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河南“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2010-04-05喻新安
喻新安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450002)
转型发展:河南“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喻新安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450002)
“十一五”以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和好的气势,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转型发展是河南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的需要,是提高河南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需要,是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现转型发展,要统一思想认识,解决“想不想转”的问题;谋划方略和大计,解决“能不能转”的问题;寻求路径和方法,解决“敢不敢转”的问题。同时,应采取一系列战略举措:谋划长远战略,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城镇化步伐,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技术进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发展;河南省
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亿万中原儿女的美好期待和福祉所在。“十一五”以来,经过全省人民的艰苦奋斗,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和好的气势,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展望“十二五”,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适应新的形势,河南省委提出了“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总要求,其要义是破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转型发展,实现转型崛起。
1 河南转型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1 转型发展是河南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经济社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03—2009年,河南省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均超过10%,最高达14.4%,均高于全国GDP年增长速度。人均生产总值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由2003年的71.8%上升到2009年的85.8%,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在新形势下,河南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2009年第一季度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滑落到3.1%,全年增长14.6%。2009年,河南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0.7%,列全国第22位,在中部列第5位(安徽12.9%,江西13.1%,湖北13.2%,湖南13.6%)。2010年一季度虽然在去年较低增长基数上回升到27%左右,但在中部六省中仍居第5位。这一格局,表面上看是增速快慢的差异,实质上是结构调整程度的体现,河南发展速度方面的问题出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上[1]。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需减少,河南本是个出口比重很小的省份,但产业链的传导机制使河南的能源、原材料市场严重萎缩,河南经济结构的“软肋”暴露无余。多年来,河南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和出口拉动有限。2000—2009年,河南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3.7%上升到85.9%,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81.9%下降到22.7%,2009年全省经济10.7%的增速中,投资拉动在8个百分点以上。
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是由河南省情决定的。河南不仅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主要经济指标排名也较靠后。如2008年,河南人均财政支出列全国倒数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第1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第17位。改变“总量靠前、人均靠后”现状的唯一出路是加快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也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中部地区的发展目标,要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 000元,城镇化率达到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 000元、8200元[2]。经测算,河南要达到上述目标,考虑人口增长因素,2010—2015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应在11%以上,城镇化率需年均提高1.7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应分别保持在8.9%和9.3%以上。事实证明,河南不改变主要依赖物质投入、拼资源环境、靠外延扩张的传统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而发展速度一旦过低,不仅全面小康战略目标难以实现,而且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矛盾和社会问题。
1.2 转型发展是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需要
河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大而不强、增长质量和效益不佳的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河南生产总值19367亿元,排全国第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26亿元,排全国第9;人均财政收入1 133元,全国倒数第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7%,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3.3%。
河南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低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消费失衡、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业(处在产业链的前端、价值链的低端)[3]。河南省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4.3∶56.6∶29.1。其中一产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分别比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高0.6,0.9,0.2和0.6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分别比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低11.4,11.7,5.2和7.2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内部看,农业大而不优、服务业不大不强也不优。在二产内部,突出表现为“一高两低”的特征,即资源性工业比重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低、装备制造业占比低。2008年河南工业增加值前5位的行业分别为:建材、食品、煤炭、有色和钢铁,与2003年相比,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发展特征基本没有大的改变。产业技术含量低,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3.8%,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0.8%,低于全国1.62%的平均水平,企业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9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也存在严重问题,2008年,河南能源原材料行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4个百分点,分别比湖北、湖南和安徽高1.0,4.0和3.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分别比湖北、安徽和江西低6.9,3.5和0.5个百分点。
1.3 转型发展是河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河南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许多自然资源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人均占有量水平相对不足,人均耕地面积只占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7.7%,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铁矿石基本靠国外或省外输入,石油已消耗2/3,天然气已消耗一半以上,铝土矿剩余仅够开采14年,煤炭资源已经从净流出省变为净输入省。
河南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问题突出。2005年以来河南省单位GDP能耗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单位GDP的SO2硫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倍。2008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6%,40.7%,工业能源消费总量1.53亿t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8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河南缺林少绿,生态脆弱,水质、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化学需氧量排放居全国第5位,SO2排放居全国第2位,亩均化肥施用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0%。粗放的经济增长带来的结构性污染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
目前,河南经济总量已经达到较大规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模式已无法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原崛起应当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在加快中原崛起的过程中,加快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接续产业,实现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同时,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控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努力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和谐。
2 河南转型发展的着眼点与立足点
2.1 统一思想认识,侧重解决“想不想转”
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后危机时期”的大势[4]。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催生出新一轮发展机遇。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催生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催生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必将推动世界范围的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从而带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对国内欠发达地区来说,抓住机遇不仅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也是抢占新一轮发展主动权和制高点的根本。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对自身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和调整,全球产业结构正在酝酿新一轮升级和生产要素重新布局[5]。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发达国家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纷纷把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突破口。从国内看,各地也都在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谋划新的发展战略。
在这种情况下,河南推动转型发展,必须首先统一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侧重解决“想不想转”的问题。在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要切实以持续为先、提升为重、统筹为方、民生为本。解放思想是“总开关”。坚持“一高一低”、坚持“三化”协调、坚持中心城市带动等这些年河南行之有效的好思路好举措。同时,以“提升”的要求看待不足,增强加快转型的主动性、积极性,变“要我转”为“我要转”。坚决摒弃单纯追求GDP的扭曲政绩观,摒弃为了招商引资不惜牺牲环境的做法,摒弃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的所谓“发展”,让GDP变“大”的同时变“轻”变“绿”。坚持“好”字当头促转型,做到好在快前,快在好中,又好又快。既要讲求经济发展的效益、质量,又要讲求节能降耗的效果、环境保护的成效;既要得到经济发展的宏观效益,又要让人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
2.2 谋划方略和大计,侧重解决“能不能转”
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历史经验表明,这一阶段随着工业化自身发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要求和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要求,产业结构将不断向高级化方向演进。顺应这一发展规律,河南转型发展要谋划一些大的方略,侧重解决“能不能转”的问题。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要求,对全省经济发展转型进行精心谋划。要发挥优势。更好地发挥河南所具有的“大”(大省)、“根”(民族血脉之根)、“粮”(粮食)、“位”(区位)、“群”(城市群)的综合优势。要找好定位。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构,推动了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河南要持续保持发展势头,必须充分利用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契机,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开放的胸怀,在参与和融入区域竞争中寻求自己的发展定位。要完善布局。在构建中心城市发展框架、构建区域发展一体化框架、构建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框架等方面迈出新步伐,更好地融合发展、联动发展。
要继续把加快工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做大工业经济总量。要突出“高端、高质、高效”,提高核心竞争力。“高端”就是要通过加快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高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和高端产品的比重,抢占工业发展的制高点。“高质”就是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有色、食品、纺织、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高效”就是要通过建设大型产业基地、产业集聚区和整合重组优势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推动区域工业差异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工业品牌。
2.3 寻求路径和方法,侧重解决“敢不敢转”
在“后危机时期”,扩大内需将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主动力,随着全国对外开放大格局的梯度推进,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河南扩大外需的空间正在逐步打开。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河南要寻求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方法,进一步解决好“敢不敢转”的问题。在扩大内需方面,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投资结构相结合。无论是从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是从增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看,都需要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同时,要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坚持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把扩大民间投资作为增强投资后劲的主攻方向,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特别是省外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市政公用、社会服务等领域。二是提高消费能力与培育消费热点相结合。认真落实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医药卫生、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居民消费信心。三是坚持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相结合。要更加注重扩内需,同时下决心拉长出口短腿,下大功夫解决外需拉动严重滞后的局面。要集中力量扶持具有自主品牌、拥有核心技术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实现转型发展要长短兼顾、远近结合,既要打攻坚战,抓紧解决当前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问题,又要打持久战,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为根本性转型创造条件[6]。当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敢于壮士断腕,为长远发展牺牲一些眼前利益。要做好“减法”,勇于放弃没有效益的增长,下决心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下力气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下狠劲消除“小而全”。要迎难而上,善于把经济转型与提升竞争力有机结合,强化产业支撑理念,大刀阔斧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努力提升抗击风险和市场竞争的实力。
3 河南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
3.1 谋划长远战略,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构建中原经济区,是实现中原转型崛起的战略谋划。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连接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联、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其范围大体包括河南全部以及晋东南、冀南、鲁西南、皖西北、苏北等周边地区。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看,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充分释放河南的发展能量,在统一的框架下整合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发展潜力,真正形成我国中部地区的战略支撑和增长板块。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思想,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为主线,建设“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崛起的中原经济区,培育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支撑中部崛起、密切东中西联系、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目标为“五新”:一是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到2020年建成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二是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产业、人口、生产要素集中度明显提高,形成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良性互动局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三是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协作全面加强,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水平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四是推动转型发展新进展。产业、需求、城乡、区域、要素等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五是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成就。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
3.2 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整体水平[7]。
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培育一批战略性先导产业。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突出自身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线图,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长期目标做出预测和规划,在具有一定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鼓励、引导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企业与国内外高端要素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转化和规模扩张,发展一批特色高技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战略性先导产业。
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的资源整合与优化升级。在传统优势产业上,要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在存量调整上下功夫,推动优势产业对国际、国内产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促进优势产业借助当前机遇实现低成本扩张,围绕核心竞争力推动优势产业优化升级,超前规划一批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项目,并提供配套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寻求新的产业支撑,在化工、冶金有色、食品、机械、纺织服装等优势领域里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3.3 加快城镇化步伐,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形成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社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以交通互联互通为突破口,尽快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0.5h”交通圈和“1h”交通圈;加快推进郑汴新区建设,把郑汴新区打造成中原城市群核心增长极。把县城建设成为人口规模在2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合理规划布局中心镇建设,承担农村区域服务中心功能。
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用复合型城市理念进行城市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复合,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宜居功能复合,城市与产业耦合发展。推动城市建设由粗放型向紧凑型转变,把节地、节水、节材、节能等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特别要建立起集约用地、高效用地的新机制,鼓励发展城市集合体、高层建筑等,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创新城市发展机制。以产业聚集创造的就业岗位来决定人口转移的规模,以产业发展的规模和程度来决定城市发展的规模和进度,以城市功能的完善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增强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和管理,真正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社会投融资机制,缓解城镇建设资金约束。
3.4 加快技术进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注重发挥企业的关键作用、科研院所的骨干作用和高等院校的生力军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结合,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抓住当前海外人才回流的机遇,引进急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努力打造创新平台。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和发展工程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试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发展创业孵化基地,着力打造不同层次的创新平台。注意发挥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以及各类开发区在资产、资源、环境、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集聚优势,努力将其建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基地、产学研结合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引导和激励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发挥各类投融资平台的作用,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科技成果和科技资源效能的评价要以产业化、市场化和商品化为主要标准。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关键技术开展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
3.5 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积极解决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按照近年来就业增长弹性系数测算,河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新增就业岗位8万个。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解决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及工伤等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大低收入者帮扶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按照国家要求,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健全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社会事业特别是涉及基本民生方面,包括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政府都要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需求的制度,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要通过改革开放放宽准入,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公益性社会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也是安全事故的高发期。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按照以人为本、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抓紧落实安全河南建设规划,深入实施“安全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1] 喻新安.提升河南产业结构的着力点[N].河南日报, 2010-01-07(09).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EB/ OL].(2010-01-12)[2010-08-04].http://www. china.com.cn/policy/txt/2010-01/12/content_19218 531_11.htm.
[3] 喻新安.培育和发展河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J].党的生活,2010(2):10-12.
[4] 马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J].求是,2009(20):10-14.
[5] 郑新立.一项关系全局紧迫重大的战略任务[N].经济日报,2007-12-10(10).
[6] 何平.发展的必然时代的抉择——谈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河南日报,2010-04-16.
[7]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在城乡统筹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N].光明日报,2010-03-23(10).
TransformationalDevelopment: The Theme for Econom ic and Social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Yu Xinan
(Henan Academ y of Sociel Sciences,Zhengzhou450002,China)
Henan Province has been keeping good situation and tendency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start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and has been into a new stage.Therefore,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is necessary for Henan Province to keep the high growth rate,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 i mpl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present.We ought to unify thoughts,define the strategy and explore ways of development for this.Meanwhile,we still take a series of strategic measures,such as construction of Central China Economic Zone,establishmentofmodern industrial system,modern urban system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ystem,and prote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ransfor mational development; Henan Province
book=0,ebook=7
F062(661)
:A
:1003-2363(2010)06-0133-05
2010-08-20;
:2010-10-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03AJL006)
喻新安(1955-),男,河南洛阳市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E-mail)zghnyx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