个找寻相关语境和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脑筋急转弯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从言语交际的角度来看,一则脑筋急转弯就是一个交际行为。在这个交际过程中,脑筋急转弯的制造者是发话者,脑筋急转弯的听众是受话者。脑筋急转弯制造者发出信息,听众接受信息。脑筋急转弯也是明示——推理的交际。受众对脑筋急转弯制造者所发出信息的理解过程也就是通过语境要素找寻最佳关联的过程。

三 关联理论对脑筋急转弯的诠释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者的目标是寻找最佳关联,而不是寻找“真值”[20]。对脑筋急转弯的理解需要两个步骤,一是识别,二是含义推导。“识别”主要依赖解码意义和语境不相关或矛盾,而脑筋急转弯的答案推导则更多地依赖于认知语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对同一个脑筋急转弯有不同的理解,但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环境、社会文化、认知能力具有共性,使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事物有着趋同的相似联想,具有趋同的推理能力。居住和工作的环境、社会文化、认知能力等越接近的人,认知语境越趋同,交际也就越容易成功。因此说话人如何寻找能充分理解脑筋急转弯的共同认知语境显得十分重要。

(一 )认知与关联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话语理解是人们主动思维,积极认知的动态推理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配合默契就是因为有着共同的认知取向——关联。关联由两个因素决定:语境效果和心智努力。人类认知活动的目的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最小的心智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达到最大关联。但在语言交际活动过程中,人们期待的是获取话语与语境效果之间的最佳关联,这就是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认知原则解释了最大关联,交际原则解释了最佳关联。在关联理论看来,关联就是“命题与一系列语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关联是依赖语境的。因为话语理解是一个通过处理话语所提供的假设找出话语最佳关联性的解释的推理过程,所以语境是变项,即动态的认知语境。

(二)脑筋急转弯的认知语境

认知语境是 Sperber和W 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9]206,它是心理上可以显映 (manifest)的事实或假设 (亦即信息)的集合,通常由逻辑信息、百科信息与词汇信息构成。认知语境对话语理解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关联理论,话语理解是一个根据话语所提供的信息或假设去寻找话语的最佳关联性的一个推理过程。而推理过程也就是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或假设,在从认知语境中选择最佳关联假设,从而推导话语所传递的交际意图。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受众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语境假设去处理说话人的话语所提供的新信息或新假设,获取该新信息或新假设所产生的语境效果,从而推导出话语的含义,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所以,对话语理解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受众的认知语境假设。

关联理论认为,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 (psychological construct)[19]210,它具有动态的特征,也就是说认知语境不是受众在理解话语之前预先确定的,而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重新构建的结果。在理解脑筋急转弯时,受众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逻辑知识、百科知识和语言知识等进行推导,而这种系统化的知识性推导主要依靠的就是认知语境假设。Langacker认为,人的认知和语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21]。Ungerer和 Schmid则将语境视为一种心理现象或“认知表征”(cognitive reprsentation)[22]。如:

例 1 小明爬一幢十二层楼高的楼,他只爬了六层就到了顶楼,这是怎么回事?

例 2 考试中出现了三份完全雷同的答案,监考老师却不以为然,为什么?

例 3 两条狗赛跑,甲狗跑得快,乙狗跑得慢,跑到终点时,哪只狗身上出汗多?

读或听到例 1时,受众首先很有可能从字面上去理解,把它解读为:“小明爬十二层楼高的楼时,他是从底层开始爬的。”于是,受众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语境,可能会产生语境假设 (a),而得出推论 (b)。但当受众读到“小明只爬了六层就到了顶楼”,同时又意识到这是一则脑筋急转弯时。这些新信息会激活受众的原有认知语境,受众会充分利用逻辑知识、百科知识和语言知识如对爬楼的了解,对爬楼的已有认识等进行推导,从而将语境假设 (a)修改为(c),继而得出真正的语境效果 (d),也就是该脑筋急转弯的隐含意义,亦即制作者制作这一脑筋急转弯的真正目的。

脑筋急转弯受众利用认知语境对该脑筋急转弯的解读过程可大致描述如下:

a.爬上一幢十二层楼高的楼。

b.要爬上去须从底层开始。

c.爬楼的起点可以从不同的楼层开始。

d.小明是从六层开始爬楼的,于是只爬了六层就到了顶楼。

例 2的情形同理。在对文字信息的假设 -推翻 -再假设过程中,产生了语境效果,受众只要理解了脑筋急转弯制作者的意图,此类问题的答案便可迎刃而解。

在解读例 3脑筋急转弯时,受众往往首先调用常识“动物运动得越快出汗越多”预测答案为甲狗,但答案会被否定或受众意识到这是脑筋急转弯而自我否定,如果受众的背景知识结构中有“狗没有汗腺,不会出汗”这一生物学知识,并被调用出来,就能够得出正确题解。

但有时候,语境中的有些内容在处理某些信息时又是无用的。如:

例 4 把冰变成水最快的方法是什么?受众在听到题面时,往往将语词“冰”“水”和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而得出预测答案:“将冰加热”。然而,制作者在制作题面时故意断裂能指 (语词)和所指 (事物)的联系,推理变成从词到词的直接过程。因此,语境不是给定的,而是择定的。人们先假定正在处理的信息是有关联的,否则他们不会费神去处理它,然后设法选择一种能够使其关联性最大化的语境。也就是说,语境是一个变量,它不仅包括先前话语或话语发生的环境,它更多是指解读话语所激活的相关假设集,它们的来源可以是先前话语或对说话人以及对现时环境的观察,也可以是文化科学知识,尝试假设,还可以是受众处理话语时大脑所想到的任何信息等等。因而,在该则脑筋急转弯中,把冰变成水最快的方法是去掉两点。

(三)脑筋急转弯的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

关联理论对脑筋急转弯的诠释是一个涉及推理的识别脑筋急转弯制作者交际意图的特殊信息处理过程。最大关联性与最佳关联性是关联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前者是语境效果和加工努力的函数,即:同等条件下,认知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大;加工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大。后者则取决于两个前提:具备足够的关联,值得脑筋急转弯受众加工处理;与脑筋急转弯制作者的能力和偏爱相符,能产生足够的认知效果。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来看,脑筋急转弯的娱乐性来自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间的反差。反差越大,娱乐效应越强,反之亦然。脑筋急转弯的理解始于确定字面意义的信息解码,为符合最佳关联的期待找出解释。为此,受众通常依据“省力原则”搜寻直接语境和与之相关的概念变元,或提取更大范围的知识因子,在命题可能具备的种种解释中选择最相关、最省力的对象。在找到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关联性期待的解释后,其推理过程随之终止。此时,话语具有最大关联。

但由于交际双方的知识结构存在诸多差异,脑筋急转弯的制作者以为突显性 (salience)较强的假设也许会被受众忽略,而制作者忽略的假设也许恰恰为受众所注意而产生误解。这种误解可能是无意,也可能是有意。当然,制作者亦可能有意发出某一命题,诱导受众去选择通常被视为关联性最大、最自然的理解,然后再道出一个与先前话语相反或相异的命题,使听众的第一种理解发生短路,而后一种理解或误解,无论是交际双方的有意或无意,均能产生意外之效,或让人大吃一惊,或大失所望,或忍俊不禁。第二种理解既符合制作者的交际意图,又使受众出乎意料,产生了足够的认知效果,因而具有最佳关联性。显然,脑筋急转弯的答案是在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碰撞中产生。例如:

例 5 什么时候 10加 3会等于 1?

例6 What can run but never walks,has a mouth but never talks,has a head but never weeps,has a bed but never sleeps?

在解读例 5脑筋急转弯时,脑筋急转弯制造人从“脑筋急转弯”的设置目的出发,有意提出一个命题 10加 3会等于多少?诱导受话人去选择通常被视为关联最大、最自然的理解,受话人根据数学常规,轻而易举地得知 10加 3等于多少。但此种理解却与题目中的已知信息 10加 3在什么时候会等于 1相悖,因而最大关联被否定,而促使受话人付出更多额外的努力去取得最佳关联,即只有在计算时间的时候,10加 3等于 13点,13点等才于下午 1点钟,最后才得出该脑筋急转弯的正确答案。同理,我们可得知例 6脑筋急转弯的正确答案是 River。

例 7 拿着鸡蛋扔石头,为什么鸡蛋没破?

从例 7可看出,说话人从脑筋急转弯的设置目的出发,有意提出一个命题,诱导解题人去选择通常被视为关联最大、最自然的理解 (没有扔中石头)。但此种理解却总与题目中某一已知信息相悖 (即使没扔中石头鸡蛋还是会摔破),因而最大关联被否定,而促使解题者付出更多额外的努力去取得最佳关联,最后得出该命题的正确答案 (一手拿着鸡蛋,另一只手扔石头,鸡蛋当然不会破)。

脑筋急转弯虽是一种人为创作的以问答形式出现的极具娱乐性的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但笔者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脑筋急转弯是一种语言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根据关联理论,脑筋急转弯的理解过程是脑筋急转弯受众不断推翻已有的旧信息构建新信息的认知过程,脑筋急转弯的答案是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碰撞产生的结果,其娱乐性源于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之间的一种反差效应。

[1]菲菲.“急转弯”与超常规思维 [J].东疆学刊,1994(3):21-22.

[2]肖翠云.积淀与超越:论心理定势与修辞接受[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2):64-66.

[3]张先华.制作“脑筋急转弯”的方法 [J].思维与智慧,2002(8):6.

[4]李继香.小议“脑筋急转弯”游戏[J].思维与智慧,1995(1):33-34.

[5]李晋霞.“脑筋急转弯”会话分析 [J].语文建设,1998(8):18-19.

[6]陆振勋,赵志方.歇后语和脑筋急转弯功能及类型的语言学透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9-104.

[7]孟淑娟.“脑筋急转弯”的游戏规则[J].语文建设,2001(2):41-43.

[8]朱丹.破译智力游戏中的“语言陷阱”[J].思维与智慧,2001(7):8-9.

[9]康家珑.脑筋急转弯的语言揭密[J].阅读与写作,2004(10):27-28.

[10]周一农.游戏之后:“脑筋急转弯”的语文创造学解读 [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5):45-49.

[11]戴静.脑筋急转弯的构成方式[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9-81.

[12]胡凌虹.浅谈“脑筋急转弯”的设置及其语用推理[J].现代语文,2006(4):77-79.

[13]彭有明.认知语境原型效应与脑筋急转弯的建构整合[J].毕节学院学报,2007(3):1-5.

[14]刘悦明.解析脑筋急转弯中的认知语境工作机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43-246.

[15]辛斌.当代语言研究中的游戏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331-336.

[16]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7]邓斯,平森.言语链:说和听的科学 [M].曹建芬,任宏谟,译.北京:中国社会学出版社,1983.

[18]王晶.脑筋急转弯:言语交际行为阐释[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6.

[19]SPERBER D,W 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20]何自然,冉有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1]LANGAKER R W.Dixcourse in cognitive grammar[J].Cognitive Linguistics,2001.

[22]UNGERER F,SCHM 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AddisonWesleyLongman Limited,1996.

(责任编校:文中)

I nterpretation about Bra in-twisters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JIANG B ing-qing1,LIU Yan2

(1.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417000,China;2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Loudi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oudi,417000,China)

Brain-twisters is a kind of thought and language game with amusement quality,which is a kind of artificial creations,appearingwith the for m of question and answer.However,the author believe,fundamentally,brain-twisters is a special form of verbal communication,which is a language game.An interpretation of brain-twisters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is a cognitive process in which the audience has continuosly overthrown the old infor mation and constructed new information;the key to a brain-twister is the result of collision between the maximal relevance and optimal relevance,whose amusement is the contrast effects between the max imal relevance and optimal relevance.

brain-twister,cognitive context,maximal relevance,optimal relevance,contrast effect

H030

A

1673-0712(2010)03-0066-04

2010-04-10.

蒋冰清 (1969—— )男,湖南安化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刘燕 (1965—— ),女,湖南新化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

猜你喜欢

脑筋意图言语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脑筋转转转
脑筋转转转
脑筋转转转
脑筋转转转
燕山秋意图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