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亚地区海洋文化观的建构与思考

2010-04-03

关键词:东北亚地区东北亚海洋

蔡 静

(大连水产学院 人文法律系,辽宁 大连 116023)

东北亚地区海洋文化观的建构与思考

蔡 静

(大连水产学院 人文法律系,辽宁 大连 116023)

探讨东北亚地区繁荣发展需要构建的3种新的海洋文化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新生态观;以“整体”“综合”和“内在”为特征的新发展观;由单向度的文明输出到双向的交流互动,从反思、对话走向文化自觉的新文明观。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所谓的“太平洋文明”和“太平洋繁荣”。

海洋文化观;东北亚;太平洋文明

综观人类的文明演进轨迹不难发现,任何一个文明的发展进程无不与海洋有着密切的关联。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早萌芽于地中海沿岸,于是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地中海文明”和“地中海繁荣”。尔后,随着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指南针的应用,大西洋地区日渐成为新的商贸和经济中心,人类又迎来了“大西洋文明”和“大西洋繁荣”。可以预见,在大力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未来世纪中,亦将会出现新的海洋文明,即所谓的“太平洋文明”和“太平洋繁荣”。这其中,则是以环黄海、渤海圈的东北亚地区为代表。而东北亚地区的繁荣发展则必以建设新的海洋文化、发展现代海洋文明为关键和根本。本文探讨东北亚地区海洋文化观的建构,试图为东北亚海洋文化的发展提供某些启迪。

一、东北亚发展海洋文化的时代意义

海洋以其丰富的资源,正成为人类的第二发展空间。正如大多数学者所言,21世纪是大力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世纪,也是海洋工程技术大发展和大施展的世纪。尽管目前“海洋综合开发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层面问题,但说到底还是文化问题,是怎样认识和把握、发展海洋文化的本质及其蕴涵的问题,海洋世纪的到来,如果缺失了海洋文化的研究,会比现在更可怕”[1]。而对于东北亚国家和地区而言,发展海洋文化这种强大的“文化力”则显得更为关键和必要。

1.海洋文化是海洋世纪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

当今世界各国竞争激烈,竞争形式也日益多元化,既有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硬实力”的竞争,也有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等“软实力”的竞争,尤其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对此颇为重视。从“十六大”报告突出强调“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到十六届四中全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再到“十七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的相关表述,均将文化视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和衡量指标。当然,文化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古典文化”,也有现代意义上的“海洋文化”。随着21世纪海洋世纪的到来,文化更多地体现为“海洋文化”。当今世界各强国、大国大多是海洋国家,从某种程度上说,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海洋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海洋文化的竞争。由于导致这种竞争的开始、左右这种竞争的格局和态势、决定这种竞争的发展方向的,是世界各海洋大国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等海洋文化因素,[2]因此它在竞争中发挥着关键的支撑作用,是海洋世纪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

2.海洋文化是东北亚地区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海洋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增长点。早期的大国崛起都是依托于海洋,与海洋文化密切相连,比如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美国等。世界上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都集中在沿海地区,如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这些城市的发展带动了所在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同样,海洋文化在东北亚地区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的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韩国、朝鲜、蒙古和日本。这一地区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从地理方位看,它们处于黄渤海经济圈内,约有3亿人口,被称为“世界的取样器”。俄远东拥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富有黄金、钻石等矿物质资源和海洋资源,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大国。朝、蒙则拥有金属资源。中国东北地区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炭和森林资源。这一地区既有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又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同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距离较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且有强大的腹地支撑,因此,海洋成为东北亚国家和地区潜在的发展空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3.海洋文化是东北亚国家传承民族精神、彰显国家形象、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从经济学意义上说,文化属于商品,同时,它还具有经济功能和商业价值。此外,文化商品还有其特殊的属性,即意识形态性。无论是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抑或是西班牙的哥伦布、麦哲伦航行和葡萄牙的达·伽马航行,都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传承某种民族精神,彰显某种国家形象,传播与渗透某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载体与工具,但是四者航行的目的和实质各异。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一显国威,“以武力作后盾”,“扬威海外”[3],二施仁爱,“际天所覆,极地所载,莫不归于德化之中”*参见〔明〕费信《星槎胜览·序》。,即“以我强大中华为核心、称臣纳贡于我”[4]条件下的和平共处、友好往来的国家战略和意识形态,其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而不是“经济意义”。而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行则体现了血腥扩张、殖民地瓜分和掠夺的经济意涵,凸显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和开放的侵略实质,显示了整个王室、整个国家威武称霸的雄雄野心。其结果是,“郑和第七次远航归来(1434年),怀柔政策已收成效,各国已与明廷建立政治、外交关系,来华使节盛况空前。”[5]但却使国库空虚。相反,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行却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篇章。“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6]四者虽同为航海,但其背后却隐含着各自文明体系中统治者的海洋文化观念和意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民族精神,最终因观念的反差而注定命运的迥异。

二、东北亚地区新海洋文化观的构建

海洋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因此,在新的时期要重新审视海洋文化,树立泛海洋文化和正确的海洋观,摈弃某些狭隘、错误的海洋文化理念,真正使东北亚经济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新的生态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新的海洋文化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现在,人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陆地的拥挤与海洋的浩瀚。因此,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致使许多资源被无序、无度、无偿地开采使用;而可持续发展理念则认为,资源是有限的、有偿的、有主的,人们不仅要着眼于保护当前和当代人的环境,更要注重保护未来和后代人的利益。因此,要走出资源开采与利用的误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正确的战略意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海洋存亡,匹夫有责。

2.新的发展观:摈弃单纯、狭隘的唯经济发展观,强调整体的、综合的和内在的新发展观

传统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增长,他们所关注的目标就是GNP(国民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的衡量指标也无外乎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产值等方面,然而,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模式,使许多国家、地区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东北亚地区要充分吸取这一教训,在强调海洋经济增长的同时,绝不能忽略环境的发展,要警惕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发展的新问题出现,改变传统的粗放型模式,发挥科技优势,减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唯有如此,才能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此外,海洋文化还应该强调整体的观念,不仅要做到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还应注重与内陆文化的整体发展与协调等。

3.新的文明观:由单向度的文明输出到双向的交流互动,从反思、对话走向文化自觉

(1)文化寻根。东北亚地区地理相近,文化同源,要发展海洋文化,则必须挖掘海洋文化历史传统,将其纳入汉文化圈范畴来考量,从而达到文化认同。中国历史上的灿烂文明是通过海上和陆上逐步传播到北至东北亚、南抵东南亚的广阔范围内的,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汉文化圈。早在《诗经·商颂·长发》中就曾记载: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据推测,在箕子之前的商代契的孙子相土曾在未开化的朝鲜建立并治理了一块海外领地,同时又从朝鲜航行到日本。这就是“箕子开国”的传说,反映了汉人对朝鲜开国的重大贡献。春秋战国时期,沿海的燕、齐航海者开辟了两条航线:起于朝鲜半岛南端端庆尚南道的庆州海域的一条逆时针旋转的左旋环流航线和以朝鲜半岛南端的釜山为起点,经对马岛到达北九州的航线;[7]秦统一六国后,又派徐福东渡,首次大规模地对外传播中华文明;汉唐,有通往朝鲜、日本的登州(今蓬莱)入高丽的渤海航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有徐兢奉使高丽,留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明朝有壬辰抗倭援朝等。可见,中国文化在历史的早期就极大地影响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尽管近代以来,日、韩文化都发生不同程度的“西化”,尤其是日本文化更为明显和突出,但是其主要的和核心的文化传统主脉其实还是“东方文化”。所以,许多日本人把中国文化作为日本文化之源,日本学者伊势专一郎甚至说过:“日本一切文化,皆从中国舶来。”因此,东北亚国家和地区首先要挖掘海洋文化历史资源,做到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2)文化流通。既要加强东北亚国家同国际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也要巩固东北亚国家之间的横向合作和纵向联系,为促进和谐海洋作出贡献。文化需要流通,只有传播了的文化才有生命力,才会被人接受。文化与传播也是相辅相成的。有生命力的文化更加容易传播,传播使文化的生命力更强,如百越文化对东瀛邻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学者在航海、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史料和文物均佐证了古代东南沿海地区越人及其先民向东瀛邻国传播稻谷栽培技术的事实。这些传播对异域形成新的文化生态以及整个区域社会演进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今,随着全球化趋势的纵深发展,也逐渐出现了区域经济集团化。作为东北亚区域来说,要发展、要崛起,走区域合作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而且在该区域已经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即合作则互利。为此,中日韩三国要通过黄、渤海共同合作,形成环黄、渤海经济圈,这也将成为21世纪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热点和核心。

(3)文化输出。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兴海。增强海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争取全球化语境下的东北亚话语权。按照文化社会学理论,文化资本越被传播,其资本价值增加的就越大,文化的资本价值增加越大,则越容易被人所认识和接受,从而使文化得到不断的传播,这就是文化意义上的“马太效应”。要达到此效应,必须进行必要的文化输出,而文化输出则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并借此增强其影响力。海洋科技是海洋第一生产力。海洋产业的优化和提升、海洋资源和环境的调查与勘探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修复等,都必须以科技为依托。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大力开展海洋研发工作,加速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在海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产学研沟通和联系,使人财物资源优化配置,使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②加强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东北亚地区要以海洋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为契机,努力培养各类海洋科技人才。同时,建立合理的海洋科技人才培训体系,为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争取把大连、釜山等地建设成海洋高科技人才的储备基地。③强化科技管理,把海洋科技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条件,促进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领峤春秋——海洋文化论集(四)[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171.

[2]李耀臻,徐祥民.海洋世纪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320.

[3]徐玉虎.郑和评传[M].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8.

[4]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60.

[5]宋正海,陈传康.郑和航海为什么没有导致中国人去完成“地理大发现”[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1):25-3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52.

[7]魏启宇.交通史学与海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296.

ConstructionandthoughtaboutviewsofseacultureinNortheastAsia

CAI Jing

(Dept. of Humanities and Law, Dalian Fisheries Univ., Dalian 116023, China)

The paper discussed three kinds of new views of sea culture that need to be built for Northeast Asia's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i.e. a new view of ecology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new view of whole and systematic as well as intrinsic development; and a new view of civilization from one-way outlet to two-way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arting from thought and communication and gradually approaching to self-consciousness. Only by this way, the so-called “Pacific civilization” and “Pacific prosperity” can be achieved.

views of sea culture; Northeast Asia; Pacific culture

1671-7041(2010)02-0087-03

G112:P7

A*

2009-10-19

蔡 静(1972-),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E-mailcaijing@dlfu.edu.cn

猜你喜欢

东北亚地区东北亚海洋
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定位研究
东北亚中医药研究院
“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空间研究*
爱的海洋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扎实推进东北亚旅游胜地建设
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考察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古代东北亚民族关系的若干问题
地方议会交流之旅——关于参加第七届东北亚地区地方议会议长论坛并访问韩国忠清南道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