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阅读精神的再认识——以《金瓶梅》读者权限为史鉴

2010-04-05王坚方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金瓶梅公正理性

王坚方

(广东行政学院,广州 510050)

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过,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从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1]。这句话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图书馆信息公正历史几经磨难,才得以走上科学发展轨道,今天我们以制度的进步来补偿过去所付出的代价,进一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2009年文化部正式启动《公共图书馆法》制定工作,立法前需要我们厘清核心价值观的问题,阅读精神重回我们的研究视野。由于制度本身的历史性,图书馆界对阅读精神会有不同阶段的理解,但基本上都与国家政治文明发展进程有关。阅读精神伴随着宽泛的国家法制思想的演进,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的当代社会已经发生具有决定意义的变化,转向了现实主义,由单纯的关注权利保障过渡到了信息制度建构正当性及公共利益效果,即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幸福的客观评价,对阅读精神的理解也变得全面和丰富。问题意识是理论研究的基本态度,在问题意识下,对阅读精神再认识主要有几个方面。

1 在科学发展观思维下对阅读精神的再认识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图书馆界来说,阅读精神一直都是要直面的紧迫问题。在以人为本的阅读环境中,最可怕的结局是书籍和道德的双重沉沦,对阅读精神再认识成为不可推卸的责任。

阅读精神再认识产生的重要动因之一是《金瓶梅》特殊的阅读史。《金瓶梅》的读者权限是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整个中国(大陆)图书馆界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读者分等级阅读,这是信息制度的灾难。图书馆今天开放它的阅读权,并以这个事件为案例,是想以史鉴今,重新认识阅读精神的本质和深刻内涵,重返信息公正的理性之源,它不仅具有以人为本意义上的道德完整性,而且说明图书馆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环境。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从癫狂走向理性的阅读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由于《金瓶梅》长期被定位为“淫书”,严禁出版和阅读。对《金瓶梅》的读者权限考证时,有三个时间段是值得特别注意的:第一个时间段是1957年至1962年间,小说得到毛泽东同志的肯定,被定位为对封建社会具有批判意义的“谴责小说”,毛泽东说《金瓶梅》可供参考,就是书中污辱妇女的情节不好,各省委书记可以看看。于是有关部门根据“小范围解禁”的精神,1957年以“文学古籍刊行社”的名义,按1933年10月“北京古佚小说刊行会”集资影印的《新刻金瓶梅词话》,重新影印了2000本,并标明“仅供专家研究和高级干部参考之用”,这2000本书的阅读对象是省委书记、副书记以及同一级别的各部正副部长。第二个时间段是1985年,《金瓶梅》几经周折,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000套“洁版”,在文艺部门任职的干部,须处级以上才能阅读《金瓶梅》,在这两个时间段图书馆都要凭身份证件阅读,阅读此书几乎成了一种政治待遇。第三个时间段是1990年后,“洁版”的《金瓶梅》全面解禁,《金瓶梅》及“金学”研究作品公开上架,读者自由阅读。这三个时间段让图书馆制定了自己的阅读原则,也从特权阅读质变到全民阅读。

虽然《金瓶梅》的阅读原则是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造成的,图书馆阅读制度只是它的必然反映,但它具有理性的标尺,当它无可奈何地输给《金瓶梅》读者权限时,我们的良心无法抗拒对这一历史的深层反思。图书馆需要什么样的阅读精神?我们不妨先给它下一个正面和充满幸福的涵义:所谓的理性边界不是别的,就是理性的平等意识,坚持为广大普通民众服务,特别是对贫困地区读者进行必要的知识援助,不为权贵提供特殊服务,书籍之下,权利平等;读者阅读,不必带有特殊的身份资源,道德需要我们把这些东西省略掉。这就是宏观意义上的阅读精神。

长期以来,我们对科学性缺乏系统和到位的理解。科学性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一直就存在,特别是国家制度所显现的信息正义精神对图书馆建设有着极大的推动力和灵魂性。过去有一种误解,以为权利公正为底蕴的阅读精神早已成为普遍共识和立法基础,已经不再是什么问题,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阅读精神的核心要义今天对它的理解只是刚刚开始,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征和精神轮廓所决定的。譬如阅读精神所关涉到的惠及13亿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民公共产品的属性、权利的规范与权衡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只是拉开帷幕,需要突破旧有模式,对惯性思维进行更新。

2 对阅读精神的理解首先要从人开始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阅读精神再认识的理解首先要从人开始。马克思就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不仅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对科学发展精神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人类最高的伦理价值。科学性的精神轮廓与人有关,其核心就是关于人的权利的平等性和不可逆转性。

图书馆制度要极力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阅读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不应该设定障碍。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就与知识权和解释权的垄断密不可分,对孤本或重要文献高阁深藏,独家把玩,显然这种思维到了现代社会依然有它的余影。

科学精神强调的是为人设定的制度要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伦理标准和基本价值观,理性的阅读精神应该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层面上,反思《金瓶梅》读者权限的意义就在于当阅读书籍需要有特殊的政治身份,更多的读者因为级别问题而无法读到《金瓶梅》,这是制度的漏洞。政府公共服务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如果人的权利的主体性和公正性被忽略,过分强调个别的特殊服务,以少数人的身份特权占有大多数人的公共服务资源,以少数人的阅读幸福来替代大多数人的基本服务,这种制度是不公正的。信息公正与人有关,光是理论的朴素不行,制度也要朴素。

在读者的基本权利中,则更多表现在理性的因素上,也就是在尊严和自由上。我读什么书,我对权利的实现就意味着“我对我的原则”,尊严被确立而不是被虚化,在此可以看出权利与公正的一致性。此外,还包含有“我对大众的原则”,我用我对我的原则来对待大众,原则体现了人类对基本伦理的遵守,这样才会成为一种理性的秩序。

以史鉴今说明在走向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道路上,还存在着灰色地带:特殊服务是专门为那些幸运儿设立的,只有他们才配拥有阅读权利,可轻而易举获得特殊利益。这也说明虽然阅读权利是基本的,但获取未必就是必然的,公正的过程很多时候是人为的。当阅读行为缺乏足够的科学精神和制度保障时,伦理和书籍就会一起沉沦,大众就会失去基本权利,就会产生社会等级,就会因政治身份问题被拒之门外。尽管今天等级制度已被取消,但对于广大农民工、贫困阶层、教育程度低下等的阅读需求,还存在高门槛意识和服务方式,让弱势群体失去基本权利的情况还在时常发生。

阅读精神的底蕴在于人的权利平等的不可逆转性,社会等级-阅读垄断-知识获取权利这种强势的链条会形成定性的思维和习惯。阅读精神具有广泛-自由-平民这种实质,制度中的个人概念可以存在,但应该是公众与个人利益这两种属性的协调统一,也就是无差别服务。否定特殊服务不仅是因为受到基于极端意识和身份歧视的负面因素,而是权利受到了排斥。权利的排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尊严的排斥,二是参与机会的排斥。特殊服务包含许多荒诞,癫狂替代了文明,消失于理性的批判之中,延缓了大众获取公正的时间。

以《金瓶梅》为史鉴是想说明癫狂毁灭了集体的公正,它可能会让一些人愉悦,但这种“美好”只是在遥远的过去留给了幸福的少数人。阅读精神的本质强调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对于具有公共伦理道德不应由一种对少数人的服务来制定普遍原则的图书馆,虽然特殊服务已成为历史,但对其反思依然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3 国家宪政法理不能缺席权利公正制度

为什么要强调国家宪政法理的不可或缺性,这是以史鉴今得出来的宝贵经验。法制是阅读精神的重要基础,对于立法环境来讲,以权利公正为底蕴的阅读精神自然会受到各种“潜规则”的挑战,但要明确的是,阅读精神不仅是个体意志的体现,同时更是一项国家制度的集体法权。

反思《金瓶梅》读者权限,更多的则是公民权利的普及意义。“特殊服务”下权利被弱化的现象不可避免,读者阅读《金瓶梅》与身份和地位无关,无差别服务承载着基本权利的道义和主体性,当平等得到弘扬的时候,道德的秩序才能让读者消除许多的困惑。读者的权利具有与生俱来的天然性,权利既然是天赋的,就不需要特别的恩赐,阅读精神其实更多的是天然本性的意味,但追求科学性就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停留在自然意志的论述里,要有一个具体实践的平台,让以人为本的道德原则成为法制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极端要素的癫狂。

文化信息权利作为个人和国家之间的一种中介,阅读精神就意味着国家宪政法理保护的重点是知识传递中的集体和个人,而书籍作为传播的有效载体,读者最大的权利就是知情权,从而公开获取知识这一公益性的宗旨,反之,阅读精神的价值就会坍塌,伤及人性的尊严。阅读作为特殊的中介,要完全符合权利的根本原则。在现有的法律条文中,已颁发的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公共图书馆宣言》以及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图书馆服务宣言》等众多文件中,对公民的信息自由权利等都有明确和具体的规定。

既然有法可依,为什么还要反复强调国家宪政法理的不可或缺性?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各种潜规则依然存在于无意识之间,国家与个人权利之间充满错综复杂和千丝万缕的瓜葛,而好的制度定位就在这种关系之中,解决矛盾,协调利益,而个人知情权是要优先考虑的因素,也就是说,个人知情权得到保障,才能防止国家公正价值的精神内核遭到伤害。这一价值可谓是在吸取了《金瓶梅》特殊服务教训上得出的,这不仅表现在国家宪政法理和个人权利之间的权衡,更表现在当超越了基本底线时,就会遭到批评。全民阅读一直在倡导公共性,文献载体服务所有大众这样一个普泛的意义——忽略政治和文化身份,不为特权阶层提供特殊服务。

科学精神所体现的对权利主体性的尊重几乎影响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全部领域,人类阅读史上几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都极力宣扬这种独特的品性。读者权利的主体性不仅可以摆脱非理性因素的侵害,也修正了因缺陷所产生的道德滑坡,如今这种体现科学精神的正义论达成了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国家宪政法理的光芒最终能规范权利平等制度,不是做重复的陈述,而是做实在的实践。

尽管图书馆致力于以即将面世的《公共图书馆法》来规范普遍的行为和标准,但对于各种形式的潜规则,以陈旧馆规条例来损害读者利益的事件还在发生,走向双赢其实还是一个艰难的重负,因为到了今天,特殊服务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在无意识之间还存有不同形式的特殊服务,凭借身份和地位的优势,可以轻而易举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形下,法制就是最好的保障。阅读精神正是凸显了国家宪政法理理性的因素,它才可以避免走向癫狂的边缘,因此需要具体的实践来完善。

4 从权威社会走向世俗社会是必然趋势

科学发展观倡导的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张扬公权的普泛,图书馆倡导的是信息透明,全民阅读,这是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从权威社会走向世俗社会,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趋势。

世俗社会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平民化的社会实际上含有更多理性的精神,同时对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维护。从权威社会走向世俗社会就是要冲破陈旧制度的影响,不能以身份来限制读者获取书本的知识权。对《金瓶梅》读者权限的反思里包含更多的是对自由存取原则的肯定,如果没有这个标准,制度就容易走向畸形。

对大众兑现权利平等的承诺是符合公共利益的,但有了权利并不代表读者就非要读《金瓶梅》,他们仍然有选择的自由,当权利有选择的自由才能算是真正的公正,这就是阅读精神的精髓。图书馆的使命是让所有具有阅读能力的人实现信息需求。需求是多层次的,寻求平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而在此当中,科学精神的因素尤为重要。

平民精神一直都是图书馆的传统,翻开阅读史,在16世纪欧洲图书馆,已经对很多艰难阅读的书籍重新编目,从文字梳理中演变成插图,它的目标就是给目不识丁的穷人看,所以给它加上了“穷人图书”的标签,它的所有权被视为所有人,逃离专属有学问的人的藩篱。今天“穷人图书”依然有很多正面意义——尊重所有权,拒绝权贵意识。阅读的世俗性是因为平民社会有它自己特殊的归属感,有一种与权威共同分享权利的公正,一本书必须有读者的高度参与,才能真正具有全民阅读的意义,书籍从来都不是属于少数人的圣物,它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公共文化属性这样一种特质。

对世俗化社会的理解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地方。阅读权利被剥夺,或是被忽视太久的话,弱信息能力可能会出现反知识现象,这种情况在1950年的阿根廷皮隆政府出现过,愤怒的民众提出“不要书籍,只要鞋子”的口号,这是文明的悲剧。从权威社会到世俗社会应该是理性的过渡,弱信息能力会产生走向极端的风险,社会理性的价值是“既要书籍,也要鞋子”,好的制度可以规避风险,从权利实现走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阅读精神需要这样的底蕴。

世俗社会正在形成新的机制,其核心就是维护公正,读者权益得到最大的保障,这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为什么知识关怀的层面总是多重的,因为它有更多平民和弱势社群的因素,藏书的丰富不算是使命,显然需要好的制度来帮助读者利用书籍的财富获取利益,这是图书馆的责任。我们看到,近年来实施的志愿者服务、农村书屋、送书下基层和流动图书馆等服务措施,把知识的温暖送到基层的群体里,这不仅是良心问题,而是出于对人的尊严的爱护。

非均衡的因素为什么仍然存在,制度的漏洞在哪里?这都是需要我们直面的关键问题。世俗社会下,等级观念虽然被抛弃了,普遍的基本公共服务也被列入国家重大决策,但公共服务发展还存在着非均衡发展状态,譬如说巨大的资源配置过于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大中型图书馆里,资源配置的高度集中不利于区域间协调发展。对于广大偏远山区和贫困地的基层图书馆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如何让资源合理配置,反思的目的也在于此。

5 重返理性之源

科学发展观思维下对阅读精神再认识的目的就是要构建好的制度,什么是好的制度,无论是哪种理解,以权利公正为底蕴这一点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当书籍被知识分子当作思想主体来研究,被平民视作消遣来阅读,被有使用目的人当工具来利用的时候,好的制度才有可能是真实和公正的,在这个意义上,权利属于每一个人,理性的光芒照耀一切。

阅读精神再认识最终让我们回到理性道路上,虽然特殊服务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不相符合,但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亮点还是在关键时刻出现,这就是社会进步得到补偿的结果。《金瓶梅》的阅读历史是如此,人类的阅读历史也可作如是观。

阅读精神再认识虽然只是刚刚开始,但随着深入会触及到我们体制的灵魂——从读者权限的反思跨步到制度重建的反思,从癫狂到理性的过渡,在制度的人性淳厚中尽显科学精神。这同时也是对阅读精神再认识最基本的感悟。

[1]温家宝剑桥演讲[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ache.baidu.com/.2009-02-03.

[2]梅新林,葛永海.《金瓶梅》文献学百年巡视[EB/OL].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4]阿尔维多·曼古埃尔.阅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27.

猜你喜欢

金瓶梅公正理性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迟到的公正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公正赔偿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简析《金瓶梅》的思想及时代特征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