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文化建设构想
2010-04-06刘学清李小龙
刘学清,李小龙,张 梅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 100195)
地质文化建设构想
刘学清,李小龙,张 梅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 100195)
本文基于对地质学的深刻认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系统而深刻地提出了“地质文化”的概念,首次描述了地质文化的基本框架、建设原则及实例片段。地质文化建设将对地质学及我国的文化建设有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文化;传统文化;地质密码;基本框架
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文明异常繁荣、传统的道德文化依然光芒四射的时代,人们的信仰不但没有随之加强反而正在严重缺失。这种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的现象应与科技文化的落后有着极大关系。
1 地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将地质学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升华并与传统文化及相关社会活动相结合所产生的精神财富被称为地质文化。
子曰:道不远人 ,这里的道如果将现代科技知识融入其中便会显得更加丰满和具现实意义。因此,地质文化建设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创新和完善。
目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地质学作品,要么深奥难懂,要么难成体系,且未与社会活动建立起应有的联系。因而,地质学所蕴含的巨大社会作用难以发挥。
大家知道,地质学是专门用于研究地球的科学,即包含了地球自身的成长史,也涵盖了古生物的生成、发展及演化的客观规律。宇宙的起源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地球是宇宙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异常璀璨的部分。46亿年前,地球作为宇宙的特使来到了这个世界,她从宇宙深处带来了一切她所能携带的东西,并经过亿万年的艰苦努力创造了极其精巧又无与伦比的地质环境。包括明媚的阳光、清新的大气、富饶的大陆及美丽的海洋。接着令宇宙震惊的事件发生了,38亿年前地球诞生了最早的生命,6亿年后产生了第一批有名字的生物,即蓝藻。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相继衍生出千姿百态、瑰丽异常的各种生命。当然人类出现相对很晚。直到450万年前人才与猿分离开。古生物在30多亿年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数次大爆发和数次大灭绝。人们熟知的巨无霸恐龙在6500万年前就彻底绝灭了。
地球气候的变化同样是波澜壮阔、触目惊心的。据调查,自6亿年来地球出现过三次大冰期,最后一次冰期出现在260万年左右。最冷时冰川覆盖面积可达整个地球的30%。1万年左右,冰川开始逐渐被融化。现在冰川覆盖面积仅有10%,气温也明显存在有上升的趋势。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从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直至今后的信息时代,无时不刻都在利用地球为我们提供的各种矿产资源。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在她身上除了有我们可直接利用的实物资源外,还有无数个惊天涕地、令人心驰神往的地质密码。如宇宙大爆炸密码、板块与地质灾害密码、古生物 DNA密码、地球衰老密码等。破译这些密码你会发现宇宙是如此之深邃;地球是如此亿载难遇;环境是如此的重要;生命是如此的绚丽、脆弱和顽强。
这个让 外星人 (如果存在的话)都羡慕的蓝色星球,既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地球、资源丰富的地球、适于人类居住的地球,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球、已遭到严重破坏和摧残的地球,如冰雪消融、森林砍伐、水资源匮乏及污染、能源紧缺、土地旱化和沙化、生物多样性破坏、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 人类活动可能正在导致地球历史上第六次生物大灭绝![1]: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物种多样性展望》第三版发布会上,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专家、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活动英国协调人罗伯特·布卢姆菲尔德的发言。地球母亲及其儿女们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考验!此时此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她、保护她,反而是在无知地伤害她呢?我们又如何能在这个神圣的天体上对其他生灵甚至我们的同类进行不恭的行为呢?因此人类应敬畏自然、理解自然、认识地球、保护地球及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这是自然规律对人类行为的一种规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地质文化的最主要目标。
2 地质文化的基本框架
地质文化大致应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地质学及社会学。以地质学为主线,以社会学为参照。目的是让人们在系统而深刻理解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后,能自觉地修正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由于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繁杂、庞大而系统的重大工程,本文受多种因素所限,难于提出具体的实施细节,只能提出一个基本框架,以作抛砖引玉之用。见图1。
图1 地质文化基本框图
3 地质文化的建设原则及实例片段
其原则主要包括:由易向难由浅向深原则、系统性及趣味性原则、贯通性原则。贯通性即包括地质知识的相互贯通,更兼顾社会或其他知识的相互贯通。
所谓实例片段,其实就是一些不完整的实例,因这些实例不够系统,故称之为片段。下面以北京平原区地质结构特征等为例,说明地质文化建设的特点及方式。
提到北京平原区,人们更多想到的是平原区的地形地貌及地面上的各种建筑。其实这仅是对 平原区最初浅的认识。地质文化的作用是逐步引导人们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如通过计算机技术告诉人们平原地质结构是什么样(见图2)?自家地下室或常乘坐的地铁建在什么层位?我们的脚下有地下水吗?当地下水过低或过高时都将会给居民生活带来危害。原因是地下水位过低会引发地面沉降等一系列地质灾害的发生,反之地下水位过高而达到了垃圾填埋的高度,又会使垃圾中的有害物质溶入地下水中造成水环境污染。
这种由浅入深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手法,可以说就是科学与社会活动的一种贯通。
图2 北京市平原区地质结构模型
其实可供我们关注的自然对象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大到各种各样的神秘天体(图3、图4),小到地形地貌(图5)、名山大川(图6),直至晶莹剔透、色彩绚丽的矿物标本(图7)及婀娜多姿、神秘莫测的动植物化石(图8),等等举不胜举。当我们要进行地质文化建设时,所有这一切都会竞相穿越浩瀚的时空向我们走来,通体润浸着远古的禀赋及神奇自然的创造,诉说它们沧桑而神秘的过去、严酷而骄傲的现在及扑朔迷离又大有希望的未来。这些都是人类渴望解开地球无穷奥秘的坚实载体,是地质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
图3 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图片转自互联网)
图4 月球(图片转自互联网)
图5 美国阿拉斯加州南部的里道特火山2009年3月30日喷发浓烟的情景(图片转自互联网)
图6 汶川地震产生的唐家山堰塞湖(图片转自互联网)
图7 胡氏贵州龙
图8 菱锰矿
4 后记
地质文化的核心是 知识与仁爱 ,是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完善。她告诉人们当为某一目标下决定要索取的时候,应多考虑对被索取者的影响,其中包括对个人、团体、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索取不当甚至大到极端会产生难以修复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希望通过本文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尽点微薄之力。也许文中缪点甚多、哲理粗浅,但无论如何推进文化建设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相信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我国的文化事业必将走向新的辉煌。
[1] 李四光.《天文地质古生物》,科学出版社,1972年.
[2] 陶世龙、万天丰.《地球科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地质出版社.
[3] 廖永岩.《地球科学原理》,海洋出版社,2007年.
[4] 陆 埮.《揭开宇宙之谜的十个里程碑》,《中国国家天文》2009年第2期、第3期(连载).
[5] 《大灾变,人类何去何从?》,《中国国家天文》2009年第8期.
[6] 《地球科学大辞典》,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年.
[7]《天体、地球、生命和人类的起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
[8] 康 德(德国).《宇宙发展史概论》,1755年.
[9] 恩斯特·海克尔(德国).《宇宙之谜》.
[10] 赫胥黎(美国).《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11] 赫胥黎(美国).《天演论》(即《进化与伦理》).
To Conceive of the Ge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LIU Xueqing, LI Xiaolong, ZHANG Mei
( Beijing Geology Prospecting & Developing Bureau, Beijing 100195 )
Based on the deep recognition of the geology, the emotional lov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onsidering observation of social phenome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geological culture", and frst describes its basic framework, construction principle and actual fragments. Ge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will play a substan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ulture; also it is the important part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Geological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Basic framework of geological code
P5
A
1007-1903(2010)04-0008-04
刘学清:男(1961- ),硕士,高级工程师,北京地质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