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影像地图集》(主城篇)的设计编制与研究
2010-04-04尹朝阳
李 勇,尹朝阳
(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05)
《南京市影像地图集》(主城篇)的设计编制与研究
李 勇,尹朝阳
(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05)
系统阐述《南京市影像地图集》(主城篇)编创的基本原则、设计理念、编辑技法、艺术处理、质量控制及技术上的创新点,对其他城市影像地图集的编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创作原则;设计理念;影像处理;地图信息;创新点;印装工艺;质量控制
一、概 述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 21世纪以来,南京进入了一个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为全面系统地反映这一重大变化,客观真实地展现出南京城市的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状况,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南京山、水、城、林相融的独特地理风貌,突显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今日城市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江苏省测绘局和南京市规划局于2010年 7月委托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利用最新的高分辨率航空数码影像与翔实的地理信息资料策划编制一部以南京主城区为表现范围的高端地图作品——《南京市影像地图集》(主城篇)。
为使这部图集的策划编制达到较高的水准,编者在地图设计理念及表现技法上大胆创新、力求突破,充分体现了制图技术与设计理念的先进性与首创性,并通过综合运用现代航测遥感与数字制图等高新技术,使这部图集在总体结构、图面布局、层面安排、信息表示、艺术表现、装帧方式等方面都别具一格、时尚美观。为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及南京市民提供了一部反映南京城市的品质和禀赋,体现城市的追求与发展,塑造南京城市形象的高品质城市写真地图集;也为省、市各级领导的宏观决策和工作部署提供依据,为南京市的发展、规划、招商引资等提供直观的地理信息,为社会各界了解、认识南京打开一扇便捷之窗。
二、图集的设计
1.创作原则、设计理念与编制要求
为了能生动形象地展现南京主城的地域特色风貌,反映南京城市的个性特征,编者以追求“精准、精致、直观、美观、品质、品位”作为本图集创作的基本原则与始终秉持的设计理念。
根据上述基本原则与设计理念,编者通过现代各种高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和艺术展现技法,以使版式设计新颖、色彩搭配和谐、信息标注准确、内容取舍得当、层次清晰丰富,力求使本图集达到集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良好效果,设计成既具科学文化内涵,又能体现高新技术先进性的地理信息产品。
2.制图范围
南京主城是城市各种地理要素聚集地带,道路纵横交错,建筑物密集,各种城市设施分布纷繁复杂,要素信息异常丰富。本图集选择南京市绕城高速公路范围内为主要制图区域,且涵盖南京市的江南八区,基本覆盖了目前整个南京市的主城范围,总面积约 1 300 km2。
3.开本设计
在通盘考虑图集的厚度、容量,携带的方便性后进行开本设计。这部图集相对一般图集要厚,如采用标准的大 16开本,会显得臃肿、局促、小气。因而,本图集在开本设计上打破了常规,在标准大 16开的高度上增加了 15 mm,成品尺寸达到 300 mm× 210mm,展开页尺寸达 300 mm×420mm。这样设计后图集在外观上显得庄重豪华、美观大气,实现了内在图幅比例合适与外观尺寸尺度适宜的有机统一。
4.比例尺与图幅数
本图集选用两种比例尺,即绕城公路以内和仙林地区、板桥地区采用 1∶8 000的比例尺,这些地区包含了南京老城区和近年来经过开发建设的较为成熟的新城区,图幅数达 99幅 (展开页);其他地区如龙潭、八卦洲、绕越公路内江宁等农村地区采用1∶20 000的比例尺,图幅数有 19幅 (展开页)。两种比例尺图幅数共 118幅,共计 236个标准页面。
5.总体框架结构与规模
本图集由封面、二封、前言、南京概况、编制说明、城市大场景图片、目录、图幅索引、1∶8 000影像地图、1∶20 000影像地图、跨江发展地图、要素索引、版权页、封底等组成,总页数达 260页。
6.影像图中的主要内容
根据图集编制要求,影像图中主要选取内容如下:
1)政府机关:省、市、区政府及在外管理机构、街道办事处、行政村驻地和名称;
2)水系:主要河流、湖泊、水库及名称;
3)道路交通:京沪高速铁路 (在建)、沪宁高速铁路、普通铁路、高速公路、主要公路、高架道路、大型立交桥、地铁线与站点及名称;
4)居民地:居民新村名称,重点表示自然村名称;
5)公园、风景区及广场绿地:公园、风景区、广场名称;
6)人文景观:用符号表示明城墙,对各种遗址、古代石刻、陵墓、诗碑及近代纪念馆等加以标注;
7)山体:主要山体名称;
8)开发区及企事业单位:区级以上经济开发区、科学园、工业园、大学城名称,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名称;
9)公益性单位:大专院校、中学、商场、大型购物超市、卫生医疗机构、教育基地、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院)、体育场(馆)名称。
三、制图资料的处理与使用
1.影像资料
(1)影像坐标系统的转换
影像资料为 2009年 5月、9月航摄的高分辨率DMC影像,航摄比例尺为 1∶20 000,地面分辨率为0.5 m,已完成正射纠正,坐标系为 1980西安坐标系。
为使影像坐标与 1992南京地方坐标相一致,方便与南京市 DLG产品及地形图相套合,编者利用EADAS IMAG INE VirtuoZo软件选取控制点并结合DE M对制图区所有影像数据进行了坐标转换,使之由 1980西安坐标系全部转为 1992南京地方坐标系。
(2)影像色彩的处理
影像色彩处理的好与否,直接关系到整部图集的成败,这也是技术处理的难点。为使本图集影像色彩的最终处理效果达到客观、准确、协调地表达地表的自然色彩。编者根据影像的色彩特征,采用融合和波段增强等技术进行了反复处理,并通过ERDAS和 Photoshop等软件对影像整体色调进行了多次调整,使树林等植被绿色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并有效地处理了红顶建筑物的亮度,从而使影像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特别是在山体等绿地的处理上尤为成功,不仅山体立体感强,而且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林也格外悦目。
(3)影像中高楼角度的处理
由于单张航片为中心投影,致使同一幢高楼在不同航片上的倾斜角度都会不同,航片拼合后会造成同一地区的高楼倾斜角度有所不同。为保持同一幅影像图中各幢高楼的倾斜角度基本一致,编者采用技术手段对图集中大部分高楼的角度进行了旋转与调整,从而保证了高楼竖立角度的基本一致,增强了图面的美感与统一协调性。
2.地名等信息资料
资料主要来源:
1)行政区划及地名信息以南京市地名办最新《南京市行政区划简册》及各区地名办编制的地图为准;
2)其他要素信息名称与定位主要参考本单位最新 1∶500、1∶1 000 DLG及地形图资料;
3)将本单位已编制出版的《走遍南京》系列地图作为地名、道路、水系、景点等要素信息标注的参考资料。
四、创新点
在图集编制过程中,通过大胆试验与创新,在影像图设计编制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突破,使得影像与地图的融合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与以往编制的城市影像地图集相比,本图集在对有关问题的技术与艺术处理上具有特色的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幅与编排方式
在地图分幅与图幅编排上,本图集作了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为便于图幅的查找与阅读,分幅时编者尽量使大型地标性建构筑物及景点,如长江大桥、国际博览中心、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鼓楼广场、中山陵等内容居于一个相对完整的图幅内,使其外形基本保持完整。而在图幅编排上,本图集打破常规排序方式,以城市中心区域的鼓楼图幅作为开篇,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向外围展开,使得最精彩的中心城区图幅置于图集最前端,达到了一展开图集后,就有夺人眼目的效果。
2.水系要素色调处理
水系是城市地理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一座城市增添不少灵气。通常是将影像图上的水面处理成统一的浅蓝色,但这种浅蓝色与其他影像色彩很难融合到一起,图面也显得呆板、不灵动。为此编者对本图集中所有的大小水体,如江面、湖面、河面等都统一进行了普染与艺术加工,将它做成“波纹”状,使得水面显得波光粼粼。而在部分大面积水域中编者还添加了云彩的倒影,这样既使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又增强了图面的自然美感。在对长江水体处理时,则对行驶中的大部分船只都予以保留,使图面更加显得更生动、活跃。
3.道路要素的处理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是城市现代化程度最充分的体现,也是影像图中需要表示的最重要的地理要素。由于南京是著名的园林城市,大部分街道两边绿树枝繁叶茂,从空中俯视时遮挡了大部分路面。为了突出道路的主干骨架作用,增强影像的层次感,需对道路进行编辑加工处理。道路的处理方法有好多种,如将道路实填、用两条直线表示、普染透明色表示等。但通过多次试验与比较发现道路实填会阻断影像,人为分块明显,特别是一些道路中的高楼影像会被遮盖,从而破坏建筑的整体感;如单纯用两条直线表示道路,虽然能保持影像的连续性与整体感,但作为重要要素的道路在影像中一点也不明显突出。经反复试验与斟酌,编者选择采用15%的灰透明色普染道路面,用细黑线勾绘边线,这样既能保持影像的连贯性,又能使道路突出明显,两者兼得。道路高架及大型立交桥也采用这种方法表示,使得道路交通设施各个细部特征展示完整、结构与走向清晰明了。
4.影像与线划、注记等地图要素有机搭配
影像作为底图,不同于一般线划底图,它的色调变化丰富,地图中常用的符号、颜色、字体直接叠压在上面,会受到影像色彩的干扰而不易阅读,因而影像地图的影像与线划、标注字体选择、色彩搭配必须经过反复试验,才能达到两者相互映衬、融为一体的效果。编制过程中,编者有意将各个分类注记如政府机关、风景区、古迹点、居民小区等选择线划较粗的等线体如大黑体、黑体等表示,视情况在注记外围通过“后台填充”方法施加白边或黑边,使影像与注记之间自然形成一定的间隙,这样就会使注记独立清晰但又不过分突出抢眼。注记设色也要十分讲究,色彩既要与影像背景色具有一定反差,又要搭配得和谐协调,还需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如政府用红底白字、风景区与公园用深绿底白字、名胜古迹用橙色字外加黑边、道路名用黑字外加白边等。本图集通过精心的字体选择、处理与色彩配置,使各类注记逐渐融入影像中,不仅生动地表达了地图内容,还增强了图面的艺术感染力。
5.增设城市大场景图片和长江南京段
地图画卷
为了展现今日南京的巍峨雄姿,特在本图集前面编排一幅两展开页大小的南京城市的巨幅图片。同时,为了展现目前正在实施的南京跨江发展的宏伟战略,在图集的后面还设计了一幅两展开页大小的长江南京段跨江发展的地图画卷,图上将已通车的和在建及规划中的五座跨江大桥、两条过江隧道、两条过江地铁线及南北两岸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反映地域特征的地标型建筑、著名景点如奥体中心、中山陵等均在影像上作了形象的标示,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拥抱长江、跨江发展的恢弘气势。
6.改进印装工艺
图集当中所有跨页地图在制图、制版时均采用当前国际先进的中缝分割法,即先分割跨页图,中缝事先留白,再精密装订,此方法在以往各类地图集中不多见,可便于中缝两边地图的自然连接,方便阅图。
本图集的印制采用了目前印前制版技术中最为先进的 CTP数字直接制版技术,省去了照排制版过程中的胶片生成环节,从而减少色彩信息的损失,并大大提高了印刷套合的精度。
五、质量控制
本图集的质量是项目成功的首要标志。图集的质量不仅表现在其外表与内页具有良好的品相,而且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现势性、规范性与载负量的合理性也至关重要,必须严格管理与控制。
1.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现势性
今年江苏省和南京市都进行了大部制政府机构改革,很多政府部门都进行了合并,大部分名称也已改变,编者对这些政府部门名称一一进行了核实。图上内容信息除了认真对照市地名办相关资料与查找本单位一年两轮动态维护的大比例DLG、地形图和《走遍南京》系列地图外,对于一些正在建设的工程项目或有疑问的地物名称,编者都到实地进行现场调绘。如京沪高铁“大胜关长江大桥”的标准名称、河西新城科技园地块在建项目的名称等,还有些内容是借助互联网来核实。总的来说,编者是以多方面的信息来源与技术手段来保证该图集内容信息的准确性与现势性。
2.内容表示的规范性
对编制全过程实施规范、统一、工整、标准化的制图流程,每幅影像图的整饰如图名、页码、图例的摆放位置,各种分类注记的字体、大小、色彩,道路分级及附加注记的大小、水面普染色彩等方面,各图幅上全部保持一致,从而保证了图集内容表示与设计规范的统一。
3.图面内容信息的载负量
对于影像地图而言,影像上表示的注记、线划信息量与影像展现要两者兼顾。注记、线划等信息量过多,则会过多地遮盖影像信息,过少则会影响读者从图面上获取的信息量,所以对各类要素的信息标注要取舍得当,才能取得较好的表现效果。为此,本图集在这方面进行了多次试验摸索,通过综合考虑,确定了较为合理的内容信息选取标准,并尽量少用图形符号,以标载注记为主,从而使图面上信息标注疏密有致,保证了地图内容详细性与影像清晰性的有机统一。
4.自始至终的质量跟踪控制
从策划、设计、编制、印刷、装订、出版这一系列过程来说,本图集编印确实是一项大型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适时控制,一点不能大意。只要某个环节出了点问题,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或难以弥补的遗憾。所以,从项目一开始编者就一步一个脚印,关注和把握好每个环节的质量,严格执行三次检查、一次验收的质量管理制度,即要求作业人员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先进行自查,然后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检查,问题修改后再交部门检查审校,最终交省测绘局和市规划局验收。
六、结束语
本图集从开首至结尾以全新的视野展示了南京主城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景观与经济状况,融入了很多典型、有代表性的南京元素,充分展现了南京的地域特色与飞速发展的城市面貌,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并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赏。
图集的编撰实现了策划理念、数据源整合利用以及数字制图技术的设计创新,并在功能要求、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有较大突破,从而使科学严肃的地图作品在满足使用功能、体现先进数字制图技术的同时,具有赏心悦目的风采与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使本图集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文献价值与鉴赏价值。
[1] 马晨燕,俞连笙.《深圳市写真地图集》研制中几个问题的处理[J].地图,2000(3):19-21.
[2] 祝国瑞,郭礼珍,尹贡白,等.地图设计与编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 丁军,王少娟,王超鹏,等.城市大比例尺数字影像地图的研制[J].地球信息科学,2002,4(2):66-71.
Image Atlas of City Nanjing(U rban Part):Design,Compilation and Research
L I Yong,YIN Chaoyang
0494-0911(2010)12-0062-04
P285
B
2010-11-19
李 勇(1964—),男,浙江宁波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图设计、GIS及航测遥感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