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述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石刻档案

2010-04-05唐雯

档案与建设 2010年11期
关键词:西夏文女真小字

□唐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都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过不少贡献。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有勒石记事的历史传统,在保留的石刻档案中,刻有少数民族文字的石刻档案不可忽视。辽宋夏金元时期,契丹、党项、女真、蒙古这些少数民族先后建立起很大的区域性政权甚至于全国性政权,并用本民族的文字镌刻于石上,石刻档案大量形成。本文试对现存的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石刻档案的历史与内容略作介绍。

早在五代十国初期的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年号神册。神册五年(公元920年),突吕不等参照汉字笔画结构创制契丹大字。不久,耶律迭刺又创制契丹小字。前者表意,后者表音,两种文字与汉字同时使用。然而金在灭辽的60多年后,明令废止契丹文,导致契丹文失传,至今未被破译。后来陆续有考古发现的契丹文石刻档案等文献资料,为研究契丹文提供了研究条件和重要依据。

目前已知的契丹文石刻档案主要是用契丹大字或契丹小字镌刻的纪功碑、哀册文、建庙记、墓志、题记等。其中契丹大字石刻八种,重要的有:《辽太祖纪功碑》残石,发现于内蒙古巴林左旗辽太祖陵前;《耶律延宁墓志》,辽统和六年(988年)刻,1964年出土于辽宁朝阳县,志文上半部刻契丹大字,下半部刻汉字,但二者并不对译;《北大王墓志》,重熙十年(1041年)刻,1975年出土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志文为契丹大字,志盖为汉字;《兰陵郡夫人建静安寺碑》,咸雍八年(1072年)刻,现立于内蒙古宁城县,正面刻汉字,背面刻契丹大字,字迹已漫漶不可识;《萧孝忠墓志铭》,大安六年(1090年)刻,1950年出土于辽宁锦西县,志文刻契丹大字,志盖刻汉字;《故太师铭石记》,清宁二年(1056年)刻,志盖刻篆书汉字,志文刻契丹大字40行、1800余字,是迄今所知契丹大字石刻档案中字数最多的石刻档案。

契丹小字石刻档案目前已知有15种。重要的有:《兴宗皇帝哀册文》和《仁懿皇后哀册文》,分别刻于清宁元年(1055年)和大康二年(1076年),1922年出土于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庆陵;《道宗皇帝哀册文》和《宣懿皇后哀册文》,均刻于乾统元年(1101年),1930年出土于庆陵之道宗陵;《许王墓志》,乾统五年(1105年)刻,1975年出土于辽宁阜新县,志盖上刻汉字及对译的契丹小字一行;《耶律仁先墓志》,咸雍八年(1072年)刻,1983年出土文物于辽宁北票县,契丹小字志文刻于汉字志盖背面,有70行、5100余字,另有汉字志文,但不对译;《大金皇帝都统经略郎君行记》,金天会二年(1124年)刻于陕西乾陵《无字碑》上,有对译汉字,且保存完好,是解读契丹小字的重要依据。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命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西夏文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正,也有楷、草、隶、篆诸体,与汉字并用。西夏灭亡后,西夏文仍为党项族所使用,直至明末,以后便失传。与契丹文不同的是,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相当多,西夏文石刻档案只是其中一部分。

西夏文石刻档案中最著名的是《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刻于西夏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现存于甘肃武威市博物馆。碑阳刻西夏文,额题为篆书,碑文为楷书28行约1800字,碑阴刻汉字。两种文字虽然不互译,但所述内容大体相同,不仅反映了西夏的经济、政治史实,也是研究早期西夏文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在清理银川市贺兰山东麓西夏王陵时,发现不少西夏文、汉字残碑,其中有二号陵出土的《西夏仁宗寿陵碑》残石,从残存的西夏文碑文看,记载的是西夏仁宗及其祖先之事。

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国,不久便命完颜希尹、叶鲁参照契丹文和汉字,创制女真大字。金天眷元年(1138年),金熙宗又创制女真小字。与契丹文一样,大字表意,小字表音。女真文在金国跟汉字一起通行,直至金亡,而在东北地区女真族故地则一直使用至明代。女真文文献传世很少,现存的十余种女真文石刻档案是研究女真文最基本的资料。

《女真进士题名碑》是最早被发现和研究的女真文石刻档案,刻于正大元年(1224年),现存于河南开封市文庙。它一面刻汉字,一面刻女真文,明代时汉字被磨去。《大金得胜陀颂碑》刻于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现存于吉林扶余县,是纪念金太祖宁江州破辽胜利的纪功碑。此碑一面刻汉字,一面刻女真文,并可对译,是现存的女真文石刻档案中存字最多、研究价值最重要的石刻档案。其它现存石刻还有吉林舒兰县的《昭通大将军同知雄州节度使墓碑》、山东蓬莱的《奥屯良弼诗碑》、《海龙女真国书摩崖》等。在今朝鲜境内还有《庆源郡女真国书碑》、《北青女真国书摩崖》等石碑。

公元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号“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家。塔塔统阿借用畏兀尔文(回鹘文)的字母拼写蒙古语,创制蒙古畏兀尔字。忽必烈正式建国号大元之前,八思巴根据藏文字母创制八思巴蒙古字,定为蒙古国字。因而,蒙古文包括这两种文字。

现存最早的蒙古文石刻档案是《移相哥碑》,亦称《成吉思汗石》,刻于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胜利后不久,今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云南王藏经碑》刻于元至元六年(1269年),现存于云南昆明筇竹寺,与《移相哥碑》类似,都是单用蒙古畏兀尔字刻成。此外还有内蒙古翁牛特旗的《张氏先茔碑》(刻于 1335年)、《竹温台碑》(刻于1338年)、甘肃武威市的《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刻于1362年),以及今蒙古境内的《释迦院碑》(刻于 1257年)、《兴元阁碑》(刻于1342年),都是用蒙古畏兀尔字与汉字刻成,石碑上的蒙文据汉字译出或缩写。

现存八思巴蒙古字石刻档案数量不少,多是寺观所刻皇帝圣旨、皇后懿旨、诸王令旨之类。石刻内容是保护佛寺道观产业不受侵犯或减免僧道赋税,一般都有汉字译文。这些是研究元代宗教和寺观经济不可多得的史料。可贵的是,这些汉字译文都是用当时的汉语白话直译出来的,所以又称“元代白话碑”,对今人研究元代专名译语有着特殊的价值。

在北京居庸关云台门洞的东西两壁上,有元代至正五年(1345年)用梵文、藏文、蒙古文、回鹘文、西夏文、汉文六种文字所刻的佛经和题记。此处石刻档案中的八思巴蒙古字部分,有音译梵文陀罗尼经的译文,有关于元代佛教传播情形的记述,这些都是珍贵的蒙古文佛教史料。还有据汉字音译的加封孔子、孟子的制书等,为研究古代汉语语音提供了可靠史料依据。古代虽有汉语音韵之学,但很难确定汉语语汇的实际音值,而八思巴字是拼音文字,用它音译汉语文献,使今天的学者可以借此重新构拟元代汉语的语音。云台门洞东西两壁石刻档案中的西夏文部分,有音译佛经译文,则对研究西夏语语音非常有价值。

①路远、裴建平:《石版文章——历代碑刻琐谈》,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猜你喜欢

西夏文女真小字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西夏文《乌鸣占》考释
明代女真者皮船考
《西夏文史荟存》第三辑弁言
女真文——脱胎于契丹字和汉字而自成一格
西夏文“五部经”考略
若干契丹小字的解读
契丹小字山和的解读及其他
契丹小字解读三探
契丹小字解读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