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的思考
2010-04-05任俊英
任俊英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郑州450001)
对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的思考
任俊英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郑州450001)
根据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和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从中原地区的发展基础、战略地位以及承担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支撑沿海地区发展的双重任务考量,中原经济区应定位为综合型、重点发展类经济区。其功能定位应为:粮食生产核心区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试验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现代流通体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文化旅游创新区。
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
构建中原经济区,将其打造成中部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载体,构建一个集聚产业、集聚资本、集聚人气、集聚政策的发展平台,对于凸显河南区位优势、推动河南融入全国发展大格局、加快中原崛起、支撑中部崛起、完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依据河南省情及其在全国和中部崛起中的地位,到底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区,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问题。根据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和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我们认为,中原经济区应定位为综合型、重点发展类经济区,产业发展应沿着“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方向,向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延伸,同时在促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文化旅游改革发展方面进行先行先试[1]。
1 中原经济区应建设成综合类经济区
目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经济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着眼于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类经济区,如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等,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另一类是具有明确指向、功能较为单一的试验类经济区,如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皖江城市带等,主要布局在中西部地区。但是,无论是综合类经济区还是试验类经济区,其布局都在中原地区绕开或跳过,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带是一个空白。
实际上,国家在沿海地区集中布局综合类经济区的主要意图是在完成对西部、东北、中部三大板块的规划布局之后,对沿海地区进行整体布局,分区规划。由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区沿海岸线分布,跨越的纬度过大,同时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高地的辐射带动的范围跨越了行政区,无法通过各行政区的规划来布局,因此就有必要通过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方式,分别制定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区规划。按照这一逻辑,西部地区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建设任务后,第二阶段也会进行更细致的分区规划,这在前不久召开的西部大开发会议上已见端倪。
按照综合类经济区布局的逻辑,中原地区地处中部,不属于沿海地区分区规划的范畴;同时,也不属于即将展开的西部地区分区规划的内容。作为中部地区的一部分,该区域已经被纳入中部地区规划进行布局。
试验类经济区的布局则是按照“优者优先”的思路出台的。即试验类经济区不是针对该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展开的;而更多的是着眼于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围绕关乎全局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寻求局部突破,塑造先进典型,从而带动全局发展。如:成渝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重庆作为4个直辖市之一,其管理体制在西部地区具有优势;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近年来一直进行城乡统筹的改革试验,已经具备了相当丰富的综合配套改革经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更是在于其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承载空间较大。安徽着力推进皖江开发开放,为设立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甚至河南省粮食核心区的设立,也同样是按照这一逻辑,同样是因为河南粮食生产的基础好,发展潜力大。
河南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区域”,不仅如此,还是一个多问题并存的区域。如该地区人多地少,三农问题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发展方式粗放;制度需求不旺,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等。河南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作为一项单一产品的专项战略固然上升为了国家战略,但是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不仅不能相互促进,反而相互冲突。如粮食生产的发展要求对基本农田进行永久性保护,但是该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滞后,在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扩大建设用地;粮食生产的发展要求提高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种粮抓粮的积极性,但是粮食比较收益低,带来的问题是农民增收难,高产穷县问题突出;粮食生产的发展需要加大对粮食和农业的投入力度,但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恰恰要求引导生产要素向二三产业和城镇集聚。粮食核心区的设立不仅无助于该地区的发展,反而更加激化了该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该地区发展的障碍[2]。
从更广的视角来看,不仅仅是河南,包括皖西北、鲁西、冀北、晋东南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区,在长期的发展和交往中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同质化特征,如相同的发展背景、相同的发展阶段、相同的三农问题、相似的产业结构、相似的风土人情等,从而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上自然演化出一个以河南省为主体、延伸到周边省份边缘地区的、以三农问题为底色的、相对经济地位呈现出下降态势的地域经济单元。
这个区域既不同于中部地区,也明显异于周边其他经济区,具有独立的区域特征。解决这类地区长期积累的问题、促进这类地区的发展乃至最终崛起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如果问题在这一地区取得突破,就意味着全局的突破;在这一地区取得进展,就意味着全局的进展。因此,在这里设立综合类经济区,围绕现代化过程中三农问题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关系进行综合施治、深入探索,意义重大而深远。
2 中原经济区是国家重点发展类经济区
从国家已批准的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综合类经济区来看,又分为优化类经济区和重点发展类经济区。优化类经济区是指开发程度较高、面临着提升竞争层次、对全局具有重大影响、进入比较成熟阶段的经济区;而重点类经济区是目前处于成长阶段的、在整体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对中部地区崛起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中部地区只是一个同质化区域,没有形成自身的经济中心,一体化程度很低。从目前的态势看,南部的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区具有向珠三角、长三角靠拢的趋势,长株潭、武汉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中心,正在这种“逆境”中挣扎着成长。而在北部地区,周边的中心城市如石家庄、太原、西安、武汉、济南等都属于成长性中心城市,难以辐射和带动中原地区。因此,如果不从战略上进行谋划,中原地区就会日益沦为一个低水平的、弥散性的区域,这无疑会严重影响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是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中原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6,小麦产量占1/2[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地位只会加强不会削弱。但是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是无法单独建立起来的,必须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紧密结合,与完善的政策体系同时构建。如果不对如何处理好粮食稳定增产与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关系和粮产区与中央的关系进行及时有效的探索,随着这一地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加速推进时期,粮食生产能力很可能受到削弱,从而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目前,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出现非粮化倾向就是一个信号。
三是对实现我国发展方式转变至关重要。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促进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推动地区之间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同时保持国民经济健康较快发展。在以沿海地区为高地的产业转移过程中,中原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无论是环渤海地区南下、长三角地区西进还是珠三角地区北上都无法绕过的地区,中原地区同时具备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产业类型齐全等多种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如果这一地区能够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升级,就有可能在未来发展中形成第四增长极,支撑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反之,如果任其塌陷,不能顺利承接产业转移,或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沿海地区淘汰的落后产业,就无法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个新的、具有高成长性的区域实体,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就要受损。内需战略依存于产业转移的顺利推进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果这一进程不能顺利推进,内需扩大就没有了依托。
据此,国家应把中原经济区设立为重点发展类经济区。在建设过程中,要从培育地区增长极、优化完善产业体系、加强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经济分工与合作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和政策助推。
3 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
从全国四大板块的产业布局来看,东中西部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沿海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塔尖、以中部地区的粮食、能源原材料、交通枢纽和一般制造业为塔身,以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为塔基的塔形结构。
中原地区大部分镶嵌在中部地区,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建设任务,即在全国东中西部的塔形结构中,担负着支撑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中原地区又超越了中部地区的界限,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特性和自身的发展任务,即不仅仅要服从于中部地区发展的需要,支撑沿海地区发展,还要立足于“洼地”,完成自身的发展与升级,最终实现崛起目标。为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既不能以牺牲农业尤其是粮食为代价搞工业化、城镇化,又不允许以迟延工业化、城镇化为代价发展粮食生产,要把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在主产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协调推进的基础上。
第二,能源原材料、综合交通枢纽等基础性产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关系。既要体现对东部地区高端产业发展的支撑,又要在支撑中实现本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既要发展好低端产业,又不能被一直固化在产业链的低端;既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又要避免形成依附性经济;既要服务和服从国家大局,支持沿海地区发展,又要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这同样是国家大局。
第三,中心城市(群)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中心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其规模大小、发展水平高低决定着经济区范围的大小和发展水平。作为处于成长阶段的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做大做强中原城市群,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但是,考虑到该地区人口多,三农问题突出,同时在全国地区分工中粮食生产基地的定位,城镇化峰值不可能很高,因此,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充分兼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综上所述,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就具有了双重性,要在完成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成长性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升级,在支撑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完成自我救赎。同时,作为一个成长性经济区,其必须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实力,在辐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4]。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在文化旅游方面潜力巨大,宜建立文化旅游创新区。
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如下[5]。
(1)粮食生产核心区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试验区。立足粮食生产优势,改革创新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投入机制、粮食产出补偿激励机制,培育和建立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为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探索新路径。
(2)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依托大型能源原材料基地,按照“优化布局、集中开发、高效利用、精深加工、环保安全”的原则,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和电力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煤化工产业化,实现煤、电、铝、路、港、化工相关产业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加快重组,提升水平,增强工业产能、布局、结构与资源开发的协调性,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巩固和提升全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
(3)全国先进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发挥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整体实力和水平。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及新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4)全国现代流通体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依托交通运输枢纽,发挥中原地区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力。以郑州大商贸城建设为基础,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积极推进流通体系综合配套改革,大力发展物流、会展、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将中原城市群地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交通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
(5)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产业对接、联动发展的格局。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6)文化旅游创新区。充分发挥中华“根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区,成为彰显华夏文明和振兴中华文化的核心区,振兴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中原经济区,要根据其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立足自身独特优势,以更宽的视野、更远的谋划,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努力将中原经济区打造成为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东中西部互动的战略平台,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经济区相呼应的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实现中原崛起。
[1] 李扬.中原经济区定位富有建设性[N].经济日报, 2010-09-29(6).
[2] 韩康.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要特色鲜明[N].光明日报, 2010-10-04(3).
[3]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 李京文.中原经济区要集聚更多优势资源[N].光明日报,2010-10-10(7).
[5] 黄绍臻.海峡经济区的基本内涵及功能定位[J].发展研究,2009(1):35-37.
Thinking on the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Central Pla ins Econom ic Region
Ren Junying
(School of Public Adm inistr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
According to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the grand goal of Central Plains Rising, considering the Central Plains basic development,strategic position and undertaking the dual task of commitment to building a hub of three bases and supporting coastal development,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should be defined as comprehensive,major development economic zone.Its functions should be:the core area of food production and test area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mode,the country’smajor energy and raw material base,the base of th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the modern circulation system,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refor m pilot area,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ilot area,culture and touris m innovation zon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strategic positioning
book=145,ebook=22
F127.41
:A
:1003-2363(2010)06-0145-04
2010-05-02;
:2010-11-05
任俊英(1965-),女,河南尉氏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公共政策和国际经贸政策研究,(E-mail)zzdxrj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