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社科学报编排规范问题
2010-04-03张秀萍
张秀萍
(大连理工大学 学报(社科版)编辑部,辽宁 大连 116024)
论高校社科学报编排规范问题
张秀萍
(大连理工大学 学报(社科版)编辑部,辽宁 大连 116024)
高校社科学报编排规范在执行中存在着几个问题,即明确性规范与未明示要求、弹性规范与硬性规定、统一规范与个性化风格等。高校社科学报在编排过程中要提高对明确性规范的执行力度,并正确理解未予明示要求的规范;要正确理解和区分弹性规范与硬性规定,提高对规范的准确认识和执行规范的水平;要在坚持规范的前提下,从编排形式、刊物对作者研究方向的引导及研究的深度和力度上铸造学报的个性化特色和风格。
高校社科学报;编排;规范;执行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术性期刊都已陆续加入了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通过网络、计算机终端传递信息。学术文章编排规范中要求具备的具有检索价值的内容和项目,正是促进信息快速传播、流通的手段之一。编排规范准确、标准不但能够使学术期刊检索质量大为提高,提升刊物内容的表达效果,增加读者对信息的理解,同时还能为其他用户利用编排规范提供的信息项目进行后续工作提供服务。学术期刊编排的标准化、规范化,有利于科技成果和科技信息的广泛传播,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中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自199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以下简称CAJ-CD规范)之后,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为了与CAJ-CD规范保持一致,于2000年修订并由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由此高校社科学报系统开始脱离社科类刊物在编排规范方面的混乱局面。但在执行过程中对于未予明示的规范、弹性规范与硬性规定、统一规范与个性化风格等问题,各高校社科学报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本文仅就高校社科学报编排规范执行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关于如何准确执行未予明示规范的问题
《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基本上是由一些明确性很强的规定构成的。应该说,在明确性很强的规范面前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甚至根本无视编排规范的颁布实施,这在高校社科学报系统还是不多见的。对于一些未予明示的编排规范,要执行起来是一个难点问题。如何正确理解并准确执行未明示规范,是实现高校社科学报编排规范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对于未明示的规范和要求,在执行中原则上不作增减性的说明或要求
《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规定:“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但没有明示是否一定要署真名。古往今来,有许多作者(包括许多名人大家)习惯用笔名来发表自己的作品。对此,多数期刊并不主动涉及此问题,只有少数期刊要求作者署真实姓名。这是否符合规范值得研究。从法律上来讲,作者是否署真实姓名是作者的个人权利。况且作者署的是真实姓名还是笔名,作为期刊编辑部是无法查实也无权查证的。所以,对于这些未予明示的问题,原则上在执行中不作增减性的说明或要求。
《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规定: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并未明确规定可以署几位作者。在执行的过程中有的期刊规定:作者署名不超过3人,多于3人者,在页下注明。从著作权角度来说,这一规定似有不妥。一般来说,高校科研项目都是由项目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的,团队成员对自己参加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及论著都享有一定的知识产权,尤其是具有毫无争议的署名权,所以,期刊编辑部没有权力剥夺作者的署名权。笔者建议,关于署名问题,如果署名不超过6个人,从版式美观角度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作者人数实在比较多,可以署“某某课题组”,然后再在页下作者简介中加以详细说明。
2.对于未作排除性明示的规范,原则上只执行已明示的要求
《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规定“国际标准刊号(ISSN)应使用不小于新5号字印在封面右上角”,但没有明确规定国内统一刊号(CN)要不要也印在此。多数学报认为封面不需要印国内统一刊号(CN),但也有少数学报将两种刊号均印于此。规范的制定一般来说要体现简捷明了的原则,当规范规定某一项目时,不可能将与此相关的项目一一加以说明。因此,对于未作排除性明示要求的项目,操作中原则上只执行已明示的规范。关于“国际标准刊号(ISSN)应使用不小于新5号字印在封面右上角”的问题,由于它没有明示国内统一刊号(CN)也印在封面右上角,所以,只需印国际标准刊号(ISSN)即可。
《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要求介绍文章主要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等,但没有明示要不要介绍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报把“主要研究方向”作为作者简介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有利于读者了解作者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般来说,高校教师都有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但是,有的作者在行政等部门工作,研究的领域比较广泛,没有一个主要研究方向。还有些教师和专业学者,所写的文章内容与实际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不一致,这样一来作者往往临时编造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或在原主要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与此关联度很小的研究方向。于是,这种介绍就缺乏真实性了。另外,关于作者简介中介绍几位作者比较合适的问题也没有明示的要求,只是说介绍主要作者。有的期刊只介绍第一作者,还有的期刊在第一作者为研究生第二作者为导师的情况下增加介绍第二作者。总之,各期刊做法并不统一,执行中编辑的操作难度加大。
3.未明示但实际上在有些具体要求上已经明了的规范,在执行中可加以强调并明确下来
《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中有些规范虽未明示,但实际上在有些具体要求上已经明了。例如,关于未公开发表的资料是否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问题,规范中并未直接明示。但是,从编排规范要求参考文献要注明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等项目来看,实际上表明了未公开发表的资料是不能列入参考文献的。对此,大多数学报是这样理解,也是这样执行的。有些学报征稿启事中明确要求: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参考文献。也有的学报要求: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一般不宜列入参考文献,必须引用时可以页下注释。但也有的学报将公开发表和没有公开发表的资料一并列入了参考文献。这里还有一个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特有的问题需要探讨:未经整理、出版的历代手抄或刻本的善本、珍本等古籍文献是否可以列入参考文献。《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对此没有明确的要求。对此,张积玉先生主张将其列入参考文献并按照新修订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4.1.2著录格式”来解决,示例:
[7]王夫之.宋论[M].刻本.金陵:曾氏,1865(清同治四年).
他认为这种著录的项目次序及格式同其他图书是一样的。[1]有些项目,由于条件所限,作者未必能够找全,所以,对于未经整理、出版的历代手抄或刻本的善本、珍本等古籍文献,以及未公开出版的书刊、资料,笔者认为采用页下注的方式解决较好,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
二、关于如何正确理解和区分弹性规范和硬性规定的问题
如何正确理解和区分弹性规范和硬性规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弹性规范比较模糊,有的看似弹性,实为硬性;有的虽有弹性选择,实际余地有限;有的虽仍为弹性规范,但由于泛而无边,失却了规范之统一的本来意义。而有些硬性规定又缺乏应有的“刚性”,在操作中被理解为弹性规范。有的专家把编辑技术规范分为指令性规范、指导性规范和参与性规范,指出在执行时它们运用的灵活程度有所不同:指令性的技术规范以法规形式确定下来就必须遵守,其他两类技术规范虽有明确的要求,但不作硬性规定,执行时可以有灵活变通的余地。[2]在目前阶段,按其约束力来看,编排规范并不是具有法规依据的指令性的技术规范,它更近似于一种指导性规范。因此,在编排规范执行中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弹性规范与硬性规定的关系。
1.正确区分弹性规范与硬性规定
《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中的弹性规范常常用“一般”“也可”之类词来体现。据统计,《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中具有弹性规范的“一般”用词大约有16处,例如,“封底一般为版权页”,篇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等。“也可”用词大约有10处,例如,版式“采用16开本,幅面尺寸为188 mm×260 mm或210 mm×297 mm,也可采用其他开本”等。此外,《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中还使用了一些“应尽量”“尽可能”“应尽可能”之类的词,也属于弹性规范的性质。
“也可”是一种明确的多项选择词,尽管有一定的弹性,但还是在给出的选择项中来挑选,实际上余地并不是太大,是在执行A或B或… N中选择。“一般”则是一个体现潮流的双项选择词,其含义是大多数可以或已经这样执行的,而个别特殊的情况可以例外。其选择余地比较大,是在可执行与可不执行中选择。“应尽量”“尽可能”“应尽可能”之类的词,包含除非不得已,一般都应该如此执行的含义。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在规范性的文本中,“一般”以及“应尽量”“尽可能”“应尽可能”这类词用得太多,直接后果是导致弹性规范与硬性规定产生矛盾。
除那些弹性规范外,大多数规范是硬性规定,它在文本中也有明显的特征,即常常用“应”“一律”“是”之类词来体现。使用“应”字进行规范的大约有66处,例如“国际标准刊号(ISSN)应使用不小于新5号字印在封面右上角。条码应按规定印在封面左下角或封底右下角”等。使用“一律”的有4处,例如“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等。“应”和“一律”等词作为硬性规定不存在理解上的问题,问题在于用“是” 作为硬性规定,常被人们忽略。
用于定义作用的“是”,也应该理解为硬性规定,共有6处,例如“增刊是指按出版周期出版的期次以外增加的期刊”,“页码是学报每期正文(含扉页、目次页)的连续编码”等。但是,有些刊物将这种用于定义作用的“是”也理解为弹性规范。就拿页码编码来说,绝大多数刊物把规定中的“含扉页、目次页”忽略掉了,或者觉得这一条是具有或然性、可选择执行的规范,于是,多数只是从正文开始编排页码。只有极少数刊物是严格按照此规定,从扉页、目次页开始进行页码编码的。
2.正确理解“一般”等弹性规范
(1)“一般”等弹性规范有的也属于不折不扣的规定。《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规定:图题一般居中排于图的下方,图一般随文编排,图较多时也可集中排在文末或其他适当位置;表一般随文编排,先见文字后见表;需跨页时,一般排为双面跨单面;文稿中的数学公式应简明、准确地表达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一般另行编排;书脊一般纵排;刊眉一般排在正文篇名页;作者简介一般排在篇首页地脚,置于收稿日期(或基金项目)之后;英文摘要的内容一般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等。这些“一般”要求本身应属于一种不折不扣的规定,不能够理解为弹性的、可执行可不执行的内容。
(2)“一般”等弹性规范应该属于一种趋势性、导向性的规定。编排规范要求:文内标题力求简短、明确,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级;封底一般为版权页;篇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摘要一般不超过200字等。“一般”等弹性规范属于一种趋势性、导向性的规定,既在原则上体现了整体上的步调一致,又在个别问题上赋予了某些灵活性。就封底一般为版权页来说,有些需要利用封底发布广告才得以生存的刊物,就不容易做到这一点。
三、如何处理统一规范与个性化风格的问题
编排规范执行中通常会存在统一规范与各刊物追求个性化风格的问题。其实,学术期刊编排的标准化、规范化,有利于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刊物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在坚持编排的统一规范的前提下,追求刊物的个性化风格是编辑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1.利用编排规范中的弹性空间,从编排形式上铸造学报的个性风格
从编排形式上铸造学报的个性风格,一方面要坚持规范,另一方面规范又要适应情况的变化,有些规范允许区别情况灵活变通执行。这样,既有利于实现编辑工作的社会功能,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又有利于发挥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出版物的特色和风格。[3]
从上文论述中可以看出,有些弹性规范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封面是刊物在形式上形成风格的重要一环,编排规范对于刊物的封面并没有严格的限定,除版权标志外,一般来说刊物自主发挥的余地是很大的。有的期刊习惯把本期重要学术论文目录刊登在封面上,这其实也是一个刊物的编排风格问题。
另外,学术期刊编排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是期刊的一种风格,特别是有些技术性的标志,统一的结果不仅方便于网络化和国际化,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也是一个方便阅读的捷径。同时,规范统一也是一种严谨风格的体现。
2.发挥刊物对核心论丛的聚合优势,从研究的方向上铸造学报的个性风格
应该说,实现高校学报特色的主要途径不是在编排形式上做文章,而是在内容上下工夫。发挥刊物对某类前沿研究主题及其论丛的聚合优势,形成该论题较有影响的核心圈,从研究的方向上铸造学报的个性风格。在学报的战略发展中,必须要保持自己独有的特色,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着重在特色与质量上下工夫。对学报来说,要对本校重点学科现状有深入的了解,从而结合学科建设实际,明确本校的学科优势及潜在发展方向,重点扶持和办好若干个有希望打造成学报“品牌”的学科专业。学报在栏目设置方面应向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倾斜,支持新兴学科建设。还应考虑结合学报的内在属性和功能,发挥地域优势,注重对本地区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挖掘,以体现各自的风格。对某些重点学科,为支持、推动该学科向纵深发展,学报可为学科的某一个领域、某一方向的研究进行系列报道,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群,体现学校某学科的优势和特色。[4]
3.从研究的深度和力度上铸造学报的个性风格
跟踪学校的重要科研项目的学术发展动态,深入挖掘学校重要学术团队的研究成果。有些发表在国际国内层次高、影响大的刊物上的论文,由于受版面限制,不能把所有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为了提高本校学报的学术水平,当本校高水平的文章在层次高、影响大的刊物发表后,鼓励学术研究人员将本课题更详细、篇幅更大的研究成果在本校学报发表。另外,作为高校学报要“开门办学报”,实现学报的开放化,吸引国内外相关学科和研究方向的高水平稿件,从研究的深度和力度上铸造学报的个性风格。
[1]张积玉.社会科学期刊规范化若干重要问题答疑[J].河北学刊,2003(2):137-144.
[2]陈怀民,董 维.编辑美学原则与编辑规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28-129.
[3]傅 苏.执行期刊规范有关问题的探讨[J].编辑之友,2002(6):54-56.
[4]沈君佐,陈 华,高水娟.发挥高校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2000(12):43-44.
Oneditingandlayoutspecificationsofsocialsciencejournalinuniversity
ZHANG Xiu-ping
(The 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Dalian Univ.,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There usually exist several issues, namely, specific norms and ambiguous requirements, flexible norms and rigid rules, unified norms and personal styles, etc. in the editing and layout op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 journal in university. It’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ecific norms and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ambiguous requirement,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distinguish between flexible norms and rigid rule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awareness and implement of norms, to build the personalized features and style of journal through the arrangement of forms, the guidance for authors’ research directions, the depth and strength of research under the premise of adhering to specifications.
social science journal in university; editing and layout; specifications; implementation
1671-7041(2010)02-0122-04
G237.5
A*
2010-01-08
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研究会学术研究发展基金项目(LGNY09A01)
张秀萍(1965-),女,赤峰人,副教授;E-maildutxiu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