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沈浩的心理分析

2010-03-26杨海波

新理财·政府理财 2010年3期
关键词:沈浩小岗村财政厅

杨海波

英年早逝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是又一个全社会学习的先进典型人物。

像其他先进人物一样,沈浩也令人觉得很矛盾。一方面,他对小岗村的奉献超乎人们的想象;另一方面,他对家庭的亏欠也超乎人们的想象。这种矛盾总是被简单地到解读为无私奉献、大公无私。至于沈浩的心里怎么想的,他的心理历程又怎样,各方面关注得很少,似乎也没人愿意探讨。我觉得这个问题更重要,只有搞清楚它,我们才会真正理解沈浩。

春节期间,我跟拍摄沈浩的电影剧组有所接触,除了新闻媒体提供的材料,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我下面做的只是心理分析,只提供一个认识沈浩的不同视角,不是结论,更不涉及政治因素。

一个烧饼

一个有关沈浩的细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众人面前,沈浩从来都是快快乐乐、大大咧咧的,有什么解不开的心事,他会自己回屋偷着哭,从不当众宣泄。唯有一次朋友请他吃饭,吃韭菜合子时,他当众失声大哭,因为回忆起当年的事——沈浩家在农村,小时候很穷,父亲为了给他解馋,扒掉屋顶一半茅草卖了,买了四个烧饼,给沈浩一个,他自己吃了一个,拿回家两个。谁知回家后他被沈浩的妈妈迎面打了几个耳光,责骂他竟然拆家里的屋顶,吓得幼小的沈浩抱着父亲直哭。看看自己现在能够随意吃韭菜合子,想想当年那个来之不易的烧饼,沈浩忍不住哭了起来。

有的朋友看了上面这段,比较注重其中的物质匮乏。的确,如果不是那个匮乏的年代,不是吃不起烧饼,不会发生那些事。但这件陈年旧事对沈浩的影响肯定不仅仅是物资匮乏。第一,这件事对他很重要。他当众哭泣,据了解唯有这一次。据他的同学同事说,沈浩很皮实,“承受力很强,你怎么说他都没事。”大家可以随便跟他开玩笑,换句话说,沈浩的心理防御机制很健全,也很坚固,能令他当众哭泣的事,对他来说一定刻骨铭心;这里是他那坚固的心理防御机制的软肋。第二,这件事为什么会令他刻骨铭心?这是个含义很丰富的事件,对他的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我们也可以从很多角度去分析。

物资匮乏是显而易见的。对今天的孩子来说,馋烧饼很难理解,但对很少吃、甚至没吃过烧饼的孩子来说,烧饼就是人间美味。仅从满足食欲的角度讲,烧饼并不重要,小沈浩吃了烧饼,一定还会对别的没吃到的美味生出欲望。重要的是烧饼并不贵重却如此难得以及沈浩吃到这个烧饼的独特方式。

沈浩出身农民,是皖东萧县人,那里地处淮河北岸,盐碱地,沈浩兄弟姐妹7个,活了5个,他最小;父亲身体不好,家里主要靠母亲支撑。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烧饼并不贵重,也算主食,却不是普通人家能够做的,一般都要去集市上购买。当农业政策把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尽可能减少他们的市场交换活动时,缺少现金收入的农民吃到烧饼就显得有一定难度了。再加上沈浩家里特有的困难,买烧饼吃就变得更复杂了。从沈父扒房草换烧饼来看,他已经馋到了什么地步,他当年又有多少看似简单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父亲的这一缺憾,一定变为沈浩内心深处的痛;而这痛一定变为沈浩演绎自己人生故事的强大动力。

沈浩曾经这样跟同事说,“我把小岗村搞好了,小岗老百姓享福了,就相当于我老父亲享福了。”

原生“情结”

“我把小岗村搞好了,小岗老百姓享福了,就相当于我老父亲享福了。”我相信这是沈浩的心里话,因为它符合沈浩内心自我救赎的真实需要。反过来说,当年父亲为了烧饼被母亲打耳光的事,给沈浩的刺激之深,是可以想见的。

对生活贫穷、年龄幼小的沈浩来说,烧饼的美味充满诱惑,父亲能够满足他吃烧饼的愿望,他对父亲的感觉肯定是很美好的。但烧饼的美味尤在齿颊萦绕,给他带来如此美好感觉的父亲却被母亲劈面掌掴。小沈浩吓坏了,抱住父亲大哭,他是想保护父亲?跟父亲一起承担责罚?还是别的什么?可无论是什么,应该都不会是恐惧的孩子寻求父亲的保护,因为父亲自保尚且不能。幼小的沈浩很可能在心理上被“激”着了。很多心理创伤都是“激”出来的,即先有一个很好的感觉或希望,接着是对这感觉和希望的突然压制、打击、扭曲,这样很容易在人心理造成创伤性的“结”,这样的“结”里面措有很强大的情绪能量,会时不时地影响甚至左右我们的行为。这就是心理学说的“情结”。

对于幼小的沈浩来说,烧饼事件足以构成一个“情结”。心理学有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去寻找和解开这样的心结,而大多数人会采取某种方式缓解情结带来的焦虑。沈浩选择的方式就是把“小岗村搞好”,让老百姓享福。在他看来,贫穷导致这样的屈辱。只有解决了贫穷的问题,才有可能避免屈辱。所以,在小岗村期间,发展在他的思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能够影响我们成长甚至影响我们一生的因素千千万万,这里,我选择烧饼作为沈浩成长的象征物。从这样的家庭。这样的成长环境出发,沈浩走上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第一次辉煌

原生家庭为我们的性格打下底色,离开家庭进入社会后,我们开始按照这样的底色画我们自己的人生图画。

沈浩的头几笔画得很漂亮。

沈浩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几个哥哥分家后,他和母亲一起跟四哥生活。恢复高考后,四哥沈明儒考上一所农技学校,为了支持四哥读书,沈浩休学两年,在家开荒种地。四哥毕业后,他才重回学校,最后考上安徽省铜陵财政专科学校。

据说铜陵财专是隶属安徽省财政厅的专科学校,沈浩是该校升格后考入的第二批学生当时的录取分数跟本科一样。据他当时的同学、后来的同事介绍,沈浩学习非常用功。孝心突出,每年收麦子,他都请假回家,路上还带着书复习。1985年麦收后回校的路上,沈浩看书睡着了,到了铜陵,还是列车员叫他起来下车。

沈浩不仅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也很强。他看起来大大咧咧的,但心很细。他体育不行,运动会不参加比赛,但服务搞得很好,他从医务室里要了很多药品,在旁边为同学服务、倒水。

沈浩的思维也很超前。那时晚上校园食堂没有供应,大家饿了没东西吃,他就组织搞面包房;又搞来一台洗衣机,为同学有偿服务,每次收个几分、一角的,赚钱做班费。大家认为,正因为有这样的基础。他后来在小岗村才敢于创新、突破。学校里一般是新生认识老生的多,沈浩不同,老生认识他的多。

更傲人的是,临毕业时,沈浩给大家介绍王晓勤,这是我女朋友。同学们都吓一跳。

大家都认识王晓勤,她父亲是铜陵财专退休的党委副书记,母亲是铜陵某大型国企行政处的干部,自己在铜陵财专学生处工作。她出身没得说,相貌也出众,小时候曾被称为“黄帅”。目前还不太清楚他们恋爱的过程,但俩人身份差异的悬殊,是一目了然的。

王晓勤是个很智慧的人,生活态度也十分严肃,她为何会接受

沈浩的求爱?别的不说,显见的一个理由就是沈浩当时的确十分优秀。沈浩当时是全校唯一的省级三好学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读大学的人都知道,那时候的省级三好学生是怎样的含金量。服见的一个好处是,沈浩毕业后顺利地分配到省财政厅,而且是财政厅专门挑的,这应该是铜陵财专毕业生最理想的去处了吧。

平凡18年

说沈浩是戴着光环进省财政厅的,大概不算过分。但进去之后却“平平淡淡”,而且这一“平平淡淡”就是18年。

沈浩先是分到财政厅综合处,处理预算外业务,分到他头上的,是国库券,他负责国库券的分销计划、兑付服务等等业务,据他的同事现在说,他在全国财政系统比较早地提出国库券的柜台交易设想。还有人说,他在主管该项业务期间,运用自己的金融财政知识,赚到不少钱。他是安徽省最早尝试股票投资的人,据他妻子说,收益还很好,他们家很早就用上了窗式空调,那时候大概只有省领导才能装得起。

沈浩伉俪又都是很勤奋的人,他们业余开的餐饮店,收益应该也是不错的。总之,他们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比公务员的薪水更高的收入,早已步入小康生活。

强调这一点很重要,一来说明沈浩在致富方面有知识、有头脑、有技术,他肯舍弃这一切去小岗村挂职6年,是非同一般的壮举;二来跟沈浩在仕途上的情形形成对比。沈浩在省厅工作18年,直到去小岗村挂职时,还是个主任科员。在国家机关呆过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以沈浩的智商和情商,我相信他一定明白,要想在仕途上有进步,就要按照那些通行的规则去做人做事;我也相信,沈浩一定也能做到,但他没有那么去做。他的道理可能就在于,按照通行的模式去做,他会不舒服、会难受。

他为什么会不舒服和难受?

两种文化

“傻”这个词一般是用来指某些情商智商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这样用的时候并不多,更多用到的,是它的引申义,即“不谙世故”。相对而言,中国人自诩的“聪明”,很多时候指的也是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圆滑,所谓随机应变,说白了,就是不要原则,或者说唯一的原则就是自己别吃亏,为此什么都可以在所不计,信奉并能够实行这些原则的,就被视为“人精”,远离“傻”字,否则都可以“傻”形容。

其实,就这么点儿处世原则,真那么难懂吗?肯定不是,而且我相信,具有中等智商的中国人,没谁不明白这种处世原则。而且也没什么难以做到的。

但为什么有人能够做到,甚至做得乐此不疲?有人就难以做到,犹如沈浩这般?

我相信,沈浩是绝对能够做到的。他到小岗村后,在处理各种关系时,用过的招法那是太多了。比如,有位领导曾说沈浩“脸皮厚”。什么意思呢?是说沈浩每次到这位领导所在的单位,都主动找这位领导汇报小岗村的工作,领导不在,他就等,即使领导工作繁忙,他也笑呵呵地继续汇报、继续等,最后弄得这位领导都有些不忍了'说要是别人被他这样对待,早就不敢再来找他了。但沈浩不然,该找还找,该等还等。

我相信,沈浩这种心理素质和坚忍不拔,如果在去小岗村之前用出来,何至于18年还是“平平淡淡”?我也相信,沈浩这种本领不是去小岗村才练出来的,只是他以前不愿使出来,到了小岗村以后,可以使出来了,也的确使出来了。

从笔者掌握的素材来看,去小岗村前后的沈浩,唯一的差别是,以前如果用这招儿,那是为自己,现在用这招儿,为了小岗村。这一点有着天壤之别;同样,对于沈浩的自尊来说,或许也有着天壤之别。

从有限的素材中得出明确的结论,可能过于武断了,我只能说看过素材后我对沈浩的感觉,以他的成长经历而言,自尊是一件十分要紧的事。为了自尊,我猜想他在18年里总是希望用真正的能力证明自己仍然是出类拔萃的,但作为一个备受瞩目的省直机关,省财政厅人才济济,“英雄太多”(沈浩在财政厅的某好友语)。的确,财政系统人才济济,位子有限,可以说,客观上“压了一大批干部”。

这里我们还可以做一个揣测——仅仅是揣测:在省级机关中,沈浩并不适应(或者说并不愿意遵循)通行的机关文化。

但不适应机关文化的沈浩却在小岗村的基层文化中找到了他的坐标,找到了他的价值。而这,又似乎是机关文化与基层文化的区别所在:在机关文化中无法脱颖而出的“英雄”,在基层文化中却可能如鱼得水。

而对于个人来说,高自尊的人似乎比低自尊的人“傻”,当然,在前者看来,结论很可能相反。

沈浩,我偷看了你的日记

刘小兵

沈浩

我偷看了你的日记

里面有

你对妻儿的惦记

还有好多

朴实的豪言壮语

这样的字句

不是我不会写

如果让我提笔

一定比你的更加华丽

问题的关键

在于我

没你那样的勇气

一头扎进小岗

与农民厮守

与孤灯相伴

整整六年

都要住在寂寥的村里

猜你喜欢

沈浩小岗村财政厅
广西财政厅聚力促糖业高质量发展
省财政厅“大学习、大研讨、大创新、大提升”活动落地见效
省财政厅召开干部大会
其实我很想哭
其实我很想哭
ℋ∞state estimation for Markov jump neural networks with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subject to the persistent dwell-time switching rule∗
Discontinuous event-trigger scheme for global stabilization of state-dependent switching neural networks with communication delay∗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全国各地财政厅局监督机构负责人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