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新音乐教育的启蒙
2010-04-03郎立夫
郎立夫
(长春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近现代中国新音乐教育的启蒙
郎立夫
(长春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新音乐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把“新音乐”运动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中国音乐院校的创建及贡献、抗战时期的中国音乐教育及成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与研究,旨在为中国当前音乐教育及其未来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新音乐”运动;音乐院校;抗战时期
从元、明时代已有西乐传入中国的记载,五线谱及自然、和声、旋律调式音阶也广为流传。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大量来华,在教会中举办“唱诗班”、“琴科”和“音乐专科”等,使西方的传统音乐文化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
1 “新音乐”运动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随着“新音乐”运动的逐渐深入,30年代前后新音乐教育已成为音乐发展的主流。戏剧音乐也在“五四”新文化精神影响下从旧形式中脱颖而出。评剧、越剧、楚剧、沪剧、豫剧、花鼓戏、花灯戏、黄悔戏等音乐也有了很大发展。乐队伴奏从中国的民族器乐过渡到中西乐器兼而有之,形成颇具特色的新型戏曲乐队。并且说唱音乐也逐渐成熟定型,如:“乐亭大鼓”、“北京琴书”、“西河大鼓”等341个曲种的音乐形式已经各成派系。
同时中国传统乐器教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出现了乐器合奏等新的器乐社团,郑觐文等发起成立于上海的“大同乐会”的会章提出“本会专门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出大同音乐,促进世界文化运动。”他所曾仿制古代雅乐,大力传授各种民族乐器演奏技艺,整理改编大量的传统曲目,如将琵琶曲《夕阳箫鼓》成功改编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已经成为中国曲目的经典。与此同时,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管(南音)、汉乐、北方吹歌等演奏形式也较为广泛传播。济南“德音琴社”的琴师王露,应蔡元培聘请成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古琴导师,这一时期的著名古琴艺人一时颇为活跃,教学水平也非常高超。民间以华彦钧为代表的演奏家也创作了如《二泉映月》、《听松》、《大浪
淘沙》、《龙船》等传世之作。
2 中国专业音乐院校的创建及贡献
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蔡元培积极倡导和萧友梅等留学归国音乐家的努力之下,创立了新的音乐教育机构,即后来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成为专业音乐教育机关,于1922年10月建立并招考新生。稍后,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增设音乐系,也是培养我国第一代具有专业技艺音乐人才的教育机构。1923年传习所教员们组成了北京大学管弦乐团,1927年萧友梅南下上海成立了“国立音乐院”(1929年改名为“国立专科学校”),这是中国音乐教育的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校,培养了像贺绿汀、谭小麟、吕骥、喻宜萱、周小燕、丁善德等杰出人才,为中国音乐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随着“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专业音乐创作蓬勃发展,如萧友梅、赵元任等人创作的《五四纪念爱国歌》、《卿云歌》、《劳动歌》、《呜呼!三月十八日》、《尽力中华》等这些群众歌曲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之心和争取民主的思想。《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等,不仅在思想上、在音乐语言上、曲调及和声等手法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青主的《我住长江头》、黄自的《花非花》、《南乡子》等也都成为了音乐会经常演唱的独唱佳作。黄自的大型声乐作品《长恨歌》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黎锦晖为普及儿童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先后创作的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在全国的中小学校广为流传。
在器乐创作上,以刘天花为代表的国乐大师、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努力借鉴西方传统音乐,创作了《病中吟》、《空山鸟语》、《良宵》、《光明行》等大量作品。并在技巧上为民族乐器的进一步提升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这之后的许多器乐曲都有了一定的规模及特色,如聂耳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及赵元任的《彩云追月》等,还有一些根据民族乐曲改编的如《旱天雷》、《赛龙夺锦》、《平湖秋月》、《饿马摇铃》等。
在改进国乐、借鉴西乐的同时,有了研究音乐、评论音乐、创作音乐的一大批音乐家,他们为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为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做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并先后系统地整理与编撰出版了大量的著作,较早期的《中国音乐史》等工具书,之后章斐的《中乐寻源》,郑觐文的《中国音乐史》及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专著先后问世。
3 抗战时期的中国音乐教育及成果
“五四”运动后,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深入工农,编写了一些具有群众性的革命歌曲,在传唱过程中有力地支持了铁路工人的“二七”大罢工、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及广东、湖南等地的农民运动。北伐战争前后,红军歌曲更广泛流传于全中国的村镇城乡。“九一八”事变后,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黄自和一些爱国音乐家创作的《抗敌歌》、《旗正飘飘》通过影片广为流传,激起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以左翼音乐运动为代表的抗日歌曲成了当时抗战歌曲的主流,聂耳、冼星海、任光、张曙、吕骥、贺绿汀创作的如《义勇军进行曲》等作品,孙慎的《救亡军歌》、阎述诗的《五月的鲜花》、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冼星海的《救国军歌》等都在抗战前期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已经成了哪里有抗战,哪里就有抗战歌声的浪潮,不管是在国统区还是在解放区。1938年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成立了音乐、歌舞、戏曲等文艺工作团体。从乡镇到农村,从部队军营到老百姓的家家户户,到处都传唱着抗战的歌声。抗日军政大学的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起到了普及音乐教育的先锋模范作用。
1937年后,麦新的《大刀进行曲》、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刘雪庵的《长城谣》、吕骥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张曙的《丈夫去当兵》、郑律成的《延安颂》、《八路军军歌》、贺绿汀的《嘉陵江上》、何士德的《新四军军歌》等抗战歌曲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抗战的心声。尤其是这一时期光未然词、冼星海曲的《黄河大合唱》成为了我国现代合唱艺术里程碑式的杰作。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中国式的歌剧作品,如1940年上演的陈田鹤的歌剧《荆轲》,抗战中的一些小的独幕歌剧如:聂耳的《扬子江风暴》,其中的《码头工人歌》、《前进歌》广为传唱。抗战爆发后,鲁艺演出了延安的第一部歌剧《农村曲》、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大型新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推动了新歌剧的创作热潮,先后问世了《刘胡兰》、《赤叶河》等数十部歌剧。
器乐曲的创作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体裁。如贺绿汀的管弦乐曲《晚会》、冼星海的《中国狂想曲》、江文也的《台湾舞曲》而后又创作了《孔庙大成乐章》及第一交响乐、第二交响乐,马可的《陕北组曲》和瞿维的《秧歌舞曲》等作品,也为这一时期的管弦乐作品锦上添花。所有这些大都是抗日军政大学音乐系的教学成果。为新中国诞生及音乐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做出了卓越的划时代的巨大贡献。
[1] 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 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 夏瀛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4] 陈建华,陈洁.民国音乐史年谱[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5] 汪毓和.中国近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李凤英
The enlightenment of new music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LANG Li-fu
(Academy of Music,Changchu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Through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usic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s of the“New Music”Campaign on music education in China,foundation and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music institutions,as well as Chinese music education and achievements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period,hoping to provide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current music educ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New Music”Campaign;music institution;Anti-Japanese War period
J60-02
A
1009-3907(2010)11-0120-02
2010-07-15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7212)
郎立夫(1979-),男,辽宁沈阳人,助教,主要从事指挥、器乐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