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实施新的小学督导评估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2010-04-04武汉市教育局督导办公室
■武汉市教育局督导办公室
武汉市实施新的小学督导评估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武汉市教育局督导办公室
一、创新评估机制,以先进的督导理念构建实施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体系
《武汉市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是在新的教育发展时期和背景下所提出的。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督导如何与时俱进,进一步保障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已成为教育督导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基于对全市教育发展状况的理性分析,武汉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在评估的创新性、科学性、导向性上着力,融入先进的督导理念,精心构建了具有鲜明特点的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新机制,体现出以人为本、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三观”和“四性”。
“三观”是指全面的质量观,均衡发展观和个性发展观。
全面质量观是指由注重外延式评估向突出内涵式评估转变;由重学校环境条件向重教师教学服务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转变。评估重心转移到科学提高教育质量、有效改进学校工作、促进教育增值上。
均衡发展观是指由“一刀切”的定性评估向面向全体的“发展性”“激励性”定量评估转变。组建由省市督学、学校校长和区督导室主任组建的多元化督导队伍,采用增值评价,促使所有学校、教师、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
个性发展观是指由单一的主导性评价向市区校三方合作、互动的主体性评估模式转变。由严格依据标准的刚性评价向发展性的弹性评价转变。更注重关注学校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引导学校自我调适,不断完善,挖掘发展潜力,塑造发展特色。
“四性”是指在评估的目标体系上,突出引导学校自主性发展,通过设计素质教育保障、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成果、学校特色发展等四大评估要素,引导学校从重视规模效益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注重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的轨道上来。在评价的功能上,注重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导向性、激励性,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和提升,彰显闪光点,发现薄弱点,找准增长点,使学校发展特色化、教师发展专业化、学生发展个性化。在评价的方式上,以“质性评价来整统量化评价”,由“统一走向多维”,建立社会参与、民主开放的评价体系,体现开放性。在主体交往上,“走进学校、走近教师、走近学生”;在主体外延上,“走向社区、走进家庭、走近家长”;在评估内容上,“走进课程、走进学习”;由“重督走向重导”,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在评估的过程中,强化合作意识,增强服务性,以适应和推进学校自主发展的改革实践,鼓励在办学特色上创造经验出成果,实现千校一面向特色办学的转变,推进素质教育健康、深入地实施。
二、优化评估过程,发挥督导独特功能,为学校深化素质教育保驾护航
督导评估不是短期行为,而应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创建与指导的过程。为使督导评估真正给学校发展注入动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变化,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建立了督学责任区制度,聘请多位责任督学,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实行跟踪考察,动态指导反馈,增加分时段督导检查,把集中评估与常态评估结合起来,强化了督学“导”的功能和学校创建过程中的自我完善与提高,体现出“理”“新”“实”“导”的工作特点。
“理”,其一是明“理”。评估组每到一所学校,都要帮助学校进一步明确和提升办学理念,用办学理念统一教职工思想。评估组不仅听其“理”,而且观其“行”,切实发挥理念的先导作用,并使之真正成为全校教职工为之奋斗的精神动力和开展工作的行动指南;其二是梳“理”,也就是理管理思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过程管理上,比如学校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学校管理能否务实高效,学生素质能否得到全面发展?评估组不仅听汇报,还要通过实地查看、师生访谈、与家长、社区群众互动等方式,多侧面多渠道了解学校管理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学校管理的指导性意见。
“新”,首先是督导评估的组织形式新。每到一校,在原督导评估方式“听——查——访——议”的基础上,评估组改进工作方法,与校长、教师、学生“零距离”接触,深入到他们中间,发现闪光点,帮助找出存在问题,指明今后努力方向,在师生素质提高上下功夫,在学校发展上作文章;其次是督导评估的内容新。在常规性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朗读、绘画、唱歌、写字、口头表达能力、体质健康和视力、信息技术和实验技能等项目考查,进行学生特长或才艺展示,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学校课程落实情况、素质教育实施水平、学校管理的落实度以及学生学习成长的幅度,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认同。
“实”,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检查实。督导评估组在检查教学仪器、电教设备、图书等使用率时,不是只看使用记录,而要深入到教学班中去,通过大量访谈学生,对照记录,了解真实情况。侧重于检查管理制度的落实、管理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效果的呈现。在学生素质测试时,不是只打个等级,而是更加关注学生潜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掘。第二,指导实。考查学生实验技能,发现学生操作有误时,评估组立即帮助指导,给予矫正。学生朗读、体育动作不规范时,评估组督学亲自示范。第三,结果实。所有反馈结果均用“数字”和“事实”说话。评估组敢于讲真话,善于讲实话,对学校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问题直言不讳,对建议诚心相告。
“导”,即给予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真切的帮助与指导。采取“双主体”合作性的评估新模式,增加了与学校中层干部互动、随机访谈、走进社区等新的元素,通过评估组与学校面对面交流、探讨,共同总结学校的办学经验和发展方向。在指导学校方面,每一份“评估意见”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六个字”是“理念”“管理”和“特色”;在指导校长方面,倡导校长要做科研型、创新型、务实型的校长,当好学校发展的领跑者;在指导教师方面,既重师德又重师能,激励教师终身学习,走专业化成长之路,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在指导学生方面,突出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和特长培养,倡导成人—成才—成功的人生理念。
三、引导学校走特色兴校之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两年多来,全市各区将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评估作为凝心聚力提升办学品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体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工作之一,纳入全区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区级绩效管理目标,成为改进与完善小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小学质量,促进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实践平台,深入有序地推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小学的内涵发展。
江汉区加大投入,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学校完善创建过程,为学校创建提供了充分有力的物质资源保障。黄陂区、江夏区将评估学校的维修改造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东西湖区实行项目奖励制,对创建学校拨专款2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全市各区累计投入资金近6亿元支持学校评估,集中用于校舍维修、校园文化建设、办学设备的添置和更新。
江岸区、武昌区、汉阳区、武汉开发区坚持以“促进学校创新与发展”为评估工作目标,夯实指导过程,增强评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每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文化品位、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硚口区坚持从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中提炼督导工作主题,从素质教育实践中寻找督导的资源,通过督导评估引导学校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使学校的办学行为符合规范、遵循规律,使学校教育彰显和谐、公平。今年表彰授牌的体育馆等三所小学,体现了区域基础教育从量到质的嬗变,成为展示硚口教育品质发展的窗口。
洪山区、蔡甸区、汉南区、新洲区科学引导不同层次的学校自主选择发展目标,督学与学校双边互动、找寻学校的最优发展区,学校在整体发展与个性发展上,形成了有机统一。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有力地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合力创建的评估机制,结合区域总体建设规划,在小学评估创建中,陆续投入1.7亿元,全力打造一流办学条件,辅之以“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指导策略,使全区7所原村办、乡、镇办及子弟学校不仅在办学条件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为关键的是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极大地吸引了周边地区的生源,全区小学办学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实践证明,新的小学素质教育市级特色学校评估体系,已成为各区教育局共谋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平台,显现出日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增值效应。正如市教育局谢世腰局长所说: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我们的督导评估要能够真正促进学校规范化、个性化发展,我们的教育要能够真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基础和动力,唯有如此,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会渐入佳境,督导评估工作才有生命力。
纵观79所市级特色学校,两年多来,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办学理念、创新德育工作、规范办学行为、实施课程改革,探索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变化和办学成效,着实令人欣喜。
内涵发展增强软实力。众多学校向内挖潜,在内涵发展上做文章,打造自身办学特色,彻底改变了过去千校一面的办学格局。如:育才一小的“全面+个性”办学特色,育才二小的“同心圆梦教育”,花桥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华中里小学的“环保教育”,黄陂街小学的“慧心教育”,常青实验小学的“生命发展教育”,玫瑰园小学的“启发式教学”,体育馆小学的“尚美育人”特色,太平洋小学的“泥塑”特色,钟家村小学“读式文化”,中山路小学“小白帆学校”,武汉小学“童心教育”,广埠屯小学“雅行教育”,鲁巷实验小学“兴趣教育”,街道口小学“美育教育”,武昌水果湖二小的“科技艺术”特色,华科大附小的“科学教育”,黄陂区王家河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等,可谓百花齐放,各具魅力。
环境优化打造新品牌。大批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江岸区新村小学、江汉区北湖小学、江夏区大花岭小学、武汉开发区新城小学、硚口区太平洋小学、长征小学、武昌区傅家坡小学、洪山区街道口小学、东西湖区新沟镇小学、蔡甸区第五小学、黄陂区武湖东风小学、横店小学和新洲区旧街小学等一批普通小学,在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完成新建、扩建和校园文化建设,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区域教育新的亮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中心城区的学校,虽然占地面积十分有限,但在弹丸之地上,营造出了育人的大空间。如:硚口区红旗村小学、江岸区澳门路小学、江汉区单洞新村小学等,以精巧、雅致的环境文化特色,吸引了周边社区群众,满足了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的需求。
办学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评估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鲜活的学校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探索并建立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注重因材施教、过程优化,学生学习生动活泼的高效课堂,使得一批特色鲜明、增值明显、素质教育实施较好的学校进入到优质教育群体之中,实现了学校的弯道超越和增值效应。如江岸区新村小学、江汉区清芬路小学、硚口区崇仁二小、汉阳区七里小学、武昌区棋盘街小学、傅家坡小学、青山区钢花小学、洪山区鲁巷小学、东西湖区新沟镇小学、蔡甸区利济中心小学、黄陂区姚集小学和武湖中心小学等,对比评估前后,学校质量效益得到了明显增强,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
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学校评估注重坚持德育首位,关注学生成长。各校都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社会化大德育体系,形成“家校联手、社会协调、文化引领、教化育人”的格局。德育教育内容具体、生动、渐进,可操作行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校按规定开齐开足体卫艺课程,确保大课间“阳光一小时”活动的落实,并创造性地开展喜闻乐见的校园文体活动,涌现出一批“动感校园”“活力校园”。武汉开发区新城小学的“足球空间”,吴家山三小的“足球课程文化”,蔡甸五小的“篮球田径”特色,汉阳车站小学的“书法艺术”,东西湖区新沟镇小学的“小燕子”系列活动、江夏区实验小学的“鼓乐文化”活动、姚集小学的“武术”特色,都深受学生喜爱。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学生全面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时空。
督导评估,对学校办学是一次全面的检验、磨砺与促进,它所带来的教育思想的碰撞、教学方式的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化、教师队伍的锻造培养以及校园人文环境的改善,对学校的每一个群体也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孩子们说:我越来越喜欢我们的学校了,校园每一个角落都变美了,课堂上的学习也更有趣了,还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帮助我们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老师们说:经历了这一次全员参与的学校督导评估,我们更加明确了要把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追求个人发展最大化的基础上,以主人翁姿态推进学校整体优化,使学校内涵得到长足发展。领导干部们说:感谢督导评估,唤醒了学校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通过内部机制转换和对内涵发展的重视,增强了学校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我们信心倍增、更有底气了。
2010年,全市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评估纳入了市政府一级绩效目标,由此撰写的“武汉市中小学综合督导评估方案课题研究报告”荣获国家级一等奖。不久前,我市提出的另一配套建设项目———“小学建设工程”也已待审批,力争列入武汉市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该项目一经启动,可实现“评估”与“建设”的高位链接,届时将对全市700余所小学实行全覆盖、全方位、高品质的综合性建设,全市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水平和工作质量将进一步得到提升,武汉基础教育有望早日迎来均衡优质发展的春天。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