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雕塑学子当下功夫学习传统——吴为山谈中外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观感

2010-04-06采访雕塑以下简称

雕塑 2010年4期
关键词:吴为山潮流雕塑

采访:《雕塑》杂志记者(以下简称“雕”)

受访人:吴为山(中国雕塑院院长,以下简称“吴”)

2010年7月16日,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教授在《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在北京国粹苑1号馆举办的“2010中外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展”,为此,记者采访了吴为山教授。

雕:《雕塑》杂志社举办的2010中外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是为扶持优秀艺术人才,推动教育改革而设计的。您很仔细地看了这个展览,想听听您对此次展览最直观的感受。

吴:年轻人是雕塑事业的未来。这次展览把各个院校的雕塑作品汇聚一堂,将大学生们无城府、最本真的状态客观地表现,一目了然地展现了他们的追求和生活状态。这其中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这些作品给人勃发的生命气息,涌动着创新的力量。艺术创作的特点明显、形式多样,丰富的语言预示着他们日后的风格倾向。二、展览既表现出年轻人自身的现实生活,如爱情、读书追求和人文理想,又深刻体现了年轻人关心当代社会的心理,比如敬老院的人头像,纤夫等这类题材,反映的不仅是他们这代人的生活,更是他们眼中的社会现象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三、一些作品表达了对传统诗性文化温情脉脉的怀念。如表现夫子两人伫立于木船的一件作品内含古意和诗情。四、他们关注未来,用各种形式语言表达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比如用数码影视等一些现代科技手段表现的抽象图式,表达了新一代人所追求的境界。五、用隐喻或他喻的形式针砭时弊,鞭挞社会不良倾向,说明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也反映了他们的价值的追求。

雕:哪些作品的艺术形式给您留下较深的印象?

吴:那些采用传统雕塑技法的,如用泥塑、木雕等传统的语言表现具体的题材内容。虽然造型具象,但他们用现代的眼光看待传统的题材。刚才讲到的那件木船上的夫子形象体现年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另一件表现文化断层的作品巧妙地运用了形式的语言,它采用透明的树脂表现文化之河出现断层,以自然的形态说明文化的形态。还有一些作品表现人,在人的变体造型中寻求艺术语言的突破,比如一件表现45岁的父亲的作品,作者用仰视的手法强化透视,吸引观众,生动而且富有内涵。从以上这些作品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现代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和所求。

雕:这些年您常常在海外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也看过很多欧美学生的作品展,您觉得中国学生的作品与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吴:欧美国家的年轻人创作思维十分活跃。我们的学生在这点上也表现得很好。但是这次展览中的部分作品在艺术形式上有趋同性,缺乏个性,不是很容易看出是中国学生的作品。使用“国际语言”,顺应艺术潮流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前卫性,但存在着对本土传统淡化的危机。有些作品在表现中国人的肖像时,缺少对本民族内在精神和骨相的探求和领悟。还有些作品在表现现实人物时,有调侃的意味,内容空泛,情趣不够高尚。作为雕塑者给予观众的应是一股扑面而来的气息。这对作者的要求很高,需要对文化尤其是本民族传统文化有很高的领悟。在古代,中国是对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化大国;今天,世界的发展仍然需要中国为其做出新的贡献。如果我们妄自菲薄,就会失去自信,在我们的创作中失去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世界文化强调多极多元,和而不同,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支,悠久厚实、博大精深,尤其需要延传。因此,我们需要敬重和学习传统文化,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传统。中国的新一代年轻人更应该加强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否则我们的文化将在世界文化的多潮、多元格局中逐渐边缘化和淡化。年轻的雕塑家应对中国的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和艺术史进行了解;对造型艺术中的书法和绘画,以及传统雕塑和民间美术进行认识,否则就会有文化的失重感。

雕:所以年轻人应该在全球文化艺术潮流中保持清醒的认识,加强传统文化的修养。

吴:是的,雕塑事业的未来属于年轻人。传统的底蕴越足,中国的文化身份就越强烈。就会在世界文化中有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这是我们文化可以长期发展下去的根本因素。文化是多元的,也是包容的,热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才谈得上个性塑造。年轻人要敢于坐冷板凳,下大功夫。十年磨一剑,方能成大事。不要跟潮流,潮流永远在变,甚至无定向。只有把潮流当作庭前花开来看待,才不会迷失方向。

猜你喜欢

吴为山潮流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今天的创新,明天的经典—首届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
潮流
潮流
潮流
塑魂鉴史
——吴为山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展
从2014到2015潮流就是“贪新厌旧”
心灵对话——吴为山、克罗德·阿巴吉雕塑展在法国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