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谱文献用户需求与服务创新探索——从曲目索引编制到数据库建设
2010-04-05景月亲
景月亲
(西安音乐学院,710061)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深刻影响着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收集、组织和传递方式,同时,图书馆传统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手段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挑战意味着机遇,图书馆人惟有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才能适应新技术环境下随之变化的用户需求。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作为一所专业化高校馆,乐谱与音响资料占全部馆藏的2/3以上,二者相辅相成,在以专业师生为主的音乐高校的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中发挥着最直接的作用。然而,随着近几年数字音响资源数据库的推广应用以及高保真音质下载技术和播放设备的普及,师生中传统以磁带、CD为主的音响资料的使用呈明显下降趋势。相对来说,乐谱文献由于在将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转换成可视的符号方面所表现出的特殊功能,则是其它类型文献所无法取代的。人们在学习和演奏音乐时,仍然离不开乐谱的帮助,乐谱文献在其当前和潜在的用户当中,仍然有着稳定的、长期的需求。
但是,由于乐谱文献大多结集出版,且作品尤其是西方音乐作品,版本众多,用户需求有别于普通图书,更多是以具体、特定的音乐作品为需求单元。目前全国音乐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相对滞后,乐谱文献著录基本停留在书名(曲集名)著录层面,用户特定的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单元的检索需求,仍然无法借助系统检索平台得到解决,丰富的馆藏与用户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存在。因此,探索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下乐谱文献用户需求的服务创新问题就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围绕乐谱文献及其用户需求特点,结合西安音乐学院(以下简称西音)图书馆几年来的工作实践略作论述。
1 乐谱文献及其特点
1.1 乐谱文献与类型
乐谱是音乐文献集合中特有的和重要的一个分支,它是将音乐形象用记谱法记录下来形成的一类音乐文献,是记录和保存音乐作品的基本文献形式。由于记谱法的发明、演进和完善催生了乐谱文献,从而结束了音乐口耳相传的传统传播历史,乐谱逐渐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文献类型,跻身于音乐文献领域,被全世界专业音乐人士和广大音乐爱好者普遍接受和使用。
乐谱文献自产生以来,极大地推动了音乐的创作、教学、表演和研究,其自身的类型也因为音乐艺术发展的需要而日益丰富。按照使用对象和用途,乐谱文献有不同的类型[1]。按乐谱的形式划分,有分谱、总谱、大总谱等,按乐谱的用途划分,有伴奏谱、袖珍总谱(或称学习总谱)、缩编谱以及指挥总谱(或指挥缩谱)、钢琴缩谱等。不同的用户,不同的使用目的,对乐谱类型选择也不尽相同。
1.2 乐谱文献的特点
1.2.1 单行本少,结集出版者多
音乐作品中,除了大部头的歌剧、舞剧以及以总谱形式出现的大型管弦乐队用谱以外,多数作品比较短小,因而单一作品独立出版的单行本相对较少。大多数作品,特别是歌曲和器乐小品类采取结集成册的形式出版:或按曲作家,或按专题,或按某一演奏形式等。在西方音乐出版史上,尤其注重作曲家作品全集的出版,几乎所有不同时代的著名作曲家均有其个人的作品全集留存于世[2]。乐谱文献这种大量结集出版的特点一方面有利于音乐作品的收集保存,另一方面又非常不利于用户对具体某一作品的快速获取。
1.2.2 谱面涉及文种复杂多样,版本众多
由于记谱法的约定性,乐谱的使用虽不受国家民族因素影响,但是许多外国音乐作品,由于出版国家的不同,使得作品题名、曲作家姓名、演奏/唱术语往往出现多个文种,形成不同出版国的乐谱版本。在中外音乐文献史上,乐谱版本不同的现象非常普遍[3]。由于口传心授及记谱法的局限性,不同流派释谱的不同,出版商或演奏家的编订不同,以及后世对作品的研究、评论、注释等因素,加之记谱法、开本大小、记录方式的区别以及出版地区、出版时间、版次、纸墨、装帧等因素的融入,使得乐谱文献的版本类型异常丰富,这一特点同样为乐谱文献的快速查找带来许多不便。此外,外国音乐史上,一曲多名、同曲异名、异曲同名的现象非常多见[4],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乐谱检索带来诸多不便。
2 乐谱文献用户及其需求
2.1 用户类型
乐谱文献专业性很强,按照用途与使用对象,一般有以下几类:
2.1.1 教学和表演型用户
主要指各个演奏/唱专业的教学和表演人员,长期从事某一专业方向的教学、表演实践活动,围绕其专业方向,对乐谱文献有着稳定的、长期的需求。
2.1.2 学习型用户
主要指在音乐艺术院校学习的各专业方向附中生、大学生和研究生。其乐谱需求根据其教学进度具有明显的集中性、阶段性。
2.1.3 社会型用户
主要泛指社会上的单位、团体出于一些纪念性、庆祝性活动需要组织演出(如合唱等)而对乐谱文献的需求,这类需求往往题材内容比较一致、集中。另外,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社会上学习音乐的人们,尤其儿童越来越多,成为不可忽视的乐谱用户群体,其乐谱需求随着其专业学习程度具有一定的递进性。
2.2 乐谱用户需求特点
以上分析表明,乐谱文献类型复杂,专业特点明显,并且用户类型多样,专业型与社会普及型并存。但是,其需求特点却基本一致。其一,具体性。用户需求均以音乐作品为单元,并且对音乐作品的要求非常具体:或者是某一作曲家、某一种记谱法(如线谱或简谱)、某一种具体演奏/唱形式(或体裁)的具体作品,或者是某一种开本(如乐队总谱或袖珍总谱)、某一谱别(如总谱、分谱、伴奏谱、钢琴缩谱等)的具体作品,等等。其二,特定性。很多音乐作品拥有众多不同的版本,用户需求则是特定的。不同的乐谱版本揭示的虽是同一作品,但从演奏/唱专业的角度,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因而也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3 乐谱文献开发与服务创新实践
如上所述,乐谱文献大量结集出版且作品版本众多,用户需求又集中表现为具体、特定的单元性音乐作品。另外,由于大量乐谱曲集中少则几十首多则数百首甚至上千首曲目现象导致分析著录巨大的工作量,西音以及多所兄弟院校图书馆在乐谱文献以往的手工编目和当前的计算机编目中均统一揭示到结集乐谱出版物的书名层次上,这种状况十分不便于师生通过书目对某一具体音乐作品快速准确获取。进而,师生又将这种不便直接推向一线的工作人员,大大增加了一线人员的工作量。况且这种经验式的手工查找,费时费力,却难以保证结果。对此,专业教师和学生颇有不满。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守着丰富的专业馆藏,却无法迅速准确地满足师生的需求,工作人员为此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3.1 工作探索:从“经验型”到“电子型”
2000年以前,西音图书馆全部师生读者从数百到最多时也不足千人。除去各种因素,常来的乐谱用户相对有限。面对有限的用户和相对规律、稳定的教学需求,凭借经验和记忆,依靠传统手工翻检曲谱的模式,工作人员尚可勉强应对其乐谱需求。这一时期的服务模式可以称作“经验型”。
2000年开始,学院逐年扩招。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10月学院在册学生人数已达1800余人。到2004年,在校学生3800人,达到建校以来最高峰值[5]。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日趋频繁,反映在乐谱文献出版方面,无论是中文版乐谱,还是引进的外文版乐谱,数量和品种相应日趋繁多。面对着由于教学改革而来的不同专业、需求各异、演奏(唱)程度参差不齐的读者,经验型手工逐册的曲集翻检,就如同大海捞针一般,使我们的工作人员常常显得力不从心,由此导致馆藏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拒借率居高不下,甚至时有师生因检索不到所需要的曲目,不得已改变教学计划。为此,馆里和部门下定决心筹划编制曲目索引。
编制曲目索引,这在西音图书馆的历史上是第一次[6]。工作人员边干边学,加入中国索引学会,购回学会编辑的系列索引类学习资料,参加学会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向同行学习、取经。然后,根据师生教学需求实际选题、定题,并着手行动。当时的乐谱资料库还未配备电脑,工作人员用最简单原始的办法:复印曲集目录,逐条剪下,简单标注,按序编排后再一条条粘贴起来……凭着执着和干劲,几位工作人员以惊人的毅力先后完成了《馆藏中国演唱曲目索引》、《馆藏中文版钢琴曲目索引》、《馆藏中文版手风琴曲目索引》、《馆藏中文版小提琴曲目索引》、《馆藏中外歌剧曲目索引》等编制工作,每部索引均收录曲目千条甚至数千条以上,外文原版曲目索引也列入编排计划。由于这些索引的选题针对性强,服务对象明确,方便好用,所以不仅师生需求得到较好满足,而且大大提高了馆藏乐谱资源的利用率,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多了。更重要的是,手工编制索引为以后机编索引积累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这一时期的服务,借助简陋的索引工具,工作人员戏称是手工“粘贴板型”,在此暂且称作“手工型”。
2004年起,工作人员尝试着利用WORD、EXCEL软件功能大胆进行计算机索引编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WORD平台下,可顺利完成索引书本式打印成册,但电子版本检索麻烦,效果较差。EXCEL平台下,既可顺利输出WORD文档格式,实现书本式打印,又可以分别从曲名、曲词作者、作品号、调号等多种途径检索曲目,但稳定性较差。相对于以前手工粘贴型索引工具,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已经将曲目索引编制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工作效率以及作品的检准率、检全率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的用户服务模式可以概括为“电子型”。
3.2 服务创新:从曲目索引编制到数据库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索引编制,传统的索引正在快速地向数据库转化。正如情报语言学家张琪玉先生所言,现代的索引就是数据库[7]。从手工到引入计算机技术编制曲目索引,工作人员从零起步,积累经验,一路探索、前进。
多年的实践,使工作人员的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编制索引,简单地帮助师生找到一首首曲目,而是着眼于根据教学需求有步骤地开发馆藏乐谱资源,建立曲目数据库。2008年,他们申报的同类课题《带钢琴伴奏谱声乐教学曲目数据库研究与开发》(课题编号:08JK141)获得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立项。经过一年的探讨研究和半年多运行操作,今年4月,该课题通过科研部门鉴定,获得专家高度赞誉,已经顺利结题。如今,该数据库不仅检索速度大大提高,检准、检全率也得到很好保证,已在图书馆读者曲谱检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困扰师生和乐谱出借人员多年的音乐作品检索难、检索效率低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不仅如此,项目研发的成功,进一步激发了工作人员的自信心和工作热情。目前,诸如钢琴、小提琴、歌剧等多个热点专业方向的中外文版曲目数据库建设已列入计划,并在逐步实施当中。
带钢琴伴奏谱声乐教学曲目数据库,共收录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80余年间,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域、不同演唱形式、不同版本的带钢琴伴奏的教学曲目计9000余首。曲目类型涉及艺术歌曲、群众歌曲、中外各声部独唱、合唱、影视插曲、歌剧选曲、民歌、古代歌曲等多种形式、多种体裁。针对音乐教育专业读者的需求特点,还收录了部分少儿歌曲。通过该数据库,可以顺利实现集曲目检索、曲谱全文浏览以及音响全文欣赏等综合服务功能。
每首曲目的著录项目,包括曲名、调、词/曲作者、伴奏编配、译配(少数民族和外国歌曲)、曲集编者、出处、版本、演唱形式、演唱声部、ISBN、索书号及附注项等二十余项,并且将具有独立检索意义以及虽然不具检索意义,但对检索曲目具有重要描述意义的项目统一标注。而且,将几乎全部的著录项设计为检索途径,旨在满足用户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检索要求,并方便工作人员管理。在著录的规范化方面,以有关国家标准为参照,为实现网络环境下乐谱文献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在检索功能上,所有上述途径均可单独检索,同时进行二次检索;也可以进行两个或多个检索途径的组配检索。检索结果可分别按曲名、第一曲作者、出版时间等项排序。不仅如此,也可以进一步在线查看、欣赏或下载全文曲谱和音频。整个检索系统操作简单,响应迅速。
该数据库系统基于J2EE开发语言的信息管理平台,采用B/S架构,以完全模块化的方式开发,使得系统具备强大的扩展能力。本课题项目之后,借助已经搭建好的系统平台和成功的研发经验,可以点带面,进行诸如馆藏歌剧、钢琴、小提琴等方向曲目系列专题子库建设,挖掘整合乐谱资源,为作为专业用户的全院师生的教学、表演和艺术实践发挥积极作用。
4 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引发从服务内容到服务形式的深刻变革。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的乐谱文献服务,从“经验型”、“手工型”、“电子型”到“数据库型”,走出了一条自主化服务创新之路;并可以点带面,整合挖掘其它乐谱资源,必将在西音今后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曲目数据库系统内容丰富,检索功能强大,可扩充性能优越,著录规范性、专业性兼顾,为网络环境下乐谱文献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我们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该数据库也同时能够为全国性音乐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做出应有贡献。
[1]郭小林,胡扬吉编著.音乐文献学与音乐文献检索[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6.
[2][6]景月亲.乐谱特色文献建设及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为例 [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4):51-53;76.
[3]景月亲.乐谱与音响资料版本现象探微[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1):60—64.
[4]钱仁康.《外国音乐曲名词典》序二[A].郑显全编,外国音乐曲名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3.
[5]《西安音乐学院大事记》编写组.西安音乐学院大事记(1949——2009)[Z].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09.10.
[7]张琪玉.现代的索引就是数据库[J].中国索引,2003,(1):4-6.
(编辑:朱爱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