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高校校长基本人口统计特征的比较研究

2010-03-29周文霞潘静洲梁春艳

东吴学术 2010年3期
关键词:学位综合性校长

周文霞 潘静洲 梁春艳

中美高校校长基本人口统计特征的比较研究

周文霞 潘静洲 梁春艳

一、研究目的与数据来源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中美高校校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日益频繁,对校长的比较研究也开始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朱镜人,一九九六;文东茅,二○○四;蓝劲松,二○○四)。对不同群体的比较研究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从人口统计特征入手则是一种简便易行而又价值独特的研究视角,它有助于揭示不同群体的现实状况,为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因此,本研究选取中美高校校长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人口统计学方面概括归纳中美高校校长的基本个人特征,涉及的变量有性别、年龄、任职时间、教育背景、职业经历等,试图回答:在中美高校中什么样的人在当校长,中美高校校长在人口统计特征上有何异同等问题。对大学校长人口统计特征的比较研究是研究的初步阶段,也是研究深化的必经之路。

由于实地调查存在一定困难,我们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和相关的网站来查找中国大学校长的基本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七年全国教育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1908所,其中本科院校740所,高职(专科)院校1168所。本次资料收集是以全部中国高校校长为总体样本框进行抽样的,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首先将中国高校的校长分为211院校的校长和非211院校的校长,又将211院校的校长进一步分为综合性大学的校长和非综合性大学的校长。在抽样中,我们主要考虑学校的知名度、学校的性质、类型、所在的地域等因素,以便使样本具有代表性。其中华北地区有30所高校,共41名校长;东北地区的有11所大学,共14名校长;华东地区的有31所大学,共38名校长;华中地区的有12所大学,共16名校长;华南地区的有7所大学,共7名校长;西南地区的有8所大学,共12名校长;西北地区的有13所大学,共14名校长。非211类大学共有18名高校领导。其中,华北地区的有6名,东北地区的有1名,华东地区的有9名,华中地区的有1名,华南地区的有1名。在所有的高校校长里,既有前任也有现任,所以校长的数量多于学校的数量。另外,所有样本的选取都考虑资料的获取难易程度和完整程度等因素。把这些子样本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总样本,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共获得159名高校校长的个人基本资料,其中211综合性大学有22位,211非综合性大学有35位,非211大学有10位。

与国内资料相比,美国关于高校校长的个人特征有着更为详实的数据。为深入了解高校校长的一般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美国教育理事会ACE(America Council on Education)从一九八六年开始不定期对美国高校校长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二○○七年出版的《美国大学校长》就是最新的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是基于对二○○六年美国大学校长的研究结果,包括了全美2148位公立和私立大学校长的信息——这是自一九八六年研究开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查,本文中关于美国大学校长的数据均来源于此。

二、中国高校校长的基本人口统计特征

1.总体情况

我们从任职年龄、任期、校长来源、职业经历等方面对大学校长的基本个人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高校校长的基本人口统计特征(共159位)

从统计结果看,中国高校校长平均上任时的年龄为51.1岁,平均任期7.8年。从性别上看,在统计的159名高校领导中,男性154位,占96.8%,女性5位,占3.2%;从校长的来源上看,82名来自于自己担任校长的大学,占51.6%,其中211综合性大学有27位,211非综合性大学有50位,非211大学有5位;77名来自于校外,占48.4%,其中211综合性大学有34位,211非综合性大学有31位,非211大学有12位。各类型院校的分布如下:211综合性大学中,校长来自本校的占44.3%,来自校外的占55.7%;211非综合性大学中,校长来自本校的占61.7%,来自校外的占38.3%;非211大学中,校长来自本校的占29.4%,来自校外的占70.6%。在这里我们的统计口径是不论毕业于本校,还是在本校工作过,只要满足两者之一,我们都将其归为本校来源。如果既不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在担任校长之前也未在这所学校工作过,则归为校外来源;从职业经历和晋升通道上看,在这些校长中间从行政岗位晋升到校长职位的有42人,占26.4%,其中211综合性大学有17位,211非综合性大学有22位,非211大学有3位。从教学研究岗位晋升到校长职位的有67人,占42.1%,其中211综合性大学有22位,211非综合性大学有35位,非211大学有10位。另外有50位校长没有查到他们任校长之前的工作经历,占31.5%。在已查到的资料中,各类型院校校长经历分布如下:211综合性大学中,从行政岗位晋升到校长职位的占43.6%,从教学岗位晋升到校长职位的占56.4%;211非综合性大学中,从行政岗位晋升到校长职位的占38.6%,从教学岗位晋升到校长职位的占61.4%;非211大学中,从行政岗位晋升到校长职位的占23.1%,从教学岗位晋升到校长职位的占76.9%。总的来说,从行政岗位晋升的占38.5%,从教学岗位晋升的占61.5%。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高校校长一般由五十来岁的男性担任,任期一般为8年左右。大约一半的人曾经在任职的学校学习或供职,但这种趋势在211类学校表现得比较明显,非211学校的校长大部分来自外校。这可能是因为中国高校校长大都从重点院校毕业,一般院校的校长多是上级指派,自己培养的较少。中国高校校长大部分是从高校的教授或老师中产生,这种现象在非211学校中表现更加明显,211非综合性大学次之,211综合性大学中最弱。可能是由于越是大型的、实力强的高校,越是强调校长的管理、社交、统筹等职能,淡化学术的背景。

2.211 高校的情况

本次调查的211高校的142位校长中,院士有19位,占13.4%。学历方面,具有博士学位的有94位,占66.2%;具有硕士学位的有26位,占18.3%;具有学士学位的有22位,占15.5%。学位来自国内大学的有91位,占64.1%,学位来自国外大学的有51位,占35.9%。可见,重点院校的校长大多是由具有国内大学博士学位的人来担当,19人是院士,占13.9%。

我们将211高校分为综合性和非综合性两类,综合性高校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211综合性高校校长(61位)

211综合性高校的61位校长中,院士12人,占19.7%;具有博士学位的45位,占73.8%;具有硕士学位的8位,占13.1%;具有学士学位的8位,占13.1%。学位来自国外学校的有25位,占41%;来自国内学校的有36位,占59%。他们的学位领域多种多样,覆盖了理、工、文、史、哲、经济等各个学科。但是,理工类背景的是大多数,有48人,占78.7%。文科背景的只有13人,占22.3%。其中,经济管理及哲学背景的有6人,占9.6%。可见,211综合性大学校长,主要由具有理工背景的博士担任,取得国内大学学位的较多,一少部分是院士。

我们将非综合性高校分为理工类、经济类、师范类、农业矿业类、医科类以及其他五种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211理工类院校的32位校长中,院士4人,占12.5%;具有博士学位的21位,占65.65%;具有硕士学位的6位,占18.75%;具有学士学位的5位,占15.6%。学位来自国外学校的有16位,占50%。他们的学位领域几乎都是理工类,只有一人是管理类。可见,理工类院校中,几乎全是由具有理工背景的博士来担任校长,一半的人取得国外学历,很少部分是院士。

表3 211非综合性高校校长(理工类)

211经济类院校的8位校长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位,占37.5%;具有硕士学位的4位,占50%;具有学士学位的1位,占12.5%。学位来自国外学校的有2位,占25%;来自国内的6位,占75%。他们的学位领域几乎都是经济管理类,只有一人是英语类。可见,经济类院校中,校长们大多数是经济管理背景,但硕士占了一半,大部分人的学历是从国内取得的。

表4 211非综合性高校校长(经济类)

211师范类院校的10位校长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位,占80%;具有硕士学位的1位,占10%;具有学士学位的1位,占10%。学位来自国外学校的有4位,占40%;来自国内的有6位,占60%。他们的学位领域以文科背景为主,占70%。可见,师范类院校中,校长大多是由文科背景的国内院校的博士担当。

表5 211非综合性高校校长(师范类)

211农矿类院校的14位校长中,院士两位,占14.3%。学历方面,具有博士学位的7位,占50%;具有硕士学位的6位,占42.9%;具有学士学位的1位,占7.1%。学位来自国外学校的有2位,占14.3%;来自国内的有12位,占85.7%。他们的学位领域以农业、矿业、生物等学科为主,占78.7%。可见,农矿类院校中,校长大多是由相对应背景的国内院校的博士担当,很少院士。

表6 211非综合性高校校长(农业矿业类)

211医科类院校的8位校长中,院士1位,占12.5%。学历方面,具有博士学位的6位,占75%;具有硕士学位的1位,占12.5%;具有学士学位的1位,占12.5%。学位来自国外学校的有1位,占12.5%;来自国内的有7位,占87.5%。他们的学位领域都是医学类。可见,医科类院校中,校长大多是由医科背景的国内院校的博士担当,院士很少。

表7 211非综合性高校校长(医科类)

其他类院校(包括法律、艺术、语言)由于人数很少,难以统计。但总的来说,校长基本是由相关背景的博士来担任,其学位也大多从国内院校取得。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院校的校长尽管有共同点,如:大都具有博士学位,是相关领域有影响的学者等,但是也有着各自的不同之处。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科类院校校长的博士比例比较大,而艺术类、农矿类、经济类院校校长的博士比例较少。理工类院校校长拥有国外学历的比例最高,达到了50%,综合类次之,有41%,师范类40%。综合类、理工类、农矿类、医科类中少数校长有院士头衔。在学位领域方面,综合类、艺术类、师范类涉及范围较广,理工类、医科类、经济类、法律类、语言类几乎是由相关背景出身的人来担任校长的。这些差异可能跟学院所偏向学科的性质、学科发展以及学科的成熟度有关。越是成熟学科(发展有一定历史)指向的院校(如综合、理工、医科等),校长的学历越高,国外学历的越多。越是强调专业性学科(如理工、医科等)指向的院校,校长的学位领域越是集中于本学科。

此外,从收集到的159位大学校长的资料中还可以看到,大学校长社会兼职平均有8.05个,其中最多兼职达到22个,最少的3个。从兼职的类型上看,有在教育部、农业部、最高人民法院等国家机构任职;有担任学会、委员会的会长或委员,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科学委员会;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有各种专业杂志、报刊的编委、主编;有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主席、委员等。大学校长基本上都担任博士生导师。大多数重点高校的校长在任职期间做的研究课题以及发表的论文等更多些。

三、美国高校校长的基本人口统计特征

美国教育理事会最近一次的调查结果显示:二○○六年典型的美国大学校长是60岁、已婚的拥有博士学位的白人男性,任期是8.5年,在此之前大多数曾是学术带头人或者院长。下面是美国高校校长人口统计上的特征:

年龄与任职年限:自一九八六年以来,美国大学校长的平均年龄从52.3岁提高到了59.9岁,平均任职时间从6.3年增加到了8.5年。更重要的是,年龄在61岁以上的大学校长的比例从一九八六年的14%上升到了二○○六年的49%;学历:拥有博士学位的占76%;学位专业领域:文科背景约占90%;性别:二○○六年博士授予学位大学的女性校长的比例是13.8%。2年制的大学女性校长的比例为29%;婚姻:相对于男性校长89%的已婚比例,女性校长的已婚比例只有63%。24%的女性校长不是离婚,就是从来没有结过婚,而男性校长的比例只有7%。

调查结果还表明,不同类型大学校长的特征有一定的差异。总体上看,学校的学术水平越高,校长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越高,平均年龄越大,校长任职时间越长,而女性校长的比例越低,学习教育专业者的比例也越小。

职业经历:相对于一九九八年的25%,二○○六年只有21%的校长任职之前的一个职位就是校长。从学术系统外部进入校长角色的比例明显降低了。二○○六年,只有13%多一点的校长的前任职位是学术系统之外,比二○○一年的15%有所下降。31%的校长在任校长之前是系主任或者是学术带头人,相比于一九八六年的23%上升了不少。但是从新聘校长角度能看到与之相反的结果。新聘校长是指一九九九年一月之后被聘的校长,这类校长的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美国校长聘用的新趋势。在新聘校长中,有近20%来自高等教育系统之外,从这个角度去看,这个趋势似乎是在上升。

自一九八六年以来,猎头顾问的使用率戏剧性地上升。一九八四年之前,雇佣校长时猎头顾问的使用比例为12%,而最近在寻找过程中使用猎头顾问的比例超过了半数。87%的校长至少担任一个外部董事,相比于一九八六年的只有36%的校长担任外部董事,这是一个大的变化。77%的校长担任的是非营利性组织的董事,27%的是企业的董事,以及15%的是其他大学董事会的董事。

校长们认为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此项调查为多项选择,因此各百分数加总之和不为100%,且下面列出的是其中选择最多的几项内容,下同):全体教职员(39.6%)、立法者或政策制定者(31%)以及董事会(22.6%)。公立大学的校长将立法者或政策制定者(44.3%)、全体教职员(37.4%)、教育系统官员(31.7%)作为他们的前三大挑战;私立大学的校长则将全体教职员(41.5%)、捐赠者或捐助人(22.3%)、董事会(22.1%)作为他们面临的前三大挑战。57%的长期任职的校长声称他们刚当校长的时候,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在内部事务管理上;而现在,只有14%的时间花在这个上面。校长喜欢做的事情或者活动:社区联络 (31.4%)、资金筹措(27.5%)以及学术事务(26.9%)。

校长认为最值得报答的对象:学生(53%)、管理者/全体职员 (43%)以及全体教职员(30%)。40%的公立大学的校长认为是社区居民,而36%的私立学校的校长说董事会也是值得报答的。

四、中美高校校长人口统计特征比较

由于中美高校校长个人特征统计口径和数据的来源不同,我们无法就此做出详尽的比较,但是在一些关键点上我们发现两者之间有相似也有差异。比如:都具有较高学历,男性占多数,年龄都在五十多岁,将近六十岁等。在任期方面,中国校长比美国校长短一些。性别方面,尽管两者都是男性占绝对优势,但中国男性校长的比例更大。学历上,美国校长76%的人拥有博士学位,而中国211高校校长中有66.2%的人拥有博士学位,非211高校拥有博士学位的校长则更少。因此,中国校长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要明显低于美国。在所获学位的专业领域方面,美国90%的是文科背景,教育学占有很高的比重。中国校长大多出身理工背景,教育学出身的则少之又少。经历方面,美国高校校长来自高等教育系统之外的比例在逐渐增加,而中国高校校长主要产生于高校内部。针对上述差异,我们就以下一些重要的方面分别展开讨论:

(1)任期。美国大学校长一九八六年、一九九五年、二○○二年、二○○六年的平均任期分别为6.3年、7.3年、6.6年和8.5年。尤其像常青藤这类著名大学,校长的任期会更长,能够达到十几年。而中国高校校长通常任期较短。那么,对于高校来说,校长任期长好还是短好呢?一般说来高校校长的任期长比短要好。一所大学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需要有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需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如果校长的任期定得过短或留任的届数限制得过严,校长更替频繁,会使大学的政策和制度缺乏连续性,不利于大学的发展。同时一个职业校长的成长与成熟也需要一定时间,校长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才能形成符合大学实际的办学理念和管理风格,才能真正地推动大学的发展。如果任期太短,校长刚刚成熟就要离任,不利于校长领导力的有效发挥。

(2)学位背景。美国高校校长大部分是文科背景出身,获得教育类学位的居多。而中国校长以理工背景居多。由于中国理工类学科发展较早以及早期大学重理轻文的思想,这就使得高校中资历较老、地位较高的人多以理工背景为主,校长自然多是理工出身。理科校长,文科校长,孰优孰劣呢?不能一概而论。高校校长需要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虽然一个人的教育背景会对其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甚至决策的偏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学文科不等于具备人文素养,学理科也不能保证必然具有科学精神,选拔校长其学历背景只是一个参考,更重要的是其综合素质。

(3)校长来源。美国来自高等教育系统之外的校长逐渐增多,而中国校长大部分来自于高校,而且大多数是学术出身。这与早期美国校长的来源类似。当今美国,高校领导主要有三个来源:著名学者、高级行政人员、社会名流。著名学者包括学术领袖、科学家等。行政人员包括高校内部的各种管理者以及高等教育系统的管理者,他们更精通于行政与管理,更能驾轻就熟地处理诸如学校规模扩大、学科建设、后勤保障等学校工作。社会名流,包括政府要员、专业团体负责人、社会活动家、有良好学术基础的企业管理人员等。他们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有更多的社交网络,能为学校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校长的类型。有学者指出,研究型大学所承担更多的是学术任务,一般可以由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声望的科学家来担任校长;教学型大学则主要突出教学任务,校长常规性的工作较多,对校长没有特殊的要求,三种来源都可以选择;经营型大学主要面临的是筹集资金和争取生源,就要求校长有较高的经营管理的素质,高级行政人员比较适合;对于综合性大学,尤其是大型高校,与社会各层面交往较多,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社会责任也更多,这就要求校长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最好是由社会名流担任(陈运超,二○○二)。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专项资助,项目批准编号:36808005)

周文霞,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静洲,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梁春艳,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硕士。

猜你喜欢

学位综合性校长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论校长的修养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