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燃机后传动齿轮系强度改进提高探析

2010-03-28王文杰

装备制造技术 2010年8期
关键词:喷丸齿根滚刀

王文杰

(海军驻西安地区某军事代表室,陕西 西安 710021)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某型舰用内燃机改装后功率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当时国内机加工行业工业基础薄弱、工艺方法滞后等原因,后传动齿轮系齿轮的强度没有进行相应的改进提高,以至多次发生了后传动齿轮系统(从曲轴哈呋齿轮至螺杆泵传动系统)齿轮轮齿断裂、挤伤等重大质量事故。

1 故障原因分析

该型机后传动齿轮系同时驱动凸轮轴及螺杆泵压缩机,因此,对后传动齿轮本身的强度提出很高的要求。经过对原齿轮系分析,发现该系列齿轮本身存在如下问题:

齿轮材料原采用40CrNi,轮齿表面及齿根采用中频淬火工艺进行硬化处理,淬火处理完成后对齿面、齿根进行磨削加工。由于表面淬火方法本身的不足,加之工厂专用设备精度下降,中频淬火后,齿轮轮齿表面的硬化层深度不均匀,存在个别齿根没有淬硬层的现象,加之磨削齿根后,齿根部位形成拉应力。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齿轮的弯曲强度,特别对承受载荷较重齿轮的可靠运行造成了威胁[1]。

2 采取的技术措施

解决该型内燃机后传动齿轮系齿轮本身强度不足问题,即齿面淬硬层不均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更换原材料40CrNi,进行工艺调整,将齿轮的热加工工艺由中频表面淬火改为渗碳淬火,采用圆弧磨前滚刀加工齿根,以代替原来磨削齿根的加工工艺,最后对齿面齿根进行喷丸强化处理。

2.1 更选材料

经计算分析,后传动齿轮系中承载最严重的3种齿轮已超过材料使用范围。经过将此3种齿轮的材料由40CrNi改为渗碳淬火材料,同时对其加工工艺进行完善。

围绕渗碳材料的选择问题,对常用的生产齿轮的12CrNi3、F173与原材料40CrNi的模拟产品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试验的前提为3种材料的试样尺寸(产品热处理有效厚度)相同,且在试验过程中调整热处理工艺,以保证3种试样表面硬度及芯部抗拉强度一致。通过对力学性能试验数据的分析得知:12CrNi3的综合机械性能优于F173,且与经调质处理后的40CrNi相接近,并结合有多年12CrNi3热处理经验的实际情况,决定选用12CrNi3。

2.2 工艺调整

经齿面中频淬火后的齿轮,其轮齿表面淬硬层与非淬硬层过渡界线明显,硬度分布梯度大,同时淬硬层不均匀(工厂专用设备精度下降,是造成硬化层不均的原因之一),如齿根没有淬硬,就易造成表面裂纹。而经渗碳淬火磨削后的齿轮,具有表面硬度高、齿面硬化层均匀等优点。相比之下,渗碳淬火齿轮的表面接触强度,比中频淬火齿轮的表面接触强度成倍增长,且弯曲强度前者比后者增加50%以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渗碳淬火齿轮的弯曲强度,决定采用圆弧磨前滚刀切出齿形。这样磨齿后,齿面可与齿根基本相切,齿根可以不磨削,有效克服了普通滚刀切出的齿轮经磨齿后,齿根出现与磨削余量一样厚的台阶,引起应力集中,而要消除此台阶,必须磨削齿根,这样就在齿根部位产生拉应力,使得齿根弯曲强度降低。使用圆弧磨前滚刀后,可将齿轮弯曲疲劳强度提高40%~50%。

2.3 强化处理

所采取的提高齿轮弯曲强度的另一种方法,是在齿面精磨前对齿面齿沟进行喷丸强化处理。经对磨削齿根及不磨削齿根两种齿轮齿根部位应力点测试,磨齿根后齿根处的应力为拉应力,与齿轮承受弯曲载荷时根部受拉伸应力的情况一致,极易损坏。而采用磨前滚刀加工后的齿轮其根部,是受压应力,但数值较小。如再增加喷丸强化处理,就可以更好地抵消齿轮工作过程中齿根部位产生的弯曲应力,提高了承载齿轮抗弯曲疲劳的极限。

3 试件生产

(1)在渗碳淬火材料确定下来以后,投产 3件齿轮Z39(Z)、1431 及 1Z39(Z)1825、1Z39(Z)1861 来验证改进效果。

(2)为了确保提高齿轮自身强度措施的有效性,试验齿轮生产过程中,对3种齿轮采用中频淬火(40CrNi)及渗碳淬火(12CrNi3)的接触疲劳强度及弯曲疲劳强度进行了对比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齿轮材料由40CrNi改为12CrNi3,用渗碳淬火工艺取代中频淬火工艺后,齿轮的接触强度提高21%,弯曲强度提高27%。具体数值见表1。

表1 齿轮接触强度和弯曲强度对比表

(3)为了证实齿沟喷丸强化后对压应力的影响,在Z39(Z)1431齿轮的制造过程中,对该齿轮喷丸前后齿沟的残余应力进行了测量。喷丸前,齿根残余压应力为-225~-252 MPa;喷丸后,齿根残余压应力为-952~-1008MPa。结果证明,齿沟喷丸强化确实起到了强化齿根压应力的作用。而原中频淬火齿沟磨削的齿轮齿根处呈残余拉应力,应力值为+84 MPa,对齿轮工作是不利的。

4 结束语

为验证实机运行效果,保证装备部队后不留隐患,进行了严格的200 h耐久试验。通过对后传动齿轮系的拆检发现,试验前后,各齿轮啮合副齿隙及齿面贴合数值稳定,改材料后的3种齿轮没出现异常磨损现象,且表面未发现裂纹及其它任何缺陷。拆检结果表明,经改进提高后的后传动齿轮系经200 h考核试验后,运转情况良好。另外,此内燃机后齿轮系装备部队使用后,经多年跟踪监控,无重大质量问题发生。由此证明,采取的提高齿轮本身强度的技术措施,起到了提高该型内燃机后传动齿轮系可靠性的作用,达到了预期效果。

[1]门 强.浅谈齿轮渗碳后淬火的质量分析[J].机械管理分析,2005,(4):26-27.

[2]Kumar Balan.齿轮强化的应用[J].现代零部件,2007,(10):39-40.

猜你喜欢

喷丸齿根滚刀
下期要目
滚齿加工平齿根倒锥齿的程序调试分析
渐开线齿轮齿根过渡曲线与齿根弯曲疲劳强度的研究*
复合喷丸对2024-T3铝合金表面形貌及残余应力影响机制
S30432 不锈钢喷丸强化工艺研究
喷丸工艺对1Cr11Ni2W2MoV钢螺母表面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
激光喷丸与机械喷丸复合强化对2124-T851铝合金疲劳寿命的影响
超硬翅片滚刀加工在CNC磨床上的实现
基于ANSYS齿根裂纹对斜齿轮接触应力影响分析
整体滚刀修磨工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