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发展和裂变——艺术高校雕塑专业教学思考

2010-04-06董明光byDongMingguang

雕塑 2010年4期
关键词:雕塑艺术教学

■ 董明光 by Dong Mingguang

一、从毕业展看高校雕塑教学发展的现状

每年的5、6月份《雕塑》杂志社主办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是每个初夏最有热度的雕塑盛会。一届届的学生如春蕾般涌出、绽放,大有一浪高过一浪之势。大尺寸、大气量,各种材料的运用,精力和经济高成本的投入使学生的毕业展颇具规模和档次。那火爆的场面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雕塑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年轻人努力创新及拼搏的进取精神。

兴奋之余联想到随着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两三年前过热的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上的迅速走红,中国当代艺术交易的天价排行榜让国内的艺术界开始躁动起来。多少艺术家因此脱掉满身灰尘的工作服,告别了狭小的民房土院住进了高大宽敞的工作室。艺术家一夜之间风声雀起,就像产业工作者般投入艺术生产的狂潮,在这看似汹涌的大浪中漂浮、沉沦。直到这两年当代艺术市场才开始趋于平静和理智。

每年给毕业班带创作的时刻,对学生来说就是为将来争取出路的时刻。回想到老师们苦口婆心和毕业生们数月的加班加点赶制作品,甚至借钱来完成作品材料制作的情景。为了一个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心里一怔的创作观念而绞尽脑汁、不惜代价……这些年轻人想在激烈角逐的雕塑界试图迅速的得到一杯羹也真是不易啊!可心里还是不由得暗暗想:这样学艺术行吗?这是在搞艺术吗?!

从毕业展览回看雕塑教学模式:艺术高校当前也正处在教学思路转型与变革期,各个高校都在努力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便跟上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建设新的又大又漂亮的校区、扩充专业、填充师资、扩大招生;教室越来越大了,环境越来越好了,学生越来越多了,学费也越来越高了,剩下的就是要追求好的教学成绩。社会的各种压力、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浮躁的艺术氛围激发并高压着师生们追求成绩的渴望,通常毕业班中仅有一部分学生会从扎实的造型入手,而另一些学生则选择速成与极端的模式,在那样的选择引导下,他们会突然地“开窍”了,想法漫天飞,并掺杂了很多赌博与急功近利心态。然而,艺术急不得,是需要漫长的努力和良好的悟性的。我们以前的教学都是沿用法派和苏派的写实形式为雕塑教学基础,雕塑课题几乎都是人体,随着材料和新观念的发展,雕塑教学原有的模式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变革。但不管怎样改进,在本科中仅四到五年的学习几乎不可能把任何人变成艺术家。毕业展览尽管丰富而热闹,争奇斗艳,但多少也充斥着速成效应带来的金玉其表的浮华。高校雕塑教学总要有一定的、扎实的理论性和学术性为积淀的。

再看看高校的教学定位:我国大学本科艺术教育的定位是基础型、普及型艺术教育,只有研究生的定位是专业性研究。尽管各个高校的本科课程设置也有所不同,但大致本科的基础还是造型、材料运用和创作三个方向,三个方向都是很大的研究课题。造型基本功的训练需要漫长的时间;材料的制作也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练习;观念的成熟需要思想、修养不断的提高。三个方向在本科短暂的课程中也都要涉及到,所以对于每个方向的研究也只能算皮毛了。尽管我们教学是在从多方面、同步和交差进行,但是要想取得成绩,教学中的侧重点最为关键。这就会形成不同院校对某个方向的定位不同,这样本科中的学习势必有所偏差。但是毕竟每个定位都有利与弊,高校不可能是全能性艺术的速成班。目前整个全国雕塑教学只要能做到个体的鲜明和整体的丰富也已经是很好了。

二、继承的困惑

学校教学的目的是继承和发展,面对不断丰富的美术史我们好像来不及继承什么,或者说我们要继承的太多了(中国传统、西方传统、近现代的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当代观念等等)。每种传统都有漫长的积淀和深深的根基,我们只能短暂地、浮光掠影地了解,又不允许陷入其中,因为艺术是不可重复的,是最具创造性的,所以也最具时效性。每种传统都将变成“老土”的艺术,我们也不能把混杂的传统随意地拼接组合。我们已经知道了给作品穿上唐装不是继承,把维纳斯压扁更不是继承。在作品中拿经典的东西做做幌子,已经成了作品的推销术,那并不明智,只是艺术继承中的无奈之举。

我们要继承什么?如何继承?自古到今,艺术史中有那么多经典和纯粹的作品打动着我们,使我们感到了艺术的美和高尚,这些作品是要继承的。我们要踏实地去感受、去理解,哪怕只是从一个点去深入,直到触及到我们内心的创作源泉,并能自然地运用到作品的精神中,这才是有意义的继承。继承不是形式上的表面化,应该是思想里甚至骨子里的融入。

三、多元化发展的尴尬

多多益善还是纯粹主义?这是个多元文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今社会的丰富性几乎可以让人窒息。全世界每天至少会有一千件雕塑产生,一千本艺术有关的书籍出版。目前我们获取专业讯息最方便的方法是互联网。打开搜索,雕塑相关的词条有上千万,除掉乱七八糟的跳入广告,浏览不超过一百条讯息我们就头晕脑胀了。在一天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可是我们永远也学不完,更来不及沉淀。而且艺术每天都在不断地更新。照这样发展下去或许艺术也会间歇性地出现疲劳期吧,也许现在就是了。但是我们知道有永恒的艺术,那就是每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为什么不会过时、不会厌倦?就是因为它们历练得完美、纯粹!

艺术原生态疑虑:曾经有一句名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鲜明的特色来自纯朴的本性、悠久历史和信仰的力量。这样看来保守和封闭对艺术的贡献也很大。就像不同的生物一样,各自有各自的衍生和进化系统。原生态一定是特定的环境和氛围形成的,最好不要融合,搬进学校里也许就没有了原生态。一个人自身的原本潜质也是原生态,这样的原生态是独特的,也是无法通过学习得到的。试想罗丹如果被美术学院录取了,我们不知道是不是还会有伟大的“加莱义民”和“地狱之门”了。

艺术的泛滥和刺激的麻痹:当代的艺术已经不是高雅和唯美的专属时代了,艺术也进入了平民和大众时代。尽管大众的审美始终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大众的审美疲劳也在迅速的产生。尤其是当前的消费时代:各种各样的广告花样百出、惹人瞩目,奇招狠招,还有什么花招没有用?五花八门的艺术形式强行侵占着我们的视听,消耗着我们的精力,从兴奋直到麻痹又到反感……折腾到现在,还是觉得艺术应该发展得慢一点,最好平静些、含蓄些、温柔些,多一些沉淀,多一些内涵和深邃。这样就才有文化味,才有艺术感,毕竟艺术应该是最人性化的东西。

四、警惕艺术教育的“爆米花”效应

艺术教育模式如同一个生物的生长期和生态链。任何事物都有各自正常的发展规律,扰乱便会失衡和变异。就像豆子的生长过程:

1.选种: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天份。如果从业主体把艺术当成捷径,消费客体用艺术来赶时髦,利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把某些艺术天分不高的学生,通过高考速成班速成到大学里,这类学生是绝对不可取的。

2.培养:需要播种、浇水、除草、施肥等,还要经历四季的冷热交替,风霜雨雪的考验。如果用化肥、猛药的催化,就早早看上去成熟了。

3.果实:自然生长的豆子会再生出更多的豆子,是制作豆浆和豆腐的好原料。我们“科学”速成的豆子会不知何时突然爆炸的。随着“嘭”的一声巨响和一股热气,豆子裂变成了爆米花。虽然不够美丽但是它足够大。在非自然的高温和高压的生长环境下,甚至没有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是一种突然的聚变、裂变。(教学中有些毕业生的创作思考过程好像是在玩脑筋急转弯,一个所谓的创意点子被竭尽全力的夸张放大,作品的表现成为裂变的速度、技巧和工艺的比拼。导致很多毕业作品一味追求强迫性的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和精神刺激。高投入、大尺寸、系列批量、新奇的形式、材质等技巧的使用,把学生的毕业展装点成争奇斗艳的大PK场。在这种场合中罗丹一定是老套、杜桑也会觉得寒酸)。

4.社会效益:观念艺术通常冲击着学院中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对雕塑传统审美的迷恋。刚蹲了两年的马步,还没来得及武划几下拳脚就想发全力。到毕业“临产时”运足了气,呐喊一声,引来了不少的追捧者和评论者的一片哗然,这样的效果通常鼓励着他们一路阳光唱着高歌的走下去。

五、艺术教育的无奈

我们当然知道膨化食品没有什么营养,但是爆米花可口!也知道它大而轻,没有多少内在含量,可是作为食品可口有什么不好?!开袋即食的快餐文化最适合当前快节奏的生活,这种文化会快速地给我提供最美好的口味而不是我们身体需要的营养。那么当前我们的教育应该给社会提供什么样的精神食粮?

这不是单纯的艺术教育问题,而是个艺术环境的问题。目前艺术品市场时髦却又不成熟,随着商业的高调介入,画廊、展览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又遇到了忽冷忽热的经济气氛。造成了艺术品暴涨的商业价值参数,相比之下让它内在的文化价值无地自容。产生了许多投机、迎合、见风使舵的艺术作品。既然艺术品成了艺术商品,也就不乏抄袭、模仿的订单。艺术交流变成了彬彬有礼地商务性的点头和握手,文化也变得满腹胀气。

社会竞争的激烈导致人们精神的不稳定,危机感导致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也许整个社会仅仅只需要目前五分之一的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圈内那些有限的席位是挤不下那么多不断涌来的新来者的。艺术弘扬的方式变成了类似商业市场的抢占,慢慢的一些真正痴迷艺术的人就像穷酸的老秀才,也难以坐怀不乱。

当调侃主义进入学院,学院开始无力再维持学术正统和老教授们稳重的方步。不解、暗叹、回避及讥讽、奸笑,各种表情啼笑皆非。而新的艺术思潮一浪高过一浪,或许它可能会否定一切,包括以前所有的艺术教育形式。人们开始“玩”观念,艺术变成了“阴谋家”利用绘画、雕塑等各种艺术手段玩的花招,或许还会脱离我们了解的所有材料和艺术形式成为纯精神的范畴。那么当我们脱掉工作服,扔掉陈旧的课本,在和同学们饶有兴致的大侃观念艺术的时候,我最害怕学生问的问题是:老师,艺术是什么?

六、反思又反思

想了又想,作为二十多年的雕塑艺术工作者和高校教师,我也只能像发牢骚一样地提出了一些问题,我没有回避,但觉得难以解决。我想艺术到底该怎么学,那是一个人的事情,每个人随着自己的兴趣各自都会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艺术到底该怎么教?那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那也不是一个老师、一个学校的事情,那是整个时代的事情,也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的事情。我们班有20个学生,在一周20节课里我不能保证和每个学生有足够的交流,所以通常多灌输一些传统教学大纲中基础的、程式化的内容。在低年级多强调基本功,有时候还会有强迫式的作业。艺术创作应该是自由的,我们既要紧抓造型的基础,又要有广泛的开放性和容纳性。而学生的艺术性和创作观念也是量变和质变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悟性、能力和经历等等,我想象不到应该把他们教成什么,也不知道他们最后会是什么。

当然教学过程也是进化过程,所有的尝试都将是有益的,这潭水已经被搅起来了,我们看到了丰富的内容,虽然泥沙俱在、鱼龙混杂,但很有生机!

不管怎样,学艺术是幸运的。艺术应该是一种生活状态和信仰。艺术也应该是一种享受。

猜你喜欢

雕塑艺术教学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写实雕塑
纸的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