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找油”的危与机

2010-04-04成万牍

产权导刊 2010年9期
关键词:采收率外交原油

□/成万牍

中国式“找油”的危与机

□/成万牍

中国这辆经济快车每每在加速前进时,能源的制约和瓶颈就显露出来。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但中国的石油仍然是入不敷出,严重依赖进口,成为中国经济“向上之痛”。

石油,这种被誉为“黑金”的“工业血液”,悄无声息地流淌在国民经济的每一个细微毛孔中,大到加油站巨大油罐内的汽、柴油,小如一支圆珠笔,无不与石油及其衍生的化工产品息息相关。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平均,使得石油这种重要战略物资必须通过国际贸易才能达成其在全球的平衡使用。对于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的中国,如何寻找和保卫自己的石油生命线?

危:能源安全引发争议

国家能源局最近公布的一组数字,成了悬在中国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2009年生产原油1.89亿吨,与此同时,净进口原油却达到1.99亿吨。自从1993年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由当年的6%一路攀升,到2006年突破45%,其后每年均以2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2007年为47%,2008年为49%,2009年就到了51%,仅仅用了16个年头。而且,中国未来对外部石油的需求丝毫没有延缓的趋势。

无油可采不是危言耸听

统计数字显示,去年中国生产原油28年来首次出现产量下滑。但与28年前不同,在刚刚过去的一年,虽然中国经济在世界金融危机的阴霾下低迷起航,但却走出了一条 “V”字形复苏路线,中国全年经济总量增长8.7%,在全球独树一帜,而作为工业晴雨表的用电量,去年全社会超过3.6亿千瓦时,增长接近6%。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的原油产量却出现了几十年来的首次下跌,难免引发人们的猜测,这片被业界评价为“富煤少油”的土地,已经开始无力供应更多的“黑金”了吗?

如果因袭国际惯例,用储采比来看待中国的原油资源潜力,那答案将是恐怖的。所谓储采比,简单地说,就是指某地剩余储量按当前生产水平尚可开采的年数。依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09年最新公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回顾》,中国2008年末的储采比约为11,即剩余储量按当前生产水平尚可开采的年数仅为11年。

产量触顶难避回调痛苦

对于中国原油产量的下降,有专家认为,中国已经在年产1.8亿吨水平线上徘徊多年,从某种程度上讲,1.8亿到1.9亿吨,就已经是中国原油产量的峰值了。

峰值,既意味着到达巅峰的荣光,更意味着触顶回调的痛苦。从去年的数字看,中国原油产量虽出现微降,但由于伊朗原油生产受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限额影响,原油产量下降更多,中国反而借此赶超伊朗,历史性地成为全球第四大原油生产国。但这个数字可能很难再跟上经济飞速前进的步伐了,迅速崛起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战车,需要源源不断的工业血液为其“输血”。

据2008年年底获批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预测,至2020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而去年年中发布的《能源蓝皮书》则预测,10年后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4.5%。随着中国所需外部原油进口量越来越大,2020年、2030年国内供需缺口将分别为3.36亿吨和4.88亿吨。

机:外交内敛再现生机

种种迹象表明,20年后,中国原油进口将肯定实现“赶日超美”,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家。中国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安全势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能源外交必将花开果硕

在刚刚成立的国家能源委员会中,外交部长杨洁篪也作为成员纳入到这个高规格的国家最高级别能源议事机构中,说明中国将积极实施能源外交。经济危机的不期而至,客观上却为中国能源“危中寻机”创造了便利条件。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能源外交特别是石油外交取得最多成绩的一年。去年年初,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沙特,得到了在任何时候均保证对中国的原油供应的承诺。随后,中国又很快在此前困难重重的中俄能源谈判上取得突破。而中俄“石油换贷款”协议墨迹未干,中国与巴西、委内瑞拉之间的石油大单也相继签订。去年中国与俄罗斯等国签订了600多亿美元贷款换石油协议,综合测算,每年帮助中国获得了约7500万吨进口原油保障。若与去年中国近2亿吨的进口原油总量相比,中国全部进口量的37%是通过贷款换石油的方式获得。由于贷款换石油协议多为长期协议,实际上是锁定了我国将近四成的进口原油的稳定保障。如果再加上中国与中亚的天然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等项目的顺利推进,中国在原来通过东南海上能源通道获取油气资源外,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均获得了稳定的陆上油源,实现了石油来源的多元化。

今年国际能源市场的情况与去年世界受经济危机冲击而陷于低迷已经大为不同。而且今年中国在各方面的能源外交肯定还会稳步推进。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充足的经济实力,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和外汇储备的长期积累,中国的能源外交具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撑。另一方面,国际领域内中国积极发挥大国影响的各项举动,也将助推能源外交的务实前进。除了在供应方面继续通过外交途径获得充足的能源,中国今年还将与以国际能源署(IEA)为代表的能源消费大国进行消费端的国际合作。

对内挖潜重采收强管理

中石油3月召开的公司年会说,去年中石油集团“油气勘探成果显著,成为建国以来第5个储量增长高峰年”。而过去的10年,中石油累计新增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到56.5亿吨。按国际惯例将采收率按30%计算,相当于增加控制储量17亿吨,年均增加1.7亿吨,实际上高于中石油自身的采油数量,中石油的石油开采可谓是“可持续的”。

然而,尽管数据乐观,但中国通过勘探弥补快速增加的石油需求的可能性不大。即便已经把勘探提到了如此重要的高度,中国的勘探速度仍然跟不上中国石油的消费加速度。中国未来的勘探潜力在于西部与海上,但即使按最乐观的估计,这些区域的油藏也无法满足中国的需要。

提高采收率,是中国石油企业弥补勘探量不足,从而在国内挖潜的另一重要途径。按目前中国的石油地质储量计算,将采收率提高1个百分点,中国就能多采出石油2.6亿吨,超过目前中国的年石油产量。在黑龙江,大庆油田便是依靠基础井之后的外围油田开发、聚合物驱油等新技术,一次次在产量下滑之前用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找到了“接替产能”,并顺利实现了连续27年高产5000万吨以上的成绩。

作为油田开发的基本规律,石油开采总是越往后越难,提高采收率一般只应用于老油田和成熟油田。应用新技术提高采收率,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与油田后期的开采难度相抵消,很难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的石油生产总量。因此,应加强中国能源使用的管理。中国长期以来过度关注能源的供给,而很少从需求角度做好能源管理。怎样把能源用好,这是我们真正需要做好的工作。比如,提高单位能源价值,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减少排放。从长远看减少石油的消耗量是中国维持能源安全的主渠道。具体来看,消耗成品油最多的汽车行业将首先成为“开刀对象”。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将是中国发展过程无法绕开的。

江苏淮安市发展和改革研究会)

猜你喜欢

采收率外交原油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中俄原油管道进口俄罗斯原油突破8000万吨
放开我国原油进口权的思考
初探原油二元期权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