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病毒病的识别、检测与防治技术
2010-04-04朱春晖
朱春晖
辣椒病毒病的识别、检测与防治技术
朱春晖
朱春晖,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湖南长沙,410125
近年来,湖南省及中南部许多地区连续出现高温、干旱天气,诱发辣椒病毒病大面积发生,给辣椒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是越夏和秋延迟栽培更应尽早做好辣椒病毒病的识别和防治。
1 辣椒病毒病的症状
侵染辣椒的病毒种类较多,田间常因多种病毒复合侵染而使症状表现复杂。
①花叶型 典型症状是叶片、果实出现不规则褪绿、浓绿与淡绿相间的斑驳,植株生长一般无明显异常,但严重时病部除斑驳外,叶片和果实畸形皱缩,叶明脉,植株生长缓慢或矮化,结小果,果实难以转红或只局部转红,僵化。多发生在苗期和初花幼果前。
②坏死型 顶部叶片基部或沿主脉变褐坏死,有的幼花柄部变褐坏死,引起落叶、落花、落果,顶部形成光秆,包括顶枯、斑驳坏死和条纹状坏死。顶枯指植株顶端幼嫩部分变褐坏死,而其余部分症状不明显;斑驳坏死可在叶片和果实上发生,病斑红褐色或深褐色,不规则形,有时穿孔或发展成黄褐色大斑,病斑周围有一深绿色的环,叶片迅速黄化脱落;条纹状坏死主要表现在枝条上,病斑红褐色,沿枝条上下扩展,得病部分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整株枯干。
③黄化型 病叶变黄,严重时植株上部叶片全部变黄色,形成上黄下绿,植株矮化并伴有明显的落叶。
④畸形型 表现为叶片增厚、变小或呈蕨叶状,叶面皱缩,植株节间缩短,矮化,枝叶呈丛簇状。果实呈现深绿与浅绿相间的花斑,或黄绿相间的花斑,果实畸形,果面凸凹不平,病果易脱落。
2 病原的检测方法
辣椒病毒病的毒源有10多种,我国发现7种,其最主要的毒源是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马铃薯 Y病毒(PVY)等。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辣椒病毒检测技术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它是一种固相吸附和免疫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以酶催化的颜色反应指示抗原抗体的结合。将抗原和抗体包被在固相支持物上,使免疫反应在固体表面进行,并借助结合在抗体或抗原上酶与底物的反应所产生的颜色来进行检测。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等优点,最低检测限为0.1~10 ng/mL。其次是通过核酸来检测病毒,即分子生物学方法,其灵敏度比血清学方法要高,能检测到皮克(1 pg=10-12g)级的病毒,特异性强、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可用于大量样品检测。
3 防治措施
3.1 选用抗耐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毒病病品种,早熟型辣椒品种较晚熟型品种轻,辣椒比甜椒抗病。湘研1号、湘研4号、湘研9号、湘研11号、湘研19号、湘椒48号等抗病性较强,适宜在湖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
3.2 种子处理
播种前把辣椒种子放在阳光下暴晒1天后,将种子放入55℃的温水中不断搅拌约15 min,然后用清水浸泡10~12 h,再将种子捞出滤水后置于28~30℃的条件下保湿催芽,每天需淘洗一次,以利于透气和保湿,当种子有80%露芽时即可播种。种子消毒可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 min;或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种30 min;或9%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 min;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 h,洗净催芽播种。
3.4 营养钵育苗
采用塑料钵育苗。把调配好的营养土装入钵内,每钵播3粒种子,保证成活2株幼苗,然后带钵土定植。这种方法既可减少分苗假植程序,节省用工;而且种子出土后,有充足的营养面积,可保证幼苗粗壮;又可防止伤根,减少病毒入侵机会。
3.5 药剂防治
分苗定植前喷0.1%~0.3%硫酸锌溶液预防;在发病初期选用下列药剂: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病毒A)400~600倍液;病毒净或病毒灵500倍液;1.5%植病灵乳剂1 000倍液;0.5%抗毒丰水剂300倍液;抗毒剂1号400倍液等,每7天喷洒1次,连喷3~4次,防病、促进早熟和增产效果好。结合喷施磷、钾和微肥,增强抗病能力。生物防治方法也开始在田间应用。
3.6 治虫防病
注意防治蚜虫等传播病毒的害虫。在发生初期选用菊酯类杀虫剂,如2.5%天王星乳油、20%氰戊菊酯乳油、扑虱灵或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另外可利用银灰色膜避蚜或黄板诱杀,防治效果达80%。
200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