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从文化现象到文化产业还有多远的距离?
2010-04-04毛世红邱涛涛
毛世红 邱涛涛
(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554300)
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一枚奇葩源远流长,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到陆羽《茶经》,再到现阶段遍地开花的茶艺馆、茶旅游业,茶文化逐渐从一种附属于茶产业的存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逐渐从文人雅士“阳春白雪”式的消遣走向寻常百姓文化消费。然而,在这股茶文化消费的热潮中,我们不仅仅要看到新的消费热点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也要看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茶文化成长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产业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思考采取怎样的方式来保障和促进茶文化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1 茶文化 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产业?
目前,茶文化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上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以茶为基础的、可继承、延续、发展的物质与精神的优秀创造物,是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茶文化则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1]。然而,我们今天所要研究和探讨的应该是狭义上的茶文化,即应该着重从人们的行为、心态和精神等方面对“人”与“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讨。根据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的主张:“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长、培植、制作、化学成份、药学原理、卫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现象,这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也不是简单地把茶叶学加上茶叶考古和茶的发展史。我们的任务,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2]。此外,为将茶文化产业与茶产业相区分,笔者认为,茶文化产业的基础应是指狭义的茶文化。茶文化产业正是以茶文化为基础所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产业,其定义与内涵也必将隶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然而 ,何为“文化现象”,何为 “文化产业”,在地方大力提倡和发展茶文化产业之前应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明确。
所谓文化现象,其反映的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外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并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3],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则产生于 20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其产品需符合以下四个特征: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尽管各国对其定义和内涵并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但都强调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4]。
综上,我们可知无论是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产业都是建立在人类精神娱乐活动的基础上,体现的是精神文明和精神财富。同时,文化现象并不能等同于文化产业,只有当个别的、具体的文化现象发展成为大众普遍消费的、持续的、标准化的活动,并形成一定规模时,文化产业才随之形成。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具备了茶文化产业形成的必备条件,如具有源远流长的饮茶历史,茶叶消费已经发展成为绝大多数群众的日常消费习惯,茶道、茶艺、茶博览会等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并为广大老百姓所喜爱。然而,这样的省市在全国屈指可数,对于全国大部分省市而言,若无得天独厚的资源,此时大力提倡发展茶文化产业还为时尚早。
2 现阶段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茶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是传统茶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结果。龚永新教授研究认为:茶文化产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附着式”的茶文化产业,所谓“附着式”的茶文化产业,其表现形式是茶文化渗透到传统茶产业中去,从而增加其文化附加价值;其次是 “融合式”的茶文化产业,即茶文化产业通过与传统茶产业的融合,在促进产业增效以及产品增值方面形成互补关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发展成为“主导式”的茶文化产业,即以文化为中心,将文化规模化、产业化,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换为经济价值,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因为,文化产业本身是具有高文化含量和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且这一产业与传统茶产业的性质截然不同[5]。而“主导式”的茶文化产业一旦形成,必将反过来促进传统茶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和转型。
然而,正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一样,茶文化在全国各地的发展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极大差距,同时,各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也对茶文化的推广和普及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各地在提倡发展茶文化产业之时,必须明确本地茶文化推广和普及程度。此外,产茶大省不一定是消费大省,传统茶叶受到追捧并不见得茶文化消费也是热点。由于茶文化产业隶属文化产业的范畴,已经脱离传统茶业的产业链,其面临的目标消费群所具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也会截然不同。因此,茶文化产业在其发展道路中面临着重重困难。
首先,传统茶产业基石不牢,“品牌”和“龙头”缺乏。纵观中国传统茶业,茶园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下,企业规模弱小,品牌意识薄弱等问题已是老生常谈。低效能的传统产业必将导致中国茶文化产业的物质资源的供给能力较低,茶文化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其市场价值不能充分得到体现,进而其发展也受到影响。
其次,作为传统茶叶的附属和营销工具,茶文化长期处于“非盈利状态”。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很容易便发现茶文化一直作为一种精神物质,或是文人雅士的精神粮食,或是待客之道的载体,其长期发挥的作用是公益性的。尽管现在全国各地的茶文化艺术节、茶文化交流大会、茶博览交易会等等举办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但大多是“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真正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的少之又少,一般均以政府贴钱、地方赞助而告终[6]。因此,在中国,“茶文化”仍然属于一种文化现象,离“文化产业”还有着遥远的距离。而这样的“惯性”必然也会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阻碍。
再次,高素质茶文化产业经营者的缺乏。传统茶产业脱胎于农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并不高,因而中国的茶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也几乎都是由中、小企业和个体茶农、茶商组成,无论是加工技术水平、经营管理理念还是服务态度和手段距离国际化、现代化都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在市场营销和推广上,更是缺乏现代营销所需的大气魄和大手笔。茶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由于其产品和服务面向人的精神生活,因此,消费者对此类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和接受度带有很大的感性倾向因素,即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要求会更高,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较高茶叶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市场营销水平,同时还要具备很高的服务水平,而这样的人才正是整个茶叶行业所缺乏的。
3 前景展望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茶文化产业所面临的发展道路困难重重,然而作为一种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又有着势不可挡的力量。泱泱中国,有着数千年的饮茶历史和文化,在日益注重精神文化消费和健康消费的今天,茶文化产业以其先天的优势迅速融入这一发展浪潮之中,而在云南、浙江、四川、福建等茶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更是以旅游业来带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逐渐走向了一条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国内茶业界、茶文化组织以及茶文化研究机构也开始真正走上了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征途,使茶文化产品和茶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这也为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1]丁以寿.中华茶艺概念诠释.《农业考古》2001年 2期,第 11页。
[2]关剑平.从文化理论看茶文化研究属性--兼论茶学与茶文化的关系.《茶叶科学》2008,28(5):386~390
[3]陈庆德.文化产品的性质初探[J].云南大学学报,2006,(1).
[4]胡晓明、肖春晔编著《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中山大学出版社
[5]龚永新.略论新时期茶文化产业化趋势[J].三峡大学学报:2006,2.
[6]竞争环境与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h t t p://w w w.z i s h a 123.c o m/t e a/c a t a l o g/15503.s h t 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