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
2010-04-04■赵莉
■赵 莉
构建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
■赵 莉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大多数孩子对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数字不感兴趣,因此,要让孩子轻松地学数学,必须构建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
一、语言风趣化
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位数学老师,他的语言非常风趣,我们都爱上他的课,而我的数学成绩,也从此来了个咸鱼大翻身。十几年后,我也做了教师,如何让学生对枯燥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呢?于是,我也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例如:在四年级学习“乘法结合率”时,经常要遇到25和4、40结合,125和8结合,学困生怎么也记不住,我便引导他们想:25和4是一对好朋友,125和8是一对好朋友,好朋友遇见了要手拉手等感性的语言来描述让他们记住。在学习“乘法分配率”时,一部分学生会写成(37+42)×2=37×2+42,常常把42忘记乘2,我又引导他们想:括号里面的数是姐妹俩,括号外面的这个数是妈妈,姐姐爱妈妈,妹妹也爱妈妈,所以姐妹俩见到妈妈都要拥抱。经过我这样风趣地讲解,学生紧皱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了。
二、数学活动化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探究的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轻松。
例如在教学“认位置”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喜爱的拍手歌: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左肩右肩右肩左肩;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左耳右耳右耳左耳;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左脚右脚右脚左脚……”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儿歌、游戏等学生喜爱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充分感知左和右。
三、数学生活化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一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思考身边的现象,解决身边的问题。
在一次外出听课时,听了李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年轻漂亮的李老师让学生猜一猜她的岁数,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就这样,学生的思维从生活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方位时,给出地区平面图,让学生当向导,让孩子们以学校为中心,自己设计一个路线告诉听课教师将要去的地方。数学生活化,就是要求老师在学生生活基础上去教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致力于数学生活化,建构生活“大数学”。
四、数学实践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评价反思。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充分展示,学习已成为其内心的一种需求,因为学习的材料来源于身边问题,学习积极性也就空前高涨。这样就拉进了课本数学与生活数学的距离。
有一位教师是这样教我们“1”的,直接念“1,一个的1”,这样不知念了多少遍,1在我的心中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吸取了这个教训,在教“1”时,拿出各种实物,让学生观察“1”,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亲自感知1,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对1就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有位老师在教“数的分成”时,就直接把内容抄写在黑板上让其背诵。这样,不仅没能使学生明白分成的含义,反而使可爱、聪明的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厌恶的感觉。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我在教这个内容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亲自体验数的分成。在经过几次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对数的分成非常熟悉。遇到大一些的数,学生也能动脑筋对它进行分成,与此同时,数的合成对学生来说也不是什么难题了。在此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弄巧成拙”。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只有通过合理的“联接与交互”,才能使封闭的书本知识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的自我发展的过程。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让学生觉得有趣,他们才有兴趣;只有做到了数学趣味化,才能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能真正快乐地学习。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安阳镇居峪完全小学)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