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临床教育探讨
2010-04-03髙全杰邓小飞卢玉宝
髙全杰,史 忠,邓小飞,卢玉宝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急诊科,重庆400037)
急诊医学临床教育探讨
髙全杰,史 忠,邓小飞,卢玉宝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急诊科,重庆400037)
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边缘学科。急诊医学教育从理论、方法、应用和评估都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致我国目前疾病谱及死亡顺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每年因猝死、心脑血管急症、交通意外和急性创伤所致的死亡和伤残事件急剧上升。人们对急诊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急诊医学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急诊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科学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诊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危重症的及时快速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体系的临床综合学科。也就是说,急诊医学是一门用最少的数据和最短的时间挽救生命的艺术[1]。急诊医学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急诊科-急诊ICU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急诊面临的临床工作具有急危重性和突发性,对患者的抢救要求熟练而快捷,面临“时间就是生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医学教育是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获得临床技能和掌握临床常规工作的重要环节。这就决定了急诊医学教育模式要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教学方式要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教学内容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融合转变。现就本院急诊医学临床实习教学的体会及相关问题探讨如下。
1 急诊医学教育课程设置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临床医学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但也对急诊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医学本科教学中尚未将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各种危重症均按各系统疾病分开讲授。此类设计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但显而易见其横向联系不足,影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急诊患者具有发病急骤、随机性大、疾病谱广、病情复杂需紧急处理等特点,所以急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急诊医学教育应突出急诊临床特点,注重培养急诊医师快速反应的实践能力。由于临床实习时间有限,急诊医学应重点将各科知识横向结合使之能够融汇贯通。设置课程教学应包括急诊医学概念、危重病症监护、心肺脑复苏、急性中毒的救治、多器官功能障碍、多发性创伤及复合伤、快速心律失常及射频消融治疗、心肌梗死及介入治疗、呼吸衰竭与呼吸机的临床应用、肾功能衰竭与血液净化、消化道出血与内镜临床应用、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腹症、意识障碍的救治和常用急救医疗技术等。实习带教时多从急诊症状讲起,努力培养学生的应变和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使得急危重患者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为后续的进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2 模拟教学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
随着医疗安全意识的空前强调和医学伦理学的发展,而急诊医学特点又为发病急、病情重,患者及家属情绪均不稳定,急诊医疗工作中任何小的失误和差错都能危及患者生命和引起医疗纠纷。为避免实习生在急诊特殊环境中看得多、做得少的情况,因此模拟教学在急诊临床教学中尤为重要。医学模拟教学是指利用模拟技术,创设出模拟患者和临床场景,代替真实患者进行的临床教学和实践的教育方法,是更加理性化和人性化的医学教育方法。学生通过单项操作模拟教学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练习,包括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呼吸机应用、体外除颤技术和深静脉置管等。在急诊科设立操作训练室,阶段训练后考核技能掌握情况。模拟设置不同复杂的疾病情景,针对性模拟心跳、呼吸骤停,呼吸循环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及意识障碍等病例,要求学生在全真场景下参与完成从疾病的识别、分析、抢救治疗全过程,锻炼其救治的指挥、治疗决策、实际操作综合技能。急诊医学模拟教学采用“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急救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分析总结”的国际流行模式进行培训[2]。提高学生的综合临床技能,缓解临床教学与患者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临床实习效果。
3 探索科学合理的临床教学途径
急诊临床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带教老师,一个好的临床带教老师将直接影响到实习生的实习质量。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临床带教师除了繁重的临床工作外,同样要面临外出会诊、科研论文、课题及职称等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实习带教基本上是无偿劳动,其带教价值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付出和回报之间的不平衡,部分影响了带教老师的带教积极性[3]。教师应通过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学生,使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达到实习的时效最大化:(1)首先进行道德意识和良好心理素质的示范和教育。由于急诊医学涉及知识面宽,对急诊医学人员素质要求高,只有树立强烈的事业心才能形成与急诊医学环境相匹配的医疗作风,因此急诊科是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最佳场所,带教老师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才能感染学生。(2)强调综合知识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带教老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把医学基础理论与急诊医学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向学
book=2148,ebook=241
10.3969/j.issn.1671-8348.2010.16.028
R459.7;G642.44
A
1671-8348(2010)16-2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