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哲学的道家思想资源及其现实意义

2010-04-05何光辉

东方论坛 2010年3期
关键词:道家哲学建构

何光辉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文化哲学的道家思想资源及其现实意义

何光辉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道家哲学所包含的“道法自然”、“知足知止”、“物而不物”、“法天贵真”等思想,及其批判性反思的人文传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宝贵而独特的思想智慧。从“儒道互补”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看,道家上述思想应受到充分重视,它们对于当下文化哲学的建构能够提供可资参照的资源。

道家哲学;文化哲学;思想资源

一、引言

文化哲学是近年来国内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之的关注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理论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之后,已进入了当下具体探索如何建构“中国化的文化哲学”的新阶段。而对于如何吸收“中国资源”的探讨,则成为学界于此间关注的重点。这方面的研究仁智互现,成果已有不少。引人关注的是清华大学邹广文教授的《当代文化哲学建构的中国资源》[1]和中国社科院李鹏程先生的《论文化哲学的中国资源及其世界意义》[2]两篇有代表性的探索成果。前者从宏观处审视,“立足于当代世界文明的发展视野”来检视文化哲学的中国传统资源。文章通过对传统思想的分析,着重就“中国传统哲学精神”,诸如“整体有机文化观、贵和持中的中性智慧,身心和谐的内在超越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观”等方面,对于文化哲学建构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作了深入细致地探讨。后者既有宏观立论,又有微观剖析,文章通过“强调哲学的文化属性是研究哲学的前提”,以及中国哲学“因其文化属性而具有的思想起源的特性”,即“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探讨,而落脚于中西哲学比较视阈中,从“中国哲学的基本思想文化构造及其文化风格”的角度,就文化哲学研究的“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两方面资源及其所具有的世界意义作了系统论述。

从上述两篇探索性成果看,不管是宏观审视,还是微观剖析,均能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的思想特征,给予多角度深入细致地论说。其对于文化哲学“中国资源”的相关探讨,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思想在当代文化哲学建构中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也为人们进一步探讨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借鉴。以下笔者不揣简陋,尝试从具体思想层面,就道家哲学对于当下文化哲学研究的思想资源及其现实意义,略抒己见,以期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

二、道家思想能够为文化哲学研究提供哪些资源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主干之一,道家哲学同样具有“思想起源的特性”,并因这种“特性”而体现出思想的独特性。概言之,就文化发生学意义上看,道家哲人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而且,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人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对社会文明演进进行系统性反思、批判的思想家。因此,“批判性反思”的理论品格是道家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起源的特性”集中体现。藉此理论品格而彰显的道家哲学一系列独特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宝贵的资源。这些思想资源可为当下文化哲学建构提供可资参照的智慧。

(一)“道法自然”的思想。“道法自然”是道家创始人老子哲学思想的根本原则,也是道家哲学思想总纲。《老子•二十五章》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P163)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自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自然”突出的是对事物本身自主性、主体性的强调,并没有现在常用的“大自然”和“自然界”这样的意涵。因此,“道法自然”最一般的涵义,用今天的哲学语言来解读,就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显然,“道法自然”是道家哲人为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所预设的根本价值原则,它深刻地反映了道家哲学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二)“知足知止”的思想。“知足知止”是道家用来调节、处理“身”与“心”(欲)关系的思想主张,也是非常可贵而独特的价值取向。在人们看来,贪多欲盛应是人生的常态,而道家哲人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3](P223)是事物的普遍规律,人的欲求过多、贪心过盛,就必然会走向反面,并因此而造成对人自身的莫大伤害,而只有做到“知足知止”才能实现“身、心”合一、“身、心”和谐,也才能符合“天道”。因此,《老子•四十四章》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兵?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3](P239)可见,“知足知止”思想的可贵和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用辩证的智慧教导人们如何对待成功,如何把握名利财富,如何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让人们懂得不仅要顺应“自然”、积极进取,取得人生的成功,更应知道在成功以后有个完美的结果。在老子思想中,诸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3](P136)、“恬淡为上”[3](P191)、“功遂身退”[3](P93)等等,都是道家哲学基于这一思想主张的不同表述。

(三)“物而不物”的思想。“物而不物”是道家哲学处理“人”与“物”关系的基本原则。在道家哲人庄子看来,社会上出现的人为物役,包括“以物易性”、“以身殉利”[4](P280)、“去性从心”[4](P468)等等社会乱象,关键是没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财货、名利”等有形或无形之“物”的关系。人们忙于追名逐利,疲于难得之货,沉溺于“物”之中,“逐万物而不反”[4](P1029)从而失去了对“物”的主导性,落个被“物”缚,为“物”役的被动地位。最终因“物”而丧失“人”的本真之性,造成了人性的异化,并由此形成了社会上恃强纷争、刻意造作、虚伪不真等乱象,这是人生和社会的最大悲哀。对此现象,《庄子•齐物论》中有着痛心的揭露:“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上,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4](P58)因而,庄子主张人们要“物而不物”。在《庄子•在宥》篇中指出:“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4](P339)这里,庄子以治国作喻,认为能够支配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的统治者,就能统治天下。可见,庄子“物而不物”的思想强调的是“人”对“物”的主导性和主体性,身虽处于“物”中,却不为“物”役,以此启示人们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时,不能本末倒置,不应把功名、利禄等外在之“物”,当做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载体。唯此,才能真正做到“人”与“物”的和谐,也才能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可见,道家哲学“物而不物”的思想,彰显的是个体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

(四)“法天贵真”的思想。“法天贵真”是道家哲人用来揭示生命与生存内涵的思想主张。在一个人性被世俗的情欲、名利、财货所牵引,以致于物欲横流、虚伪丛生的社会里,如何安顿生命和生存,是道家哲人思考与关注的重心。在《庄子•渔父》中有这样一句话“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4](P944)在庄子看来,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存追求不应受世俗之“礼”的束缚。因为“礼”是世俗之人的设计,是“伪”,即人有目的的有意而为,它往往会造成人性的异化。即人们为了获取名利、财富,会出现虚伪做作、恃强相争等社会乱象。正确的做法应是“法天”,也即“法道”、“法自然”。在庄子看来,生命与生存之“自然”的根本内涵就是“真”。道家之“真”,一方面指生命的“本真”,即生命的存在形态是如“天放”般的“本然之真”;另一方面是指生存的“朴真”,即生存的价值追求应是“素朴之真”。可见,道家关于生命和生存要“法天贵真”,内在地具有反对世俗之“伪”,守护人“真”性的价值诉求。

(五)批判性反思的人文传统。人文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原生性的思想,它以培育人格、塑造人性、涵养人品,以及守护人的价值、彰显人的意义、关注人的理想生存世界作为理论旨归。这在先秦诸子典籍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然而,具体到对儒、道两家人文传统进行解读时,学界长期以来有个偏见,就是认为儒家是人文主义,其人文思想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典型;而道家是自然主义,其“道法自然”的思想不具有人文意涵,甚至是与“人文”相对的。之所以如此理解,原因就在于仅仅把儒家的“礼乐教化”看作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代表,并以此为标准对其他学派思想进行评判;进而以儒家人文来涵盖整个中国人文传统。

其实,中国人文传统中,“伦理性教化”的儒家人文是一典型代表,“批判性反思”的道家人文更是独树一帜。道家人文思想,不是像儒家那样,以对于传统价值的维护和损益,侧重在伦理道德的“教化”;而是把人的生命意义、生存价值,以及理想生存世界作为自己人文思想的理论切入点,通过对于现存世俗价值的“反思”,深刻地批判了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伦理的、政治的异化,并经由个体生命的“自正”、“自化”,以充分凸显人的主体性和个体价值。有如老子所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3](P209)庄子亦言“物之生也,若骤若驰……夫固将自化。”[4](P493)正是基于“自正、自化”的人文理想,道家经典中所阐发的诸如“自然、无为、天放、朴真”等价值诉求,不仅能够给人以文化自觉、自省意识和整全式的理性启示;而且深入地阐发了“不致异化的人性之真”和“不为物役的人道之尊”两大思想主旨。由此可以看出,道家“人文”的理论目的在于:通过对“自然”、“朴真”等人文价值的执守,而达于主体的“自正”、“自化”,以引导人们从世俗之“欲”和“物”中走出来,还人一个“自然”而自由之身心,还社会一个“朴真”而和谐的状态,最终化解人的存在之困!也正是基于这种深沉的人文关怀,笔者把道家人文传统称为“人文之道”[5],意在表彰道家哲学反思、批判文明异化,守护生命与生存价值的人文精神。

可见,强烈的社会文化批判意识和深沉全面的人文关怀是道家人文传统的根本特征。因而,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伦理性教化的儒家人文传统是重要的,但是,更要有对于这种人文的反思和批判,反思其合理性,批判其异化性,并通过解构其中的僵化和异化思想,为新价值的建构开拓理论空间。显然,道家哲学思想就是具有如此理论品格的人文传统。

上述思想可谓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是其它思想派别不具有的,或没能充分彰显的独特思想。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下“中国化的文化哲学”的建构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三、文化哲学的建构为何要重视道家思想资源

文化哲学是当下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范式。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哲学,时贤已有许多论述。就具体方法而言,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从传统文化着手发掘思想资源,从社会现实着眼寻求问题意识,无疑值得深入探讨。而作为传统思想资源的道家哲学,则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对于当下“中国化的文化哲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传统文化着手发掘思想资源,“儒道互补”的文化传统应受到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儒道互补”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儒道互补”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至今仍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互补主要体现在从理论进路到思想价值的方方面面。具体到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而言,儒、道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构成价值上的互补,共同作用影响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之中。比如,儒家“仁民爱物”、“自强不息”的思想强调把个人性的“正、诚、修”与社会性的“齐、治、平”结合起来,这对于塑造民族性格,培育民族精神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而道家“道法自然”、“知足知止”、“物而不物”、“法天贵真”等思想从个体生命意义、生存价值层面,丰富了民族深层文化心理,对民族辩证思维和文化精神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是在“儒道互补”的影响作用下,才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得中华民族表现出的精神品格,既有儒家“自强不息”、“和衷共济”的恢弘与豪迈,又有道家“崇尚理性”、“重生轻物”的冷静和超逸。因而,当下文化哲学对于传统思想资源的吸收也应体现出“儒道互补”。唯此,“中国化的文化哲学”的建构才能够真正把握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才能有更深厚、更宽广的学理基础。

对于文化哲学的建构,道家资源往往都是具有非常独特价值诉求的思想,其中许多是直接针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弊端而阐发。比如“知足知止”、“物而不物”、“法天贵真”等思想,对于因文明异化而致的贪图财物、追名逐利、虚伪不真、假仁假义等社会乱象,都具有正面引导和修正作用。可见,道家思想的存在,本身就是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促进力量和有力保证,它对于儒家思想局限于伦理一端所产生的弊端能够产生补救之功。

(二)从社会现实着眼寻求问题意识,道家思想能够为社会转型背景下文化哲学的建构提供可资参照的智慧。

任何理论的出场都有其特定的语境。正如19世纪以来文化哲学在西方学界的兴起,是对西方社会现代化发展中所产生的社会文化问题的回应一样,中国当代文化哲学的出场同样与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中国化的文化哲学”是面对中国当代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从哲学层面对社会文化中所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新困惑进行的理论回应与把握。尤其是在当前,处于深刻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社会,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价值多元化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哲学必须面对的现实新课题。一方面,对于涉及到的诸如“古今”之争、“中西”之争的议题,文化哲学不能不对此进行相应的关注与解释;另一方面,加强现代化条件下的文化自省意识,树立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自尊和自觉意识,也是文化哲学回应这一现实课题的应有之义。而不论是自省意识的加强,还是自尊和自觉意识的树立,都离不开对于当下文化发展现状进行深度、理性的反思与批判,这也是当下文化哲学寻求问题意识、进行理论创新的立足点所在。而对于上述诸多方面的问题,道家哲学能够提供较好的理论启示和智慧参照。

我们知道,道家哲学的逻辑起点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因社会大转型而致的“礼崩乐坏”的文化价值危机。它所建立的以“道”为法的新价值体系,是对整个社会文化批判性反思的理论结晶。因此,从本质上讲,道家哲学就是文化哲学,它的“反思、批判”的理论进路,“法道、求真”的价值诉求,对于社会转型背景下当代文化哲学的建构,无疑能提供重要的理论启示和智慧参照。尤其是道家哲学反思、批判的理论进路,不仅能够从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为当下文化哲学研究开拓更广的视界;而且,对于文化哲学自身理论品格的形成也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为,批判性反思的理论品格也应是文化哲学的使命和魅力所在。

从当下社会现实看,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文化领域却出现了物质主义横行、功利主义张扬、道德滑坡、社会底线价值失守,以及恶搞文化、媚俗文化流行,人文弱化等等一系列“文化困惑”。对于诸如此类的“文化困惑”,如果仍然局限于伦理一端,按照扬汤止沸式的道德说教,在当下“重物”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收效甚微。而通过返归人生存的本源与本根,从“人性”与“人道”的层面去彰显人的生命价值,启示人的存在意义,对于化解上述“文化困惑”,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积极尝试。显然,在这个方面,道家哲学所包含的“道法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物而不物”、“法天贵真”等等思想,道家人文所阐发的“不致异化的人性之真”和“不为物役的人道之尊”两大理论主旨,无疑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独特的理论价值。其中“道法自然”对于“人性自然”的彰显;“知足知止”对于“身心和谐”的追求;“物而不物”对于“人”、“物”关系的界定;“法天贵真”对于“本真之性”的向往,都是在启示“人性”应该“返朴归真”,人的生存方式应回归“自然”。对于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以强烈的现实关怀为己任,把形而上的哲思建基于现实社会文化土壤之上的当代“中国化的文化哲学”,不能不去重视和吸收。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之一,道家哲学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独特的价值诉求。从“儒道互补”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看,道家哲学所包含的“道法自然”、“知足知止”、“物而不物”、“法天贵真”等思想,及其批判性反思的人文传统应受到充分重视,它们对于当下文化哲学的建构,能够提供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可资参照的智慧。

[1] 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建构的中国资源[J].学术月刊,2008,(10).

[2] 李鹏程.论文化哲学的中国资源及其世界意义[N].光明日报,2009-03-17.

[3]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 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 何光辉.人文之道:庄子哲思的价值探寻[J].兰州学刊,2010,(4).

责任编辑:郭泮溪

The Taoist Ideological Resources of Cultural Philosophy and It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HE Guang-hui

(Dep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The thoughts of Taoism such as “The Tao follows nature” and “abstinent contentment” and its humanistic tradition of critical reflections are valuable and unique resourc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ment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he Taoist thoughts should be valued and they can be resources for refer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philosophy.

Taoist philosophy; cultural philosophy; ideological resources

B223

A

1005-7110(2010)03-0022-04

2010-05-29

何光辉(1970-),男,安徽霍邱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道家哲学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菱的哲学
漫画道家思想
建构游戏玩不够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