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评价的困境与思考
2010-04-03苏新宁
苏新宁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南京 210093)
期刊评价的困境与思考
苏新宁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南京 210093)
期刊评价一直是期刊研究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自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来,期刊评价的实践在我国已有 2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的《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推出,是为了图书馆订购期刊之用,但随着学术评价的介入,机构把核心期刊当作评价学术成果的标准以后,期刊评价所产生的学术问题日趋增多,严重影响着期刊评价的客观、科学与公正性。
一、困境与问题
笔者自 1998年开始设计和研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来,从事期刊评价的研究也有 10余年历史,有许多感触,特别是对每隔两年遴选 CSSCI来源期刊中出现的期刊办刊中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和深思。办刊中的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出现,令期刊评价机构防不胜防,使期刊评价陷入了困境。我们从CSSCI选刊指标的变化过程就可以看出其被动和无奈。
2003年以前,CSSCI选刊仅用期刊一般影响因子,但在 2005年选刊时,发现来源期刊的许多期刊自引率较高,其中一些期刊为了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出现了大量人为制造的自引。我曾经对 2004年 CSSCI来源期刊的自引情况进行过统计,当年自引率超过50%以上的期刊达27种,30%以上的有94种,而2004年时的 CSSCI来源期刊只有 418种(注:SCI在选刊过程中,超过 20%自引率的期刊将被无条件剔除),可见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自引率令人担忧。为了杜绝这种人为因素带来的指标上升,因此,在 2005年选刊时,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将一般影响因子改为他引影响因子 (当然,这样也使一些正常的自引被埋没了)。随后我们发现,单纯用影响因子选刊,使载文较多期刊失去了竞争力,一些期刊为了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在形式上缩小期刊规模,减少发文篇数(因为这样可以降低计算影响因子时的分母,而得到较高影响因子),如果所有期刊都这样做,对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不利的。因此,2007年 CSSCI选刊时又增加了被引数量这一指标,这一指标包括了自引部分,因为我们发现在这一时期自引率已有所下降。
但在 2009年选刊时,发现办刊中的不端行为更加严重。一些期刊和机构为了自己的期刊保持或进入 CSSCI来源期刊,采用各种行为以提高自己期刊的选刊指标。有的期刊除了有较高的自引率外,还和其他期刊建立“互惠”关系相互引用,有些期刊做得更加隐蔽,建立“联盟”进行循环引用。例如:笔者专门对2008年的期刊引用状况进行过分析,有的期刊和多家期刊进行互惠引用,使之在所属学科的期刊排位上升十数位甚至数十位;另外,经不完全分析,在 CSSCI来源期刊中至少有两个循环引用“联盟”存在;有些高校为了自己的学报能够提升自己在CSSCI中的排位,不惜成本发动学校师生在发文中引用自己的学报;在自引率方面,2008年仍有 119种期刊自引率超过 30%。
种种情况表明,这种办刊不端行为制造的数据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定量评价还有多少客观和科学价值?它的可信度何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返回到过去采用的定性评价(学科专家评价)方法来评价期刊呢?回答依然是担忧。
众所周知,期刊的定性评价来自学科专家对期刊的主观判断,难免带有个人偏好,再加上由于个人对杂志的全面了解存在一定局限性,以及考虑到个人、机构和学术圈的利益关系,专家评价期刊难免有失偏颇,从而会丧失客观性和公正性。特别是许多享有盛名的大师级学者相继离去和逐渐退出,学界的不健康学术风气逐渐抬头,严重影响着期刊评价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正如,南京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朱剑编审指出的“随着具有权威的大师级学者逐渐退出和学界不正之风的抬头以及健康的学术批评日渐衰微,定性评价在 20世纪 90年代广遭诟病,以定量评价见长的专业评价机构才得以应运而生。”[1]
由此可见,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评价期刊,在目前的学术环境和现有的学术评价体制中,都存在很多问题,可以说,我国目前的期刊评价已陷入困境,亟待总结经验教训,构建适合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科学体系。
二、思考与对策
可以说,我国现有的几个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机构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期刊评价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或多或少带来学界的一些非议。笔者根据自己在期刊评价研究中 10多年的经历,总结、分析了我国各期刊评价体系的症结所在,认为科学合理的期刊评价应是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的结合,应利用期刊评价促进我国期刊办刊规范化,纯洁办刊中的学术风气。因此,撰写本文对完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提出几点思考。
(一)建立科学完整的期刊定量评价体系
衡量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水平应当从多方面考虑,不论是期刊被引指标,还是二次文献转载指标,或是Web即年下载率等,都只能反映期刊学术影响的一个方面,不能代表期刊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全部。因此,一个较完善的期刊评价体系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考察期刊。笔者曾于 2009年采用 20个指标从 4个方面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进行了学术影响力分析[2],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认为,从量化角度考察期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期刊的被引指标。这一指标包括:影响因子、被引数量、被引广度、被引速率、H指数等,这些指标还可以细分。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指标,可以有效地抑制人为制造指标数据产生的不良后果。
第二,反映期刊学术规范和学术含量的指标。这类指标可以包括期刊的篇均引用文献数、基金资助论文比例、作者的地区涵盖面、论文的标注规范性等。
第三,二次文献全文转载数量指标。如,可以选择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影响较大的《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复印报刊资料》以及《全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第四,Web即年下载率指标。该指标能够反映一本期刊被读者阅读的情况,这是过去在传统期刊环境下无法得到的数据,而这一数据恰恰很好地反映了期刊的扩散程度和利用率。
这 4个方面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和学术水平,有许多指标做到了相互补充和平衡,如此之多的指标迫使一个期刊不会为了追逐某一指标而做出学术不端行为,因为即使某一项指标提高了,但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并不会产生很大作用。而一本期刊的上述所有指标都提高了,则其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必定提升显著。比较只有两三个指标的评价体系,这种综合性评价体系可以减弱办刊不端行为带来的影响。反之,只有两三个指标,会催生办刊中的学术不端行为。
(二)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是由专家从学术角度和质量角度来评判期刊,这些方面很难通过数量表达,需要专家借助专业素养、学科知识等来评判期刊的质量。但如上所述,定性评价期刊也存在步履维艰窘境,因此将其和定量评价结合运用,无疑可以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也就是说,在定量评价之后,再将选出的期刊组织学科专家面上讨论,指出每一期刊的特点、优势和差距,再给予一定的排序。虽然,目前也有个别评价体系有专业人员的介入,但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定性评价,它应该是专家们对每一本刊给出评判意见,放在面上讨论,绝不仅仅是专家给出简单排序。
(三)强调学术规范,采取一票否决制
经过上述两个过程以后,最后对进入队列的遴选期刊进行学术规范审查,一旦发现办刊中的不端行为,坚决剔除决不姑息,这样对纯洁办刊学风,杜绝不端行为,提高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规范化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术规范审查可以借助现有引文索引来实现。
客观地说,在 20世纪 90年代以前,定量评价期刊是科学可行的,数据也可以真实地反映期刊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影响。但是,目前由于许多利益的驱使,出现了大量办刊不端行为,这就使人们开始怀疑定量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因此,应建立科学、完整的期刊评价体系,杜绝期刊办刊中的不正之风,提高我国期刊办刊水平与质量,真正达到期刊评价的目的。
[1]朱剑.学术评价谁人评说——学术评价主体与评价机制的重建[N].光明日报,2010-08-17日 (11).
[2]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 (2009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彭建国)
2010-09-12
苏新宁(1955-),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信息技术开发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