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技能大赛为平台的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①——以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
2010-04-05鲍丽娜
鲍丽娜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不仅对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创新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如何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的合格毕业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主要内容。为此,高等院校管理科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地开展,以各种形式的学科专业大赛为平台,如在财经类专业中,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物流技能大赛、广告策划大赛、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等全国性、地方性大赛的开展,把实践教学改革的参与程度和交流深度进一步扩大和提升。
一、实践技能大赛的特点
实践教学的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二是实践操作,即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操作,反过来又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践技能大赛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上有其独到之处。
1.知识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多以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为背景,实践技能大赛的选题要与企业共同设置,与职能岗位密切相关,如营销策划、广告策划,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任务使参赛选手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工作。然而,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实践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必须以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为依据,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理有据地说服企业经营者和专家评委。
2.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辅助的团队模式
实践技能大赛以学生为参赛的主体,从选题的确立、资料的收集、分析与整理、参赛文案的形成,到初赛决赛的现场展示与答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企业与教师只起着辅助的作用,帮助学生做好定位,引导学生注重细节。在这个团队中,每一个参赛选手都有自己特有的角色,同时又需要团队成员的精诚合作。
3.务实与创新的统一
高等教育提出了“以能力和职业发展为导向”[1]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启发和鼓励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职业、探索真实的职业兴趣、教授有意义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提供职业见习机会为教育的基本模式。实践技能大赛正是这一培养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通过与企业职能岗位密切相关的选题,让学生了解岗位的职能,培养职业兴趣,同时,提高专业的学习兴趣与发现问题、分析问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趣味性与竞争性的激励机制
与课堂理论教学截然不同的实践技能大赛,让学生走出校园,以个人的兴趣为导向参与企业的实战,形式多样,展示空间充分,真正激发了学生的职业兴趣。[2]同时,参赛选手在初赛与决赛的现场,进行着智慧的较量,风采的展现,能力的比拼,精英选手的脱颖而出不是实践技能大赛的目的,通过大赛,既锻炼提升了参赛者的实践技能,又激发了学生求学兴趣,更增强了学生择业求职的信心。
二、实践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参与
1.大赛的组织
实践技能大赛从组织规模来看,有全国性的、地方性的、或是校园社团组织的,无论规模多大,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推动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从大赛组织的规范程度上看,组织者制定了严密的章程。如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市场学会、工信部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的营销实践技能竞赛活动,大赛制定了《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章程》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组委会工作章程》,对大赛的目的、特点、组织、竞赛方式、评奖、经费及其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在组织方式上将大赛分成初赛和全国总决赛两个阶段,初赛为参赛代表队根据大赛要求撰写营销策划案,通过网评对营销策划案进行筛选,确定进入决赛的名单。为了保证大赛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组委会在网评阶段,采取了专家背靠背的方式,交叉评审;在大赛决赛阶段,将对参赛者现场进行营销基础知识与技能测试和决赛作品答辩,并邀请企业界人士现场评审。为丰富大赛内容,组委会还将在全国总决赛期间举办大学生与企业精英交流论坛、教师沙龙、参赛队员联谊会等活动。大赛组委会对大赛的经费管理建立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同时,大赛组委会还设立了评审和监督专项工作委员会,以保证大赛的顺利进行。
总之,实践技能大赛的组织目的要明确,符合教育部“以能力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推动高等院校实践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在大赛的组织过程中,注重每一个环节的有效性,认真贯彻大赛章程,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补充。
2.大赛的参与
实践技能大赛的参与者是以学校为单位的各个参赛团队,参赛学校按照大赛章程,从参赛团队的组建、与企业联合选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案的形成,到初赛、决赛的参与,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对大学生以能力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
(1)参赛团队的组建。以参赛内容的需要选择能适应不同角色的学生,如我们参加“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其竞赛的方式分为校园初赛、省级决赛到全国总决赛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奖项,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报名者踊跃。为此我们组建了多个团队,以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为主体,吸纳了学校大学生摄影学会的同学;在不同年级学生的参与组合上,配以大三、大二和大一的同学,形成梯队。由于大三、大二同学专业课已学过,而参赛队员名额有限,大一的同学不作为参赛团队正式成员,只是在团队参赛的准备工作中起辅助作用,也为参加下一届比赛打下了基础。在指导教师的配备上,主要以相关专业课教师为主,并且教师对授过课的学生已有所了解,在课堂理论与实验教学中,已经把广告艺术节大赛的内容融进课堂,组团参赛对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
(2)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实践技能大赛以实际企业生产经营需求为背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的教学实践基地成为大赛的首选企业,当然,依据大赛要求重新选择企业也是可行的。在本年度“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的选题中,希望各参赛团队选择当地特色企业作为营销策划的案例背景,我们的参赛团队选择了当地具有特色而且正在向全国市场渗透的海参企业,对如何解决企业海参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品牌知名度不足的问题,也正是海参企业所要做的,当然,大赛也宣传了企业及其产品,由此,校企一拍即合。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合作终究是有成效的。学生在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中,得到了企业相关部门的协助;在海参产品市场营销方案的策划过程中,得到了企业营销部门的很多建议和认同。企业通过此次合作,对全国海参产品市场现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何趋利避害向全国海参市场渗透,在战略上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在战术上有了具体的方法。
(3)比赛现场的展示。对于闯入决赛的团队,按照大赛决赛的规则做好赛前准备。如本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的全国总决赛,将现场进行营销基础知识与技能测试和决赛作品答辩,这要求参赛学生重温营销基础理论知识,使营销理论在决赛作品中应用自如。同时,为了使决赛取得较好的成绩,我们组织校内教师及专家评审团,对参赛团队进行评审,即校内模拟,现场提问题、找差距,严把关。
三、参赛效果的评价
1.形成教学常态,以赛促学
目前,财经类专业实践技能大赛形式很多,根据学校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参与,并能形成规律传承下去。如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已经决定每年进行一次,而且具体时间安排也已明确,即每年4月30日前进行参赛报名,7月10日前完成作品网上提交,8月30日由专家组评选出参加决赛的作品,10月中旬至下旬进行决赛。按照此时间表,参赛学校即可着手进行参赛的准备。从年初开学的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把参赛的内容渗透到课堂,甚至可以把参赛项目作为寒假社会实践工作提早来做,在7月份之前的校园大赛中选出参赛作品。如此的广告大赛、物流大赛、创业大赛等,每个专业都有一种或多种参加大赛的常态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技能大赛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赛促学。
2.建立相应社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随着各专业实践技能大赛的常规化,相应的学生社团组织纷纷建立,以社团整体力量组成的参赛团队更具有竞争力。如“TNT杯大连市物流专业大学生模拟创业大赛”是大连市物流协会和 TNT快递公司联合主办的,每年7月份举行,主要任务是为大四毕业生托运行李,每个参赛队就是一家快递模拟公司,竞赛的评比是以实际托运行李的开单额度为标准。我校的参赛团队是学校大学生物流学会成员组成的,并形成不同年级的梯队组合,他们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职业兴趣,在真实业务的比赛过程中,锻炼了与企业沟通、与学长沟通的能力,感受到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3.提升师资水平,活跃学术气氛
在高等学校里,真正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不多,所谓“双师型”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可以说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是师资问题。[3]通过实践技能大赛,也使我们的教师走出校门,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实际,用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去解读现实,指导学生参赛作品的形成和比赛现场的展示。同时,教师能将这一实践过程带回课堂,带进学术论文和专业课题中,使课堂教学更丰富,学术氛围更活跃。
4.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就业机会
财经类专业实践技能大赛必须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为背景,迫使参赛团队走出校门,面向企业,而在企业方面往往苦于缺乏专业人才难以面对市场。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期对全国1 044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4],“缺少实习经验”以 51.7%的比例排在用人单位拒绝应聘大学生的第一大原因,其次是“专业技能水平低或学习能力不强”,占43.3%。通过参加实践技能大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职业见习机会,增加实践经验,使其较早了解职业要求,明确在校期间学什么、如何学,到毕业时对职业选择有方向;同时,企业在此过程中会发掘人才,为其提供就业机会。
[1]袁岳.以职业为中心的教育[J].商务周刊,2010,(3).
[2]潘青山.中国企业人才之困:不及格的大学 [J].数学商业时代,2010,(13).
[3]邱丘.九问企业大学[J].管理人,2010,(10).
[4]黄艳霞.关注就业技能: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J].现代教育管理,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