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
2010-04-04■李丹
■李 丹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
■李 丹
一、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和谐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音乐教育中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高尚道德品质,这是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例如,在澳门回归之际,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
“音乐是一种毫不虚伪地反映人和人民的道德品质的语言”。当欣赏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长亭昔别”“楼台会”二段时,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被主人公真挚地情感所感动——真;“呈示部主部主题”柔美、深情,“副部主题”旋律清新、活跃,使学生体会一种纯朴、善良——善;“化蝶”充满了浪漫与幻想,“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
二、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教材内容应是丰富的、鲜活的,我们要选择学生宜于接受的教学形式,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渗透德育内容。如中国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是中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虽然作品创作于1939年,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但学生们唱起《保卫黄河》、聆听《黄河颂》时,依然是情绪饱满。于是,我便渗入以下内容:冼星海在《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中说,“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惭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因此我又写了《民族解放交响乐》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朴实的一段话表现出作曲家对人生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念、谦虚的态度。这些好的品德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学生在欣赏或演唱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时,通过体验音乐再次升华跳动的心灵,撞击出一束束音符的火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追求真理。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我们要给学生实践的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在实践中成为传播“真善美”的小使者。在多次艺术节、合唱节比赛中,学生们不但在艺术水平上有所提高,并且体验到了优秀的意志品德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与德育是中学教育领域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要培养符和时代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音乐美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浸入中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