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在影视画面构成之探索
2010-03-27熊琨
前言
现今时代是个影像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都暴露在大量的静态或动态的影像之中,无论是百货商店林立的广告看板或是播放新闻的大型电视墙,甚至回到家中,我们也无法抗拒电视和网络所传播影像的诱惑。日常生活中影像经常无意识的流过大众的眼前,但我们却很少思考这些影像的意义以及它如何建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面对周遭事物的价值体系。电影是现代人寻求娱乐消遣不可或缺的休闲方式,透过电影,我们可以发挥无穷的创意和想象,并结合影像和文字来幻想和述说一个精彩的故事。除了刺激创意的发掘及思索人生意义之外,电影亦扮演着认识异国历史和文化的窗口。结合分析色彩在影视画面构成的各种原理可以加深我们对电影构成元素的认识。
1927年,电影艺术由无声跨进了有声时代,使电影艺术更富有现实感和感染力。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在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中运用,使电影由黑白两色到彩色。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彩色技术在电影制作和拍摄中得到大量的实践经验,从而完善了整个彩色技术的体系,能够灵活、有区别地用彩色反映实际的现实的画面,但受到油画的影响。彩色摄影主张对对象进行在加工和艺术夸张,强调造型形象的象征性,追求整体构图画面的意境,使银幕图像更接近油画画面的要求。五六十年代,电影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开始喜爱表现真实可信的现实世界的摄影效果,加之这一时期,彩色胶片的制作工艺发展,生产了大量的彩色胶片提供给电影进行各种实验,为电影丰富的色彩表现提供了条件,促使电影艺术向“再现现实、接近生活”方向发展。当今,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各种数码设备和软硬件的产品层出不穷,电影艺术也在顺应着时代的潮流,满足着人们的需求与渴望。色彩也在为电影艺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色彩设计基础知识
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之中其实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色彩,我们每天都和色彩发生各种关系。色彩的自然属性是物象的表记。黑、白、黄、棕成了地球上不同人种的肤色标志。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天空、草地、海洋、漫无边际的薰衣草都有它们各自的色彩。你、我、他也有自己的色彩,代表个人特色的衣着、家装、装饰物的色彩,可以充分反映人的性格、爱好、品位。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 这一事实是没有争论的。[2]
通过环境色彩的烘托形成画面的结构重心。对静物的刻画,无论是美化外观、传达寓意,还是表现情节,都是运用色彩的和谐与对比的关系突出主体,形成某种意境。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某种思想、感情和气氛时,也是根据人物的特征及情节选择适宜的色彩,进行恰当的组合。
色彩的调和是人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造型手段。其含义是当看到一个场景或者画面中的色彩给人一种生硬、刺眼或平淡、无味的感觉时,如何调整色彩的关系才能产生鲜明、和谐的视觉效果,满足观众欣赏艺术的心理要求。
1、色彩的构成
色彩一般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无彩色是指白、灰、黑等不带颜色的色彩,即反射白光的色彩,如图1。
(图1)
有彩色是指红、黄、蓝、绿等带有颜色的色彩,如图2中的色彩。
(图2)
2、色彩的对比
在一定条件下,人对同一色彩有不向的感受。色彩单一给人一种印象。在不同的环境下,多色彩给人另一种印象。色彩之间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称“色彩对比”。
色彩对比包括两方面。其一,时间隔序,称“同时发生的对比”;其二,空间位置,称“连贯性的对比”。对比本来是指性质对立的双方相互作用、相互排斥。然而,在某种条件下,对立的双方也会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并置的不同色调往往相抵消对方的色彩,这种相互抵消的现象称“同化现象”。
3、色彩的特性
(1)色彩的冷暖
物体通过表面色彩可以给人们或温暖或寒冷或凉爽的感觉。一般说来,温度感觉是通过感觉器官触娱物体而来,本来与色彩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而事实上,各类物体借助五彩缤纷的色彩会给人一定的温度感觉。
红、橙、黄等颜色使人想到阳光、烈火,故称“暖色”。人们一般提到火焰,肯定会联想到红色,因为暖色使人产生灼热的感觉,红色是暖色里最为突出的色彩。绿、青、蓝等颜色与黑夜、寒冷相联,称“冷色”。
红色给人积极、活跃、温暖的感觉。蓝色给人低静、冷静、消极的感觉。绿与紫是中性色彩刺激小,效果介于红与蓝之间。中性色彩使人产生休憩、轻松的情绪,可以避免产生疲劳感。
人对色彩的冷暖感觉基本取决于色调。色系一般分为暖色系、冷色系、中性色系三类。色彩的冷暖效果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暖色系色彩的饱和度愈高,其温暖的特性愈明显;而冷色系色彩的亮度愈高,其特性愈明显。
(2)色彩的轻重感觉
各种色彩给人的轻重感不同,我们从色彩得到的重量感,是质感与色感的复合感觉。例如两个体积、重量相等的皮箱(图3)分别涂以不同的颜色,然后用手提、目测两种方法判断木箱的重量。结果发现,仅凭目测难以对重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可是利用目测木箱的颜色却能够得到:轻重感,浅色密度小,有一种向外扩散的运动现象,给人质量轻的感觉深色密度大,给人一种内聚感,从而产生份量重的感觉。
(图3)
(3)色彩的膨胀与收缩
比较两个颜色一黑一白而体积相等的正方形(图4)可以发现有趣的现象,即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由于各自的表面色彩相异,能够斌予人不同的面积感觉。白色正方形似乎较黑色正方形的面积大。这种因心理因素导致的物体表面面积大于实际面积的现象称“色彩的膨胀性”。反之称“色彩的收缩性”。给人一种膨胀或收缩感觉的色彩分别称“膨胀色”、“收缩色”。色彩的胀缩与色调密切相关,暖色同膨胀色,冷色属收缩色。
(图4)
(4)色彩的前进性与后退性
如果等距离地看两种颜色,可给人不同的远近感。如:黄色与蓝色以黑色为肯景时(图5),人们往往感觉黄色距离自己比蓝色近。换言之,黄色有前进性,蓝色有后退性。较底色突出的前进性的色彩称“进色”;较底色暗淡的后退色彩称“退色”。
(图5)
(5)色彩艳丽与素雅
—般认为,如果是单色,饱和度高,则色彩艳丽。饱和度低,给人素雅的感觉。除了饱和度,亮度也有一定的关系。不论什么颜色,亮度高时即使饱和度低也给人艳丽的感觉。综上所述,色彩是否艳丽、素雅,取决于色彩的饱和度线段,亮度尤为关键。高饱和度、高亮度的色彩显得艳丽。我们从图6中的一组变化饱和度、亮度的图片,直接的感受艳丽与素雅的概念。
(图6)
混合色的艳丽与素雅取决于混合色中每一单色本身具有愈特性及混合色各方的对比效果。所以对比是决定色彩艳丽与素雅的重要条件。此外,结合色彩心理因素,艳丽的色彩一般和动态、快活的感情关系密切:素雅与静态的抑郁感情紧密相联。
除了上面讲述的色彩的几种特性之外,色彩的特性还包括联想、象征意义。对色彩的联想事物,根据观看人的年龄不同,想到的结果也不一样,例如中学生看到白色,容易联想到墙、白雪、石膏像、白兔等。成年人可能会想到护士、正义、白房子等等。白色象征纯洁、神圣的事物,例如新娘的婚纱都是用的白色,代表婚姻的神圣和严肃。[3]
人们对某种色彩的偏爱与性格有很大关系,不同的色系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在做影视画面构成的时候,根据其对象、目的不同,必须合理的安排色彩的使用范围。
二、色彩在影视画面中的运用原理
影视画面的构成元素很多,除了色彩还有造型、形象和镜头的运用等等。电影从1895年诞生至今约已100多年,从一个游乐场的玩具发展成为一种俗称“第八艺术”的形式;从一种记录现实的工具而发展成一种表达人类思维与内在感情世界的媒介;从一种记录现实的工具而发展成一种表达人类思维与内在感情世界的媒介;从无声发展到有声,从黑白道彩色,丰富了人类文化生活的内涵。电影成为了超越国界与语言种种限制,了解各种不同文化的最便利的工具。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张艺谋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的确,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同时,还能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当然,由于人们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映,这也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
下面以对几个色彩基调为例来探索色彩在影视画面构成中的运用:
1、红色
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象征着温暖、热量,是爱情、热情、冲动、激烈等的感情象征。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
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彩,在电影中偏爱红色。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的当数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他的影片《红高梁》中红红的高梁酒(如图7)。《菊豆》中的染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如图8),甚至《秋菊打官司》中那一串串挂在墙头上的红辣椒,都构成了一种视觉张力,象征着一种热情的生命活力。
(图7)
(图8)
红色还象征着躁动、革命。在电影《活着》中。红色被作为影片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赌场、红色的标语、红色的毛主席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
在中国的民俗中,尤其是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红色是主色调,象征着喜悦、吉祥、庆典。
2、黄色
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被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因明度高,容易从背景中显现出来。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和条件。
在我国历史传统中,以黄色为神圣、权贵、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标志。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使他的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如图9),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在他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中(如图10),又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
(图9)
(图10)
3、蓝色
蓝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冷的感觉,所以象征着寒冷。兰色还包含着抑郁和忧伤的成分。歌德在《色彩理论》中曾经谈到,蓝色是一种能量。它处于负轴,最纯粹的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最能感受到蓝色调的是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电影之一《蓝色》(如图11)。影片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之中,蓝色的游泳池,蓝色水晶样迷离的玻璃串灯饰,既为女主人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心理背景,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愉悦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图11)
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如图12)中有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粹青透的湛蓝有一种震人心魄的美丽,延续了一种回归质朴与本真的风格,以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图12)
4、绿色
绿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红色的对比色,有一种平静、稳定、希望的感觉,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睛的色彩。绿色象征着和平,代表着春天。在武侠大片《十面埋伏》中(如图13),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图13)
5、黑色与白色
黑色与白色是无彩色,和其它有彩色一样,也起到表达感情的作用。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易产生失望、黑暗、阴险、罪恶的感觉:白色使人联想到光明、清晰、神圣,易产生纯洁、淡雅、稳定的感觉。但因黑色和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和最高的色彩,所以黑色的情绪又具有低沉、凝重、庄严等感觉,白色具有虚无、冷淡、和平等感觉。但由于个人或国家或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观念,也会形成差异的情感作用。例如白色在西方是纯洁爱情的象征,婚纱是白色的:而在我国则常常以白色为孝服,西方参加葬礼穿的是黑色服装。在我国传统戏剧中,红色是忠良的标志,黑色表示正值威严,白色则表示是奸诈刁滑,传统戏剧脸谱都按此规律描绘。
暗黑色在影片《英雄》中(如图14),表现了秦王朝的威严与冷酷。前苏联的著名导演安德列•塔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所有的空间都以黑色为基调的,就像一座凋零的废墟,就连潜行者身上的着装,也是一身黑。黑色在绘画、文学作品和电影中常用来渲染死亡、恐怖的气氛。
(图14)
三、总结
画面色彩组合的审美要求与人们生存的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一些色彩鲜明的自然景物反复刺激人的视觉器官,便通过心理反应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并将其中的色彩组合规律及其表现的和谐效果作为了艺术创作中的仿效的典型,进而形成了处理色彩和谐与对比关系的审美要求。当按照这种审美要求进行艺术创作时,又不拘泥于某种格式,而是通过具体内容的结合在运用上灵活变通,这也体现了色彩调和的深刻含义。
通过色彩调和所产生的效果要同表现的内容相吻合,而不是事先对色彩和谐与对比的程度作出某些规定,在艺术创作中,内容与形式总是形影不离的。无论在自然景象或生活场面中,表现和谐关系的色彩组合是大量存在的。影视作品的创作,也会利用这种效果烘托某种意境,渲染某种气氛。但是,这种和谐的效果还不能使人的视觉和心理产生平衡感。
现实生活中的色彩是千变万化的, 但是我们拍摄或设计某个画面的时候, 却不能无所不包[4]。在影视艺术创作中,无论表现怎样的内容,在整体色彩设计上首先要考虑如何选择与内容统一的色彩基调。而作为基调的色彩在配置上又必须占据较大的面积,才能在对气氛的渲染上起主导作用,再用适量的过渡色彩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这样才能实现色彩设计上的主次分明、和谐统一。
对于影视艺术作品来说,色彩基调是构成情节、表现主题的各个镜头的色调及其相互关系使观众感受的总的色彩倾向。是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通过人物的服饰色彩设计、环境色彩的选择及各种影像艺术化手段的利用创造出来的。色彩基调可以通过色彩的多种倾向表现出来。作品的主题是色彩基调选择的主要依据,它对观众的视觉心理的影像应该同作品总的情绪、气氛相吻合。
影视作品的色彩基调虽然是通过某一色彩倾向表现出来的,但不是千篇一律的限定在一种色调范围内,而是紧紧依附于情节的发展、起伏,变换着色彩特征与组合方式的,通过色调的烘托与反衬或某种内在联系,形成一种既有变化又是统一的色彩基调。有些作品因表现主题和发展情节的需要,对比色调不仅出现在某些场景之间,同时也在较长的段落内,在某种色彩倾向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在一部作品中形成截然不同的色彩基调。
色彩基调的选择虽然能够通过实践找出一些规律,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同作品主题、情急而相应的色彩基调的表现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要从内容出发,灵活的选择影视作品的色彩基调。
由认识电影开始,我们需要注意更宽广的影像世界。如前所述,人们的生活其实被各种影像包围着,从路边的广告招牌,到个人电脑上展示的网页,都闪烁着五花八门的影像与图像。就音像艺术领域而言,电脑动画、数位媒体与录影艺术等作品,同样需要学习赏析的方法。
注释
[1]王艳丽:《感悟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电影评介.2007年11期.
[2]姬建刚:《色彩:影视画面的魔术师》,东方艺术.1998年05期.
[3]季小武,李振华,龚正伟《动画设计师完全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P27[4]王润兰,刘志红,袁永昌《此时无色胜有色—影视画面中消色的运用》, 现代电影技术 2007年05期.
[1]郝朴宁,念洪勇,李雄伟等《影视艺术论》.云南出版社 .2000年。
[2]高明珍,《影视画面语言》.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年10月。
[3]吴贻弓, 李亦中《影视艺术鉴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月。
[4](俄罗斯)达•乎勃拉洛夫,《电影中的色彩》.世界电影 .2002年03期。
[5]邵长波,《电视色彩创作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年。
[6]周伶,《影视画面造型中的光影、色彩和构图》.艺术广角 .2006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