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十竹斋:只是当时已惘然
2010-03-26刘晨
刘 晨
沿着太平南路漫步,一路上可看到不少老字号,宝庆银楼、中华书局、绿柳居、四川酒家、亨得利钟表店、吴良材、十竹斋……在老南京人的记忆中,太平南路曾经是同新街口、山西路并驾齐驱的人气旺地。1984年,太平南路曾成功跻身“全国十大商业街”行列。如今,相较于新街口、山西路商业区的熙熙攘攘,太平南路商业街今日的境况可以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了。
十竹斋,一个老字号的怅然若失
与这条曾经繁盛一时的商业街唇齿相依的老字号命运迥然有别。如宝庆银楼、绿柳居等依然蒸蒸日上,融入市民的生活,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中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然而,对于从来不缺少老字号的十朝古都南京来说,这样的状况只是当今老字号生存境况的少数派报告。作为南京市政府的党报,《南京日报》在2009年的一篇报道表明南京72家老字号六成经营困难,承载着太多文化积淀的老字号面临内忧外患,目前生存尴尬。位于太平南路72号的十竹斋也面临着这样尴尬的局面。十竹斋作为文博界的老字号,在海内外的文博界人士心目中的地位极高,曾经在国家文物政策刚松动时为南京留下国宝。十竹斋的水印木刻更是中国千年版画史上彩色版画中最杰出的代表,“恒版”、“拱花”的发明,成就了我国雕版水印复制的巅峰,如今这些非凡技艺却似乎只存活于文献当中。现在的十竹斋不免有些英雄落寞、家道中落的怅惘。
百年老字号,天下谁人不识君?
一部《大宅门》捧红了北京的老字号同仁堂,南京人在自家门口的老字号商场中央商场就能找到同仁堂的专柜。而太平南路上的十竹斋,始创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是比同仁堂更老的老字号,可以说是南京现存的年纪最大的百年老店。
这样历史悠久的一家老店,与同仁堂这个外来的和尚比,知名度又如何呢?各位读者不妨先听听记者前去探店的过程。记者从山西路打车,表示要去新街口附近的十竹斋,出租车司机表示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地方。幸好,记者事先通过百度地图查询到十竹斋位于中山东路147号,师傅非常肯定地说这是大行官会堂的地址。半信半疑,记者在中山东路147号附近下了车,才发现司机所言不虚,此处果真是大行宫会堂。询问警卫室的两位保安,里面是否有个叫做十竹斋的地方,都表示没听说过。记者致电12580查询得知,登记为十竹斋的信息有两条,一个是位于中山东路的十竹斋拍卖公司,另一个才是位于太平南路的十竹斋艺术研究会。
然而,对于圈内人来说,“十竹斋”这三个字就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北京、上海的一些文博界的人士只要一提及南京十竹斋,就会肃然起敬。在安徽,尤其是在书画和文房四宝生意红火的皖南,十竹斋的名号常被非法拷贝。
墙内开花墙外香,如何叫人不遗憾?
十竹斋历经沧桑,郭沫若题字沿用至今
食可以无肉,居不可无竹。承载着文人风骨的竹子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一手创办十竹斋的安徽人胡正言也是如此。十竹斋就是他的室名。
胡正言壮岁辞官,万历年间以安徽休宁人定居南京,筑室于鸡笼山侧(今鸡鸣寺一带),胡宅“尝种翠筠十余竿于檐间”,所以命名十竹斋。在南京生活的六十年中,除了交友、写诗、作画、刻印,胡正言主要进行出版、印刷活动,对水印木刻有深入研究。他主持刊行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首开了中国套色水印木刻的先河,把中国的雕版印刷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被鲁迅先生誉为“明末清初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
建国以后,十竹斋有过两次复业。1963年元月,明代老店十竹斋在南京恢复开业,由郭沫若亲书“十竹斋”店名,还成立了十竹斋水印木刻研究室。文革期间,十竹斋被打成黑店,被迫停业。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袭来后,1987年元月,依靠南京市文物公司,南京十竹斋正式在太平南路复业,下设十竹斋门市部,经营文房四宝等;十竹斋画廊,经营名家字画;并设十竹斋艺术研究部和研究学会,组织了海内外十竹斋研究专家50余人召开十竹斋360周年专题研讨会,编印了《十竹斋画册》、《十竹斋研究文集》,林散之先生为文集题写了书名;同时还举办了十竹斋水印木版及年画、书画展览。
现在位于太平南路的十竹斋是三层七间的门面,“十竹斋”三个镏金大字旁署着郭沫若的名字,十竹斋艺术研究部就在二楼。而位于中山东路的南京十竹斋拍卖有限公司则是经南京市文物公司授权使用“十竹斋”作为企业名称的。经由江苏省经贸委批准,南京十竹斋拍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从事综合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专业公司,二者保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文物公司委托十竹斋拍卖公司常年拍卖其经销的文物艺术品。
文物公司的短暂春天,留下价超10亿的国宝
作为文物公司的十竹斋曾为南京留下了国宝级文物元代青花瓷“萧何月下追韩信”大梅瓶,这个梅瓶被看作是我国瓷器三绝之一,市场估价超过10亿。这是老十竹斋人陈新民师傅征集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的沐英墓被盗,大量随葬文物流失到文物黑市上。陈新民偶然从一位藏家那儿看到该瓶,爱不释手,反复考虑了几天,重金购下并收藏,相传这份重金当时可购下夫子庙半条街。后来,陈新民把它捐赠给南京市博物馆,如今此物成为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的出现震惊了国内文博界,郭沫若曾两次飞往南京,只为一睹国宝风采。当代藏家马未都认为这尊元青花梅瓶和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拍卖出2.3亿元的“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是同宗兄弟。
现任南京十竹斋拍卖公司副总经理的陈永兆正是陈新民的儿子。30多年前,他子承父业进入十竹斋文物收购部工作,见证着十竹斋的荣辱兴衰。“1978年前后,文物公司开始恢复收购古玩书画,恢复十竹斋的工作从那时就开始了。”陈永兆说,那时的十竹斋再次兴旺起来,当时的负责人李瑞卿到处搜罗人才、收购文物。文革刚刚结束,原本以“破四旧”名义被抄走的古玩字画要物归原主,但因为这些东西曾给家庭蒙上不幸的阴影,所以不少人将之视为“不祥之物”,急于脱手。陈永兆记得,在如皋收购文物时,两三元就能买到一件玉器。收购的文物太多,以至于回南京时要整卡车装运。按照国家规定,1795年即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文物禁止出境。对这些文物,十竹斋都是先在自己的文物修复工厂里进行修复,再无偿转送给南京的文博部门。1795年以后的文物则卖给外国人,为国家换取外汇。原来金陵饭店前的文物商店,就开办于那个时期,因为当时那是南京外宾出人最多的地方。
一场拍卖,千万左右
那么作为拍卖公司的十竹斋现今经营状况又如何呢?南京是开展艺术品拍卖最早的城市之一,北京瀚海当年还曾特意到“太平洋金陵拍卖行”来取经,而今瀚海一派兴盛,“太平洋金陵拍卖行”早已不在。南京十竹斋拍卖有限公司作为南京稳定经营的公司,每年分为春拍、秋拍两次拍卖会。其常务副总陈永兆介绍,每场成交额在1000多万,去年的秋拍成交额也是1000多万。
相形之下,去年11月23日,中国嘉德秋拍最终以15.33亿落槌。北京保利2009年秋拍又拍出15.78亿元,书写中国拍卖新历史。中国的艺术品拍卖进入了亿元时代。艺术品市场的红火不仅于此。今年年初,中国横店首届艺术品拍卖会开槌。一只底价600万的南宋官窑花觚经过20多次叫价,以1100万元夺得头魁,拍卖会成交总额达到6000多万元。横店集团的创始人徐文荣表示,这标志着一向在国际大都市举办的艺术品拍卖活动走进了中国城镇乡村。一场拍卖的成交总额有时还不及一件拍卖。南京是这场热闹的旁观者,十竹斋在2009年红火的艺术品市场中遭遇着艺术拍卖之痛。
发票,藏品,还是从业人员?
作为全国最早开始艺术品拍卖的城市,如今南京的艺术市场成交量萎缩,令南京不少藏家感到心痛,不少艺术圈人士通过媒体表达了自己的失望。
著名鉴定家、书画家萧平用“低迷”形容了南京的艺术拍卖。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南京艺术拍卖市场的发展?萧平认为,关键就在于发票问题。江苏不能开全额发票,只能开佣金发票。比如买家在江苏拍下1000万的字画,但只能开10%~12%的佣金发票,买家就不乐意了。大的买家不来,南京本地的好东西就会外送,本地拍卖会的好东西就少了,就此形成恶性循环。
十竹斋拍卖公司副总陈永兆则认为江苏做不大拍卖业很正常,因为南京不像北京能够积聚全国的资源,地区的购买力容量也有限。江苏推出的拍品具有地区性,很多高端的东西都没有。不过,他也谈到,不能开成交价的全额发票确实是个问题,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如何把好作品征集过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南京藏家则认为发票问题只是一部分,南京艺术拍卖市场的冷清与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很大关系。“跟北京、上海一些拍卖行相比,显得不大气。”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画家宋玉麟指出,就书画来看,江苏的繁荣表现在创作、展览、获奖上,但在书画市场上就显得比较滞后了。在他看来,目前这种小敲小打的拍卖现状,跟江苏书画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拍卖如果红火。旅游业、餐饮业都可以带动。他认为,政府的态度很重要,重视不重视很重要,要进行调研,多听取从业人员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