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升本科院校后发优势之思考

2010-03-23殷冬玲朱永君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后发优势老牌劣势

殷冬玲,朱永君,杨 磊

(安徽新华学院 高教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88)

在现代经济、政治领域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时常就欠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展开讨论,其实一批发展中国家如何促使自己更快地赶超发达国家,有着自己特定的理论基础,那就是人们常说的“落后的优势”。所谓落后者的优势不仅仅适用于国家的发展战略理论,同时可以微观拓展到地区、省、市,甚至学校、个人等发展。新升本科院校作为云集大学中的“后来者”,有可能且有必要获悉这种后发的优势,理性地镜鉴,以期从实践上真正实现“落后获益”。

一、后发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后发优势理论创立于1962年,源于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对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探析。后发优势是指后起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方面的特殊有利条件,这一条件在先发国家是不存在的,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1]。后发展是相对于先发展而言的,因而后发优势涉及的主要是时间维度。格申克龙从四个方面阐析后发优势理论的含义。首先,他认为后起国家根据自身实际,通过寻求获得发展的相应替代物,在赢得资源和时间上节约的同时也便于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通过制度设置上的多样性,对先进技术的创新模仿和借鉴,使得后发国家从一开始就处于较高的起点。其次,后起国家通过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有利于节约科研时间、缓解资金短缺,因此获得短时高效的发展。再次,后发者能够通过学习和借鉴先发国家的成功经验,扬长避短,取其有利经验,遏其不利干扰因素。最后,落后者从压力中能够获取改变现状的动力,这种压力不仅是源于看到他国的优越而产生的外部压力,更是体会到本国紧张停滞不前的现状而迸发出的内部压力。所谓“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前进的底线法则。

除了美国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以外,对后发优势理论阐述最具代表性的离不开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M·列维从现代化的角度将后发优势理论更加具体化,他认为后发之优势表现在五个方面:作为后行者,面对着的再也不是毛羽未丰的幼雏,而是广袤的经验领域,为此他们要比先行者在开始时对现代化的认识丰富得多;先行者可借鉴的几乎为零,而后来者可以借鉴大量成熟的技术手段,缩短向现代转化的时间;由于大量的借鉴和镜鉴,后行者甚至可以跳跃式地发展,尤其是在技术的使用上;先行者的成就为后来者提供了无形的参照目标,促使后来者可以提前认识,从而受到激励,对自己的发展信心百倍;后行者的发展将受到先行者的全程协助和支持,尤其是技术和资金。

由此我们得到启示:新升本科院校就像后发国家一样,本身就具有潜在的优势。不妨通过镜鉴老牌本科院校先进成功的发展经验,采取赶超战略,避免白绕弯路,实现跳跃式前进,争取快速达到较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只有审慎剖析,鉴识利弊,深入研究,积极实践,才能有针对性地利用资源和求得帮助,避免盲目地全盘吸收,而应结合自身实际,在提高中有的放矢,实现综合实力的提升。

二、另一种思维:后发劣势

鉴于后发优势理论的风靡,人们其实不能一味迷信“后来者一定得益”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沃森又提出“后发劣势”之说,其英文名称“Curse To The Late Comer”,即“对后来者的诅咒”。他认为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由于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在没有基础制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展[2]。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的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但是,技术模仿虽然可以使落后国家在短期内获得非常好的发展,也可能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这就是后发国家的“后发劣势”。

杨小凯在谈后发劣势时,以我国家电行业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基本是国有企业占主导,这个发展过程是典型的单纯的技术模仿,却没有实现制度改革。技术模仿表现在成套设备的大量进口,坚持不搞私有化,就是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改革。实然,这从长远来说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可见,只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家电产业的发展。从杨小凯的见解中不难发现,落后国家的技术模仿远比制度模仿更容易,绝大多数后发国家都会致力于技术模仿而容易忽略制度创新。技术模仿虽然在发展初期有可能取得不错的绩效,然而这种短期的成功很可能又是“对后进者的诅咒”。从长远分析,当制度创新跟不上技术创新的步伐时,两者之间就会发生冲突。可见,要实现后发优势,一定要善于引进先进制度。如果说技术是外显的,那么制度就是内在的,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它的质变将带动整个经济的飞跃。

由此,我们需要对后发劣势保持清醒的认识。升本不久的高校本身就是欠优势的,底子薄,规模小,师资短缺,资金匮乏,专业建没落后,科研力量微弱,内部机制较混乱,招生就业压力大等这些天然的劣势必然制约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而单纯的表面性的技术模仿则不利于它们的长远发展[3]。因此,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需要审慎考虑,扬长避短,走制度内涵领域的最优发展战略。

三、后发优势理论对新升本科院校的镜鉴

新升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下的必然产物,从缘起上看,新建本科院校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单科性或职业性高等专科学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单独升本;另一类是地市级中心城市现有的各类大中专学校合并升本。不管哪种,同老牌的本科大学相比必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诸如教育观念滞后,管理水平有限;学科基础薄弱,师资欠缺;办学投入不足,资金紧张;缺乏自身竞争力,社会知名度低等。但它又有自身的特点,如办学时间短,发展空间大;规模偏小,灵活性强;领导更为重视,教职工积极性颇高等。这些差距和特点构成新升本科高校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考量因素。当然,在考虑后发优势的同时,绝对不可忽视后发劣势对其造成的影响。“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前者侧重发展的潜力,后者强调发展的挑战。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做到充分认识,前后兼顾,才能实现新本院校的均衡、科学、可持续发展[4]。

1. 新升本科院校需要向老牌高校谦虚学习,汲取深厚的成功经验,为自身发展积蓄动力。老牌高校之所以称之为“老牌”,是因为其资历悠久,竞争力强,已有其品牌效应。其实他们在起步阶段并未呈现出一帆风顺的美好景象,正是其中的坎坷和艰辛成就了今天的佳绩。他们作为先驱者,所开辟的高等教育领域本科层次的办学道路,为我们今天的新升本科院校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们对教育理论的潜心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扎实的高等教育理论基础;他们对教育管理体制的完美定格为我们设计了实用的操作指南;他们在专业、学科、师资等方面建设的步步深入,为我们准备了宝贵的建构营养。为此,新升本科院校一方面要从纵向审视老牌本科高校发展的历史进程,既看到他们发展途中的顺势,又不忘他们前进道路上的逆态;另一方面要从横向把握老牌本科高校办学成功的方方面面,从理念基础到上层制度,做到上通下晓,全面掌控。只有这样,才能在自身的道路上扬长避短,沿着老牌大学的坦途,跳跃前进。

2. 新升本科院校亟待从微着手,发现自身之不足。以后发劣势为鉴,发挥技术性和制度性后发优势,达到双赢。新升本科院校由于其类型不同,自身存在的不足也各自相异。有的学校有自己鲜明的理念、明确的定位,但制度欠合理、操作性不切实际;有的学校定位务实、特色鲜明、规范明晰,但缺乏实践;有的学校自己的定位和特点尚不明确……可见,新升本科院校亟待从细微入手,查晓自身之钝,而此之后才能考虑如何变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镜鉴成熟本科高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模式、发展策略等,为自身能够高效地做大做强觅求保证。对于单科性或职业性高等专科学校升本,可以通过学科优化组合,创建科学应用研究特色;对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单独升本,一方面应立足传统,强化特色的教师教育,而非仅仅是过去的师范教育,另一方面应立足社会,开辟新型专业,加强新型人才的培养,包括非师范专业;对于地市级中心城市现有的各类大中专学校合并升本,应兼顾宏观市场和微观地方特色,学校应树立市场品牌、培养适合地方需求、服务当地发展的优秀人才。总之,后发者的发展要以实现规模、效益、质量的协调发展为基准,内涵与外延相协调,技术与制度相结合,不悖离这个根本,才能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3. 新升本科院校的后发勃起离不开自己主动创新,单纯靠借鉴只能使其在一段时间发展迅速,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奋进,永葆卓越。如果说后发优势能够给我们提供前进的动力和技术支持,那么消极理解后发优势则像是老式的火车,车头带动各个车厢,缓缓而行。后发优势理论需要我们积极领悟,主动实践,在保证避免后发劣势,发挥后发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如此践行则如同动力火车的轮子,每节车厢自己都具有不懈的动力,前进的速度大幅提升。至于如何创新,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虑。

首先,充分审视学校现状,挖掘学校的潜力资源和内涵特色,包括学校内部的各种机制和学校周边的环境。譬如,某个专业具有独特的建设轨迹和发展前景,有与兄弟院校不同的特色和优点,包括该专业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方面的新颖之处,以及毕业生就业的环境优势等。不仅是专业,学科教学也是同样,适合学生口味,符合教育规律,教学成效明显的教学设计值得深入探究并研发拓展,以形成教学特色。有的学校素质教育落实得具体扎实,这也是该学校的潜在特点,有的学校职能部门的设置别具一格,适合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最大化发挥每个人的潜力,这更是其难得的财富。大多数闪光点都隐藏在不被人常闻见的角落,只有全面通观,细心考量,才能发掘出有价值的资源。也只有做到充分挖掘,才能在对学校的深入了解的层面上,为特有资源的创新打下基石。

其次,整合本校资源和他校资源,在部分领域联姻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作为后来者,如何积极借鉴老牌高校,主动发展,离不开兄弟院校传帮带的扶持作用。在相关的部门和类似的领域进行联姻合作,譬如通过共建实验室、共同进行项目开发、共同举办某专业的学术交流、共同开展某项教学研究活动、共同编撰某本著作或刊物等等,不仅能够开拓视野,还能激发更新的灵感,在观察和实践中变被动的模仿为主动的思考,最终升华为大胆的尝试和创造,进而再为其他院校提供镜鉴和帮助,形成良性循环。

再次,创新脱离不了地方的鼓励和支持,新升本科院校应面向地方基层,在借鉴名牌重点高校合理运作模式的基础上,眼光下移,找寻自己的发展空间。一味向上看,践行起来势必眼高手低,最终将望尘莫及,因而找准服务对象,落实发展领域,是新升本科院校稳健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其多方面特别是在微观领域实现技术和制度创新的前提保证。在地方的发展是其在更广阔领域发展的基础,只有凸显地方特色、树立地方品牌,从地方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这样的新升本科院校才会在未来广袤的时空中茁壮成长并实现更上一层的开拓和创新。

最后,对于可能出现的造成阻碍创新的消极因素作一些分析。新升本科院校由于自身背景不同,存在或多或少的历史沉淀,这些历史残余不乏有许多阻碍学校改革创新的因素存在。例如,宏观可涉及学校原先的发展思路、办学定位有别于、甚至有悖于升本之后的诸多设想;中观涉及学校传统的、不适合本科领域发展的专业、机构设置以及一系列制度规定和员工的分配问题;微观涉及具体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方式、教研等滞后于本科需求的方方面面。诸如此类都有待于后发院校审慎辨析,不能简单照抄照搬老牌高校的运作模式,也不能完全套用过去的老办法老形式,使自己陷入前后断轨的孤立状态。创新必须立足于过于可行的模式上进行,至于有悖于改革发展的林林总总,亟需转换更新,甚至排斥废除。

猜你喜欢

后发优势老牌劣势
劣势或许会成为优势
老牌国企的“有限合伙”实践
时风,探路“老牌”转型
老牌鲁企:创新引领新格局
近亲繁殖:并非全部是劣势
全球教育同质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探究
周建平:中国空间站将有诸多后发优势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探析——基于后发优势理论
利用后发优势 实现弯道超车
公立医院优势变劣势