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定位的培养计划
2010-04-04王君艳
王君艳,严 正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上海 200240)
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定位的培养计划
王君艳,严 正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上海 200240)
本文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定位下的人才培养计划,包括教育理念、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
0 引言
《上海交通大学章程》规定:本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2001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实施了完整意义的学分制和按院招生培养等重大教学改革举措,并按照“拓宽、整合、构建平台、实施精英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分别在2001年和2003年对本科培养计划进行了两次较大幅度的修订。这两次修改使得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及机制初步建立,各专业的办学口径明显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覆盖面明显拓宽。但近几年来的运行实践也反映出培养计划中的不足,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偏重知识传授,对于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和落实措施都还不够;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和表述还不够具体深入,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关联还不够紧密;
课内规定学分总量太多,可任意选修的学分太少,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不多,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
据此,上海交通大学提出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是指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展的,着力于教育对象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性教育,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和负责任的公民,亦即和谐发展的人。通识教育通过有目的的筛选,将最主要、最基础的关于人、社会、自然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化,使有限的知识组成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使知识、能力和素质进入良性的循环发展轨道。通识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根基性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宽口径专业教育,指的是要努力拓宽专业面向,按大类学科设置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具有相同或相近学科基础的专业,不论其建制是否同属一个学院,均应统一安排,形成一个宽口径的学科平台,为学生在大学科内拓宽视野、选择专业提供条件。宽口径专业教育的重心在于扎实而深厚的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成有三个核心要素,即知识、能力和素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在上海交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的基础上,围绕着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综合提高而设计的。
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从事与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运行和控制、电工技术应用、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工程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具备电力系统及各类电气设备的设计、分析、测量、控制和故障诊断等科技研究、教学、开发与应用的能力,以及具有继续深造、终身学习、专业发展和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宽厚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与管理人才。
遵循“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以及“理论基础宽厚、实践创新突出、专业具有特色”的原则,体现本专业以强电为主,强弱电、软硬件相结合的特色。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规格上,该定位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为具有持续学习以及研究能力,能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专业人才;其二为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可以在电气工程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的专业背景人才。
2 培养计划制定和课程体系框架
2.1 培养计划制定的指导思想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的办学定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所在的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平台课的设置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时坚持了如下指导思想:
(1)突出育人:为此设置了“通识教育”类课程及其实践活动;
(2)强化基础:为此对基础课程进行优化;
(3)提倡交叉:设置“任意”选修课程学分,此学分也可以用于修读第二学位;
(4)加强综合:对一、二年级学院平台课程体系优化构建;
(5)注重实践:加强实践环节;
(6)推进开放:增设双语或英语教学,增加学生海外游学、参加竞赛、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
(7)追求创新:增设创新方法教育课程和创新实践环节。
2.2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如下四大部分:
(1)通识教育课程:分公共课程类、通识核心类、通识教育实践类课程;
(2)专业教育课程:分专业基础课程(必修课、选修课)、专业方向课程(必修课、选修课)
(3)实践教育课程(4)个性化教育课程
本课程体系规定学生毕业应获得总学分为200学分,其中课堂教学为130学分,70学分为实验、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3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3.1 通识教育课程
(1)公共课程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体育》等必修课;
(2)通识核心类: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三个类别,只规定每类别需要完成的学分,不限定具体课程。
(3)通识教育实践类:任选通识教育实践活动一项。
3.2 专业教育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即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大平台课程。
①必修课
包括:后续专业学习所必需的数学课:《高等数学》或《数学分析》、《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数理方法》等;后续专业学习所必需的物理课:《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后续专业学习所必需的计算机课:《程序设计基础》、《C++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实验》;大电类基础课程:《基本电路理论》、《基本电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验》等。
②选修课
大平台课程中的选修课包括:《电磁场》、《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检测技术》、《计算机组成》、《通信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这些课程的每门课都开有多学时和少学时两种,各专业根据后续专业学习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选课。这比以前所有平台课程都是必修课,更能适应各专业的实际情况。
(2)专业方向课程
①必修课
选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最核心的专业课做为必修课,它们是:《电气工程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基础》、《数字信号处理》、《电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
②选修课
设置了由《介质工程与光纤技术》、《电机设计》、《电力系统暂态分析》、《计算机继电保护导论》、《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机分析》、《电气设备的绝缘检测与故障诊断》、《电磁兼容技术》等二级学科专业前沿课程和特色课程构成的选修课模块,规定学生选修11学分。
综合性、研究型与国际化是上海交通大学长期坚持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游学、留学的学生比例,创造与国际接轨的校园教学环境,扩大英语授课的范围,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化办学中的重要内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选取了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用英语授课或双语授课,请由海外引进的教师或具有留学经历,且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来担任英语授课或双语授课任务,并定期进行英语授课和双语授课教学跟踪和教学交流工作。且规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在本科期间必须选择至少1门英语授课课程。学校、学院及系三方为学生海外游学,参加学术活动提供了很多机会,英语授课或双语授课促进了这些计划的执行。
3.3 实践教育课程
实践教育课程的加强和内容上的优化,是此次制定培养计划的重点。实践课程除上述课程中的课内实验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验
为了培养学生在不同阶段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分别设置两组综合实验,每组综合实验又由多个实验内容构成,供学生选择。
(2)各类实习
实习分教学实习(金工)和专业生产实习,去掉了原来培养计划中的电工实习是因为电工实习的内容在专业基础课的课内实验中能够得到训练,不再重复设置。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所在的电气工程系对专业生产实习非常重视,在不断完善校内实践基地的同时,积极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供电公司、变电所等的管理,了解和接触生产实际,学到校内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目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已建立了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有效地提高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增强了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主要的实践教学基地有:石洞口电厂、新安江水电站、上海电机厂、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思源电气有限公司等。
(3)军事训练
(4)专业设计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规格上,为提高专业设计能力,在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分别设置两组专业课程设计,每组专业课程设计又由多个设计内容构成,供学生选择。
(5)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
通过科技创新实践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
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不少于8学分,分为两大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1-2年级,安排3-4学分的子模块;第二阶段为3-4年级,安排4-5学分的子模块。每个科技创新子模块都是由教师或实验室申报,经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通过的。此8学分中的4学分也可用参加PRP项目和如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获奖来完成。
电气工程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种学科竞赛,且在赛前就组织学生培训。由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丰富了学生的科研活动,学生参加踊跃。
(6)毕业设计
有前面七个学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及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的综合能力训练,为第8学期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本专业毕业设计用第8学期一个学期完成,毕业论文选题不能是写综述文章,必须是与专业相关的设计内容,且毕业设计内容要经系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毕业设计进行中学校、学院、系的教学督导按时检查学生开题、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答辩按严格程序进行。
3.4 个性化教育课程
增加个性化教育课程是为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选修第二专业所获学分可充抵本模块学分。学生也可选修其它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包括: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任选课、外专业计划内课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践环节选修课、外专业实践环节选修课、PRP、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学科竞赛、通识教育实践活动等。
4 结束语
本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计划是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定位下制定的;该培养计划还做了将原计划偏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综合提高的尝试。
[1] 毕家驹.高校内部质量保证工作:专业培养计划的设计[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7):53-58
[2] 马静.完全学分制下创新性培养计划的制订与实践[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3):276-279
[3] 虞丽娟.立体化素质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 同济大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项目组.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王君艳(1968-),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副教授,电气工程系副系主任,从事电力电子和电气传动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严 正(1964-),男,江苏省无锡市人,教授,电气工程系系主任,从事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