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休谟的对象的空间表象观

2010-04-07袁建新向桂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休谟表象康德

袁建新,黄 娟,向桂珍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论休谟的对象的空间表象观

袁建新,黄 娟,向桂珍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休谟的空间理论及其心理原子主义表明,构成空间表象的最小的不可分的原子印象之间不存在实存的因果联系,这导致对空间对象的表象不可能。休谟的这些思想对于理解康德如何回答休谟的问题具有根本意义。

休谟;康德;心理原子主义;空间表象;休谟的可分隔性论题

目前,西方研究休谟哲学的学者越来越关注这一现象,即在研究休谟的论题中,学者们很少能将这些主题的固有复杂性与被学者忽视和偶尔被贬低的休谟的空间理论联系起来研究。由此可见,如何将休谟的空间理论与休谟其他思想的内在关联性揭示出来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令人遗憾的是,对于休谟的空间理论,国内学界很少研究,单从1994年至200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光盘版)上的298篇关于研究休谟思想的论文无一篇直接涉及其空间理论就足以说明这一点。然而,休谟的空间理论本身在休谟哲学中的重要性却是毋庸置疑的,这一方面在于休谟的空间理论与休谟的其他思想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逻辑联系,这一点成为当今国际学界日益增长的学术热点[1]355;另一方面在于,休谟的空间理论与其思想之间的复杂关联,对于理解康德如何回答休谟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康德在经验的第二类比中所指出的表象的对象观在证明因果原理时处于中心地位[2]381-440。本文不可能对康德与休谟的对象表象观作详细研究,只能通过揭示休谟的空间的原子印象理论与心理原子主义之间的关系来探讨休谟对象的空间表象观,并简要分析这种对象表象观对于理解康德如何回答休谟的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 空间的原子印象理论:休谟的对象表象观的砖石

十七、十八世纪的哲学家被无限可分性之谜所困扰,这一点同样体现在数学对无限可分性的证明,如著名的依撒克·巴罗的数学讲座和波特·罗依尔逻辑中的无限可分性的证明就是如此。休谟对这些是非常熟悉的[3]。休谟反对空间广延的无限可分说,其基本论证思路如下:首先,休谟以为,人类心灵的能力是有限的,永远不能得到一个充分恰当的无限概念,否认了心灵的无限能力,也就假设了心灵分割它的观念是有止境的,即有限的,由此想象力会达到一个最小点,这个最小点是不可分割的,而感官的印象同样会达到一个最小点,这个最小的印象是完全不可分割的[4]39-41。

其次,休谟认为,当观念是对象的恰当表象时,这些观念之间的关系、矛盾和一致都可以应用到它们的对象之上,这是一切人类知识的基础。但是我们的广延的最小部分的恰当表象,不论我们如何假设这些部分可以一分再分,这些部分永远不会变得小于我们形成的某些观念。明显地结论就是,在比较这些现象时显得是不可能的,矛盾的事情,必然在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矛盾的[4]42。休谟认为,无数的部分观念和无限的广袤观念原是同一个观念,任何有限的广袤都不能包含无数的部分,因此,任何有限的广袤都不是无限可分的。休谟进一步指出,由于假设任何数字的存在,而同时否认单位的存在是彻底谬误的,因此必然有完全不可分的最小单位存在[4]43-44。休谟又指出,时间的一个基本特性是不可分的,这构成了时间的本质。而空间的无限可分性涵摄着时间的可分性,这在运动的性质中就显现出来了,因此后者如果是不可能的,前者也同样是不可能的[4]44。休谟还指出:凡心灵能够清楚想象的任何东西都包含有可能存在的观念,这是一条形而上学原理,而据这一公理,想象所设想的广袤观念虽然可以分为部分或较小的观念,却不是无限可分的,也不是由无数的部分组成的。因此广袤就不是无限可分的,而只是由有限的完全不可分的部分构成[4]45-46。

那么,空间(广延)和时间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呢?休谟认以为,这些较小的印象对于视觉和触觉说来是不可分的,可以称为是具有颜色和坚固性的原子和粒子印象,这些原子具有颜色和可触知性质[4]51-52。休谟认为,广延是由这些无广延的不可分的最小原子印象,不需要记忆和想象就可以产生并复制出来的,可感觉的无广延的最小个体是构成广延原子个体单位[4]78-79。休谟并且认为,其空间(广延)的观念理论并不是要说明外部对象真正的本质和作用,而只是要说明这些对象刺激感官的方式,承认它们既从来不曾想调查外部物体的本性,或者去说明它们的作用的奥妙原因[5]。正因为如此,国外学者公认休谟对外部物体的性质,包括其空间(广延)性质的说明是一种现象的表象理论[6]。因而休谟的空间(广延)是由最小的无广延的可知的原子个体构成的学说,实际是要说明空间(广延)观念的表象的本性和原因[7]79-80。因此,构成空间(广延)观念的最小原子印象之间如何产生出具有广延的物体的联系作用和方式就必须从人类心灵或者心理活动的过程中去寻找。然而休谟的心理原子主义却表明,由于心理原子之间没有实存的因果联系,因而对象的表象是不可能有确定的空间定域性的。

二 心理原子主义:对象表象的空间定域性的不可能性

休谟的心理原子主义认为,任何复合的知觉都可以分解为它的部分,直至分解到它的最小组成单位。这些组成单位是最基本、最原始、最单纯的知觉元素,它们是最清晰、最明确的。感觉印象是最基本的知觉元素,其他一切知觉都是在它们的基础上通过对它们的反省和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作为最基本的简单感觉印象即心理原子,它们具有原始性、自足性、单纯性和相互独立性特征[7]101-103。休谟的空间(广延)学说表明了可分的最小的无广延的感觉印象就是这样的心理原子。然而,休谟将各种复合知觉分解为最小的心理原子,虽然似乎有利于其追求知识的确实性,但反过来面临着一个无法克服的基本困难,那就是这些基本的原始的心理原子作为一切知觉的基本单元,何以在时间变化中保持连续存在的同一性呢?这一困难除了休谟自己所认识到的心理原子主义在说明物体存在的信念和自我(人格同一性)的产生时所面临的矛盾以外,还有就是无法说明对象表象的空间定域性何以可能。

在《人性论》附录中,休谟承认在说明人格同一性时陷入困境,即既不知道如何修正以前的意见,也不知道如何使那些意见互相一致。在说明思想或意识结合前后接续的各个知觉的那些原则时发现不出使他满意的任何理论。休谟承认:“简单地说,有两个原则,我不能使它们成为互相一致,同时也不能抛弃其中的任何一个。这两个原则就是:我们全部的各别知觉都是各别的存在物,而且心灵在各别存在物之间无法知觉到任何实在的联系。”[4]673-674正如周晓亮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休谟的困难正是其心理原子主义的必然结果[7]228。休谟这里所承认的前一个原则,哲学史家们称作“休谟的可分隔性论题”(Hume’s Separability Thesis)。休谟的可分隔性论题包含四个断言:凡差异的对象都是可区别的;凡可区别的对象都是可被思想和想象力可隔离的;凡可分离的对象都是可区别的;凡可区别的对象也是有差异的。休谟这里谈到的对象不是外部物理对象,而是我们的知觉[8]。因此休谟的可分离性论题表明了人类思想和想象力活动的心理过程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任何知觉之间都是作为孤立的、可以任意被思想和想象力分离的原子知觉而存在的。休谟把这一原则当作基本原理来使用,在《人性论》第 226、234、240、243、247、249、251、262、274-275、280、290页等多处提到这一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休谟还以为,心理原子之间没有实在的因果联系,在《人性论》第229页及《附录》中,休谟都明确把这作为一个基本原则来使用。因此,正如佩特西娅·克彻尔所指出的那样,休谟拒绝心理状态之间存在实在的因果联系,其结果就是不但无法说明自我同一性,而且无法说明经验的可能性[9]。这突出表现在休谟在说明人类关于外部物体存在的信念问题时所陷入的感官方面的怀疑主义,而物体的表象本身是不存在的,实际存在的只是一系列在时间中流逝的一个个孤立的知觉[4]213-245。正如沃特金斯所指出的那样,休谟的时空学说和心理原子主义表明,我们经验到的世界是一个完全离散的、瞬间的心理快照(Snapshots),这些东西构成了建构我们关于世界的事件的砖石,我们通过这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方式而直接获得砖石并且来建构世界和我们的复杂世界观[10]453-455。然而休谟的心理原子主义的时空学说表明,奠基于最小的、不可分的、有颜色的和可触知的原子印象这一砖石来建构世界本身是不可能的。这集中表现在这些原子印象的复合不可能产生出有广延的并定域确定空间的对象表象。

休谟以为,构成空间(广延)的是最小的无广延的有颜色、可触知的原子印象,然而这些原子印象本身是无广延的,那么有限多的原子印象总体何以构成一个整体的对象表象的空间(广延)的定域性呢?对于这个问题,当今西方学者的主流观点是所谓“复合假说”(Composite Hypothesis)。这一假说以为,空间广延是由最小的、不可分的、可见的原子印象构成,特别是最小的可见点复合构成视觉的广延。空间广延是由这些最小的可见点形成或建造的。因此,全部的空间广延仅只是这些最小原子印象点的孤立的总体[1]360-373。复合假说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无法在休谟的空间(广延)观念或印象与广延是知觉的心理过程之间存在的、明显的、中断和无联系之间得到合理的说明,并且消解两者的裂缝,并使两者之间互相一致[1]373。复合假说的困难从根本上源于休谟的空间(广延)学说,特别是其心理原子主义。根据休谟的心理原子主义、心灵状态之间没有实在的因果联系,单个的心灵状态(印象和观念)只是孤立的心理原子,而最小的心理原子是空间广延的,无限多的最小心理原子的总体相互之间仍然是孤立而毫无联系的。因此,空间(广延)仍然不会由这些基本单元构造出来,因为广延不能够从一些无联系的、孤立的、无广延的原子印象中产生出来。由此,对象的空间表象不可能有广延的空间定域性质。

休谟的不可定域的空间对象的表象观对于理解康德回答休谟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哲学史家公认,康德的第二类比是用来回答休谟对因果原理的怀疑论的,至于康德到底是如何回答休谟的,却是一个争论极大的问题。哲学史家们从五种不同的策略来理解康德如何回答休谟的问题。而其中经验的对象策略(Objects of Experience Strategy)无疑是最主要而较合理的一种。阿利森、贝克、康蒲·斯密等都认为这是康德回答休谟的策略[2]381-391。由此可见,对象概念在康德回答休谟的问题中处于中心地位。康德在第二类比中明确承认这一点,即因果关系的原理对于一切(在前后相继的条件状态中)经验对象有效,因为它本身仍是这样的经验可能性的根据。作为经验对象的出现,其本身只在其与这规律符合时才是可能的,对象乃是这种东西,它在出现中含有综合的这一必然规则的条件[11]。然而对于康德的对象概念的理解,哲学史家才刚开始,目前所确定的是,康德的第二类比的对象表象观就是要说明处于内部感官(时间)之中的表象之间如何按照因果规则在时间的前后相继确定各部分或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由此才有确定的空间(广延)的定域性的对象表象产生出来。由此可见,康德的对象的空间表象观与休谟的对象空间表象观的不同,对于理解康德如何回答休谟的问题具有根本意义。然而,康德的对象观不可能从第二类比中获得全面理解,而是必须联系第三类比及统觉学说来说明,并从康德哲学的整体中才能把握[10]453。因此康德与休谟的“对象”表象观的不同正折射出二人在哲学上的基本区别和联系,而且表明康德回答休谟的问题决不只是仅从经验的第二类比可以理解的。正如康德在《导论》中所指出的那样,休谟的问题必须用整部《纯粹理性批判》来解决[12]。有鉴如此,对于康德如何回答休谟,二人哲学的关系到底如何,仍然是哲学史家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1]EDWARD S.Hume and the perception of spatial magnitude[J].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2004,34(3).

[2]STEVEN M.B.Objects of Representations and Kant’s Second A-nalogy[J].The Journal of History of Philosophy,1994,32(3).

[3]ROBERTO F.Hume and berkeley on the proof of infinite divisibility[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88,97(1):48.

[4]大卫·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DALE J.Hume on infinite davisiblity and extensionless[J].The Journal of History of Philosophy,1996,34(1):70 -73.

[6]PITSON A E.Hume on primary and second qualities[J].Hume Studies,1982,8(2):125 -129.

[7]周晓亮.休谟及其人性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8]STEVEN M,BAYNE.Kant’s answer to hume:how kant should have tried to stand hume’s copy thesis on it’s head[J].British Journal of History of Philosophy,2000,8(2):211 -224.

[9]PATRICIA K.Kant on self- identity[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82,91(1):41 -72.

[10]ERIC W.Kant’s model of casuality:causual powers,Laws and Kant’s reply to hume[J].The Journal of History of Philosophy,2004,42(4).

[1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29-239.

[12]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0.

(责任编校:光明)

On Hume's View of Spatial Representation of Objects

YUAN Jian-xin,Huang Zhuan,Xiang Gui-zhe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 Culture,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Hume's theory of space and his psychological atomism indicates that it has no real connection between atomic impressions which constitute the least indivisibles of space.This leads to the representations and extension of the objects in space impossible.These thoughts of Hume are crucial to interpret how Kant replies to Hume's problems.

Hume;Kant;psychological atomism;spatial representation;Hume's separability thesis

B561.291

A

1673-0712(2010)06-0043-03

2010-10-0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ZX040);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08YBA037).

袁建新(1968—— ),男,湖南宁乡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康德哲学、科学哲学。

猜你喜欢

休谟表象康德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不信教者”大卫·休谟:死如其生
休谟自然主义的两个面向
艺术百家
透过表象看公式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新休谟及其实在论的因果观
论休谟“必然性”概念的道德理论后果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