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生态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0-04-05廖进球吴昌南

当代财经 2010年12期
关键词:生态经济发展

廖进球,吴昌南

(江西财经大学 产业经济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关于生态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廖进球,吴昌南

(江西财经大学 产业经济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当前,人们对生态经济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如机械地理解“发展是硬道理”,把生态与发展对立起来,认为生态是无代价的,简单地认为构建生态体系只是“投入”等等。因此,要发展生态产业,必须澄清这些误区,使“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变,确立生态中心观,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经济的认知能力。同时要大力实施传统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新兴生态产业,树立生态消费观。

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理念;生态消费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生态经济

当前环境、能源问题是困扰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两大难题。由于受到环境、能源的约束,我国的后发优势正已越来越弱,沿用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增长的极限”。因此,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一)当前我国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特别表现在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超常规损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组研究认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地表水的污染严重,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2008年中国地表水746个国控断面,Ⅰ到Ⅲ类水的比例为47.7%,V类或劣V类水占23%,且人口密集地区作为饮用水源的水体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并且,据估计,中国40%的重要湿地面临严重退化的威胁。二是部分城市空气污染较重,重点城市未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较高,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天数没有很大的提高。三是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活污染加剧,水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水安全存在隐患。四是森林覆盖率低,荒漠化严重。[1]目前90%左右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渍化、石漠化,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高达263.62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只有20.36%,还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此外,我国是国际上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但是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

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一些与环境污染相关的疾病的死亡率或患病率出现了持续上升趋势,我国已进入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高发期。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阶段。在此阶段,经济将进一步发展,资源消耗量将进一步增加,将进一步对生态环境产生难以修复和逆转的复合性污染。但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并没有实质性转变。为此,我们必须要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产业体系,否则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都将受到严峻的考验。

(二)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走生态经济道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更具有时代特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

和谐社会特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文明形态,是现代文明体系的基础,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而生态经济的本质要求就是要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

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建设生态文明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克服对生态经济理解的三个误区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县和乡镇都提出了发展生态经济的目标,进行了各种规划来发展生态经济。然而多数人对生态经济的内涵、概念并没有正确理解。容易产生三个误区:

(一)误区一: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把生态与发展对立起来

有人认为,发展经济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这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发展对环境破坏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是正常的。他们借口“发展是硬道理”和“正常破坏”,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更有人为追求政绩,产生GDP崇拜,认为发展经济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相矛盾时,保护生态必须让位于经济发展,进而把“发展与生态”对立起来,走入以生态换经济的误区。

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后面对西方国家工业化产生的诸多问题提出的。1972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增长的极限》,指出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奉行的工业化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了全球性的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人类社会面临严重的困境,而且经济必将走向“零的增长”,实际上是走上了一条不可持续的道路。为此,专家们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理念:用“发展”代替“增长”,追求“可持续发展”被提上了人类历史进程。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议程》,成为指导世界各国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为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新方向。 这次大会后,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各级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此后,中国历届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经济工作指导方针的提法,始终是“健康、快速和持续的发展”。

可见,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是硬道理”不是“增长是硬道理”。他先后提出: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发展必须保持满意的较快的速度;发展是稳步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出发点和落实处是人民得到实际利益。因此,邓小平同志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或片面的发展经济。

(二)误区二:认为生态可无限利用,不需成本

有人认为,生态是自然界的,可以无限利用。但随着生态问题逐步受到重视,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生态资源上升到了生态资本的高度,将存在于自然界可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自然资源定义为自然资本或者生态资本。生态资本的概念进入我国后,被理论界定义为生态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一起,统称为可持续发展资本。根据我国学者的解释,生态资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能够直接进入当前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环境资源,即进入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吸纳并转化废物的能力;二是满足人类生命需求的各种生态要素及质量,包括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等;三是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状态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有用性;四是自然资源的质量变化和再生量变化即生态潜力。[2]

同经济学意义上的要素和资本一样,生态资本同样具有稀缺性,同时也需要支付成本。其稀缺性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日益突出。当前人类面临的气候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危机等各种生态危机,已非常清楚地表明生态自然资源绝不是人类自由索取、免费享用的“午餐”,生态资本是有代价的,稀缺程度越高,成本也越高。当生态资本稀缺到极致时,人类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种代价可能是人类毁灭性的代价。因此,人类经济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充分尊重生态自然资源应有的资本属性,按照生态自然规律对稀缺的生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利用,并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实现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提升生态资源的资本功能。

(三)误区三:把生态与经济割裂开来,认为构建生态体系只是“投入”,经济发展才是“产出”

有人认为,发展经济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是看得见的“产出”;而构建生态体系,只是财政支出,没有财政收入,也不能增加人民收入,纯粹是“投入”,因而对构建生态体系“不够投入”。

实际上,生态经济是区别于传统工业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是简单的生态与经济的两个概念组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可持续发展方式,可从四个方面理解:

一是生态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不是简单的“生态”加“经济”。所谓生态经济,就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思想指导下,按照生态学原理、市场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这是一条既不为加速经济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经济发展的路子。既要按照经济规律搞好建设,又要遵循生态规律搞好开发;既为当代人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存质量,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3]

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新的生产观。就是坚持清洁生产、环保生产。既要节约资源,又要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第二是生态消费观,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第三是新的经济观,就是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生产活动。经济活动要在生态可承受范围内进行,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经济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第四是新的价值观。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要利用资源,而且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既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又要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五是新的系统观。生态经济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要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实现区域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的系统优化配置。[4]

因此,生态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的生产观、价值观、消费观、系统观,并不是生态与经济两个分离的概念。

二是保护生态就是进行资本积累,本身就是发展经济。生态环境既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又是生产要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和投入,就是为未来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生态资本,可实现资本保值增值,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反,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不注重生态资本的积累,必然造成因生态资本的枯竭而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最后遭到自然界的惩罚。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构建生态体系也是也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经济,更好地“产出”,两者是统一的。

三是发展经济是在保护生态基础上发展经济,两者不可分割。有人认为发展经济必然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际上,现代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文化产业、高技术新兴产业均对环境没有什么破坏作用。生态经济就是要在重点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发展生态产业,建立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谋发展”。

四是保护生态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有人认为,发展经济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搞生态经济就会限制经济发展。事实上,发展经济与破坏生态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等生态产业就对生态不会造成破坏,只有那些依旧依靠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才会对生态造成破坏。保护生态,发展生态经济,就是要求转变传统的增长方式,是为了促进产业转型,构建生态体系,使经济更好更快更健康的持续发展。

三、确立正确的生态经济理念

(一)确立生态中心观

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经历了人类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主义、生态中心观的演进轨迹。

人类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支配下,更主要的是在高昂利润的驱使下,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们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索取与被开发利用的关系;如何用最少的人力和物力,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无尽的宝藏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就是衡量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人类一直都在试图征服自然,人类历史中记载着一个又一个人类征服自然取得的胜利。直至这部历史的最近一个世纪,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人类征服自然的胜利,往往是用削弱和破坏他们藉以维持生命的这个星球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

生命中心观是由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zter)于1923年在其代表作《文明与伦理》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明确指出:“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阻止生命的发展。”[5]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所有的生命都视为神圣的,把植物和动物视为他的同胞,并尽其所能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生命的时候,他才是有道德的。生物中心观认为所有生命(尤其是动物)都是有价值的,判别人类行为的善恶是以是否伤害生命为基本标准。

生命中心观的局限性是关注到动物解放和动物权利论,只是关心动物个体的福祉和利益,而无视对物种、植物和整个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关怀。[6]在生命中心观价值观的支配下,人类仍没有摆脱对自然生态系统掠夺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自然环境仍旧遭到严重的破坏,非生命资源(水、空气等)遭到严重污染和过度开发。

生态中心观将人视为与自然平等的存在,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不能离开自然生存和发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生态中心观认为生物圈中的一切存在物都有生存、繁衍和充分体现(自我实现)的权利。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与非生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平等的。它主张人类必须从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生态中心观的生态平等的思想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命中心观的缺点,符合当前生态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我们首先要确立生态中心观思想。

确立生态中心观,经济行为人就要由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人”转变为生态经济意义上的“生态人”。“生态人”就是具有生态理性、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社会效益的人。“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变,就是要由“经济人”以人类中心主义和个人主义为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片面发展经济的单向思维,向“生态人”以生态优先的有机系统论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思维转变;由“经济人”单一取向、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物质利益为价值观,向“生态人”综合取向、以追求最大化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为价值观转变;由“经济人”单向发展、以片面追求物质利益无限扩张为行为模式特征,向“生态人”全面发展、以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行为模式特征转变。[6]这些思想观念的转变,将提升人类对生态资本的认知水平,使生态资本成为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成为生态资本的真正主人,生态要素也就获得了成为生态资本的充分条件。

(二)确立生态资本观

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圈及其构成的资源和环境,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自然财富,和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一样,是有价值的资本。必须把“生态”(资源与环境等)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来研究。

生态并不是人类可自由无限利用的资源,它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也有稀缺性和增值性,具有资本的特征。实际上,人类自从从事经济活动以来,生态要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广泛地存在于各种经济活动中,与其他要素一起实现了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直至价值实现全部过程。既然生态要素参与产品的生产,那么生态要素同其他要素一样,也应该参与分配所创造的财富,具有保值增值特征。

正因为生态资源具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特征,因此,我们就要以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实现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当前以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以及清洁生产、排污权交易、碳交易市场等等,实际就是建立了生态资源资本化的市场机制,使生态资本获得了更广泛更成熟的价值增值途径。

确立生态资本观,就是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加强生态资本积累,保护生态资本(生态系统)不被突破其承载力而造成不可逆性破坏,保证生态的最低安全,并实现生态资本供求均衡以实现代际公平(当代人对生态资本使用的增加率不能超过社会贴现率,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空间)。

(三)确立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是在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和生态环境受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形成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将环境成本外部化,因此带来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沙漠化、“城市病”等全球性一系列难题。生态文明作为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7]

生态文明观可以被视作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生态价值观念构成的理论体系,确立生态文明观,必须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政治观、生态科技观。[8]

树立生态价值观,就是要认识到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要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对生命和自然界给予道德关注。树立生态经济观,就是要充分认识到生态经济是一种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经济模式,它遵循生态学原理,主张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生态政治观要求政府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来制定有关的法律政策,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节。倡导政治形态多样化,提出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促进全球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是全世界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生态科技观是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最高准则,以不断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界和谐演化之间的矛盾为宗旨,以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为目标,努力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协同进步。认为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工具,而不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预防科技的负面效应,建立对科技评价的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

(四)树立生态消费观

生态消费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有别于工业文明的掠夺式消费,是一种绿化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

要实现生态消费,必须从消费者和生产者两个角度来处理好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生态问题。

1.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消费者要具备“生态中心观”的“生态人”素养

具有生态消费观和消费能力的消费者,能自觉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平等意识的基础上,在消费时考虑到减少污染、降低排放,追求生活质量。同时还具备生态消费的能力,即能正确分析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生态性,因而能在消费过程中正确选择消耗最小、负效应最少的产品或者服务,少消费甚至不消费那些造成资源压力,甚至污染环境的商品,使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达到最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合理消费,科学消费。

当然生态消费者还应该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文明消费。消费者能积极用科学知识规范吃、穿、住、行、用每一方面的消费,每一步消费行为既满足科学、健康的要求,在实现人类身心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耗竭少、污染小。

2.从生产者角度来看,企业要具备生态生产、生态包装要求,生产出生态型产品

生态型的产品是指从原材料来源、生产工艺、生产过程到消费结果都是生态型的。要按最低污染或无污染进行生产和包装,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和使用后,不会产生过量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对环境造成压力和污染环境的残存物。

3.消费与生产环节的生态互动

生态消费观念还可以反作用于生产,使企业生产生态化。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具有“生态人”素养的消费者根据自己生态意愿和偏好到市场上选购所需的生态产品和服务,这样消费者生态意愿和偏好等信息就通过市场传达给了生产者。于是生产者根据消费者的生态消费行为所反馈回来的信息来进行生态化生产,提供消费者所需的生态商品和服务。于是实现了消费和生产环节的生态良性互动。通过与消费者的生态互动,生产者就必须以生态型消费者为中心,推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绿色生产方式,即运用少污染甚至无污染技术和节能技术的清洁生产。这种绿色生产方式不仅会使生产过程无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

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一)生态产业系列

什么是生态产业?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规范的边界。简言之,凡是符合生态学要求的产业存在形式都可以认定为生态产业。我们把它划分为以下系列:

(1)原生态产业:遵循生态自然生长规律形态的产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等;

(2)低耗能低排放产业:指投入和生产工艺本身具有耗能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小等特征的产业,如节能照明、清洁能源、清洁工程项目等。

(3)低碳化技术产业:指为降低碳排放、吸收碳排放形成的新技术产业,如污水处理业、碳贮存技术业等。

(4)循环式产业:指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产业,能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复循环体系。

(5)生态化产品制造业:指产品在使用或消费过程中能实现节能减排等生态化目标的产业,如节能汽车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等。

(6)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技术:为推进节能减排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其适应生态经济的要求。

(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包括农、林、牧、副、渔和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大力实施传统产业生态化

产业生态化,就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以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益最大、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目标。[9]产业生态化是当前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由粗放走向集约,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1.传统产业节能减排生态化

按照“一个生产环节的废物可以为另一环节的原料”的原则,构建能促进物质在产业内和产业之间不断循环利用的网络,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其次,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式,建立一个能够促进物质和能量在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循环流动的产业系,即按照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流的顺序,在经济系统的人口增加环节建设产业(所谓“第零产业”),在出口端加强废物处置等传统环境保护产业的建设(所谓“第四产业”)。

2.用绿色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要大力利用现代绿色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尤其是冶金、化工、建材等高污染高排放产业。

首先从微观方面,在大型企业要加强技改力度,实现清洁生产,逐步实现从污染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

其次,要以绿色高新技术为依托,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内增加环保链,增加产业链环节,实现污染在产业中治理。以工业和城市污染处理设备开发为重点,重点开发工艺先进的废水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备。

最后,从产业集中处理角度,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按生态链和闭路循环将园区内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控制污染手段,构造“资源生产者、加工生产者、废物处理者”的工业生态链,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

在微观上,企业主体要通过综合运用清洁生产、环境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管理等各种手段,大幅度提高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降低产业物耗、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水平。在产业中观上,要协调整个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系统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和价值流的合理运转,确保系统稳定、有序、协调发展。

(四)大力发展新兴生态产业

新兴产业具有高度生态化特征,如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及文化及创意产业,生态化特征十分明显。因此,未来要大力发展新兴生态产业,形成新兴生态产业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此外,还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租赁、服务外包、咨询、研发等生态服务业。

五、发展生态产业的政策措施

1.普及生态经济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素养

要大力开展全民生态经济教育,营造生态文明气氛。把生态教育纳入中小学、大学教育体系中,提高公民生态素养。要制定生态经济教育培训计划,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生态教育活动。如开展群众性节能减排活动、湿地保护公益行动、文明消费活动等,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经济的认识能力。

2.加强有关生态产业发展的立法,严格执法,强化监督

要建立健全一套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产业的法律法规,严格查处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环评法、水法、土地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的行为。畅通内外监督渠道,建立行政执法监督管理体制、群众举报监督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同时,制定出台有利于发展生态经济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国家经济综合部门要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3.改革国民经济统计与核算体系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没有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纳入GDP核算。从生态经济角度来讲,这是不科学的。为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按一、二、三产业进行国民经济统计与核算的体系,按照生态经济的要求重新修改核算体系。目前国际上许多工业化国家环境降级成本的核算已取得较大进展,亚太国家如日本、韩国、菲律宾也开展了环境经济核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国应借鉴国际上有益经验,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为政府加快生态产业发展决策和生态经济考核提供有效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十二五”期间的战略取向[J].改革,2010,(2).

[2]史玉成.生态补偿的理论蕴涵与制度安排[J].法学家,2008,(4).

[3]任海平,王思强.发展生态经济是 21世纪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EB/OL].http://www.xslx.com,2005-04-27.

[4]朱铁臻.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N].中国经济时报,2005-04-19.

[5]余谋昌.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2.

[6]张兵生.生态资本:绿色经济与生态文明时代的基石[N].山西日报,2009-11-23.

[7]王秀奎.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生态农业的实践[EB/OL].人民网,http://nc.people.com.cn/GB/61937/84619/7792309.html,2008-09-04.

[8]周京成.现代生态文明观[N].学习时报,2008-01-29.

[9]袁增伟,毕 军,张 炳,刘文英.传统产业生态化模式研究及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

责任编校:史言信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Industries

LIAO Jin-qiu,WU Chang-nan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s,Nanchang 330013,China)

At present,there are many m istakes existing i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economy,such as mechan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notion“Development is the last word”, putting ecology and development on opposite sides,bbelieving that ecology is costless,simply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ystem as“input”only,and so on.Therefore,in order to develop ecological industries,we must clarify these misunderstandings,so as to transform the“economic man”into the“ecological man”,establish eco-centered concept,and improve the cognitive ability of the leaders and the masses for the ecological economy.Meanwhile,we must vigorously carry out the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to ecological ones,develop new eco-industries,and establish a concept of ecological consumption.

ecological economy;ecological industry;ecological philosophy;ecological consumption

book=84,ebook=60

F062.9

A

1005-0892(2010)12-0084-09

2010-10-15

廖进球,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吴昌南,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