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新探
2010-04-03陈化水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528402
□陈化水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中山 528402]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新探
□陈化水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中山 528402]
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各要素,且各要素之间必须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为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除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开发和利用科学技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外,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所具有渗透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功能,发挥着一种无形但持续而长久的作用,因而必须加强对其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政治;经济;文化;作用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这一宏伟大业的发展规律,经过建国后几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人们开始有了不少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比如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因而“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必须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措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保证等等。然而,相对于上述因素而言,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在现代化建设中同样重要的另一个因素,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有机结构的统一整体,其包括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不仅对现代化而言缺一不可,而且相互作用、互为条件。我们不可能把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单独地抽取出来进行建设而实现现代化,即使能够做到,那充其量也只是残缺不全的现代化,而不是我们想要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为了实现我们所向往的真正的现代化目标,必须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管齐下。而在这三方面的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过去人们常常有一种误解,认为经济建设遵循经济活动的规律,因而只需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就可以了。思想政治工作再重要,也只是关涉到文化和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似乎没有多大关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现代化建设而言只是一种价值目标,是其内容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成为实现现代化这一根本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其实,这种看法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严重误解,也是对经济活动规律的片面认识。
毫无疑问,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才能顺利进行,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单凭主观愿望和一腔热情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这方面,改革开放前我们有过许多惨痛的经验教训。经济建设是人的主动的、自觉的活动,而人则是一个知、情、意的统一体,在人的任何活动中,知、情、意这三个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点即使在经济活动中也不例外。西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一般而言,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主要的目的和直接的动机确实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且,这一点也像政治家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政治利益、学者在学术活动中追求学术成就一样是无可厚非的。但处于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商人不可能将自己变成一个纯粹的“惟利是图”的经济动物,他(她)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很可能还有其他的追求。对某些商人而言(如韦伯笔下的“清心寡欲”的资本主义商人),可能其他的追求(如证明自己的人生是成功的)还是主要的,而经济利益的获得只是实现这一追求的手段。即使那些“惟利是图”的人,也不可能只为经济规律所制约而不受情感、道德、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左右,否则商业活动的成败就只能归结于宿命般的“经济规律”了,人在其中是无能为力的。所以,“经济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点已基本上为当代经济学家所公认。也正是这一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提供了理论根据。
具体说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可作如下分析: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保证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地进行。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是其他任何意义上的现代化。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其经济活动,无论是就企业还是就整个国家而言,其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追求利润这一点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社会主义的经济活动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单靠“按经济规律办事”是不可能的。那样只会重蹈资本主义的覆辙,让市场和利润法则统治经济生活甚至整个社会生活。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活动在遵循利润和价值规律的同时,必须考虑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决不允许以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企业及其领导人的个体利益。社会主义企业必须自觉地、主动地协调和平衡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的关系,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地方先富起来的同时,努力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而且,对社会主义来说,从长远看,物质利益并不是最根本的,至少不是唯一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以物质利益的满足为手段实现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使人的潜能和本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显然,要做到这一点,仅靠物质利益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虽然物质利益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利益不可缺少的基础)。而且,如果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还有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而与资本主义同流合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人们明确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从而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思想境界,并由此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一股凝聚力,从而激发人们的工作动力。人类的经济活动也需要动力,而这种动力并不仅仅来自利润和金钱。行为科学已表明,一个设备优良、报酬丰厚但缺乏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企业是难以在商业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因为这样的企业不可能形成共同的、一致的理想和信念。人并不是纯粹的经济动物,他(她)在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同时(特别是当这种需要已得到基本的满足时),必然还会有其他更多、更高的追求。获得人们广泛认可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已经表明了这一点。毛泽东也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或理想信念,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和平建设的年代,在一切工作都走上了正轨、都遵循着各自规律运行的今天,是不是还需要这种精神,是不是还需要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信念呢?答案是肯定的。缺乏理想和信念的人只不过是单纯的经济动物,而一个由经济动物组成的世界绝不是一个人类真正向往的理想社会。另一方面,大量事实已表明,一个没有崇高理想和追求的人和企业很难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成功,因为这样的人和企业往往只贪图眼前利益,鼠目寸光,缺乏远大的志向。正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说的,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如果整个社会都充斥着只贪图利益的人和企业,那这个社会将不仅缺乏效率,而且必定充满着虚伪、欺诈以及假冒伪劣产品。有人在分析现代化获得成功的国家的经验后得出结论说,一个国家或社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存在激励机制,即对利润追求的合法化,二是存在约束机制,即存在能够对人们追求利益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和机制。这种看法是很有见地的。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之所以效率低下、贫穷落后,关键在于激励机制严重缺乏,社会不鼓励人们追求自身的合理利益。而今天社会出现种种问题的根源,又恰恰是激励机制已较为健全,而约束机制却严重滞后,进而导致两大机制严重不平衡的结果。不过,这里必须纠正一点,就是上述看法存在一个严重的疏漏,那就是只把利益作为激励因素,而把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单纯看作是消极的约束因素。实际上,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并不仅仅起约束作用,同时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激励因素。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如果具备了这一强大的激励因素,将会在自身的工作和事业中焕发出巨大的能量和热情,这种能量和热情将使其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直达胜利的彼岸。经济活动作为人的活动,道理同样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道德或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生产力,因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而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并最终使这种热情和干劲变成巨大的效率和财富。今天,经济伦理学日益为经济学界所重视,“道德经济”提法的出现,正表明那种仅仅把道德视为纯粹的目的而不同时看作是实现目的的手段的传统的道德理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人们已逐渐认识到道德巨大的、潜在的工具价值,认识到道德与经济的密切联系。这种认识的提升不仅将有可能导致过去那种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只注重利润动机的传统的经济学发生一场“道德”的革命,而且必将使现实的经济生活迈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它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鉴于我国社会素来缺乏法治传统,乃至今日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还比较薄弱,而我们目前进行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又必然是、也必须是一个法制化的过程,因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关键和重中之重理应是法制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腐败现象和假冒伪劣产品的盛行),从而顺利地完成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邓小平曾指出:“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今后也决不允许有任何动摇”[1]。就这一点而言,目前在整个社会已达成普遍共识。然而,如果由此而认为,既然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那仅凭法律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彻底地解决一切问题,道德或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法制社会中没有任何地位,那就错了。这种看法是对法制社会的严重误解,也是对法律与道德各自的功能、法治与德治关系的错误认识。如果还有人认为,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是对“依法治国”的否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人治传统的死灰复燃,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德治和法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不应该夸大它们的区别而忽视它们的联系,更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而看不到德治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二者同属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它们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同时,二者的思想基础也是相同的,即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更为重要的是二者在功能上也是互补的。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的德治思想为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我国的德治传统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治国之道,奠定了重德重教的传统。这一传统把道德建设视为国家的根本之计,主张“为政以德”。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来看,这种治国之道虽有过分夸大道德教化的作用之弊,但确实在历史上发挥了促进国家的稳定和统一、防止内部分裂和外族入侵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道德和法律各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不应厚此薄彼,而应发挥其各自的功能。不过从总体上说,道德才是治国的根本。因为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力量,只能使人因迫不得已而暂时不犯罪。而道德则不同,它诉诸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良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弃恶从善。因此,法治只能治标,德治才能治本。正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朱熹解释为:“政者,为政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4]。对我国历史上这一深厚的德治传统,我们千万不可简单地视之为封建主义而将其抛弃。在剔除其部分封建主义的内容和虚伪性的同时,应该很好地加以继承和发扬。
那么,道德或思想政治教育究竟能够在当代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认为,这种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道德可以在以依法治国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发挥规范社会关系、约束人的行为的作用。治国的实质就是理顺和协调好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使之与各种必要的规范相符合,从而为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创造一个较为理想的社会环境。而这些规范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法律,一类是道德。依法治国是发挥法律的外在的、强制性的作用,以德治国则是发挥道德的内在的约束作用。相对于法律来说,这种作用虽然是无形的,但仍然能够在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道德的本质,自有人类道德以来,道德一直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这种作用,否则道德将不复存在。
其次,道德可以在社会政治理想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否形成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思想信念,这对它的长远发展和现代化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在这一问题上,法律的性质决定了它是无能为力的,而道德则可以大有所为。道德作为调整人际关系的规范和准则,可以促使个体的人追求善的理想和境界。而一个追求善的即有道德理想的人也很有可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成为该社会的政治理想的追随者,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道德理想是形成他与整个社会共同的政治理想的前提和基础。道德所发挥的这种政治功能就是人们为什么那么重视道德的根本原因。
再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搞好道德建设,可以起到维护法律的尊严,辅助依法治国的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必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将二者看成是对立的东西。所谓以德治国,就是要努力培育公民的道德意识,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使整个社会养成一种尊德、重德的良好氛围,净化社会的道德空气。而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法治建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相反,在一个道德观念薄弱甚至蔑视道德,视讲道德的人为傻瓜的社会中,依法治国将成为一句空话,因为这将使法治建设建立在沙滩的基础上。近年来,随着社会风气的恶化,人们常常提到“道德底线”这个词,认为在现代社会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起码条件是不违反道德底线,也就是遵守基本的法律规范。这一愿望无疑是良好的,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也比较现实,不难做到。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道德状况严重恶化,以至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即谁讲道德谁吃亏,谁不讲道德谁得利,那不讲道德、跨越道德底线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这样将使所谓道德底线形同虚设,名存实亡。所以,仅仅要求一个公民守住道德底线,遵守基本的法律规范,或换句话说,认为只要守法,哪怕不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也可以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合格公民,恐怕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看来,要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守法公民,仅仅做到不违反道德底线是远远不够的,还是应该在提高道德水平上多下工夫。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由经济、政治和文化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统一整体。“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5]。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而且还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6]。为了使现代化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不仅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保障作用,也需要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文化或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更何况社会主义文化或精神文明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但是实现现代化的手段和工具,同时也是现代化所追求的根本目的之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渠道和方式当然是多样的。比如说,经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我们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离开经济建设去谈文化建设,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来进行文化建设。但经济仅仅是基础,它不可能代替文化。我们不能天真地以为经济搞好了文化自然会上去。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更直接一些,前者搞好了对后者的带动作用很大。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文化相对于经济和政治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所以,要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除了大力加强经济和政治建设外,还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不可缺少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培育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谓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显然,只进行经济建设不可能培育起这种民族精神,单纯的政治建设也难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在这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无法代替的作用。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协作精神等等,这些情操和精神的形成,既不是天生的,或从哪个地方突然冒出来的,也不是一两个什么文件或靠制定某项规章制度就可以使其“速成”的,而是需要大量的、长期的、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方能奏效。在这方面,我们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前都曾经有过许多成功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一定不能丢掉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而应将其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或精神文明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两个方面。前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后者则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两个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前一方面本文已多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言。就后一方面而言,虽然不能简单断言有道德就一定有知识,更不能认为道德就是知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有道德、思想素质高的人,能够真正地懂得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从而将会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动力,这种动力将会促使他(她)以十倍、百倍的努力去学习,去占有知识。这样,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一个在知识上后进的人会变成先进的人,一个文化上落后的民族和国家会变成先进的民族和国家。这种情况,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屡见不鲜的。
总之,为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除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开发和利用科学技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外,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所具有渗透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功能,发挥着一种无形但持续且长久的作用,因而必须加强对其的建设。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359.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3] 张帆. 论语[M].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4] 朱喜熹. 论语集注[M]. 山东:齐鲁出版社,1992.
[5] 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6]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64.
On the Effec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Behavior
CHEN Hua-shui
(Zhongshan College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Zhongshan 528402 China)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s a coordinated and interactive whole including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In order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lso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in addition to vigorously developing the productive forces, striving to develop and u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teadi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ruling with law. This is becau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penetrate into the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so as to play an invisible yet persistent and long-term role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e tremendous significa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not be ignor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politics; economics; culture; function
G41
A
1008-8105(2010)02-0033-05
编辑 戴鲜宁
2009 − 12 − 03
陈化水(1978− )男,讲师,硕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