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瘤穿刺技术探讨
2010-04-04李顺意邓湘生高文辉肖长江张湘荣
李顺意 邓湘生 高文辉 肖长江 张湘荣
腹膜后肿瘤指起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肿瘤组织,来源包括脂肪、疏松结缔组织、筋骨膜、肌肉、血管组织、神经、淋巴组织和胚胎残留组织。腹膜后肿瘤由于位置深在.难以早期发现,一旦发现,往往肿瘤已较大,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包埋其中,穿刺活检及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植入时风险较大,术前及术中采取一些措施能大大提高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穿刺活检病例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31~69岁,平均46.37岁。肿瘤最长径范围4.2~13.6cm。9例病例行放射性粒子植入,男6例.女3例。其中转移性肿瘤5例,恶性淋巴瘤3例,恶性嗜洛细胞瘤1例,年龄45~73岁,平均56.85岁,穿刺针次89次,放射性粒子植入297粒。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 飞利浦16排螺旋CT,飞利浦血管造影机,COOK一次性穿刺针,粒子输送针,血管导管等。
1.2.2 方法
1.2.2.1 穿刺前准备 行CT双期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充分了解肿块与临近器官及大血管的关系,并在血管造影机下按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静脉及股动脉将血管导管分别插入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固定导管,无菌纱布覆盖。
1.2.2.2 取侧卧位或俯卧位CT扫描床上,CT定位确定穿刺点,在皮肤上标志穿刺点,穿刺区域皮肤消毒,铺无菌巾.局麻后,将穿刺针或粒子输送针穿刺到预定点。原则:1.避开重要器官,如肾,脾,胰腺及神经根;2.穿刺方向避开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并且粒子位置距血管1CM以上。3.穿刺过程中实时CT扫描了解穿刺针与器官的关系,特别是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关系,穿刺前插入的血管导管可作为标志。
1.2.2.3 按预定方案取组织或将放射性粒子植入。
1.2.3 结果
1.2.3.1 穿刺活检成功率 穿刺13例,其中良性肿瘤1例.占7.7%.恶性肿瘤12例,占93.3%,全部定性诊断。
1.2.3.2 粒子植入成功率 植入放射性粒子297粒,粒子分布达到预定目标。
1.2.3.3 穿刺并发症 活检穿刺27针次,粒子植入穿刺89针次,无出血、空气栓塞及针道种植等
1.2.4 讨论 腹膜后间隙组织松软,有利于肿瘤生长、扩散。腹膜后间隙组织来源复杂,所发生的肿瘤绝大多数为恶性,其中以恶性淋巴瘤、脂肪肉瘤和纤维肉瘤较多见;此外还有一部分为转移瘤。对这一部位的肿瘤,在影像学明确后往往采取手术切除[1]。但其中的恶性淋巴瘤、转移癌并不适宜手术治疗[2],因此如能在手术前通过其它方法对腹膜后肿瘤作出组织学诊断,可使其中不适合手术治疗者避免大的手术创伤,及时得到正确的治疗方式如碘125粒子植入术等。后腹膜肿块穿刺活检术及经皮穿刺碘125粒子植入术等有创技术,在做好充分术前准备的基础上,如CT增强检查可清晰地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密度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尤其是一些大血管是单纯被肿瘤挤压、推移、还是被包绕、受侵[3]。它的安全性是可信的,这一点已为人们所熟知。但是,某些病人由于自身病变的特殊性,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包埋其中或受侵,CT增强时下腔静脉不显示等,使得该穿刺术危险系数增高,易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如大出血,严重者导致生命危险。本组病例穿刺前在DSA监视下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内插入导管作为血管标志,穿刺过程中实时CT扫描了解穿刺针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关系,增加了该术的安全性、准确性。
[1]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146-1149.
[2] 耿怀成,陈龙帮,王靖华,管晓翔,褚晓源,张群,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针穿刺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9):1100-1100.
[3] 李长喜;李海龙;陈洁;戴志龙;李胜亮;;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8):875-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