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评析——基于“百强名校高考地理研讨群”平台的网络教研大家侃

2010-04-06鲁爱华,贾国强

地理教学 2010年15期
关键词:命题试题考查

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新课程卷,以“新课程全国卷”(见本刊第13期宁夏卷)的姿态亮相,有湖南、宁夏、辽宁、黑龙江、吉林、陕西六省区使用了该试卷。为了适应新课改,较上一年的宁夏文综卷增加了选修模块的试题。考试中心命题权威、有思想、有高度,值得大家研究。

一、全国新课程卷试题评析

河北省卢龙县中学 鲁爱华

早在一周前我们安排了群研讨计划,今天我们就这套试题进行评析,大家各抒己见,期待您参与的热情和真知酌见,感悟与思想的火花。

首先我说一下试卷结构与分值权重。

选择题:1~11题,每题4分,共44分。

综合题:第36题(学科内综合),26分;第37题(学科内综合),20分。

选做题,三题任选一题,第41题(旅游地理);第42题(自然灾害与防治);第43题(环境保护),每题10分。

其次,我谈一下新课改精神的试题表现。

1.从课程目标上看,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种理念在试题中的表现是:试题取材脱离教材,如第二组题(4~5题),首先引入两个基本概念: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用相关概念加以描述。这是教材中所没有的内容。考查则立足试题信息,要求学生考场自学,并理解概念,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例如第4题要求计算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考生若抛开材料答题,将很容易陷入思维定势,因此要求考生根据所给信息,弄清楚2001年对该国人口具有转折性意义。新出生的人口在刚好达到18岁时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刚好达到65岁时劳动力人口负担最重。照应了题目已知的“定义”信息。我想,这样的思维过程,不是教材所能给予学生的,它需要学生的主动思维、正确思考。

2.从新课程设置来看,新课程设置改变了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种理念在试题中的表现是:今年试题中增加了选修模块,试卷中就选修教材《旅游地理》 、《自然灾害与防治》、 《环境保护》分别设计了一道分值权重相同的综合题,供考生选择。不同省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教材,决定了考生选做的题目,当然随着选修课程开设范围的扩大,考生的选择余地也会更大。考场上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优势选择,也可忽略课程的影响,以得分为最终目的。从选修试题的题量来看,由于是第一年在文科综合中增加选修模块,只有一个设问,而且三个问题难度差异不大。但由于注重学生思维的质量,学生得满分的机会还是比较小的,因此也有一定的区分度。另外,在第37题的第3问探讨“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从所给答案来看,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灵活性和选择性更强。

3.就新课程内容来看,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种理念在试题中的表现是:①注重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紧密联系;②侧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考查。就第一点而言,第36题的题图背景为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的空间分布。很明显这属于气象研究资料。第1题的题干“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聚升,出现了洪灾。”这是建立在天气实际观测基础上的再现,可见试题材料与现代社会、科技生活紧密相联。有关降雪量和雪期空间分布考查,强调地理知识的主干性,以及对基本地理技能的考查。

4.关于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现代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总地来说,概括为八个字:实践、参与、互动、合作。我们知道考试是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测试内容的个体活动,是不能互动与合作的,但可以检测学生平时“互动与合作”的学习成果。因此,这种学习方式在考场主要表现为能力考查,如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河北省焦作一中 史 鹏

今年的课标卷同全国Ⅰ、Ⅱ卷在能力的考查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延续了去年宁夏卷命题特点,只是试题形式上略有变动,增加了选做题。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今年的课标卷凸显以下特点:

1.从知识角度讲,不追求细枝末节、偏僻和脱离生活的知识,只考查了中学地理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主干知识。

2.突出学生对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尤其是要求学生能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或发展过程。

3.要求学生判断试题中的材料图表和题干敏锐程度很高,即要求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理解试题要求,读出材料中的有用信息。

4.依然对学科语言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准确和规范程度。

5.突出对背景知识的考查,试题本身不会让大多数学生判读不出区域,一般所考查的区域学生很容易判断,但是要求对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有所了解。除此之外,对历史背景的考查也不忽视。

6.试题的材料来源尽量避开热点问题, 材料大多来自于生活,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要求了学生分析实际事物的能力。

7.每年都有开放性试题,但是试题难度不大。

四川省白塔中学 王智勇

1.主干知识的考查仍然是主流,没有出现新的知识,也没出现偏、难、怪的试题,体现了试题的平稳性。

第一组题和第四组题:气候、农业、全球气候变化、河流。

第二组题和第三组题:人文地理中的人口、工业区位。

综合题中第36题:等值线的分布及原因、国土整治;第37题:第一产业农业中的蚕桑养殖业的地理分布及条件分析,关注三农问题,关注社会热点;第41题: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第42题:自然灾害的防治;第43题:沙尘暴的成因、危害,防治。

2.以区域地图为背景,设问角度新颖、巧妙、灵活。

区域图出现了多达6幅,以典型的小区域图为背景,重现了国家与省区边界的局部图,重现了中东热点地区。说明一个试题情境(特别是注记和图例的变化 )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设置多个不同的问题,切口宽了,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设问的余地。

区域地理的考查成为新课程试卷的重头戏。 图像形式多样,如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边界图、世界区域图、中国的东北区域图、中国全图、中国西北地区图。

3.首次没有考查地球运动知识,这是例外。对于地球运动的试题大多数学生感到非常困难,空间想像力的欠缺,数学水平低导致了逻辑推理的艰难。这是不是代表了以后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向:淡化地球运动考查,增加区域地理,降低试题的难度?今后怎么复习?

4.重视地理事物分布及意义的考查,这是地理学的精髓。如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安徽省繁昌一中 殷礼高

纵观2010年新课程卷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和精神,着重考查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活题较多,与热点的结合层次深。

1.与热点的隐性结合突出。

⑴ 1~3题与新疆水问题的结合,是新疆2009~2010年雪灾的隐性表现。

⑵ 6~8题隐含经济全球化相关知识。

⑶ 选考题旅游地理与旅游岛开发的结合,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隐性表现。

2.题目设置出现限定性开放试题。第37题第3小题就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这种开放式试题都是考试中给出特定的背景,通常都是与人文地理知识的结合,自然地理题的答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固定性、唯一性。

3.等值线题目仍然延续物候类地理要素的考查。最近几年全国卷中出现几次物候类地理要素等值线的考查,比如樱花开放,河流结冰等。这样的考查背景材料比传统的考查等高线、等温线要求更高,需要学生着重分析背景材料,并与学过的等值线基本原理相联系。

4.农业考查热衷于经济作物的分布、种植条件分析。第37题考查桑蚕业的发展,这与近几年考查鲜花、茶叶、葡萄、柑橘、苹果等的区位要求相一致。

5.答案表达允许多样性。从第37题第1小题的答案看,首次给出两种参考答案,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即答案表达可以不唯一。

6.出现选做题,充分考虑不同考生知识储备不同的实际。新课程的精神就是要求加大对地理核心知识考查的同时,不放松高考对考生日常广泛关注的学习知识,拓宽知识的导向作用,第41和第42两道选做题难度相当,是选修模块中的核心知识,考查得体。

7.试题信息都很充分,强调信息解读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第2、4、5、9题对逻辑推理能力要求高,第36、37、41、42题强调信息获取解读,特别是信息与综合题答案之间的关系。

北京市十一学校 马文华

对比了北京卷和全国课标卷,感觉落实课标要求的主干还是十分清晰的,如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但北京卷脉络细碎些。阅卷时听命题人的介绍,给我的感觉也是在以试卷落实“新课标”的亮点引以为豪。

河南省濮阳中原油田第二高中 贾国强

我倒是觉得,其实除了内容上和考试题目设置上,新课标精神上有变化,其它的能力测试并没有实质上的变化。只要还是能力考试,其实不用怎么严格区分新课标的考试和大纲版的考试。不过这套题还是比全国I卷大纲版,更为平和、常态。实际上还在区域上做文章,不是死记硬背的考查,体现了结合高中内容的能力考查。

根据对新课程卷的统计可以看出:新课标卷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试题图文并茂,无图(表)不成题,一图(表)带多题,这也是这几年高考形式的延续。具体表现在:

1.图的呈现形式,主要以区域等值线图(区域图)和统计图表形式出现,比例相当。以必做部分为例,有6幅图,其中区域等值图(区域图)3幅,统计图表3幅。区域等值线图(区域图),考查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特别是气候气象为主要知识内容;而统计图表主要考查人文地理等主干知识,主要涉及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等内容,并且考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值大体相当。

2.图的呈现形式力求丰富多变。图表均为原创图表(或者首次设计成试题),呈现方式有宏观尺度也有微观尺度,图表类型不断求新求变,如第36题等雪期线图为首次出现, 4~5题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和0与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图,此图实际是在金字塔图的基础上的变形创新。

3.图(表)的信息来源于生产生活,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如1~3题、6~8题。

虽然新课标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变化(如选做部分),但是在图表的使用上并无创新,同时也隐含新课标高考和大纲的的高考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是能力考试,都要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河北省卢龙县中学 鲁爱华

新课程卷重视对区域性考查,是一个显著特点,而且在不同试题中,这个区域背景所承担的信息载体功能有差异。定位是共同特征,综合分析是主要功能。

比如,第一组题区域的功能在于:一是解答第1小题,二是帮助理解洪峰的形成因子。

第三组题区域的功能是指示“干旱”的气候环境,有了这个主体特征后,解题就更容易些。第36题,是等值线附加在区域上,问题是等值线,解决问题要回归区域,如纬度、地形、海陆位置、区域人类活动。本题在区域考查上特色更明显一些,区域功能最强。第37题,区域功能最弱。

江苏省苏州十中 廖书庆

我觉得今年试题题型变化不大,非常重视基础知识,也是我们现在新课改的方向,把基础知识学好了,才能够综合分析,才能够提高。在我看来,有如下特点:

1.重视地图知识。特别重视区域地图的考查和判读,从区域地图中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点。要求教师在进行复习时必须注重对学生区域地图知识分析能力的培养。

2.重视区域知识。和以前老版本不同的是,不是为考区域而考区域,是以区域背景材料为核心来考查学生区域理解和区域联系的分析能力。认认真真地仔细去看图,就能够把题答出来,“看图说话”的特点也是非常突出的。

3.非常明显的新课改的题型,突出选择性。必做试题中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水文、土壤都有了,人文地理市场、交通、运输这些都有了;选做的是自然灾害、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这一点在题目里全都体现出来了。

4.具有继承性。大多数试题与以前试卷没有多大区别,仍然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难度适中。没有特别偏题、怪题。

但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只有答题规范才能得高分。如把话说明白、使用专业术用、层次清晰等。我们要在平常训练中,注意规范学生的答题语言,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也是逐渐培养出来的。

辽宁省大连12中 周永厚

我觉得,这套试卷是有关部门坚定不移的课改决心的一次宣言,是向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拼体力而不是拼智力的一次宣战。

选择题1~5题错误最高,说明什么?有三点原因。

1.选择题1~3题,巧妙的运用汉语丰富、精确的表达,叙述了一个矛盾的两件事——晴朗、升温,与常年相比的涝灾。在“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上独具匠心,使得很多考生说——命题者深思熟虑。这是高中教育的精髓,不能引导考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会诠释自然。

2.选择题4~5题是难度系数最大的。之所以难,是因为这道选择题,给定特定的时间和一个概念(比值),而第4题的设问,是要求在时间上迁移,第5题则要求在分析原因方面拉出区分度。这种以空间、时间为背景的问题设计,旨在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努力创设问题。地理的美,在于时间、空间的特征和规律。这种量化的试题,为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恕我直言,那些用“归纳知识结构”而进行高三复习的教师,应该大跌眼镜!

3.“高考指挥棒”告诉我们:课改不是改课本,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最牛的教师是适应课标,用20年前的课本一样上出新的地理课!理念和思想,是制约中国基础教育的绊脚石。

我还想说一说第36和第37题。

先说第36题。

如果说08年全国一卷“刚果盆地”那道让所有懂地理、爱地理的教师拍案叫绝,则这个新课程卷比09年的宁夏辽宁卷(关于尼罗河)更是登峰造极!

首先三个设问从不同角度分析东北三省的雪期、地形侵蚀,等等。

我想说的是,命题者用美妙的地理思维、浓缩的设问,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运用所学地理原理和规律。傻瓜是学不好地理的。

其次,图的选择具有陌生感。两种类型的等值线,实际上考查学生的基本功,以及迁移到地形对雪期的影响(折射着温度)。不仅考查知识,更考查一种思维策略。没有聪明的教师,就没有聪明的学生。

再说第37题。

这道题难度不大。但是命题者的意图不是“送分送到家”,它是一道灵活运用知识的代表题。它需要一个考生在思维上没有漏洞。也就是说,在知识的基础上,考查了思维的敏捷性、全面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第三,关于选做题,有点意见。为什么总是《自然灾害与防治》最难?就因为选择这个模块的学校多么?而环保和旅游,基本都能得满分。

第四,本套试卷的缺点:

1.选择题1~5题不是考学生和教师,是考教育行政管理者的。学生不得分,教师和学生觉得劳动白白付出。可网上评题,没有一个骂教师的,都是针对命题者的。有点儿考虑现实过少。

2.大题答案过细,不好得高分。不过今天看了湖南省的评分细则,觉得我脑子死。我的教育思想没革命。倒是命题者,给了考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二、应对新课程考查的方法、策略

(一)理解学生看问题的视角

周永厚:每个学生答题都有各自的理由,教师的想法往往是错的,学生们的创造性最强!

史鹏:有时候学生做题有感觉,并不像教师分析那样。

宋加喜:感觉是什么?感觉就是有时可靠,有时候不可靠的东西。说白了那就是不可靠!

史鹏:再说,我们教师在做题时像评讲时那样思考吗?我感觉大多数也不会!

鲁爱华:教师认为学生一定能做对的题目,肯定会有一些人做错。而且,他们的理由看上去还挺“合理”的。

(二)对待命题的变化

覃太:现在的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常识的理解了!

史鹏:越来越贴近生活常识!

覃太:学生觉得高考题难做,我觉得还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命题体现素质教育,但很多一线职能部门认识不到这一点。

史鹏:今年我们用的还是全国I卷,课标卷不太清楚,只知道高考过后,很多优秀生地理错5题,平时学习不好的反而错3、4题,09年听说也是这样,我估计其他地区也会有相同的状况。高考总是颠覆平时,我想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反思!

覃太:我觉得要为高考释压,地理这一科的命题越来越要求广大地理教师对高考的复习做相应的调整。

王建:我们班市里模拟考试第一名地理错了四题,平时都在两题以下,好几个艺术生只错2、3题。这不是个别现象,我一直感觉我们的教学得变!我参加了山西省评卷,很多人认为鹅卵石是鹅下的蛋,晕!

覃太:以前那套知识体系的讲解,在生怕学生吃不透弄不懂的问题上大费周折,结果到头还是搞不清楚,复习要重点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一些现象的认识,并能理解。打破现有的常规复习体系,效果不见得会差。

(三)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综地理成绩的突破

庄永红:文综的瓶颈就是地理,不得不承认。

史鹏:现在教学,尤其高三,堆砌了大量的知识,往往把主干知识和核心规律淹没了!尤其是学习好的,考虑的问题太杂,太多,往往容易忽略主干知识,尤其是在综合题答题上。高三学生掌握的知识就像他们答综合题一样,答得很多,把最主要的内容覆盖了。所以教学模式肯定得变!

覃太:高三抓的太紧未必能出好成绩。

史鹏: 学生和教师太注重知识数量了,而忽略了主干知识和核心规律对社会现象的解释。

全跃标: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宋加喜:到底是高考围绕教学,还是教学围绕高考?理论上应该是高考围绕教学,当然高考也要指导教学。

庄永红:现在很多学校开展的三段式教学值得推广:一个问题,先由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然后一个学习小组安排一人讲,最后教师点评。

覃太:高考的命题不能不说比以前有很大的变化,对偏难知识性的考查大大减少了。体现了素质教育,而一线的教师和学生还是步子慢了点。

史鹏:我感觉高考不能主要围绕学生和教学,它首先服务高校选拔,这是核心!其次是服务队教学的指引。

覃太:通过选拔的是有头脑的人!

宋加喜:我认为高考要做到围绕教学,和指导教学的选拔人才。

覃太:其实大家在高考改卷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学生答非所问,为什么呢?

鲁爱华:不会审题。

全跃标:中学教师的思维都受高考题定向思维的影响。 有时我们分析出高考试题的特点,可能命题者自己也没有想到,被我们分析到了,年复一年的这样分析,教学还是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庄永红:现在的学生书上的知识基本知道,但遇到题就是不会下手。

鲁爱华:有一个现象,教师研究高考题的都很少。

覃太:高考的复习还是应该为问题式的,重在一节课解决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史鹏:①我们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主干知识和核心规律,然后,用这些知识去解释问题,而不是增加旮旯角落的知识和重复地对知识讲解。②体现对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高一、高二,兴趣和学科思维水平的培养更重要,如果单纯说知识,我感觉高三一年就够了,但是能力光靠高三是解决不了的!

覃太:题要做,但要精,更要引导学生品题!

安瑞:所以高考的应试训练应有针对性。

史鹏:我感觉最后大量的模拟题训练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对高考来讲,它只考主干知识,很多学生,高二就掌握了,经过高三一年大量练习,对好学生来讲起反作用。

宋加喜:现在的高考考主干,但是也不放过细枝末节。

鲁爱华:引导学生品题很重要,我经常拿出一节课带着学生品题,告诉他们我们课堂上讲的是哪些,课本上的知识是什么,高考究竟如何考、考哪些。

贾国强:不过,如果课堂上只讲主干知识,还不重复讲。考试完了,你会更后悔,绝大部分会连基本常识都不会。

史鹏:我经常晚自习找一道典型的高考题,然后让学生做、改、评,找复习对策。

庄永红:我倒觉得我们教师应多研究教材,这才是根,题是做不完的。

史鹏:只有教师大量做题,学生才能少量做题。

庄永红:我们的教师如果说连教材都没有给学生搞清楚,如何给学生一碗水哟!

鲁爱华:我们还是应该重视教材的,因为它是主干知识的载体。

(四)关于大纲与课标的利用

1.难度分布

鲁爱华:觉得第4、5题应放在后面一些。难度分布也并非是由易到难,高考题也有心理战术问题。

庄永红:难度分布也并非是由易到难。说得好,这也是考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的重要方面!

史鹏:考试说明中有一句话,试题安排一般会由简到难。“一般”是这样。

2.大纲说明

史鹏:我感觉大纲说明就是一盏灯。我研究了五、六遍,也没完全理解,但是我感觉大纲说明讲得确实好。

鲁爱华:大纲中会呈现一些精典高考题,我以后会拿出一些时间来带领学生做做。

史鹏:我们没见过课改区的大纲说明,但是我们I卷说明里面体现出的教学和做题规律都很好。

3.命题的原则

史鹏:研究命题和做题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研究高考题。

覃太:高校教师的命题原则是“怎样利于他们选拔人才就怎样命题”。这是高考命题组组长的原话。为什么每年要挑选教师负责做题,原因是担心多道题目“超纲”,成为无效命题。

史鹏:时刻考虑如何选拔人才,选拔是核心。

覃太:细细品味还是会发现高考题的确体现了选拔功能的。其实鲁老师曾说过,带着欣赏去看高考题,你会有很多收获!

猜你喜欢

命题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