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固定架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应用
2010-04-04郭振良
郭振良
骨外固定技术发展到今天其生物学理论、外固定器功能水平与临床适应证扩展,已出现了突破性的变化,在固定治疗骨折的基础上,能够治疗传统骨科技术难以治疗的严重肢本损伤、残缺,重建肢体的形态和功能[1]。我国应用骨外固定器治疗肢体骨折已有50多年。它具有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少、并发症少等优点。随着骨外固定器性能的不断完善,在C型臂的监护下,骨外固定器治疗骨折在临床上得到更加广泛开展。现已成为治疗骨折的标准方法之一,成为现代骨科医生应掌握的重要治疗技术[2]。2006年2月~2009年6月我院骨科应用粗隆型三维骨外骨定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96例,与传统牵引治疗、成角钢板等内固定治疗对比,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男60例,女36例。年龄24~92岁,平均64.5岁。按AO分型A1型骨折35例,A2型50例A3型11例。单纯转子间骨折无其它合并症者25例,合并颅脑损伤者5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等内科疾病者40例,合并其他骨折者20例。90例患者的均为新鲜骨折。
1.2 术前准备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检查患肢局部的皮肢状况,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骨质情况。通过全身骨密度仪的 检测及局部X线片的观察,了解患者有无骨质疏松及严重程度,结合患者全身检查及手术耐受能力进行充分评估,尽早完成手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1.3 手术方法 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仰卧于骨科牵引手术台上,患肢轻度外展,将患足固定于牵引架上,如患者肌肉发达,骨折移位明显,也可于术前行股骨髁上骨牵引,健肢可屈骨髋、屈膝悬吊于手术床上,以利术中C臂透视检查,术中采用快速复位。复位后患肢置于外展内施位,Ⅲ、Ⅳ型骨折置于外展中立位。在C型臂线机监视下选择进针点、方向及深度,进针点在大转子运侧0.5cm及2.5cm处。先在大转子运端相应处纵行切开1cm长皮肤切口,血管钳分离至骨表面,放入套管透视下用4mm钻头按颈干角及前倾角方向钻孔至股骨头上,取出钻头,拧入松质骨螺纹固定针至股骨头中上1/3处。同样方法,在第一根针运端2cm处与其它11°夹角拧入第二把固定针。随后以近端穿针点为基准,在转子下15~20cm、20~30cm处各拧入一支皮质骨螺纹钉,与股骨干垂直,针尖穿过对侧骨皮质2个螺纹,在C臂观察骨折正侧位复位良好,安装外固定架,拧紧后固定往旋钮,最后将皮肤穿针各缝合一针,无菌纱布包扎,术后第2天即可坐起,开始作患肢各关节伸屈站动,下床活动时间根据骨折类型及稳定程度而定,Ⅰ、Ⅱ型骨折术后1~2周即可扶双拐下床活动,Ⅲ、Ⅳ型骨折术后4~5周扶双拐下床活动患肢负重力量应逐渐增加,术后第2日更换针孔敷料一般手术,当天渗血较多,以后每2~3天更换敷料一次,两周拆除缝线后亦可采用暴露法,可保持针孔干燥。
2 结果
本组随访5~38个月(平均23个月),住院时间1~2周(平均10d),骨折愈合时间6~8周。本组骨折无移位。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良好,无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现象发生。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多为高龄老人,在治疗骨折的同时,预防由于骨折后卧床不起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各种并发症,如肺炎、褥疮和泌尿系统感染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本文应用骨外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有效的预防了各种临床并发症,极大的提高了临床治愈率。
转子型骨外固定架的临床应用价值:①在C型臂的监护下,采用小切口钻入螺钉固定,复位好,定位准确,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②术后患者可早日活动,练习关节功能,避免了因长期卧床而产生严重的并发症。③骨折愈合后拆除骨外固定简单,避免了二次手术。④转子型骨外固定架既能起到牢固固定作用又具有一定弹性,防止了因功能锻炼造成断钉。采用闭合穿钉保护了局部血运,促进了骨折愈合。
骨外固定架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①适用于所有青年人。②对老年人应根据X线片及骨密度值,严重骨质疏松者应慎重。③手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全身情况,避免因其它疾病对术后恢复造成影响,如糖尿病等。④手术在C型臂监视下进行,避免其它损伤。⑤术后于钉眼处每天滴酒精预防感染。⑥每周检查骨外固定架的关节松紧度,发现异常及时调整。
根据患者的骨质状况决定治疗方法对老年患者至关重要,同时又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骨质状况由骨密度值或X线片观察确定,我们分3区:骨密度值大于或等于-1,X线片无骨质疏松;骨密度值-1、-3之间,X线片有或无骨质疏松;骨密度值-3以下,X线片有骨质疏松。骨官度值大于或等于-1,X线片无骨质疏松,患者能耐受手术者选择骨外固定架治疗。骨密度值-1、-3之间,X线片有或无骨质疏松,患者能耐受手术者可选择骨外固定架治疗。骨密度值-3以下,X线片有骨质疏松或患者不能耐受手术而骨质状况良好,不做骨外固定治疗。
[1]秦泗河.骨外固定技术的发展史[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6):1262.
[2]邱贵兴.骨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